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treeman 发表于 2010-3-3 00:57:00

敢问好友我国历史真的有这样的人或只是小说?

<p><font face="Verdana"></font>&nbsp;</p>
<p><font face="Verdana">&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古代将领第一猛人!三千骑兵全歼二十万骑兵</font></p>
<p><font face="Verdana">&nbsp;&nbsp;&nbsp; 陈庆之,字子云;生卒年: 484~539;国别: 中国;省: 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生平简介:中国南朝梁将领。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人。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 是一个刚柔并济的文雅儒将。 <br/>&nbsp;&nbsp;&nbsp;&nbsp;&nbsp; 梁大通元年(527),与寻阳太守韦放合攻魏之涡阳(今安徽蒙城)。魏遣征南将军元昭率数万步骑来救,陈庆之乘魏军远来至,仅指挥100人击破其前锋。 <br/>&nbsp;&nbsp;&nbsp;&nbsp;&nbsp; 后又与诸将连营而进,背涡阳城与魏军相持。自春至冬,交战频繁,将士疲惫。有的将领建议退兵,他力主决战。魏军筑就13垒以控制梁军,他领兵夜出,破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梁军乘胜强攻,俘斩甚多,其余九垒皆溃。 <br/>&nbsp;&nbsp;&nbsp;&nbsp;&nbsp; 北魏后期,朝政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大通二年,北魏发生内乱,镇压叛乱的尔朱荣大肆屠杀北魏皇室,魏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降梁,并请梁朝出兵助其称帝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以元颢为魏王,并以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兵7000人护送元颢北归。 <br/>&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陈庆之领兵乘北魏征讨邢杲起义军之际,乘虚攻占荥城(今河南商丘东),进逼梁国(今河南商丘)。魏将丘大千率众7万分筑九城,以抵御梁军。陈庆之率军进攻,一日之内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元颢遂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城南称帝。授予陈庆之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时魏济阴王元晖业率羽林军2万来援,进屯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考城四面环水,守备严固。陈庆之命部下在水面筑垒,攻陷其城,全歼2万,俘元晖业获,租车7800辆。 <br/>&nbsp;&nbsp;&nbsp;&nbsp;&nbsp; 梁军直趋洛阳,所过之处,魏军望风而降。五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众扼守荥阳(今属河南)、虎牢(今荥阳西北汜水镇)等地,以保卫京都洛阳。元颢攻占梁国后,封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继续督军西上攻荥阳。魏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等率羽林军7万守荥阳,以据梁军。魏军兵锋甚锐,加上荥阳城坚,陈庆之攻之不克。时魏将上党王元天穆大军将至,先遣其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胡骑5000、骑将鲁安率夏州步骑9000增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骑兵1万,进据虎牢。魏军共计30万人,对梁军进行合围。元颢派人劝杨昱投降,但被拒绝。不久,元天穆与尔朱吐没儿相继而至,魏军一时旗鼓相望。 <br/>&nbsp;&nbsp;&nbsp;&nbsp; 时荥阳城未克,梁军将士皆恐,陈庆之解鞍秣马,对将士们说:"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天穆之众,并是仇雠。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梁书·陈庆之列传》)。