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胡同里的梨园故居
<p><br/>俞菊笙先生故居(摄于百顺胡同40号)</p><p>俞菊笙(1838-1914)京剧武生演员,原名光耀,学名玉生,号润仙,祖籍苏州,生于北京。幼拜张二奎为师,后因身材魁伟,气度猛武而改习武生。出科后,曾主持春台班多年,以武生挑班唱大轴,是自俞创始。其子俞振庭继承家学,亦工武生,其弟子杨小楼、尚和玉继承和发展了俞派武生。</p>
<p> </p>
<p></p>
<p>陈德霖先生故居(摄于百顺胡同55号)<br/><font face="Verdana">陈德霖(1862~1930),京剧旦角演员,工青衣。名鋆璋,字麓耕,号瘦云,原籍山东黄县,后入旗籍,顺天宛平人,由于其对青衣艺术发展的杰出贡献,被世人称为“青衣泰斗”。</font></p>
<p>陈德霖是清代光绪以来青衣演员的代表人物,其主要特色在于继承老派青衣演唱的传统,偏于阳刚一路,而在唱法上较前人略有变化,是近代青衣重要流派,世称“陈派”。陈德霖热心教育事业,一生收徒甚众,桃李满天下,所以也有"老夫子"的称号。王瑶卿、梅兰芳、王惠芳、王琴侬、姚玉芙、姜妙香并称为六大弟子。</p>
<p> </p>
<p></p>
<p>高庆奎先生故居(摄于保安寺街15号)<br/><font face="Verdana">高庆奎(1890-1942),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工老生。原名镇山,字俊峰,号子君,祖籍山西榆次。<br/>高庆奎先生嗓音甜脆宽亮,高亢激越,初宗谭派,又吸收孙菊仙、刘鸿声的演唱特点,并借鉴老旦龚云甫、花脸裘桂仙之唱法,融会贯通,加以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高派”。高先生与马连良、余叔岩、言菊朋并称为四大须生。三十年代中期因败嗓退出舞台,后在中华戏曲学校任教,1942年去世。弟子有李和曾、李盛藻等。</font></p>
<p>高庆奎先生的代表剧目有《逍遥津》、《斩黄袍》、《辕门斩子》、《斩马谡》、《碰碑》、《胭粉计》、《赠绨袍》、《浔阳楼》、《七擒孟获》、《信陵君》、《史可法》、《哭秦廷》、《铡判官》、《掘地见母》、《钓金龟》、《独木关》等,在各大唱片公司灌制有多张唱片传世。</p>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3/2010313926222980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李万春先生故居(摄于北大吉巷22号)</p>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3/20103139273720409.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李氏故居的戗檐砖雕“菊有黄华”,题款“吟香馆”。</p>
<p> </p>
<p><font face="Verdana">李万春(1911-1985),男,京剧武生演员,河北雄县人,满族。</font></p>
<p><font face="Verdana">幼年从父亲李永利学习武功,7岁登台演出,1922年在斌庆社搭班,首场演出与蓝月春合作《战马超》,一举成名,被誉为“童伶奇才”。后曾随梅兰芳赴沪演出《林冲夜奔》、《冀州城》、《长坂坡》等戏得到好评。1932年自组永春社,在京、津、沪一带演出。曾拜丁永利为师,并私淑杨小楼。1933年在北京创办鸣春社科班,培养了鸣、春两科学生近300人。20世纪40年代组班鸣春社,编演了一些新戏,如《田七郎》、《十八罗汉斗悟空》等。</font></p>
<p><font face="Verdana">李万春先生演长靠、短打、箭衣戏、猴戏、关羽戏均见功力。嗓音清亮,念白清晰有力,身段边式漂亮,善于武戏文唱,武打有创新。常演剧目有《武松打虎》、《火并王伦》、《闹天宫》、《九江口》、《夜奔》、《长坂坡》、《恶虎村》、《十八罗汉斗悟空》等。</font></p>
<p> </p>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3/2010313932432918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
<p>杨宝森先生故居(摄于红线胡同17号)</p>
<p><font face="Verdana">杨宝森(1909-1958),男,京剧老生演员,字钟秀,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font></p>
