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大栅栏(图文一组)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6-4/20064131926591035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p>大凡北京人或是来北京的人,甭管您是谁,什么角儿,大概没有几个不知道“前门大栅栏”的。“大栅栏儿”的栅,在这儿,您要发SHI“市”的音,而且要在后边加上“儿”这个小尾巴音儿。</p><p>前门大栅栏儿是老北京特有的南城商业区,据说,自元明时期就形成了。狭义的说,大栅栏儿是特指廊房四条这个长不到300米,宽也就5米样子的狭窄的街巷。广义则是指前门东、西河沿、打磨厂、珠宝市、廊房头条、二条、三条、煤市街、鲜鱼口、肉市胡同等诸多街巷了。更广些,有人干脆把珠市口大街一带也扩到它的名下了。总之,这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盘儿,自清嘉靖年间始,就已成为北京最繁华的街市了,有文字这般记载“天下士民贾各以牒至,云集于斯。肩摩毂击,竟日喧嚣”(《长安客话》),真可谓“万商云集之阜,百货流通之地”。据载,清末全盛时期,这里曾有店铺百余家,且家家都是有头有脸的名店老字号。什么300多年历史的供奉皇家御药房的同仁堂药店啦;大名鼎鼎的官靴店内联陞啦;孟子后裔开办的绸缎庄瑞蚨祥啦,香茗遐迩的张一元茶庄啦,都一块堆儿扎这儿了。当然,还有中和戏园、大观楼电影院等,也都到这儿不动地方儿了。</p><p>时代在发展,北京一天一个变化。前不久听说,前门大栅栏地区要拆迁了,将改造成规模空前的步行街式的商业区,以振兴南城经济。便于上周,与影协同好的师友一同前往扫片,力图纪录一下这身边的变化。初来老北京网,还不适应,上一组大栅栏儿的北京老字号的片子,请各位摄友、高手一阅并指正吧!</p><p><br/> </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3 19:35:28编辑过]
扫描大栅栏 六必居酱园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6-4/200641319321276721.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p>六必居酱园听说已有470多年的历史了,创自明朝中叶,其金字大匾,相传为明朝的严嵩题写。六必居为晋商赵氏兄弟所开,原是专卖柴米油盐的小店。为什么叫六必居呢?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可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但赵氏兄弟的小店铺,不卖茶,所以就起名叫六必居了。<br/><br/>六必居最有名儿当属它的酱菜:稀黄酱、铺淋酱油、甜酱萝卜、甜酱黄瓜、甜酱甘螺、甜酱黑菜、甜酱仓瓜、甜酱姜芽、甜酱八宝荣、甜酱什香菜、甜酱瓜、白糖蒜。这些,都是它的传统产品。我最爱吃的是它的糖蒜和小酱萝卜,那滋味儿,没比!</p><p>听说,六必居酱菜所以出名,跟它选料精细、制作严格分不开。在经营管理上,六必居也有一套办法:店内不用三爷(即少爷、姑爷和舅爷);对外经营概不欠债。由于六必居经营有方,酱菜质量上乘,且特别重视商品的社会信誉,因而尽管饱经沧桑,却历久不衰。</p><p>上周日,在这儿拍六必居时,心里不知为什么,感到酸酸的。门口儿,挤满了地摊儿,卖烤白薯的,卖指甲刀的,给人画像的,干什么的都有。改造以后的六必居,会不会旧貌换新颜呢?是的,我为它默默地祝福。因为,老百姓离不开这样的店。</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3 19:34:55编辑过]
扫描大栅栏 瑞蚨祥绸布店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6-4/20064131937228830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p>老北京有这么一个顺口溜:“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登内联陞”,意思是说,一个体面人士,讲究戴马聚源的帽子,穿瑞蚨祥的绸缎和皮毛做的衣服,脚底下穿内联陞做的鞋,可见这瑞蚨祥绸布店的名气,非同一般。</p><p>先说说为什么要叫瑞蚨祥。大家都知道瑞是祥瑞之意。可这瑞和祥中间又加了个“蚨”字,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蚨”是一种虫子,叫“青蚨”,比蝉稍大些,传说能招来铜钱。后来人们索性把青蚨当做铜钱的代名词了。店主藉《淮南子》、《搜神记》中"青蚨还钱"的典故,将这店取名"瑞蚨祥",意思是既能给人以祥瑞,自己又能多聚钱财。您瞧这店名起的,既不一般化,又不俗气,带有浓厚的老北京商业文化气息。</p><p>这就是瑞蚨祥在大栅栏儿的门店,很特别,带有天井的两层楼房,门面墙壁厚实高峭,既能隔火,又能防水防盗。您可别不在意,这可是大栅栏儿唯一保持了老字号原貌的店堂,已被列入了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br/> </p>扫描大栅栏 瑞蚨祥绸布店2