乃亲自擂鼓攻城,只一鼓,梁军便悉数登城。勇士宋景休、鱼天愍首先登上城墙,梁军相继而入,遂克荣阳,俘杨昱。不久,元天穆等引20万援兵围城,注意:其中有十五万是精锐的少数民族骑兵。陈庆之遂率3000精骑背城而战,大破之,鲁安于阵前投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单骑获免。陈庆之收缴荥阳的储备,牛马谷帛都不可胜计。陈庆之旋即进攻虎牢,尔朱世隆不敢战,弃城而逃,梁军俘魏东中郎将辛纂。 <br/>&nbsp;&nbsp;&nbsp;&nbsp;&nbsp; 魏孝庄帝元子攸为避陈庆之锋芒,被迫撤至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元颢遂入洛阳,魏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颢入宫。元颢改元大赦,以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不久,上党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4万攻克大梁,并分遣王老生、费穆进据虎牢,刁宣、刁双入入梁、宋。陈庆之闻后,率军掩袭,魏军皆降。元天穆率十余骑北渡黄河而逃,费穆攻虎牢,将克,忽闻元天穆北逃,自以为无后继,遂降于陈庆之。陈庆之又进击大梁、梁国,皆克之。梁武帝闻讯后,再次亲书诏书进行嘉勉。陈庆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阳城中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梁书·陈庆之列传》)。陈庆之又以7000之众,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无前。不久,魏大军反击,攻陷洛阳,他因兵少失败,潜返南方。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大通四年(532年),高欢诛杀尔朱氏(参见高欢击尔朱氏之战),夺取北魏朝政大权。中大通六年(534年)和七年(535年),高欢和宇文泰先后立元善见和元宝炬为帝(参见北魏分裂之战),史称东魏和西魏,北魏从此灭亡。 陈庆之南归后,特尊重北人,朱异觉得奇怪,便问他,陈庆之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三》) 十二月,梁武帝以陈庆之为持节、都督缘淮诸军事、奋武将军、北兖州刺史。时有妖僧僧强自称天子,土豪蔡伯龙也起兵与之相应,众至3万,攻陷北徐州。济阴太守杨起文弃城而逃,钟离太守单希宝被害。梁武帝诏令陈庆之前去征讨,并亲自临白下城为其饯行。梁武帝对陈庆之说:"江、淮兵劲,其锋难当,卿可以策制之,不宜决战"(《梁书·陈庆之列传》)。陈庆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斩蔡伯龙、僧强,传首建康。 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梁武帝以陈庆之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余如故。陈庆之到任后,遂围悬瓠(今河南汝南),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陈庆之随即减免了义阳镇的兵役,停止水运补给,使江湘诸州得以休养生息。并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粮食充实。梁武帝为此经常嘉奖陈庆之。同时又陈庆之又表请精简南司州为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元年(公元535年)二月,陈庆之攻东魏,与东魏豫州刺史尧雄交战,因不利而还。 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月,东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万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胜进军淮上,并写了信劝陈庆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侯夔等前去增援,军至黎浆,陈庆之已击破侯景。时值大寒雪,侯景弃辎重而逃,陈庆之则收其辎重而还。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以李升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梁武帝下诏批准。 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梁武帝以其忠于职守,战功卓著,政绩斐然,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鼓吹一部,谥曰"武",还诏令义兴郡发500人为其会丧。