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的北京
<p>引自:徐成倍《<font size="2">北京的城乡都在变</font>》</p><p> </p>
<p> 奥运会之后,国人的注意力仿佛都从北京南移上海世博会。可今年春天,京版报纸刊登了一些“本地消息”,雷声不大,雨点不小,至少震在我心里是“当当的”。<br/> <br/> 先说城里人下乡。不是过去的知识青年下乡,也不同于富裕人家在郊区买楼。而是政府与一定数量的城市居民商量:如果在近郊找出相对成熟的社区,政府拨款另盖一批房,让城里愿意搬迁的人迁移过去,您看好不好呢?政府早就有这样的政策期望:再搬迁相当数量的城市居民,好使首都中心的大团疏松,然后才好建设新北京的城区。北京老城区一共有四: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如果各找近郊一片地方集中盖房,让过去在城里是邻居的人依旧当邻居,您看好不好呢?在这几处地方,附近就是新建的成熟社区,有现成的商店、医院与学校种种资源,也有相当的就业岗位,如果从城里四个城区迁移出一定数量的居民,请他们到新的地方去安家。总之,政府希望这次的搬迁是成批量的,走,就要腾空城里一片地方,政府也好在空地上做一些大手笔的“文章”。政府希望城里的文章是以点带面。<br/> <br/> 北京郊区,则是天女散花,在面上铺开。选了北京农村50个重点村,今年开始就陆续搬迁,搬迁之后,再在腾空的村子里重新建设,等建设完毕,再把原先的农民迁移回来。这时,原先的农民已经转变为“城市居民”的新身份,他们返回原来的村子,也不是要他们继续做传统的农活了。这种好处是显见的,估计重点村更能接受。用这样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战略,估计很快北京城乡都会出现新变化。<br/> <br/> 市区在变,郊区也在变。消息也没说市委市政府此前召开过什么会议。但这些还在商量的决议,真的是以民为本,让老百姓在变动中先得到实惠,然后再去落实政府的各项宏伟规划。估计几年之后,北京市的城区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北京市的乡村更会变成著名的华西村那样,产业将成为北京农村的支柱。而更可贵的是,政策成为有弹性的东西,一切都在商量中进行,也将在商量中完成。政策,也将在有商有量的氛围中,成为一种上下一心、反复运作的物质力量。</p> 雄鸡一唱天下白,大唱赞歌为逝去的历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