<p><font face="Verdana">杨宝森自幼喜爱京剧老生行当,幼年师事裘桂仙开蒙学戏,后拜鲍吉祥学习老生,宗余派。他10岁左右便“带艺搭班”,长期在俞振庭的斌庆社求艺并演出。<br/>杨宝森在童年时期嗓音明亮,12、13岁时专攻余派,16岁时演出《打渔杀家》,效果很好。他还在《上天台》中饰演过刘秀,《断密涧》中饰演过王伯党。在《珠帘寨》“收威”中的起霸,功架一丝不苟。在此时期,他所演的《捉放曹》、《击鼓骂曹》、《洪羊洞》、《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桑园寄子》、《卖马》、《碰碑》、《汾河湾》等剧,均获得很好声誉,有“小余叔岩”之称。青年时期,因身体关系,使得变声期拖长,因此曾有一较长时期的休养未登舞台。在此期间,他坚持练功、练琴,潜心研习余派的演唱技巧。杨宝森虽未正式拜在余叔岩门下,但遇有机会便登门求教。他多方求师访友,拓宽学习之路,曾得到名师陈秀华及堂兄杨宝忠的许多指点,他曾向名票、余派研究家张伯驹先生问艺,也曾向王凤卿、王瑶卿求教,力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当其健康得到恢复而重登舞台时,他在唱、念及表演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长进。在继承余派艺术的基础上,他根据本人倒仓后的嗓音条件,并结合他多年的艺术实践、创出一种崭新的唱法,自成一家,成为杨派艺术的创始人。在20世纪30年代末,他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一起并称为“后四大须生”。1939年,他曾组织宝兴社挑班演出。在20世纪50年代,其艺术造诣日臻完美,杨派艺术渐渐流行。</font></p>
<p><font face="Verdana">建国后,杨宝森曾任天津市京剧团团长,其门徒和追随者有汪正华、梁庆云、马长礼、李鸣盛、蒋慕萍、程正泰、朱云鹏、叶蓬等。</font></p>
<p><br/> </p> <p>这几个地方,就是红线胡同在哪不太清楚,您指教一下。</p>
<p>这很珍贵,我还得再去一趟,重新感受!</p>
<p>谢谢!!</p> 红线胡同是南北走向,在虎坊桥路口往西,南口在两广路路北,属于宣武的椿树地区。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3/2010313950486669.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裘盛戎先生故居(摄于棉花上七条1号)</p>
<p><font face="Verdana">裘盛戎(1915.8.25--1971.10.5)</font></p>
<p><font face="Verdana">本名振芳,1915年出生于北京。自幼随父裘桂仙学艺,1927年起又入富连成科班坐科七年,受业于萧长华、王连平、孙盛文。他以铜锤为主,兼学架子、武花。1943年出科后辗转南北,一直活跃在各地舞台上,曾为杨小楼、梅、尚、程、荀等京剧大师配戏,并与众多名家同台演出过,特别是1934年以后,他为金少山先生配演二路花脸,曾在上海合演《白良关》、《真假李逵》、《双包案》等花脸“对儿戏”,在同台的实践中,他全面学习了金派艺术。<br/>裘盛戎的唱腔除了具备净行的雄浑豪放外,还揉进了老生和青衣的低回婉转,综合地利用鼻腔、胸腔、头腔共鸣,创造出一种韵味淳厚,含蓄细腻的新唱腔,他还吸收了郝寿臣和侯喜瑞的表演技巧,把唱和做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铜锤和架子花融为一体的风格,打破了金派三十年来一统天下的格局,为净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br/>建国后,裘盛戎与谭富英合作领衔北京市京剧二团,不断加工《草桥关》、《白良关》、《盗御马》等传统剧目。五十年代中叶起,裘盛戎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赵燕侠长期合作,参加了一系列新剧目的创作排演和传统剧目的整理加工,他在《秦香莲》、《赤桑镇》、《探阴山》、《赵氏孤儿》、《壮别》、《舍命全交》、《官渡之战》、《海瑞罢官》以及近代剧《林则徐》、现代剧《杜鹃山》、《南方来信》、《雪花飘》等戏里均有突出的新创造,使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日趋完美,成为一个艺术特色鲜明,风格独特新颖,剧目丰富,传人众多的艺术流派——“裘派”。</font></p>
<p><font face="Verdana"> </p>
<p></font><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3/2010313101222835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沈富贵先生故居(摄于棉花下六条5号)</p>
