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l004 发表于 2010-5-21 06:09:00

北京的冰窖

 
<p align="left"><b>冰窖、冰箱与奥运会开幕式……</b></p>
<p align="left">&nbsp;</p>
<p align="left">打开空调,泡上一壶茶,我坐在沙发上,独自欣赏着电视节目。</p>
<p align="left">2008年第29届国际奥林匹克运会在我们北京举行,银屏上,进行着盛大的开幕式表演,“击缶而歌”将欢迎仪式一下子引入高潮,缶声雷动,吟诵高扬。由两千零八名演员击缶而歌,欢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朋友。</p>
<p align="left">据专家考证,“巨缶阵”中发出震天动地款坎镗嗒声音的“巨缶”,原来是古代的冰鉴,说的直白些就是古代的冰箱。很多人听说中国古代有冰箱了,十分惊奇:冰箱是现代社会人们使用的东西啊,古代怎么可能有啊?事实上确实有,而且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中国古代的冰箱是名副其实的冰箱,是真的藏冰,用以降温和保存食品的器皿。中国古代藏冰历史可够久远的,历史记载周代已有冬天凿冰,存储到夏天的习惯,而且有了原始的冰箱,我们今天可以见到的曾侯乙墓出土的铜鉴缶距今至少有2400多年了。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不同规格形式的冰箱,青铜制的、铁制的、瓷制的,清代冰箱则普遍为木制,其基本原理就是保存冬季的冰到炎热的夏季使用。</p>
<p align="left">由冰箱我忽然想到老北京的冰窖,早年间的冰鉴用冰大多来源于冰窖,北京明清时期就有许多冰窖,冰窖分为“官窖”、“府窖”、“民窖”三类,据《大清会典》记载,大清朝在北京设立了18座“官窖”,都水司的采冰定员是120名,享受皮裤、皮袄、皮手套的待遇,皆由工部的都水司管理。“民窖”是在清朝末期之后出现的。北京地区夏天特别炎热,冬天特别寒冷,且长冬长夏,春秋很短,能不能在盛夏季节借一借冬天的寒气儿呢?过去人们自然而然就想到贮冰。记得从前北京的冰窖,都建造在沿着护城河、通惠河以及城内外湖泊岸边上,清末民初,北京城有三大冰窖享有盛名:一个是北海东夹道陟山门,一个是什刹海东南,一个就是德胜门外冰窖口。最最著名的冰窖当然是位于北海公园东夹道陟山门那坐“雪池冰窖”了。“雪池冰窖”属于清朝官窖里出冰质量最好的冰窖。同一般冰窖一样是半地下建筑,窖顶双坡,人字形瓦灰梗起脊,覆盖只有皇家才可使用的黄色琉璃瓦顶,内部为拱形,冰窖四围用标准四十八斤城墙砖砌成,白灰沟缝,冰窖长方形,长25米,宽10米,冰窖地面高度3米多,里面低于地平有三米多。前不久我又去看了一番,这里已经属于西城文物保护单位了,据说全北京也就留存这唯一的冰窖了。不是附近小孩告诉我可以进去,我真不敢贸然去推开那厚重的大门。进去后,发现这里已经改成茶座了,也经营饮食,只是没有什么顾客,也难怪,谁让他们把大门关的严严的,老板热情招呼着我,并向我津津乐道地介绍冰窖的建筑和历史。站在这巨大空间里,我似乎体验到,原来冰雪世界特有的空旷与寒润。</p>
<p align="left">记得我小时,每年夏天都愿意去冰窖“参观”。民间的冰窖可没有“雪池冰窖”那样的规模和架构。我去的最多是通惠河边乐家花园冰窖,在建国门外,现在那里早已高楼林立,马路纵横了。乐家花园恐怕也只能成为老人们谈论、考古学者著述中的名词罢了。那里的冰窖,搭着一个很大的席棚,席棚并不很高,不足三米,里面是低洼的,冰窖席棚四围都用土培封的严严实实的。</p>
