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村山西陵暂安处
<p>“阜成门外苦改田,骆驼山下鞍暂安。”这是一首流传于京西一带的古老歌谣。传说很久以前,田村周围是一片茫茫苦海,田村名叫“苦村”。许多年后,大地经过了沧海桑田的变迁。苦海渐渐退去,露出万顷良田,人们遂把“苦村”改称“田村”。并流传着乾隆皇帝改“苦村”为田村的说法。在田村之南有一座小山,形似骆驼。人们都叫它“骆驼山”,即今天的田村山。骆驼山西面是一片平原,遍地黄土。在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上,自西向东有一条沙带,形如长龙,宽数丈,深可过人,为一水儿的纯净细白沙,绵延数公里,交于骆驼山下,以山为龙头,雄视帝京。骆驼山东南便是京西金沟河。按古代迷信说法,旱龙入水就要升天,此地将要有真龙天子出世,故而风水极盛。传说乾隆皇帝拜谒西陵路经田村,远远望去有一股帝王之气蒸蒸日上,乾隆暗惊,为保大清江山万年永固,决定设法将其镇住,以绝后患。便命在骆驼山北侧山脚之下建一座皇家陵寝———西陵暂安处,以破此风水。虽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但座落于骆驼山下的这座清王朝西陵暂安处却是一个不争的史实。其实,据史书载,清雍正年间其皇后那拉氏即停灵于田村。<br/><br/> 满清王朝入关前后共建有三座皇陵。第一座在关外的盛京沈阳;第二座在京东遵化县,称东陵;第三座在京西易县,称西陵。据说旧时大行皇帝梓宫及后妃灵柩奉安大典极其隆重,车马人众行程缓慢,路途遥远非一日能达,便在沿途设皇陵暂安处,供皇帝中途停灵祭祀。另一种说法是皇帝在世时,其皇后、嫔妃等死后,不能先行入皇陵下葬。须选吉地建暂安处,暂时安放灵柩,四时祭奠。待皇帝死后,再葬于皇陵。因此人们都把田村的暂安处称为皇陵或小皇陵,一直延续至今。据清史稿载:“……雍正九年九月,世宗皇后那拉氏崩,帝服缟素十三日除,奉移田村,三周年后,殡宫时奠与沙河殡宫礼同。……乾隆二年,与世宗合葬泰陵”。在清西陵光绪崇陵的介绍中即有:“珍妃奉安,曾停灵京西田村”的文字记载。据袁恒林老人(1909年,宣统元年生)回忆,他家数代为陵户,其祖父由清室掌业司自东陵马兰峪拨来,看守田村暂安处。当时共有八家陵户,他能够记得起来的有刘家、卢家、陈家、袁家、郭家等几户人家。每个陵户分种7-8亩陵田,并领一定数量的钱粮,在其六岁时(民国四年)钱粮才停。<br/><br/> 当年的皇陵暂安处十分雄伟壮观。陵院占地数百亩,南起今阜石路,北至田村医疗站。东界囊括王致和腐乳厂,西界含育强中学校园。四周陵墙高过丈余。陵院内苍松翠柏,古木参天。大宫门坐北朝南,面山而建,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宫门外一字大影壁遮挡住骆驼山。宫门里分内外两院,外院俗称大营子,有东西朝房,停灵时供官员、侍卫、差役人等暂住,内院正殿为停灵之所;东西配殿又称东所、西所,是皇亲国戚陪灵休息的地方。大门影壁外至山脚下是片开阔地,沿山脚呈半环状山凹,栽植柳树。据老人讲,每当过“皇杠”(即帝、后、妃嫔发丧),都在山脚下高搭经棚,由喇嘛、僧尼、道士等诵经超度。至今山脚下尚有几株残柳存活。记得笔者儿时还曾和一群顽童攀树折枝,做成柳哨,在树阴下尽情戏耍,这已然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br/><br/> 1924年直奉军阀大战,冯玉祥进京逼宫,提出“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五条。其中第一条即:“大清宣统帝即日起永远废除尊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之权利。”第三条:“清室即日起移出宫禁……”第四条:“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搬出紫禁城,从而彻底结束了清朝封建小朝廷。而其宗庙陵寝的保卫,更形同一纸空文,皇家陵寝屡遭盗掘,连慈禧“老佛爷”的陵墓也难逃盗劫之灾。田村的暂安处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与威严,陵院内树木、房屋、陵墙、田产被人盗卖一空。<br/><br/> 据袁恒林老人讲,在他17岁时(1926年前后),大殿、宫门及陵院被皇族后裔以几千元的价格变卖。其西北部卖与民初京兆尹陈壁(音)做了墓地,东南部卖与城里开银号的崔老板做了果园,种上了果树。东部卖与同义厚庄子,后来王致和腐乳厂迁址于此。从此曾经显赫一时的皇家陵寝暂安处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而走向了终结。</p><p>转自北京青年报<br/></p> 醇亲王家的坟太高不好拆运呀!哈哈 当地的遗迹不会一丁点都不剩了吧? 看来醇王后代还算孝顺没把老醇王的陵寝给拆了卖了。 北京周边的殡宫都没留下来,曹八里、静安庄、田村、沙河、东坝 学习了,如果留到今天,那将不亚于故宫的宏伟啊,毁了太可惜了,就卖几千块啊?就是几个亿也卖亏了啊??败家的皇亲国戚啊。。。。。。 <p>好文,收藏之.</p> 呵呵!我也是转贴的!曾经发过此山出处的贴!与大家共勉!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