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冬夜生活到侃侃广州建城2230年的人文历史
<p> <font size="5"><font color="#993366"><strong>北京的商贸圈----传统的应在王府井\西单\大栅栏至天桥, 现在的, 虽有北京朋友提到的"建外,朝外,马甸,公主坟"等等商圈,孤立而分散......</strong></font></font></p><p><font size="5"><font color="#993366"><strong> 但我感觉西单还有点购物饮食消费的味道, 王府井已成“纽约”化\“东京”模式的“特区”,我不敢光顾了! 前门大栅栏已变味咯, 变成旅游纪念品的专卖区. 我想这么特大型的北京市其服务业商贸行业很难发展成如广州\香港这样的贸易为主的购物消费方便的大城市, 其道理就是首都的"婆婆"太多,各级结构层次的"衙门"太多, 那就需要平衡各相关利益的权重关系, 何高何低? 谁先谁后?轻重缓急自有分晓. 故像广州市那一个街区社区都有高中低档的商业网点, 都有离家步行20分钟内就可到达百货电器的商店商场和肉菜水果市场 \和饭店食肆, 广州除了几大商业旺地外, 各种层次的日常消费品\食品副食品商店\餐馆\饭店\茶楼\小食店几乎覆盖全广州的老市区的各街道社区, 其方便程度在国内能够与之一起排入前列的毕竟不多. 北京是政治首都, 是文化的大都市, 是高校\科研\卫生等百科的翘楚, 是高瞻远瞩的人文精神创建的首位大城市, 市井贸易\商贾买卖, 历来的文人雅士都免谈, 不屑于谈的孔方兄铜臭问题. 所以, 要改善北京的商贸圈, 均布网点,连接覆盖全城合理配置的点\线\面,形成全面覆盖各街区的商业贸易网点,我估计难乎其难. 这是取决于首都的政治功能, 是高于一切从而形成了北京历史上的商贸地理的几个互相独立的商贸"孤岛"图的格局. 现在北京发达的地铁交通和密集的公交路线并以比广州便宜五分之四的交通票价,为北京广大市民提供出行方便, 一定程度缓解\填补和改善了北京市的商业配置不足的城市现实状况.</strong></font></font></p>
<p><font size="5"><font color="#993366"><strong></strong></font></font> </p>
<p><font size="5"><font color="#993366"><strong> 东直门内饮食一条街(簋街\鬼街), 热闹非凡, 生意兴隆! 我感觉北方的菜式与湘、鄂两湖\四川成都\重庆的菜式口味是比较接近的, 整条大街近100家饮食店到处张挂麻辣火锅,香辣蟹, 香辣青蛙、烤鱼、长沙\武汉劲辣等等大招牌......</strong> 寒冷的北方烹调喜好辣、好烧酒、爱喝啤酒。烹调喜欢浓味(蒜头、大葱、用浓酱调味),擅煎炸、红烧、烧烤烹调。现在用盐调味比过去少了一些,(我认为可能是北方人已明白了每天吃饭摄入的含盐量由我国从南到北递增,患高血压、心脏病的机率亦与就餐食品的含盐量成正比).我记得1966年10月吃的北京菜的味道是比较咸的,特别是在"红卫兵串联"时发的早餐咸菜,简直就和食盐一样咸至苦的味道。当然,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好菜和副食品来吃饭,那加“咸”是有道理的。</font></font></p>
<p> </p>
<p> </p>
<p> <font size="6"> <font color="#ff0000">北京</font></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 size="5">一到晚上8点9点, 很多地方的商店小食店早已打烊. 有些地段, 晚上的食品店铺是不营业的, 本来北京的饭店食肆就少,若不住在东直门内大街附近的话,那就害苦我们这些"夜猫子"了, 夜间难找果腹的食品.感觉北京的夜生活太少了.夜生活不一定非指舞场\卡拉OK\5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金卡高级会所等豪华的“大款”光顾的地方才算, 普罗大众也可有个好去处与朋友畅聚友情之谊\和同学、同事、工友等"侃侃大山",亲朋好友\三五知己拉拉家常话,普通的小店主\小作坊小工厂主\小生意人借喝茶饮酒谈谈往来生意经\拍板贸易交割.我感觉北京在入夜后的食品店铺\食肆\夜宵的小食店\茶楼太少营业了,这点与广州差异较大.还有,在饭店吃饭时,服务员拿来碗碟\茶杯\酒杯,不必问顾客就把两杯放下,然而,饭菜来了,也不拿茶水壶过来,我们好生奇怪,一打听,原来本地北京人基本是喝啤酒或烧酒,酒席\吃饭时比较少喝茶水;如要喝茶叶茶水的话,5元一位,两人10元一壶,饮用白开水在吃饭时不另加收钱,这都要顾客主动通知服务员。