<p align="left">老北京人说:“北京的季节是很准的。”天子所在嘛,四季分明。冬至过后也就是二九的样子,冰窖工人就要忙着窖冰了,“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狗”老人说三九四九天冻的冰,纹路是横茬的,很结实,到了五九尾或六九头,打了春以后,地气上升,冰就变成顺茬了,看上很厚,实际并不结实,容易破碎,承不住人,也保存不了。自己小时候是饶有兴趣看师傅们是怎样取冰的,他们最常用的工具是冰镩子,其形状前端有一铁制矛刺,矛刺下有一个大弯钩,套在一个约一米多长的白蜡杆儿上,我们孩子们都叫它“钩连枪”,斜铲或直刺可以凿断块冰,用钩拖拽可以移动冰。他们先在冰面上用冰镩画出界限,冰块大约有三尺长、二尺长宽,一尺厚,据说供给皇宫里用的冰块可没有那样大。接着采冰,采冰从远处开始,退着采,一大块,一大块被凿了下来,然后把它拖拽到冰窖里。冰窖门正对着水(冰)面,铺设一专用冰道,如果湖边、河边有道路,冰道就暂时把道路横断了,其实也不阻断交通,只不过要互相让着点就是了。大冰块进了冰窖还要一层一层叠放整齐,放好的冰块上面盖上稻草帘子。要把整个冰窖都放满了,也不是一天两天的工夫,真的要干上一冬。其实北京冬季也有并不十分寒冷的时候,冰块就冻不了应有的厚度,这时,冰窖师傅们就往往把已经冻得有些厚度的冰,凿下来,一块一块浸压到另一冰层下面,再经过一夜冻结就形成双倍厚度了。我发现冰窖师傅们经常在夜间干活,是不是夜间温度低?亦或是夜间来往车辆少呢?我问他们,他们只是简洁回答我:“夜里干活出活儿。”意思是晚上工作效率比较高吧。观察师傅们干活,并没有热热闹闹的情景,冰窖里外各挑着一盏汽灯,那是一种比一般白炽电灯还要亮的、以煤油为燃料的灯,为什么叫汽灯呢?经常看见师傅们点燃灯的纱罩,开始时有红红的火苗儿,紧接着就为它打气,纱罩燃烧变橙、变黄、直到发出银白耀眼的光芒。在空旷的原野和巨大的冰窖里,仅有的两盏灯显得不是很明亮。只看见一个个黑色人影在活动,不时发出搬运重物特有的沉闷的“咚”“咚”声。等冰窖里大冰块存满了,就要封窖,冰窖外的设施除去,一等就是半年的时间。</p>
<p align="left">溽暑盛夏,是冰窖最热闹的季节,午觉过后,太阳光炙烤着大地,似乎要吧一切熔化了,“到河里洗澡去!”往往是我们第一选择。裤衩汗衫一脱,“扑通,扑通”就下了水。“来大车运冰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立刻,我们就跑向冰窖。趁人家装车不注意,我就从门边溜进冰窖,“好凉快啊!”不仅汗意全消,甚至打起冷战,起一身鸡皮疙瘩。工人师傅的冰镩与冰块击打,崩落好多小冰块,我们立刻跑过去拾取,工人师傅也并不十分阻拦,只是招呼我们躲着点,有时他们还给我们找个大点冰块扔过来,“接着点!”,于是,我们纷纷去抢,实在没有拾取到理想的冰块,就跟着大车跑,在车板上撮些碎冰聊以充数。我们把冰块捧在手里,或含在嘴里,或揉或搓,或吮或嚼,望着盖着草帘或麻袋远去的大车,在骄阳下尽享冰凉惬意的感受——这种享受即使在我后来结婚、提干、获奖以至参加国宴都再没有体验过。</p>
<p align="left">其实,那些冰块并不一定符合卫生标准,里面经常可以看见夹带的杂草泥沙等,但却从来没危害我的胃肠道。</p>
<p align="left">实际上,直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北京的冰窖一直为首都冷藏业服务,夏天商店出售的鱼、肉等都用冰块来保鲜,我记忆中最后使用中的冰窖,就是北海东岸陟山门的雪池冰窖。有人告诉我说北京冰窖存在时间最晚的是广安门外莲花池冰窖,究竟是哪一坐冰窖呢?一时无以考证。后来有了人造冰,也是一大块一大块的,只是颜色不同,对比天然冰来说,人造冰显现出雪一样白色。有了人造冰就不难知道,人类科技的发展,掌握了低温制冷技术。</p>