长子陈昭嗣。 陈庆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虽身为武将,但射箭却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于骑马,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更为难得的是陈庆之出自寒门,在梁朝历史上能达到这样成就的,只有他和俞药(官至云旗将军,安州刺史)。 点评:陈庆之一生征战,常设奇谋,多为以少胜多,而且长于攻城。无论是北伐横扫河洛,或挥师驰骋边陲,均充分显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北伐之战,可谓气吞万里如虎,连毛泽东读《陈庆之传》至此,也不尽为之神往。"陈庆之有将略,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庆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预旧恩,加之谨肃,蝉冕组佩,亦一世之荣矣"(《梁书·陈庆之列传》)。"陈庆之初同燕雀之游,终怀鸿鹄之志,及乎一见任委,长驱伊、洛。前无强阵,攻靡坚城,虽南风不竞,晚致倾覆,其所克捷,亦足称之"(《南史·陈庆之列传》)。 </font></p>
<p><font face="Verdana">毛泽东在解放后日理万机的国事操劳中,对正史《陈庆之传》一读再读,对传内许多处又圈又点,划满着重线,并充满深情地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张贻玖《毛泽东读史》)。&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陈庆之(484~539)是南朝梁人,估计是个在不太穷又没多富的庶族读书人或者小官吏(萧衍后来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写"本非将种,又非豪家")的儿子。中国古代,尤其是晋后隋前那段时间,庶族(下级地主或者读书人)和士族(高级地主或者读书人)之间的分界线是相当严格的,庶族不大见得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而且他的武艺很差:"射不穿孔,马非所便",因此陈庆之的青少年,也许还包括中年,是以宫廷侍从的身份度过的。 <br/>&nbsp;&nbsp;&nbsp;&nbsp;&nbsp; 他当时的主子是梁武帝萧衍,说起萧衍这个人,很有意思。这人早些时候还算比较贤明,老了就忽然糊涂起来了。他有三件事情传为笑柄:头一件是谄佛,谄佛就要修寺庙,问题是他自己小气不舍得花钱,老百姓又实在是没钱了,于是有人给他出了个损招:假出家,让下臣们把自己赎出来。这个就跟小孩耍赖一样。其次是浮山筑堰准备水灌寿阳城,三筑三败。这是小孩子瞎想还倔脾气。再其次是听信谗言把太子萧统给气死了。这第三件厉害,导致千古文人们一水地瞧他来气。萧统死时"朝野惋愕,建康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民,闻丧皆恸哭",可惜了一个未来的有为皇帝。  <br/>&nbsp;&nbsp;&nbsp;&nbsp;&nbsp; 陈庆之就是跟着这样孩子一般的皇帝干的,先是下了二十几年棋:"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但他前半生的履历除了这个就是空白了。直到公元525年,陈庆之才有了生平第一次带兵机会,那年他已经四十二岁了。而且那次带兵是被任命为武威将军和其他将领一起去迎接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投的,没打成仗,作为一代名将的初阵来说,未免太没气势了些。 <br/>&nbsp;&nbsp;&nbsp;&nbsp;&nbsp; 随即,萧衍任命陈庆之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领兵两千护送豫章王萧综接管徐州。北魏方面当然不可能丢掉徐州这块战略要地,派两位宗室元延明、元X领兵二万,在陟口一带扎下营寨准备进兵,陈庆之得到消息之后二话不说,逼近敌人营垒挥师直击。一比十,这是他实实在在打的第一仗,很可能也是他所有战斗中实力比例与敌人最接近的一仗。战斗的结果,二元的两万人马不过在一通鼓之间被陈庆之的两千人马击溃败逃。 </font></p>
