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怪异的雍亲王府平面图,不知道是否有依据
<p>伴随图片的文字如下:</p><p> </p>
<p><strong>西路建筑是现在地雍和宫,东边的都毁于战火,现在全是民房之类乱七八糟,不然跟柏林寺就真的差不多挨着了。而现在还要走很多路才能到<br/><br/>后殿前头是静栀化游殿,雍和宫西路建筑喇嘛庙内有不少是乾隆上台后修建的违章建筑。。。<br/><br/>大块文章台是戏楼,五福台是看戏的地方,后头的三间书房为看戏时休息之用。康熙老人家曾经到五福楼看过戏</strong></p>
<p> </p>
<p></p>
<p> </p>
<p>乾隆京城全图中的雍和宫<br/></p><br/> 还真挺怪,谁画的? <p> </p>
<p> </p> 请教了一位谙熟雍和宫资料和环境的朋友李立祥先生。他的说法,虽是一家之言,但可借鉴:
<p> 雍和宫原是清康熙四子允祯的贝勒府。允祯是宫女所生,建府时不敢造次,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他当了和硕亲王,才大修雍亲王府。雍正幼时就学于此,也是乾隆出生地。一个府第,出了两个皇帝,世上无二。乾隆的生母孝圣皇太后久居于此,他奉母命,在登基第9年(公元1744年),将王府改做宫廷黄教重地,其地位又是海内无二。寺庙不唱戏,祭祀活动不必在戏楼举行。雍和宫至今的“打鬼”、“绕寺”仪式都是露天举行,打鬼驱祟的舞蹈,也只在临时搭建的木台上进行,就是佐证。但雍王府改庙之前,演戏是在雍正花园(也称东花园)和东书院的。记载中,是有据可查的。王府中有戏台不足为奇,此戏台坐南朝北,题名“<a name="baidusnap0"></a><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大块文章台</b>”;东花园里有如意室、大和斋、海棠院,有挺排场的殿堂,还有假山、画舫、回廊。在王府刚落成时,允祯请其父玄烨(康熙帝)率后妃在此听戏。玄烨见绕膝儿孙适五辈,甚为高兴,取“五世同堂”之意,写匾额“五福堂”悬厅内。后来,乾隆在皇宫景福堂题匾“五福五代堂”,就是由五福堂延引而来的。五福堂后原有三间书房,那是皇上听戏休息的地方。后来这东花园没有了。东书院的北部还是雍和宫喇嘛的寝室和书房,所以雍和宫寺院东原有东书院。书院前面是一排排平房,为连房。说到这儿,还要提到一个人,即金梁先生(1878年—1962年),曾任清史馆校对、伪满奉天博物馆馆长、奉天通志馆总纂、奉天四库全书馆坐办等职。著有《四库佚文》、《清帝后外传外记》、《伪满秘档》等书。解放后,他编纂《雍和宫志略》时,已年届八旬。此书最初为油印本,虽有个别材料不够准确,但仍不失为一部知识丰富、耐人寻味的著作。在谈到东书院时,他写道:当年东书院存有许多瓷器、木器、字画等宝物。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日本人接管此地,盗走了不少文物,为了销毁罪证,放火烧了东书院不少房子,剩下的只有中部的几座假山及断壁残垣,还有东书院北部的十三间佛楼,康熙题字都不复存在了。现在东书院的北部,那些房子是近年盖的,做雍和宫佛学院和僧舍之用。但真正的东书院、五福堂和<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大块文章台</b>连同康熙题字的戏楼已逝。劫后留下的,只是那条宫墙南边拐到东边的小胡同,名戏楼胡同。东城区政府目前正规划整建不少园林式街边开放公园,不知能不能重现东花园,让戏楼胡同不再徒有虚名。</p> <p>第一幅图是谁画的,依据是什么呢,至少看乾隆图中这一片已经被杂乱建筑占了。</p>
<p> </p>
<p>戏台一定有过,否则怎么会有著名的戏楼胡同,如按以上证据,则东路毁的相当的早</p> 可惜了东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