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gong 发表于 2009-12-29 14:48:00

北京的张之洞纪念馆:抱冰堂

 
<p>&nbsp;&nbsp;&nbsp;</p>
<p>&nbsp; 搬到红土店,跟陶然亭公园成了对门街坊。去的勤了,看的细了。不走北门,穿龙泉胡同,进朝西的小门,进门道北,就是抱冰堂。张之洞的别墅,生前,公余之暇,常来此休息。死后,人们纪念他,抱冰堂里挂上抱冰老人的画像,成了他的祠堂。高台上,座北朝南,几间大房。房前有空地,房檐下一块横匾,白底黑字:抱冰堂。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写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这儿开茶馆;高台靠东边有砖砌的阶梯,台阶口上立一木制小牌坊,横额是“抱冰堂说唱茶馆”,大作家老舍的手笔。花三四毛钱,连喝茶带听玩意儿(表演曲艺节目)。现在改建了,空地盖满了。也现代化了。铁管焊的弧形扶梯,铝合金毛玻璃门窗。挺气派!这片房后头是卖门票的儿童活动场。修的更时尚。这一大块地儿。原本是龙树寺。</p>
<p>&nbsp;有人说是龙泉寺,弄差了。去年学苑出版社出版《北京宣南寺庙文化通考》,有图有文字,说得很清楚。龙泉寺在龙泉胡同和龙爪槐胡同之间,靠北;龙树寺在龙泉胡同尽南头。前几年,宣武区档案馆出过一本《龙树寺与宣南诗社》,两位上海人李明哲、李珂编写的,资料不少。书的扉页印着《龙树寺宴集图》,作者吴儁;画于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画的左上方,是龙树寺高台上的敞轩,隔水相望的右下方,是陶然亭和永定门西城墙。敞轩里几个人聚会,书的作者说是蒹葭簃。后来是张之洞的别墅:再后来是张的祠堂:“抱冰堂”;最后是现在的铁梯子、铝门窗新房子。</p>
<p>&nbsp;张之洞,清末四大名臣之一。洋务派首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倡导者。任过山西巡抚、湖广总督,西太后死时还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可惜溥仪刚登基,他就追太后去了。空辜负,重托心意。张之洞一辈子办过不少好事,一兴实业;毛泽东都赞许:“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二办教育;在湖北、江苏,开设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普通教育、师范等学堂,并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三练新军。当然,为封建社会秩序稳定,制止动乱,也买过力气。四爱国心,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他有过贡献,人们认可,不忘。编剧本、写传记、立塑像、修纪念馆。在湖北,近年“张之洞热”。</p>
<p>&nbsp;他在京为官,公休日都到龙树寺“放松”小住。请朋友,宴宾客,诗酒流连。他在诗里说:“此地曾来一百回,荒坡败絮苇花开”。张之洞对龙树寺有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广雅堂诗集》中,许多诗篇都和这庙有关。这庙明朝叫兴诚寺,建于宋朝。庙里有三百年的老龙爪槐,“遂以名其寺”。道光年间是龙树寺鼎盛时期;当时名流都在此留下踪迹,常有聚会。宣南诗社的活动基地。清人诗文每每言及这座庙。</p>
<p>&nbsp; 张之洞在这里的别墅起名“抱冰堂”,有说辞。是“矢抱冰握火之志,持匡危扶颠之心,冀挽虞渊之落日。”他毕竟是官,歇着,也没忘政治。他住这儿,也有躲开政敌监视的意思。</p>
<p>给百姓办过好事,百姓不会忘。没有上头布置,不发号召;人们也会用各种法子表达自己个儿的心意。张之洞死了,不能给办事儿了;给他建祠堂,没有巴结的成分。清朝政府,民国政府也不会下令,拨款,修纪念馆。老百姓心里有数。硬叫忘的,记死了;硬叫记着的,心里没地儿搁它。</p><br/>

析津志 发表于 2009-12-29 23:20:00

好文章!

uiuc 发表于 2010-1-15 23:24:00

&nbsp;那时候做官的公休日是哪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的张之洞纪念馆:抱冰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