<p><font face="Verdana">&nbsp;&nbsp;&nbsp;&nbsp;&nbsp; 本来此战胜负已定,奈何陈庆之的直属上司萧综出了毛病:萧综的母亲吴淑媛(不是本名,后宫宫号)大概本来是齐末代皇帝萧宝卷的嫔妃,跟了萧衍之后七个月就生了萧综。"宫中多疑之者",后来吴氏告诉萧综,萧综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实际上是萧宝卷的孩子,于是按照当时的民俗,悄悄挖开萧宝卷的坟,用自己的血去滴萧宝卷的骨头,"俗说以生者血沥死者骨,渗,即为父子",结果确实渗进去了。他犹自不信,又杀了自己的一个儿子"取其骨试之",结果又渗进去了。这下萧综深信不疑。萧衍的哥哥全家是萧宝卷杀的,萧宝卷全家是萧衍杀的,宝卷的弟弟萧宝寅还在北魏做着镇东将军、雍州刺史、开国公,这两家姓萧的仇深似海。萧综既然认定了自己是宝卷的儿子、宝寅的侄儿,也不废话,连夜就带了几个人投奔到延明的大帐里去了。主帅临阵投敌,陈庆之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了,只好斩关后退。这仗不算赢,但两国从此都知道了陈庆之这个名字。 <br/>&nbsp;&nbsp;&nbsp;&nbsp;&nbsp; 公元527年,陈庆之从曹仲宗伐涡阳,从他领兵甚少但有假节,而且可以参与军机看来,很可能是监军一类角色。北魏则派遣宗室元昭等人领军十五万救援,前军部队赶到驼涧,大战一触即发。当时手下只有两百人的陈庆之建议夜袭,另一将领韦放则认为敌军的前锋部队都是精锐,不易取胜。陈庆之当时很可能发了一点政治脾气,最后说你们都不去我带我那两百人去。于是,他带领自己的部属二百,长途奔袭四十里,一夜之内击败了北魏的先头部队! <br/>&nbsp;&nbsp;&nbsp;&nbsp;&nbsp; "百翎贯寨"的事情甘宁也做过,但那是骚扰,陈庆之则纯粹是歼灭性质的闪电战。果然,北魏的大部队听到先头部队脚都没站稳就被吃掉,全军震恐,行动迟缓,士气大跌。 <br/>&nbsp;&nbsp;&nbsp;&nbsp;&nbsp; 但双方的实力比较实在是相差太多,而领兵的总将又偏偏不是陈庆之本人,因此双方在涡阳附近打了近一年,战斗上百次,胜负还未分,但北魏已经在梁军的后方筑起营垒,形成夹击之势。曹、韦二人实在是打不下去了,准备撤退。陈庆之拿着假节在大营门口堵住部队,说:"共来至此,涉历一岁,糜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实际上他应该没有什么密诏。但这一手把军队和曹、韦吓住了,把指挥权交给了他。陈庆之立刻率领精锐突袭北魏援军自以为坚不可摧的十三道营垒,大获全胜,魏军的尸首淤塞了淮水的支流。 <br/>&nbsp;&nbsp;&nbsp;&nbsp;&nbsp;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孙权对吕蒙的评价:"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但我又犯了自作聪明的错误:这些和陈庆之后期的军事辉煌比起来,简直微弱得不值一提。 <br/>&nbsp;&nbsp;&nbsp;&nbsp;&nbsp; 公元529年,北魏国内变乱,有实力的诸如萧宝寅、葛荣、尔朱荣等纷纷割据,没实力的象北海王元颢,就只有象春秋时期那样自托他国,借助他国的力量去成为本国的皇帝。于是元颢向梁投降,萧衍不好回绝,于是派飚勇将军陈庆之带领七千人马送元颢上洛阳称帝。这个行动与其说是莽撞,不如说是搞笑来得确切。要是区区七千人真能打下拥兵百万的北魏国都洛阳,北魏早就被梁灭了,哪能等到元颢借兵。何况萧衍也不大相信这事情真有利可图,萧宝寅就是个现成例子,北魏对他仁至义尽,可他该^造**照样^造**,搭上萧综一条小命也在所不惜。因此,萧衍很可能完全是敷衍一下元颢而已。更有可能的,他在出征之前大概就悄悄告诉自己视为心腹的陈庆之:打着玩玩撤了就得了。 <br/>&nbsp;&nbsp;&nbsp;&nbsp;&nbsp; 但就是这次敷衍,成就了陈庆之的赫赫声名。 <br/>&nbsp;&nbsp;&nbsp;&nbsp;&nbsp; 元颢也没打算真的打下洛阳,他出兵不久就称帝不走了,给陈庆之封了一堆官位,委任他自行战斗。于是在连绵的春雨之中,陈庆之带领自己直属的区区七千部队,开始了神话一般的北伐之旅。 <br/>&nbsp;&nbsp;&nbsp;&nbsp;&nbsp; 陈庆之攻克荥城,进军睢阳。睢阳的守将叫做丘大千,就是在陈庆之初阵中以十倍兵力据营防守而仍然被打了个一败涂地的那家伙。现在这仗几乎完全是当初那仗的重演:七千对七万,一样的一比十,一样的军力多的反而防守,不过这次丘大千吸取教训,连筑了九座营垒抵挡而已。但结果毫无二致:陈庆之一上午就攻陷了其中三座,丘大千完全失去了斗志,于是举众投降。这仗一完,另一个倒霉蛋元晖业又正好撞到枪口上:他率领近卫部队两万人占据考城阻挡陈庆之,考城四面环水,易受难攻。陈庆之"浮水筑垒",攻下考城,生擒元晖业,"获租车七千八百辆"。 </font></p>