<p>1956年,国内第一台电冰箱在北京雪花冰箱厂研制成功。雪花电冰箱厂的前身是北京医疗器械厂。以前主要生产医疗用制冷设备。雪花电冰箱真正大量投放市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为了买到电冰箱,人们往往要四处奔波托人找票,随后南方的“万宝”冰箱以其双开门、自动除霜等功能受到北京人青睐。1983年,本人就花了1380元托人从广州购买了“万宝”冰箱,市民都说家中有电冰箱,生活档次就提高一大截。有数字表示,1981年北京城镇居民每百户电冰箱拥有量只是1.7台,到了1991年每百户电冰箱拥有量就达到101.7台了,十年间几乎增长了60倍。后来听说北京雪花电冰箱厂经营不善,生产委缩了,几次与国外联营也失败了,最后被海信收购了。但无论如何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雪花不仅生产了我国第一台家用电冰箱,还曾创出年产80万台,赢得了国内外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全国市场占有率60%的辉煌业绩。</p>
<p>北京人享受空调其实比冰箱要早些,不过不是在自己家中,是在宾馆、影院或工作场所。闷热的夏季,人们都喜欢到有空调的地方消消汗,那时一般人是买不起空调的,我在印刷厂工作,车间恒温,有空调,夏天下班后也经常流连于车间,七六年唐山大地震,北京居民在街头巷尾搭建起地震棚,我厂不少家属在厂区安营扎寨,没事都跑到车间楼道闲坐,因为车间有空调。公共场所的空调大多属于中央空调,其制冷剂多采用水、氨、氟锂昂、溴化锂等,自己在当工人时最羡慕的工种一个是电工,一个是空调工。厂里都说:“紧车工,慢钳工,溜溜达达是电工”当电工比较轻松,属技术工种,最高可以到八级。我对空调工梦寐以求到不是因为它工作轻松,级别也高,据说空调工要经常刷箅子,钻风道,又脏又累一般人吃不消,我最眼红空调工的原因在于他们上班大多属于值班性质,有比较多的时间,用来看书学习多好啊!我最遗憾的就是自己的一生,上帝给我安排的学习时间太少了。北京人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要说买空调那时一般百姓连想也不敢想的,只是进入九十年代后,北京居民才开始置购空调,什么古桥、海尔一一飞入寻常百姓家,1997年自己买的第一台空调是窗式的,古桥牌,促使自己买空调的动因是母亲要在我家住和方便孩子考大学学习功课。现在的年轻人夏季喜欢把空调温度定的很低,甚至二十度以下,我总认为这是大大的误区,人体应和大自然相吻合,该热点就应该热,该冷点就应该冷。我有时看到北京一些公司,大夏天白领们在办公室里穿着正装,衣冠楚楚地“享受”着低温的空调就觉得可笑。那种环境对保养细皮嫩肉或许有好处,说有利于健康我一百个反对。</p>
<p>现在,一般北京人家冰箱空调基本属于普及性用品了。可是,人们在纷纷营造自己舒适小环境时,全球气候变暖的阴影正笼罩了全人类。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催生了高度的现代化文明,当人们正陶醉在自己改天换地的能耐之中时,海平面上升、赤潮、沙化等一系列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无情地向我们靠拢。北京又经历了第几个暖冬?北京的地下水位何时能上升?一遍又一遍望着干涸的永定河河床,一次又一次企盼着冬天的瑞雪,定都八百多年的北京,难道真的要讨论迁都的问题?</p>
<p>我不禁又想起了老北京的冰窖,想起了老北京的山山水水。听老人讲,冰窖有窖神,窖神就是济公济颠和尚,这位道济和尚除了“性狂而疏”为人们留下许多扶危济贫的佳话以外,也有些许著作,他的一首绝句是这样写的:“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阑。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好一个返朴归真的自然主义者!当下人们正在提倡环保意识,济公做冰窖的窖神太有些委屈了,应该做环保之神,让他惩恶扬善,保佑北京古都风貌,保卫人类良好的生存空间。</p>
<p>&nbs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的冰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