施家胡同寻旧
<p>施家胡同是一条银号云集的老街,也号称北京的“金融街”。但是与东交民巷和西河沿比较起来,在规模、名气显然略逊一筹。确切一点可以说是民间的“金融一条街”。</p>
<p>明朝张爵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就有施家胡同的名字。</p>
<p>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记载:“施家胡同 有青阳、广德会馆。井一。”</p>
<p>《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说:施家胡同位于“在前门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前门大街,西至煤市街。南北两侧分别与掌扇胡同和蔡家胡同平行为邻。其东段横穿于粮食店街中段。全长279米,宽3米,沥青路面。……此胡同自明代至今均称施家胡同,明代属正西坊。据说当时有一姓施的人家居住此胡同,并在胡同北端开设了一家银号,故得名为施家胡同(据说此人是山西人,现在算来,他开银号的时间最迟也应与明朝张爵同期或更早――笔者注)。1949年以前,此胡同银行较多,著名的有华威银行、殖边银行、河北省银行、泉通银行等,1949年前均关闭”。</p>
<p>很多文章说,施家胡同比周边胡同宽大,我却没有这个感觉。查周围几条胡同宽度,蔡家胡同2.8米,掌扇胡同2.9米,云居胡同2.9米,甘井胡同4米,湿井胡同4米,煤市街6米(未扩前――笔者注),粮食店街9.5米。施家胡同的3米宽度实在算不上宽大,在整个大栅栏街道的胡同中,也只能属于中下等。不过,据说当时的施家胡同铺了沥青,这种柏油马路在民国的众多胡同中可算是佼佼者了。这可能与施家胡同云集了大量银号(钱庄)财大气粗有关。</p>
<p>我国是从隋唐年代开始出现钱庄(银号)。当时的钱庄是私营的,经营项目主要是寄存钱财,发放少量的贷款。真正的钱庄出现在宋朝,可以异地存取,称为“飞钱”。明朝中期到晚清时期则为钱庄鼎盛期,民国时期钱庄增多,后期倒闭也多,解放前后,钱庄多数停业。银号(钱庄)大多起源于货币兑换业的钱店、钱铺。以后逐渐演变成为经营存款、放款业务的机构,少数享有发行银票、钱票的权利。钱庄和银号通常无多大差别。起先,华北、东北多称银号,南方各地多称钱庄。以后,钱庄和银号两种名称逐渐混称。</p>
<p>施家胡同过去究竟云集了多少银号,在胡同的什么位置,众说纷纭。本人根据手头的资料整理出一张《施家胡同旧迹分布图》(见下图1)。</p><br/>
<p>图1施家胡同旧迹分布图</p>
<p></p>
<p> </p>
<p>施家胡同旧迹分布图</p>
<p><br/> </p>
<p>需要说明四点:</p>
<p>第一,这张地图比较详细画出了施家胡同银号(银行、钱庄)位置和会馆、镖局位置。但是还有一些有资料记载曾经存在于施家胡同的25家银号(银行、钱庄)位置难以确定。它们是:</p>
<p>万义川银号、同源银行、同益银号(冀州淄村商人开设)、义和银号、义昌银号、义顺银号、大新钱号、仁兴公银号、天昌厚银号、庆成银号、庆瑞银号、复大银号、苏州裕源银号、恒升银号、恒泰银号、鼎丰银号、裕德银号、正阳、永源、春元等银号(钱庄)。</p>
<p>还有浙江兴业银行北京分行(1914年成立)、东陆银行北京分行(1919年成立)、华北银行(1921年成立)、华孚银行北京分行(1918-1919年成立)也未能找到。</p>
<p>地图中初步确定位置的34家银号(钱庄)加上未确定位置的25家,表明这条胡同至少存在过59家银号(钱庄)。</p>
<p>第二,地图只说是“旧迹分布”,为什么不说是“古迹分布”呢?由于这些银号(钱庄)多是在晚清至民国期间成立,而这一历史阶段正是“近现代史”时期,我感到还不够“古”,所以标注为“旧迹”。不晓得对不对。望诸位老师大侠给俺解解惑。</p>
<p>第三,图中标注的门牌号码均为现行的门牌号码。这些院落虽然有的进行了改造,但是基本格局没有太大变化。对于难以确定门牌的,仅画出当时位置,没有标注现在的门牌号。一些有疑问的后面跟了“?”号。</p>
<p>第四,本图更正了一些资料中的明显错误,但是由于资料缺乏,也一定存在错讹和不足,望指正。</p>
<p><br/> </p>
<p>肖复兴等许多文人和许多网友都对这条胡同有过叙述,我再重复就没有意思了,到此打住。下面上图。</p>
<p><br/> </p>
<p>图2胡同东口西望</p>
<p><br/> </p>
<p></p>
<p> </p>
<p>胡同东口西望。右侧百顺宾馆处为老河北省银行旧址。</p>
<p><br/> </p>
<p>图3</p>
<p><br/> </p><br/>
<p>右侧直到“超市”处,依次为华威银行、殖边银行、亿顾银号、亿顺银号、宏兴银号旧址。左侧的“施一旅馆”为三义镖局(以后改为“三义客店”)旧址。左侧近处为广德会馆旧址。</p>
<p>广德会馆建于明朝末期,为安徽省的一家同乡试馆,民国时尚存,门牌为施家胡同三十号。何时拆毁,均无记载。</p><br/>
<p>图4</p>
<p> </p>
<p> </p>
<p></p>
<p> </p>
<p>近处的9号平房为同元祥银号和积生银行旧址。再远处11号楼房是裕兴中银号旧址。</p>
<p><br/> </p>
<p>图5</p>
<p><br/> </p><br/>