<p><font face="Verdana">沈富贵(1903-1954),男,京剧武生演员。字玉堂,号秋云,北京人。<br/>幼从周瑞琪习花脸。7岁入富连成科班,开蒙从教授王喜秀、蔡荣贵研习老生,学习《卖马》、《九更天》、《打渔杀家》等剧,从教授蔡荣春学《凤鸣关》、《截江夺斗》等戏。后因嗓音不适于老生,遂改习黄(月山)派武生,亦兼演武老生。从董凤岩学《武文华》及《八大拿》之黄天霸,从侯喜瑞学《恶虎村》、《殷家堡》、《八蜡庙》,从萧长华学《冀州城》、《诈历城》、《庐州城》,从赵春瑞学《反五关》、《精忠传》、《大悲楼》、《飞叉阵》、《剑峰山》、《赵家楼》等,武功深厚,能戏极多。<br/>沈富贵曾被尚小云先生聘请为荣春社科班的总教习,嗓败后以授艺为主,曾于富连成社、荣春社、中国戏曲学校执教。1954年因脑溢血突发,病故于北京棉花下六条5号寓所。</font></p> 奚啸伯家好像已经葬身危改开发了 多谢楼主分享,辛苦啦!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3/2010313103562878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叶盛兰先生故居(摄于棉花下五条7号)</p>
<p> </p>
<p><font face="Verdana">叶盛兰(1914-1978),原名端章,字之如,祖籍安徽省太湖县,生于北京。九岁奉父命,辍学从艺,入富连成社,排入第四科,小"盛"字。初习旦角,由张彩林开蒙。因英武有余,柔媚不足,改工小生。学习《辕门射戟》、《罗成叫关》、《奇双会》、《借赵云》、《八大锤》、《黄鹤楼》、《群英会》等戏。1930年满科后,拜程继先为师以求深造,《打侄上坟》、《玉堂春》、《临江会》等戏均得乃师真传。1931年秋,应马连良之邀,正式搭入扶风社,为马连良配演《四进士》、《十老安刘》、《清官册》、《苏武牧羊》等剧,并合作演出《群英会》、《八大锤》等。叶盛兰在与马连良合作中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了个人所长。他同时先后与筱翠花、章遏云、华慧麟、言慧珠、吴素秋、李玉茹、张君秋等合演《红梅阁》、《独占花魁》、《得意缘》、《虹霓关》、《游园惊梦》等戏。1941年叶曾一度以旦角领班。1945年夏,叶盛兰成立育华社,开创了京剧小生挑班的先例,先后演出了全部《周瑜》,全部《吕奉先》,全部《罗成》,全部《十三太保》。他的雉尾生、武小生戏更取得突出成就,有"活周瑜"、"活吕布"之誉。</font></p>
<p><font face="Verdana">叶盛兰的嗓音宽厚圆润,气度大方,扮像英俊,表演细腻,他的行腔刚劲遒健,华丽婉转,演唱情真意切、惟妙惟肖。准确的把握舞台的节奏和分寸感,使表演的层次清晰,寓神情之真于声色之美,是叶盛兰表演艺术的主要特点。</font></p>
<p><font face="Verdana">叶盛兰1951年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1955年任中国京剧院一团团长。与杜近芳、张云溪、张春华、李少春、袁世海等长期合作,并于1957年参加了影片《群英会》的拍摄。叶派传人有:马荣利、李元瑞、茹绍荃、张春孝、夏永泉、萧润德、张学济、李继增及其子叶少兰等。<br/></font></p>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3/20103131014193632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荀慧生先生故居(摄于山西街甲13号)</p>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3/201031310191828149.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
<p>荀慧生故居里种植的枣树</p>
<p> </p>
<p><font face="Verdana">荀慧生(1900—1968),艺名白牡丹,</font><font face="Verdana">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从侯俊山学花旦。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融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 <br/>荀派唱腔特点:将河北梆子的唱腔、唱法、表演的精华溶入京剧的演唱之中,是他的艺术特色之一,嗓音甜媚,用嗓有特殊的技巧,善于用小颤音、半音和华丽的装饰音,又常以鼻音收腔来增添唱腔的韵致。 <br/>荀派代表剧目丰富,传统戏有《金玉奴》、《花田错》、《英杰烈》、《游龙戏凤》、《儿女英雄传》等。其新排剧目的数量之多为四大名旦之首,有《钗头凤》、《荆钗记》、《柳如是》、《美人一丈青》、《绣襦记》、《霍小玉》、《香罗带》、《还珠吟》、《杜十娘》、《红娘》等。<br/>荀派传人极多,主要传人有毛世来、许翰英、李玉茹、吴素秋、童芷苓、赵燕侠、张正芳、曲素英、刘长瑜、孙毓敏、宋长荣等。</font></p><br/> 好帖,详细,丰富。猪哥,杨宝森故居在宣武区骡马市大街路北红线胡同路西。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3/20103131021495799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萧长华先生故居(摄于西草厂街88号)</p>