<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6-4/2006413193965324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百年老店瑞蚨祥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间开业,一直生意兴隆,名声大作,居京城"八大祥"之首。缘何如此?原来它有着一整套独特的经营文化和理念。</p><p>瑞蚨祥宏扬国粹,集全国各地绸缎、布匹、呢绒精品于一店,高、中、低档商品齐全,其皮货更以质地优良品种齐全而闻名国内外。严把进货关是瑞蚨祥经营的一大特色。它的绸缎呢绒均为定织,且在每匹绸缎的机头处都织有“瑞蚨祥”的字样。开国大典徐徐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用瑞蚨祥提供的红绸子制做的。</p><p>老年间的商业经营上,有“明茶暗布”之说。“明茶”,咱们在下张片子“张一元茶庄”再聊。这里,光说道说道 “暗布”,意思是说绸布店的店堂,光线要尽可能地接近自然光,便于顾客挑选布料的颜色、质地。为此,瑞蚨祥在店堂中间,开有天棚,既解决了顾客购物的采光问题,又为人来人往的空间起到了通风换气的效用。</p><p>在经营上,瑞蚨祥多少年来一直坚持"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凡一般商品,标价均略低于市价。到瑞蚨祥买布料,量好了,总是当着您的面多出“让头”来,绝不给您可钉可铆地下剪子。这寸头虽小,却留住了顾客的信任和好感。</p><p>还要跟您提一句的是,瑞蚨祥有着为顾客加工服装的好传统、好工艺,特别是在这里制作的旗袍,颇能展示东方女性和中国丝绸特有的风韵美,非常尚讲究,深受海内外华人女士的喜爱。</p><p>"名店、名货、名牌、名服",这就是片子里的瑞蚨祥,深受北京人和中外游人喜爱的北京老字号绸布店。</p>扫描大栅栏 张一元茶庄
<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6-4/200641319424178194.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这是位于前门大栅栏内的张一元茶庄,由安徽歙县张文卿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所建。定名“张一元”,是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br/><br/>张一元在经营上很有一套,他们雇佣当地人按时收购新摘的茶叶,买花自己熏制,并依照京城及北方人的口味,就地进行窨制、拼配。其小叶花茶,以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而在京城百姓中广为流传。</p><p>上张片子,咱们提到“明茶暗布”之说,这里解释一下“明茶”,是说茶庄的店堂讲究高大豁亮,茶香散发得出来。张一元茶庄的大门一般总是开着的,离门外两、三米远,便可让街上的人嗅到茶香。老百姓包括大户人家在这里买茶,同等级的茶叶,总要比其他字号的茶庄便宜。一次买五斤以上茶叶者,没说的,茶庄都送货上门。在老北京的商界,张一元茶庄是第一个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戏剧等来招徕顾客的。据说,当时张一元茶庄播放彭素海用西河大鼓演唱的“三下南唐”,门前总是围着许多人,门庭若市,好不热闹。</p><p>我家喝张一元的茶,可年头不短了。母亲当年在附近的医院工作,家里待客的茶,和父亲平时喝的茉莉花茶,都是张一元的。拍这张片子的同时,我在想,象这样口碑颇丰、集全国名优特茶于一店,并适合北京人口味的茶庄,在这次大拆迁后,还能回来吗?</p><p>哦,但愿张一元和这街上的所有老店,都能有一个新的机遇和发展,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并代表了优秀的京味商业文化。</p>扫描大栅栏 内联陞鞋店
<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6-4/200641319453271194.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大栅栏是个神奇的地方,到了这里,您吃的、穿的,用的,这一条街只一趟下来,“全活儿”了。 </p><p>这张片子说说脚上穿的鞋,简单介绍一下老店内联陞。它开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专门为宫廷高官制作朝靴的鞋店,取名“内联陞”。“内”指皇宫大内,“联陞”意即穿了这店的靴鞋就可步步联陞三级。内联陞最有名的是千层底布鞋,它以做工精细、选料考究、穿着舒适闻名遐迩。所谓千层底,其实没有上千层,是老百姓形容它厚实。千层底布鞋具有透气好、易吸汗、轻便的特点,从鞋底到鞋面,最少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深受国内外老百姓,特别是中老年人的喜爱。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生前最喜欢穿内联陞的千层底布鞋,使之成为北京鞋业直至今日历久不衰的著名品牌。 </p><p>再说一下内联陞的“履中备载”。这是老北京商业文化中的一个创举,简单地说,就是建立顾客档案。但凡在这店里做过或是买过朝靴、便鞋的政府小大官员的姓名、年龄、鞋的尺寸、家庭住址、特殊爱好,都被店家记入了专门账中,这个账,就叫做“履中备载”。有了这个记载,适时地派人将鞋送去,准保合脚。这种办法,不仅店铺省事,而且也省去顾客很多时间,主顾也就拉住了。 <br/> <br/>现在内联陞不仅生产经营民族传统的布鞋,还生产和经营男女各式新潮的皮鞋。身居大栅栏一隅,却蜚声国内外,这,就是北京老字号内联陞鞋店。但愿这次大栅栏地区的改造,能为内联陞和这条街上的所有老店,创造一个能更好弘扬老北京品牌的经营台阶。 </p><p> </p>扫描大栅栏 大观楼影院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6-4/20064131948376893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p>最早的大观楼影院,名称叫马思远茶楼,1905年改称为大观楼,是南城最早放映电影场所之一。1907年12月改为大观楼影戏院。其经营者购置了手摇木壳摄影机和胶片,开始了摄影业务。所摄映的第一部影片是由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放映时有“万人空巷来观看之势”,影响巨大,大观楼的名声也逐步响亮起来。 <br/> <br/>1959年5月,大观楼宽银幕立体电影院的筹建是其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个转折点。1960年11月,大观楼作为北京第一家立体宽银幕电影院正式开幕,上映了由陈强、程之、孙景璐主演的《魔术师奇遇》,连续放映了一万多场,观众达四百万人次,相信不少北京的摄友都看过。 </p><p>大观楼影院作为北京市特级影院之一,以其建筑风格的古朴典雅,良好的观赏环境和优良的放映设备而闻名。更以它作为中国电影的诞生地,历经一个世纪的沧桑,一百年的风雨,纪录了我国电影的成长史。 </p><p><br/> </p>扫描大栅栏 同仁堂国药店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6-4/20064131950255837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p><p>相信不少摄友都看过电视连续剧《大宅门》和《大清药王》,电视剧所描述的正是同仁堂的故事。</p><p>同仁堂创建于康熙八年(1669年),是我国中药行业最著名的老字号。“同仁”二字有“公而雅”的内涵,是同仁堂的立业之本。“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是其秉承了数百年的企业精神。</p><p>认识同仁堂,是当年爷爷临去世的那些日子。那时,听得最多的就是“同仁堂”这个名字,给老人喂的药,都是同仁堂抓的。很简单,这家当年供奉御药的中药店,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其“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故产品能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自然,在京城老百姓心中更是树了一块充分信赖的诚信之碑。 </p><p>常言道,“送礼不送药”。但当年在陕北工作和生活期间,每每回北京,当地的同事都要托我带点同仁堂的药。可见,一个品牌的魅力。</p><p>作为“影响百姓生活的十大品牌”、“北京最具影响力十大品牌”和“中国出口企业十大名牌”, 同仁堂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国粹,并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以及中药在世界领域的广泛认同,同仁堂已逐渐走向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具有中国传统医药特色的国际化品牌。</p><p>片子中的大栅栏这家同仁堂店,曾多次出入,太熟悉了。每次出入都有一种踏实和信任的感觉;都有一种作为北京人的自豪感(尽管,我不是它的员工)。很简单,因为同仁堂是在经营一种高尚的优秀的老北京传统的商业文化,而不是仅简单地经营药物产品。</p><p>同仁堂是北京的,也是全国的,并正在逐步成为全世界的中药店。衷心祝愿这颗老北京的商业明珠,在大栅栏地区这次空前规模的改造后,更加璀璨夺目。 </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3 19:55:03编辑过]
扫描大栅栏 中和戏院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6-4/200641319563198451.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p>中和戏院是一座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老戏院,许多老戏迷会觉得很亲切,这里的昔日曾经车水马龙,并和长安大戏院、吉祥剧院、广和剧场一起称为京城的四大剧场。当年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北京京剧院老前辈马连良、张君秋都曾在这里登台献艺。是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出入的体面场所。 </p><p>唉,可惜,这戏院在我们来拍摄那天,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画像的、算命的、摆小摊的比比皆是。 </p><p><br/> </p>扫描大栅栏 结束篇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6-4/20064131959263462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p><p>大栅栏在拆迁,以后这一地区将成为很有规模的步行街式的商业区。今天的煤市街和前门大街马路对面的鲜鱼口那边,将辟为单向上下行的马路。</p><p>衷心祝愿北京南城的这一传统商业区,能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更好的振兴,更好的发展。 </p><p>(顺便说两句,认识老北京网,是一位朋友的介绍。但刚来,对这里了解甚少,初步感觉,这里“冷”了点。)</p> 支持祥子新朋友。欢迎你常来。 欣赏!喜欢! <p>您要常来不就不冷了吗?谢谢您的好东西</p> <p><font face="隶书" color="#b34d4d" size="5">片配上说明,不错哦。向你学习。</font></p> 好好好 谢谢各位鼓励! <p>认识过好几个叫北京祥子的。听着耳熟。</p><p>您嫌这屋有点冷,上我那屋里呀,只要您来,肯定高沫沏上,小酒焖上,只要您想侃,老猪巴不得的呢!</p><p>映象版以拍记活动的片子为主,而贴图版可以尽情的跨时间跨空间的贴图,要不上咱家串串门。</p><p>片子很成系列。文字很见功底。大栅栏的拆迁改造不知何日降临,抓紧再多拍一些。</p> 用大栅栏的新旧映像做一下对比会更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