<p>11号裕兴中银号旧址正面。现在是施家胡同第二旅馆。</p><br/>
<p>图6</p>
<p> </p>
<p> </p><br/>
<p>有镂空“裕兴中”字样的铁窗栏。</p><br/>
<p>在施家胡同多家银号中,裕兴中银号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大栅栏琉璃厂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名单》中这样描述:“.裕兴中银号的建筑比较特别,东西11--12米,南北43米,砖木结构,坡顶与平顶结合。平面呈L形,面阔进深较大,山墙很少开窗。设贯通三层的内天井,上设罩棚。二、三层环绕跑马廊,周围房间向天井开窗或开门。正立面做工较精细,墙面用干摆砌法,有壁柱和檐口装饰线,顶部有女儿墙。正门两边有饰柱,窗有窗套,一、二层窗上做三角山花。施家胡同的许多银号仍然沿用旧式票号的某些经营特色。其构成颇象现代的商务公寓,裕兴中银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p><br/>
<p>图7</p>
<p> </p>
<p> </p><br/>
<p>从右到左依次为:11号裕兴中银号旧址、15号福生银号旧址、17号启明银号旧址。</p><br/>
<p>图8</p>
<p> </p>
<p> </p><br/>
<p>17号启明银号旧址</p><br/>
<p>图9</p>
<p> </p>
<p> </p><br/>
<p>红楼为19号,曾经为余大亨银号、信成记银号和同德银号旧址。现在为银行招待所。</p><br/>
<p>图10</p>
<p> </p>
<p> </p><br/>
<p>19号正面</p><br/>
<p>图11</p>
<p> </p>
<p> </p><br/>
<p>21号三聚源银号旧址</p><br/>
<p>图12</p>
<p> </p>
<p> </p><br/>
<p>23号和远处的25号</p><br/>
<p>图13</p>
<p> </p>
<p> </p><br/>
<p>25号</p><br/>
<p>图14</p>
<p> </p>
<p> </p><br/>
<p>可能是庆成银号、义生钱庄和立丰银号总号旧址。建筑还是满宏伟的。</p><br/>
<p>图15</p>
<p> </p>
<p> </p><br/>
<p>28号广瑞银号旧址</p><br/>
<p>图16</p>
<p> </p>
<p> </p><br/>
<p>26号余大亨银号旧址</p><br/>
<p>图17</p>
<p> </p>
<p> </p><br/>
<p>24号宝丰盛银号旧址。左侧楼房为22号集成银号旧址。</p><br/>
<p>图18</p>
<p> </p>
<p> </p><br/>
<p>22号集成银号旧址正面。很显然,为了提高居住面积,楼中间正门被隔成一间住房,在最左侧开了个小门供人出入。这种情况在北京的民用古旧建筑中普遍存在。</p><br/>
<p>图19</p>
<p> </p>
<p> </p><br/>
<p>22号建筑细部</p><br/>
<p>图20</p>
<p> </p>
<p> </p><br/>
<p>左边门为8号,谦生银号、泉通银行旧址;</p>
<p>中间门为10号,义生银号、天津广瑞北平分号?旧址;</p>
<p>右边门为12号,复丰银号、谦兴钱庄旧址。胡同中的老人还告诉我,张一元刚来北京时,就住在施家胡同12号这个院子里。</p><br/>
<p>图21</p>
<p> </p>
<p> </p><br/>
<p>6号青阳会馆旧址。</p>
<p>安徽青阳会馆建于清朝,也是一家同乡试馆。从其1948年1月26号《青阳会馆章程》看,1948年初仍然正常运营,只不过此时已经从招待举子的试馆变为同乡居住联谊互助的行馆了。</p>
<p>会馆原来的金柱大门依然保存良好。院子里临时建筑下还有遗存的碑座。</p><br/>
<p>图22</p>
<p> </p>
<p> </p><br/>
<p>4号三义镖局(客店)旧址。三义镖局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现在是施家胡同第一旅馆。旅馆的一位大姐(虽然可能比我小,还是称大姐合适)说,这里的前身是镖局,至今建筑格局未变。三义镖局的历史我无从考证,“三义”的意思是不是桃园三结义之意?开在银号街里的镖局生意一定很红火。</p>
<p>在南城,我只知道三家镖局。第一是这里;第二是粮食店街南口路西的第十旅馆,据说那里原来是源顺镖局;第三个镖局离第十旅馆不远,在前门大街南口东南的西半壁街路南,是大刀王五的镖局,现在那里院子的格局还保持了老样子。提起大刀王五,那可是响当当的汉子,与俺敬仰的谭嗣同是好朋友,不信去看看台湾高阳的小说。</p><br/><br/>
<p>俺费力搜集的资料也就这么多了,不想浪费网络资源,此帖到此结束。</p><br/> 纯粹的县城风格的外皮后面是一座座古都历史的质感! 您的文章老那么详细,严谨,佩服,学习。
再发图1
<p>发完帖子发现图1(旧迹分布图)不太清楚,再试试发一张大的,看看能不能发。</p>
<p> </p><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