我很怀念北京街头的60年代一分钱的解渴“大碗茶”(当年广州也是这个价一大杯茶还搭配两颗"水果冰"的甜糖果)。广州到饭店吃饭,不用通知服务员或楼面部长,在订下菜单和茶叶的品种后,就把碗碟和茶杯、茶壶(按照顾客指定的茶叶冲了茶)送来,还送上开水烫碗筷杯碟(这点有浪费饮用水资源的嫌疑)茶叶价格大多是每位顾客2、3元,上5元的茶位已是很高级的餐厅消费了。要喝啤酒通知店方才拿啤酒杯给顾客,要喝米酒烧酒等,服务员就拿来相应的小酒杯子.</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 size="5"> 在广州各区各商业旺地有早茶\上午茶\午饭\下午茶\晚饭\夜茶\夜宵, 当然,不是每一间饭店\茶楼都做全这么多顿茶市\饭市,也不是每个广州人一天都要泡在茶楼消费这么多顿,如果要这么吃, 不撑破肚皮么.如果是一般的食肆则遍布大街小巷.</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 size="5"> 有北方人认为广州人的口太馋, "什么天上飞的,除了不吃飞机,什么都吃; 地上站立的\跑的,除了四个轮子的车子\四条脚的椅子外,其它都吃; 水里游的,除了轮船外, 其他都吃.........离"吃人"也差不远了"易中天的<大话方言>语.其实,充其量就是:"五十步笑百步也"! 须知,翻开历史书卷侃侃,湖南长沙什么年代才不再称南蛮之地哦? 易氏言过其辞.我也提请北京朋友看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约2至5年前出版的,叶曙明著的<其实你不懂广东人>一书,作者阐述、比较南北百科的异同,较少个人偏见,因为作者的父亲是北京人, 解放广州的南下干部,母亲是广东台山人(著名的晚清民初时期广东人赴美谋生的侨乡,广大海外侨胞华裔和港澳同胞对我国的开放改革发展市场经济起到催化作用,起码对广东\福建的经济发展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但想起1976年10月16日在打倒四人帮以前,广东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人,家族中多少有与港澳海外亲戚沾亲带故.英国侵占香港的发展模式不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西兰的模式,人\财\物基本都依靠我中国国内的,主要依靠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上海的一些商家和人力资源\物资\财力. 故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有港澳\海外亲戚的广东人差不多是等同半个"特务"身份来看待的,所谓"重在表现",那是骗人的,即使我父亲是中共党员基层总店的支部支委,本人是班干部共青团员,在不用上山下乡去当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已是幸运儿\受宠若惊的了,当学校提前半年在1970年春节后通知我体检待留城分配工作时,不久学校同批9人都到电信局报到了,我还未收到通知,后我父亲单位的书记小声地对我父亲说:"你害了儿子啦,有解放军同志来过三次,专门调查你的履历档案,最后终究因为你于解放前三年在香港当工人,解放军同志是知道你和你儿子的表现都不错的,但就是好不情愿地还是把你儿子否掉不能分配去电信局".我是无线电爱好者,小学二年级弄响了"矿石收音机",高中购无线电零件装配搞妥6管晶体管超外差收音机.后父亲和他的书记都退休近十年后,有一次他们在我父亲家里聚会,我刚到父亲家, 父亲单位的书记说起我当年的待分配电信局中途"夭折变卦"的往事,他说:"由于我父亲解放前三年在香港当工人,这就导致父亲一生背上[只能利用,不能重用]的黑锅."现在,基层总店的书记和我父亲都已作古多年了). 他书里记述南方人的汉族人都是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近两千三百年自秦\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以来陆续南下迁徙入粤的.在秦未征服岭南前,这里的原住民是苗\瑶等小数民族,(当后来汉族南下后,少数民族有的跑往广西,\有的渡海到海南岛,\留在南越的绝大部分都走进广东的大瑶山,分布在与湖南交界的粤北山区乳源瑶族自治区,\和粤湘桂三省交界广东侧的连南瑶族自治区,\那时广东的人口甚稀少,经济落后,"南蛮"的时代是也.