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观山水倒流
<br/><br/><p><font size="4"><b>银锭观山水倒流</b><b></b></font></p>
<p><font size="4">话说什刹海有个银锭桥,别瞧只是一个单孔石拱桥,长不过十余米,宽不过四五米,可是他的名声可不小。现如今,一提起什刹海的胡同游,已经成了北京旅游界的一张名片了。但凡坐上山西小伙拉的三轮车串胡同的游客,没有不到银锭桥的。到了银锭桥无论是导游还是三轮司机,都会向客人介绍“银锭观山”这一都城第一美景,并且会告诉您,“银锭观山”是乾隆皇帝钦定的燕京八景之一。于是随着旅游者的两条腿和一张嘴,银锭桥的名声可就传遍了国内国外的五湖四海。 您要是跟他说“银锭观山”不是燕京八景之一,更不是皇帝老儿钦定,他准跟您急。您想啊,上百万的游客,众口一词,那结果就只能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了。反正银锭桥、银锭观山这些地名儿景名儿记不住不要紧,乾隆爷那是老熟人儿,时不时的在电视上还能见个面,准能记得住,认得准。所以“银锭观山”是钦定的燕京八景之一,那是没跑儿了,这是正根儿!名人效应,其实就是这么显露出来的。</font></p>
<p><font size="4">什刹海在北京城区中,可说是唯一的一处对百姓开放的风景区。什刹三海,自西而东,像一串镶嵌在皇城北面的明珠,把北京城的西北部打扮的颇有江南水乡风韵。</font></p>
<p><font size="4">银锭观山其实是燕京小八景之一,也是西涯八景之一。所以被称为小八景,是因为与燕京八景相对而言的。后者是皇帝钦定的,而前者则是百姓“海选”的,虽然充满着文人气息,但是仍属“草根派”产品。燕京小八景中其他各景我没有很好地考察过,不敢妄下评语。仅就银锭观山来说,我觉得还是名副其实。在这古时被称为“西涯”的什刹海地区,古人也曾选定过“西涯八景”,“银锭观山”也名列其中。而其他各景如“响闸烟云”、“湖心赏月”等,都已随着岁月的流淌,与燕京八景、燕京小八景的许多景观一起都消失了, “银锭观山”一景是硕果仅存的少数景观之一。</font></p>
<p><font size="4">在北京城里,要想看山,由于房屋城墙等建筑的遮挡,只有登上人工堆成的景山或是白塔山,才能看到看到远处的西山。可是想当年,景山和白塔山都是皇家独享的,百姓是无福到那里登山观景的。身处开放区的什刹海银锭桥,却为老百姓填补了在城里无法观山这一遗憾,使百姓们也能够在城里的平地上看到西山,“银锭观山”可以说是北京城中站在平地观看西山的唯一去处。只要站在银锭桥上举目西望,那数十里外的西山景色,就好像是在后海西岸不远的地方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呈现在您的眼前。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借景造景”的手法,无意之中在这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可与避暑山庄的借景之作“锤峰落照”景观相比美。尤其是在晴朗的早晨或是雨过天晴之时,天空一碧如洗,站在银锭桥头,远处翠绿的西山和近处的后海湖面交相辉映,远山近水,垂柳环湖,犹如一幅水墨画卷,真是美不胜收。有人把银锭观山称为燕京八景外的城中第一美景,我看是当之无愧。</font></p>
<p><font size="4">我小时有一次父亲带我去烟袋斜街鑫源澡堂洗澡,路过银锭桥的时候,父亲拉着我的手,让我向西看,指着西山说:“这就是银锭观山水倒流,是燕京八景之一!”从此我记住了银锭观山,虽然后来知道银锭观山是“小八景”,但是对我来说重要的是看得见西山,而不是为“银锭观山”正名。我上小学的时候,天天都要走过银锭桥,几乎每天我都会站在桥上看一眼西山。西山在我眼里,真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有时是云雾缭绕,若隐若现;有时是碧绿青翠,生机勃勃;有时是银装素裹,一片洁白;也有时是叠峦层嶂的西山点染者片片金黄。站在银锭桥上看到的西山, 就像一场看不完的风景大片。</font></p>
<p><font size="4">为什么父亲说的“银锭观山”后面还有一个“水倒流”呢?原来在我国,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一般的河流都是自西北流向东南,反之则称为“倒流”。北京城里的水系,也是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流动的,现在的什刹海的水也是如此,但是现在的什刹海是经过改造以后的,不是原来的摸样。上世纪40 年代以前,什刹海不是现在的样子。那时什刹海的水,是自积水潭经德胜桥下流入一条与现在后海南岸平行的河道中,而不是直接流入后海。河道在后海中部,向南一拐,沿现在的柳荫街,围绕着恭王府向南向东流去。这条河叫玉河,也有人叫它月牙河。玉河水经过已经拆除了的李广桥和三座桥下,流到现在的什刹海体校的西北角,注入体校所在地的西小海。那时的前海是分作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在的前海,亦称大荷地;一部分就是现在什刹海体校所在地的西小海,也叫小荷地。现在的前海西岸荷花市场,当时是一条土堤,土堤两面都是水面和稻田。土堤中间有一座石板桥,西小海的水经此桥下流入现在的前海。前海的水一部分向南经过响闸桥注入北海,一部分向东经万宁桥(后门桥)流向惠通河,再有一部分则是经银锭桥下向西流入后海。也就是说,当时的水流是从积水潭直接流入前海,再流入后海的。这种舍近求远的做法,据说是为了首先保障皇城内的用水量,而做出的独特设计。这也就是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按水系的上下游分,现在的上游湖面叫后海,而水流下游的湖面却叫前海的原因之一。历史上,原来前海是处于水系的上游,而后海才是下游。</font></p>
<p><font size="4">经过银锭桥向西流的水,自然也就被视为“倒流”了。这也就是父亲所说“银锭观山水倒流”的来历。</font></p>
<p><font size="4">现在的水系经过解放初的改造,已经变成了“顺流而下”,原来流向西小海的玉河河道和西小海都已被填埋不复存在,“水倒流”的景观也就永远地消失了,只剩下前后海名称中的矛盾还能唤起人们的一点记忆。</font></p>
<p><font size="4">(关于前后海的名称,还有一种解释。什刹海地区的银锭桥以南,前后海之间,柳荫街以东、以北的地区,古时称作“西涯”。按我国传统定位方法,某地区或某建筑的南面一般称之为“前”,其北面即称之为“后”。比如四合院的正房的南面的院落称前院,其北面院落称为后院。如此说来,相对西涯地区而言,其南面的水域就是“前”,其北面的水域即是“后”。前海和后海即是以西涯为中心而命名的。)</font></p> 读了文章才知道原来前后海的水流方向原来有这样的典故,真是有趣,又长知识了! 現在不光一口一個銀錠橋了 邊上還一金錠橋呢 <p>搜索这前海土堤消失的原因,居然又转回到本论坛。这个论坛在这种无用之学方面,真是够全面的。</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