<p><font face="Verdana">胜利之后,陈庆之一股筋地继续进军洛阳。一路上有不少地方闻风归降,大致稳定下来的北魏终于开始正视这支执著得近乎狂妄的队伍,平叛的新贵尔朱荣本人也是名将,在骑兵战术上从不让人,怎么能容得这小小的部队猖狂?何况北人坐马,南人乘船,一个南方人陈庆之居然率领七千人杀进北魏的腹地,在骑兵将领尔朱荣看来是何其可笑啊! <br/>&nbsp;&nbsp;&nbsp;&nbsp;&nbsp; 于是尔朱荣调动二十余万大军,分别由骁将元天穆、尔朱吐没儿、鲁安等人率领,前后左右包围了攻荥阳不下的陈庆之孤军。荥阳城内还有七万守军,三十万对七千,尔朱荣想陈庆之这一次一定是真的逃不掉了。 <br/>&nbsp;&nbsp;&nbsp;&nbsp;&nbsp; 没想到包围圈刚刚形成,还没来得及进攻,陈庆之已经攻下了七万守军的荥阳!史书记载:陈庆之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总动员,亲自擂鼓,一通鼓未尽,先头部队已经登上了城墙!占领荥阳的陈庆之看到二十余万北魏援军浩浩荡荡压到城下,压根没想守城,而是亲自带领三千骑兵和敌人决战。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千对二十万,双方大部是骑兵。此仗之后,陈打破了"北人坐马、南人乘船"一贯原则。陈庆之三千人全歼北魏二十万援军,"鲁安于阵乞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单骑获免",陈庆之大概还觉得不过瘾,带着这三千人顺便进军虎牢关。有一万精锐、踞雄关险要的虎牢守将尔朱世隆不敢接战,连夜逃走。此时,陈庆之距离洛阳只有一步,但他没机会打洛阳了,因为洛阳不给他机会,洛阳守将元X、元延明直接投降了。元颢进洛阳,又加封陈庆之一堆官职,然后开始学习其他君主,花天酒地。 <br/>&nbsp;&nbsp;&nbsp;&nbsp;&nbsp; 那个被陈庆之打得一败涂地的元天穆倒是屡败屡战,又纠集起一支四万人的骑兵部队在洛阳附近骚扰,陈庆之出兵袭击,还没怎么打敌人就大部投降,元天穆只跑了十几人北上渡过黄河。这样,从X县出发的陈庆之部队打到洛阳前后用了四个半月,攻下三十二城,野战四十七次,全胜。他的七千部曲几乎没有伤亡。由于陈庆之的部队身披白袍,当时的洛阳附近传出一句童谣:"大将名师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也就是说,别管你多牛,有多少人,碰上这支部队最好绕开走! <br/>&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接到手下一连串的败阵报告之后,尔朱荣实在坐不住了,终于亲自出手。他倾北魏自己控制之下的几乎全国之兵,号称百万,从北边南下攻打洛阳。洛阳附近的小城在尔朱荣重压之下,又纷纷反叛。陈庆之在元颢看来虽然功劳盖世,但一开始就没想把答应南梁的条件当回事情的元颢是不可能重要他的。陈庆之自己也清楚得很,主动要求到黄河以北去防守洛阳的门户北中郎城。尔朱荣也是意气用事,执意要和陈庆之分个高下,于是一股劲地攻打陈庆之,三天打了十一仗,七千人的陈庆之部队把上百万的尔朱荣部队打得死伤惨重,尔朱荣简直都绝望了,下令退兵。 <br/>&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时有个随军的星相学家刘助劝尔朱荣不要退兵。尔朱荣也想通了,他拿陈庆之没办法,就去抄元颢的老窝。尔朱荣虽然打不过陈庆之,但打十个元颢也是绰绰有余--很快洛阳被攻陷,元颢也被杀。陈庆之在北方完全失去了根据地,只得东撤准备回建康。尔朱荣一听有现成便宜可捡,亲自率领大军随后追赶,但这追也追得过于搞笑:追远了等于没追,追近了他又不敢,两支军队就这么拖着一直走到大概是河南边界一带,陈庆之准备指挥军队过河,但突如其来的山洪无情地冲走了他百战百胜的部队。 <br/>&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是陈庆之一辈子唯一一次有可能死在战场上的机会,但很可惜,当时没有任何将领配得上得到这个荣誉,因此老天爷又让他逃掉了。陈庆之装成和尚秘密潜回建康,不知道追到河边的尔朱荣看着滔滔山洪,在自己的这种"胜利"之前有什么心情,总之不爽是铁定的了。 <br/>&nbsp;&nbsp;&nbsp;&nbsp;&nbsp; 公元530年,率兵平叛成功的陈庆之被任命为梁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北魏先后加兵六次,都被陈庆之大破。几仗下来,北魏数年不敢扰乱。陈庆之这时又显示出他作为政治家的卓越才能,罢兵治理,数州之地仓廪充实。 <br/>&nbsp;&nbsp;&nbsp;&nbsp;&nbsp; 公元536年,陈庆之迎来了他一生之中最后一战,东魏(北魏在535年灭亡)派侯景(这个人在史书上恶名昭彰)领军七万进攻楚州,侯景大获全胜,骄傲之下写信给陈庆之劝降。陈庆之手下当时不到万人,梁帝紧张之至,急调侯退、夏侯夔率所部驰援。两军刚刚出发不久,前线传来消息:侯景队已经被歼灭,侯景抛下辎重,只身逃跑。 <br/>&nbsp;&nbsp;&nbsp;&nbsp;&nbsp; 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任何部队敢去和陈庆之搞事了。过了三年,一代名将陈庆之病死在任上,时年五十六岁。而他身穿白袍的文弱身影就象那个六十五天的洛阳传说一样,牢牢铭刻在历史之中。此后,南朝先后遭受几次刀兵之变,改朝换代,最终在韩擒虎手中覆灭。<br/></font></p>