导游说广东在开放改革近几十年迅速发展崛起了. 当然,广东人民这要感谢邓小平总设计师的英明决策,高瞻远瞩,发展广东, 令南粤大地凤凰涅盘, 再展鹏程. 广东及靠近广东的广西东南珠江的西江流域, 从秦始皇征服岭南后, 广东这里物产富饶\是我国最早的海上的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福建泉州的出海贸易比广东的晚至少500年). 古时候以陕西咸阳长安西安为首都的时代, 即使后来搬到河南洛阳\汴梁即开封, 物资交流都以水陆联运\以水路运输为主, 从渭水\黄河\湖北的汉水入长江,再转入湘江直达湘桂粤交汇的广西兴安的灵渠----人工开凿的运河,入桂林漓江再汇合珠江的大动脉西江,秦始皇五十万大军就是沿着这条水路征服岭南的. 早期在广西的南流江直达广西"北海",广东的雷洲半岛"除闻"(与海南岛海口市隔琼州海峡相望), 在这几个地方出海作进出口贸易. 后发现南海郡\番PAN禺YU即后来称广州的地方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随后的远洋国际贸易就迁移至广州海珠区的黄埔村港口,现在还有此遗址。(现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黄埔港那是近代的事了,当今的广州海港延伸设到珠江口的番禺南沙区,随着港珠澳跨海特大桥的建造,这势必加速广州市在珠江口的国际巨轮泊位的建设和扩大进出口贸易货物的吞吐量。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设在广州是有其历史溯源和比邻港澳的现实和经济长远发展需要的立项根据的,是有其经济发展的中期和远期的战略意义的,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 远在两千三百年前,陕西咸阳秦宫廷危变逼在旦夕, 秦驻守在广东龙川的河北省安定人赵佗收到首都战况后即与任嚣商议, 如回去救驾,山长水远路迢迢,南水难救北火(远水不救近火)呀, 赶回去在时间上也来不及了,这里山川形胜,有岭南天险屏障, 南临浩瀚南海,可以"立国", 当时的"南粤国"可谓土地辽阔, 除了粤地,还有广西大部,还含越南的北方疆土.经过南越(古"越"字与"粤"字通假)多年的生息发展,这里少有战争,包容性特强,历史给了这方水土和谐从容的发展.从北方来的文人名人\商贾\将士\和宫廷百科,都陆续在南粤得到传承发展,如饮食就是北方汉宫南下带来的在南粤得到发展创新,如中医和中草药,南方的水土湿热,所以就在北方的处方基础上再加减不同药物,广东人在全国的民众中是相信中医最大的省份和最多的民众, 满街凉茶店铺, 人人当"赤脚医生", 自开"处方"\对症饮凉茶, 当然,大病\慢性病还得到医院找医生诊治.文化艺术也起源于北方而留存于斯,北方不得志受贬的官员\文人雅士如韩愈\苏东坡等把长江黄河的文化带到于斯.南方的木雕\砖雕\象牙雕刻\美术陶瓷\丝绣\等在全国都占有一席之位.美术上有南派风格,起源于江苏人的美术南下到广州海珠区创建了"十香园",现还有遗址,开启了岭南画派的一代艺术先河,培养了大批高徒.植物盘景也独创南方流派.枝繁叶茂,古拙挺拔,婀娜多姿,音乐剧目表演艺术上参考昆剧\京剧而自创粤剧.许多节日起源于北方,在这里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如端午节赛龙船,起源于古楚国纪念屈原的赛龙舟和包粽子,广东人对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视隆重程度不会比湖南的汨罗江发源地逊色,只有过之而无不及.珠三角的每条村落都会像北方赶庙会一样,组织龙舟竞赛,到祖宗"祠堂"祭祖祈福,团聚喜庆,吃饭喝酒,热闹非凡.拿出族谱缅怀列祖列宗的入粤史迹, 故有唐代广东曲江人张九龄主持修凿打通赣粤通途,在南岭山脉大庾岭下的广东南雄珠玑巷有记录百家姓入粤的牌坊古迹,有广州"陈家祠"等.当代某些乡民还把赛龙舟获奖的款项作为奖励本地学子考取大学的奖学金以资鼓励. 珠三角地区参照北方的民乐合奏\二胡独奏,从而开创了盛行南粤近百年的"广东音乐",从曲目名称上就可看出广东人的溯本求源的思维:如:〈汉宫秋月〉、<柳浪闻莺>、<将军令>等.当然,也有本土特产,如<鸟投林>、<礁石鸣琴>、<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主要的音乐演奏器具的二胡从北方流入广东也就不同了,比如京胡音色高亢,但广州的改为"高胡",其音色较宽厚\音高而洪亮.