<p> </p>
<p><font face="Verdana">萧长华(1878—1967),号和庄,祖籍江西省新建县,生于北京。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br/>萧长华先生出身梨园世家。11岁拜剧坛名宿徐文波为师,12岁出台演娃娃生。15岁后专攻丑行,18岁又拜名丑宋万泰为师,后又成为鼎鼎大名的苏丑杨三的“关门弟子”。中年后长期与梅兰芳合作,并曾与马连良、金少山等名家同台,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饮誉大江南北,倍受推尊,与慈瑞泉、郭春山并称“丑行三大士”。擅长的剧目有《群英会》、《审头刺汤》、《卖马》、《天雷报》等。所饰《群英会》中的蒋干、《连升店》中的店家、《法门寺》中的贾桂等,均具特色,有“活蒋干”之誉。 </font></p>
<p><font face="Verdana">萧长华先生桃李满天下,民国时期,在北京著名的富连成科班任总教习达40余年,教出的学生和排出的剧目数以百计。1949年建国后,历任中国戏曲学校名誉教授、副校长、校长等职,并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有《萧长华戏曲谈丛》、《萧长华演出剧本选集》等。</font></p>
<p> </p>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3/2010313103137654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茹莱卿先生故居(摄于响鼓胡同2号)</p>
<p> </p>
<p><font face="Verdana">茹莱卿(1864-1923),京剧武生、琴师。原名来青,生于北京。<br/>茹莱卿幼年常随其父出入戏园,对京剧产生浓厚情趣。后经人介绍,拜在 “荣春堂”杨隆寿门下,易名茹莱卿。<br/>杨隆寿当年仅收了三名弟子,即张洪林、茹莱卿、董凤岩,此三人后来都成为与俞菊笙同期的著名武生。待杨隆寿办“小荣椿”科班时,此三人已能授艺,教师还有姚增禄、范福泰等。杨小楼、程继先等在科内均得茹教益。程继先、金仲仁之《雅观楼》均得自茹莱卿。据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书中讲,梅的武工和把子功即茹莱卿所授。《木兰从军》就是茹莱卿根据《乾元山》哪吒的演技,为花木兰设计了优美的身段。《穆柯寨》亦得自茹之指点。马连良幼入富连成,初习武小生,从茹莱卿学《探庄》(石秀)、《淮安府》(贺仁杰)、《小天宫》(造化仙)等,从而打下了坚实的武工基础。<br/>茹莱卿40岁后,拜梅雨田为师,改习胡琴,后专为梅兰芳操琴。1919年梅兰芳首次赴日演出琴师即为茹莱卿,时年55岁。直至1922年梅赴港演出时,茹因病未能同行,琴师才易他人。茹氏虽弃武生改琴师,但因其功底深厚,曾在梅兰芳祖母寿辰的堂会戏上,于织云公所演出《蜈蚣岭》,时年已近花甲,身手依然娇矫健,在场之人无不称赞。<br/>1923年5月16日,茹莱卿先生病故于响鼓庙2号寓所,享年60岁。</font></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帝京子民</i>在2010-3-13 10:13:00的发言:</b><br/> 多谢楼主分享,辛苦啦! </div>
<p>谢谢您的关注!</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积雨误樵</i>在2010-3-13 10:13:00的发言:</b><br/>奚啸伯家好像已经葬身危改开发了 </div>
<p>余叔岩、尚小云、张君秋的故居在椿树和大吉危改的时候也已经拆除了,现存的还有程砚秋先生故居在西四北三条,梅兰芳先生故居在红星胡同。</p> <p>珍贵资料!</p> <p>南城有着很多梨园名伶故居。感谢楼主辛苦的记录和关注。希望再接再厉。</p> 都是民居了 长知识了!谢楼主! 好好欣赏一番!! 好帖,内容翔实,资料珍贵。 相当丰富,谢谢分享!上一张西四北3条程砚秋故居的...<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3/20103161920584800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font color="#008000" size="4">长知识!</font>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