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什刹 发表于 2010-4-10 10:29:00

北京小吃里的故事之一 油酥火烧

 
<p><b>北京小吃里的故事</b><b></b></p>
<p>北京小吃和其他各地的小吃一样,都属于老百姓的名片,属于挥之不去的永恒的记忆。不管是终守乡里还是飘泊在外,只要一提起家乡的小吃,没有一个人不为之赞叹,为之兴奋的。我在外多年,虽然入乡随俗吃惯了不少当地的小吃,有的甚至吃上了瘾,但是一提到北京的豆汁儿,北京的炒肝还是不由自主地咽几口口水。不是我没出息,是我永远也忘不了北京的小吃。</p>
<p>说起北京的小吃,我就想起了许多的故事。尤其是小时候留下来的那种香甜、酥脆、爽口、解馋的感觉,至今都不能忘怀。</p><br/><br/>
<p><b>北京小吃里的故事之一</b><b>&nbsp; </b><b>油酥火烧</b><b></b></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p>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受的北京小吃是什刹海的“油酥火烧”。那时每年的夏天,前海的荷花市场(其实那时不叫“荷花市场”,而叫“临时市场”。“荷花市场”这个名字是刘心武在小说《钟鼓楼》里给起的名,后来就成了响遍全国的叫法了。)里有一个专做油酥火烧的摊位,据说摊主叫晁之海。因为他的摊子不大,租不起土堤上的摊位,只能在土堤的南头,靠近现在的平安大街的地方摆设自己的摊位,一般他的摊子都是面向北或是向东北方向。摊子不大,横向有三米来宽,前面是他的操作台,进深也就四米多,后面摆两张桌子。</p>
<p>摊子前面的操作台虽不大,但在当时也算是很讲究了:干净光亮的大理石案子上装着一个玻璃罩,靠近外侧玻璃的地方摆着一排白色瓷碗,瓷碗里面放着加工好的各种馅料。有雪白的猪油丁、白萝卜丝,有白绿相间的大葱丁,棕红的豆沙、枣泥。案子的一侧用白纱布盖着的揉好的面剂。只要您路过他的摊位,就会被摊位干净整洁和明亮新巧的布局所吸引。每天下午,他的摊前都会有人驻足观看他的操作表演。</p>
<p>每当游客来到他的摊位前的时候,他就会开始制作他的油酥火烧。</p>
<p>他首先把案子上用手抹上一层油,再从白纱布下面拿起一个面剂,放在案子当中,用手轻轻地压扁。然后拿起一根不大的擀面杖,开始擀皮。只用两下,就把很软的面剂擀成大约有半尺长两寸宽的面皮,这只是火烧皮的雏形。</p>
<p>他开始用一只手把面皮的一端掀起,另一只手压在面皮一寸的地方。然后向两边轻轻地抻拉,使这部分面皮变成薄薄的几乎透明的一样。接着开始放馅料,把猪油丁、葱花和白萝卜丝顺序放在抻开的一端。下面就开始了他的神奇的表演:一只手把面皮放好馅料的一端掀起开始包馅,另一只手则把剩下的面皮往长拉伸。于是面皮在他的手中由厚变薄,由窄变宽,整个面皮从半尺长逐渐地变成了一尺长、两尺长、三尺长。在不断地变长的过程中,面皮开始变得透明。包馅的手,则在面皮不断变长变薄的过程中,把包住馅料的一端向前和左右地滚动,一层又一层的面皮随着两手的协同动作被均匀地包在了馅料的外面,成了一个直径大约5公分左右的圆球。这样,一个油酥火烧就初步成型了。做好的火烧坯料放进饼铛时,还要用手轻轻地压一压,使坯料变成厚约近3公分的扁圆形。在不断的翻动中,随着嘶嘶的油煎声,油酥火烧开始成形、发黄并开始向外散发葱油的香味,最后火烧变成金黄色,表皮开始微微地开裂,这时油酥火烧就熟了。</p>
<p>盛在盘子里的油酥火烧,两面金黄焦脆,四周白里透黄,发散着猪油和葱花的香味,看一眼就引人食欲。虽然油酥火烧还有其他的包馅,比如枣泥、豆沙等等,但是最受欢迎的还是猪油萝卜丝的。</p>
<p>看做油酥火烧是一种享受,其实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精神会餐”:手里没钱,只能看看解馋。第一次吃油酥火烧,是我的一个表哥给我买的。那次表哥带我去逛河沿儿,来到了晁之海的摊前。我一见到油酥火烧,就不由自主地往前凑活。表哥一看,就拉着我的手走了进去。不一会儿,一盘刚出锅的油酥火烧端了上来。我没等表哥说话,伸手就拿起一个往嘴里塞。表哥一看,急忙伸手去挡,没想到还是我的手快嘴也快,一口咬下去,“啊!”了一声,就把油酥火烧扔在了桌上,原来刚出锅的油酥火烧把我的手和嘴都烫了。表哥和其他食客都笑了起来,弄得我很不好意思。表哥说:“慢慢吃,没人跟你抢!”其实他那里知道,我馋油酥火烧已经不是一天了,今天见面,那容得我慢慢吃啊!等到表哥把筷子递到我的手中,慢慢地吃起来的时候,油酥火烧的味道都被烫疼的舌头代替了,连什么味也没品出来。现在想起来当时的狼狈相,脸上还有点发烧的呢!</p>
<p>1950年以后,什刹海改造工程使得荷花市场消失了,油酥火烧和其他什刹海特有的小吃也没了踪影。直到1953年以后,在什刹海北岸的会贤堂门前和白米斜街西口,又逐渐部分恢复了什刹海夏季市场。有一年,在白米斜街西口靠近河边的地方,还见到过一次晁家的油酥火烧摊子,再后来就再也见不到了。</p>

老盘子 发表于 2010-4-10 10:38:00

据说这是南味。

核桃 发表于 2010-4-17 16:12:00

<p>恩,很好吃</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小吃里的故事之一 油酥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