网上据说北京好几年前有一群已退休的原中央音乐团演奏民乐的器乐演奏大家不定期聚在一起演奏<广东音乐>,并搜索汇编近400多首全盛时的<广东音乐>曲谱.湖南有一退休高级工程师也自办<广东音乐>网站,并经常免费演奏和授徒,他说:"自念大学的学生年代在火车站听了广播喇叭和收音机广播的<广东音乐>后,在课余时与一广东同学一起学习拉二胡,自此爱上<广东音乐>后就不离不弃了.真是"墙内鲜花墙外香",广东本土的<广东音乐>自开放改革后早已式微了. 让北方兄弟来作保护,向这些有心人致以崇高的敬礼! 广东人民将永远记住您们----为抢救<广东音乐>这一近代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而孜孜不倦地努力保护和发掘! 而在本土却让她自生自灭,悲哀呀! 冼星海九泉下有知,不瞑目哟! 当年冼大家就是靠这把广东"高胡"演奏<广东音乐>的<步步高><汉宫秋月><鸟投林><娱乐升平><彩云追月><雨打芭蕉><礁石鸣琴>等,而让老外听得如痴如醉,从而收留他学小提琴\钢琴和学习创作音乐曲谱.还有另一位曾当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大音乐家马思聪, 他是广东潮汕人,不堪忍受文革迫害而流落异乡美国.我是聆听他作词作曲的文革前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戴上红领巾的,(非现在的"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那是一部电影的插曲,这后者是在文革后期作为"队歌"一直沿用至今) 他的<思乡曲>旋律催人泪下.表达一颗赤子之心! 这一方水土已经走过2230年了,也就早已发达了不少于2000年,早就告别了"南蛮"而步入文明的社会发展时代.至于近代史,广东最早放眼看世界,出了很多大人物,有由行医转为辛亥革命的孙中山,有我国铁路之父瞻天佑,有我国飞机之父冯如,有我国第一位首先赴美留学的发起者、组织者\留学先驱容闳,促成了清廷批下派谴中国学子赴美留学.......还有黄埔军校旧址......这无须详说了,总之,广东这块热土的作用是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就在此地酝酿着大中华的民族爱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试验场.......</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 size="5">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 size="5"> 至于南粤的饮食习惯, 确实留有古越人的某些残余习惯,如一道主菜----白切鸡(白斩鸡), 中间的鸡骨头中心还有些许红色的血丝. 喜欢此道的广州人则说:"如烹调至鸡骨中心无红色的话, 那鸡肉则韧了,不好吃了, 要吃烹调嫩滑的未生鸡蛋的雌性鸡就得不怕"见红". 还拿出西方欧美烹调"牛扒"不是也有7成熟之食品吗? 本人虽是广州人(我南宋前的祖籍是浙江金华, 据说绝大部分汉姓的都出于中原河南),本人对此"见红"的肉类绝对不沾染! 从不吃广东的"白切鸡"!从不吃西餐的半熟\七成熟的"牛扒"! 要吃的话,如用云耳、金针、冬菇一起佐以姜丝葱花蒸鸡的烹调; 我吃煮熟的、煮透的牛肉等其他肉类制品。广东广州不少读书多的文化人士、教育界、卫生界甚至工程界都是讲究食品卫生的,不食“见红”的肉食品. 我不吃非主流的肉类(如蛇、鼠、猫、狗、果子狸、等),SASI之后政府也加大力度查禁买卖野生动物,有些是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如“猫头鹰、穿山甲、金丝猴、娃娃鱼、天鹅等。我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也不进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大排档食肆.</font></p> 谢谢以上两位朋友关注! 新年好! 北京的文化具有广阔的包容性,饮食也不例外,只能说麻辣类饮食也被北京所接受和融和。 <p>北京在包容中发展着~~~,只是离以前的那个北京味儿越来越远了!</p> 喜欢广东音乐,也常到那个广东音乐网上去找曲子。天南地北,现在一切都混杂,奈何品味原汁原味。 写得好,现在像您这样懂北京的广东人不多了。您说北京人饮食喜欢吃辣,其实是近年来传入的,这几年麻辣传遍全国各地,连江浙、广东等从不吃辣的地方也不能幸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