北京人都是爷 发表于 2010-3-4 06:24:00

<p><b>巨鹿之战</b> 项羽 2万——40万 歼灭</p>
<p><b>官渡之战</b>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br/><b>赤壁之战</b>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p>
<p><b>淝水之战</b>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p>
<p><b>虎牢之战</b>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p>
<p><b>六合之战</b>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p>
<p><b>白沟河之战</b>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p>
<p><b>台州之战</b>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p>
<p><b>萨尔浒之战</b>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p>
<p>&nbsp;</p>
<p>以上几次战役本人在正史的史书上的确见到过,内容基本相符。胜利的基本都是各自时代最具有能力的将领。失败者更是那个时代最白痴的将领。(除了戚继光的对手以外,他当时打的是日本人浪人。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不过遇上了戚继光这样不世出的一顶一得高手也是白搭。)</p>

树人treeman 发表于 2010-3-3 17:37:00

<p>有些东西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呀</p>
<p><font face="Verdana"><font face="Verdana">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font><br/>&nbsp;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br/>[]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br/>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br/>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br/>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br/>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br/>秦汉时期: <br/>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br/>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br/>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br/>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br/>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br/>祝阿、临淄之战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br/>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br/>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br/>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br/>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br/>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r/>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br/>夷陵之战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br/>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br/>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br/>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br/>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br/>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br/>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br/>隋唐五代时期: <br/>浅水原之战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br/>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br/>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br/>碛口之战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br/>蔡州之战 李靖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br/>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br/>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br/>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br/>睢阳之战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br/>嘉山之战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br/>象牙潭之战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br/>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br/>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br/>西夏、吐蕃攻宋之战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br/>达鲁古城之战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br/>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br/>和尚原之战 吴绛?、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br/>顺昌之战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r/>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br/>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br/>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br/>海州之战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r/>六合之战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r/>庐州之战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r/>边堡寨之战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r/>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br/>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br/>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br/>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br/>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br/>?山海战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br/>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br/>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br/>明清时期: <br/>白沟河之战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br/>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br/>台州之战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br/>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br/>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br/>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br/>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br/>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br/>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br/>近代、现代时期: <br/>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br/>第一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br/>第二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br/>第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br/>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br/>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br/>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br/>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br/>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br/>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br/>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br/>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br/>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br/>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br/>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br/>九连山战斗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font></p>

客人 发表于 2010-3-3 08:40:00

太长了!!

三刀 发表于 2010-3-3 12:13:00

&nbsp;7000对300000,可能吗?<br/>肯定夸张,或者300000是乌合之众<br/>

自在南翔凤 发表于 2010-3-3 11:12:00

为之神往

宿城小雪 发表于 2010-3-6 18:13:00

<p>大体上有这事儿。</p>
<p>不过那几十万人都是看热闹和逃走,陈庆之胜之不武。最后到达河南,他遇到真正抵抗了,于是全军覆没,他本人径自逃走回国了。这样的事他一生做了几次。</p>
<p>&nbsp;</p>

三水儿 发表于 2010-3-6 11:01:00

以少胜多毕竟是战史上的极少数,所以才会被自古以来兵家所重视。留下的以少胜多的胜利,各位也看到了,基本上是数得出来的,而除此之外千千万万的战斗都是以多克少的。别的不说,以文中来看,陈公一生中似乎颇多以少克多的事迹,难免让人觉得要不他是吹出来的,要不就是交了狗屎运。
从数字上看,3000对200000。假使当时北魏确实国运疲惫,征调的都是农民充数,以至军队发生倒戈或者逃亡,这3000恐怕才有活命可能。但文中又写“其中还有15万精锐的少数民族骑兵”,可见当时北魏的军事储备还是很不错的。既然是精兵,肯定不会让这3000人挨个砍脑袋;就算砍,一个人得砍50个脑袋,还得排着队来,这也是力气活。依我看来,作者意淫的功夫不浅。
不过我还想问一句,那时候有所谓的“少数民族骑兵”一说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敢问好友我国历史真的有这样的人或只是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