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慈戏曹 发表于 2009-12-6 07:40:00

[讨论]北京内外城的功能在清朝有了变化

<p style="TEXT-INDENT: 2em">要点:金中都城并非一下就消失了。在元大都城建成以后,居住在原金中都城里的居民只是一部分搬到大都,不少人还住在原地。这样一来,从原中都到大都来来往往的行人就“走”出了一些近路,也就是现在大栅栏地区的几条斜街:铁树斜街(原名李铁拐斜街)、樱桃斜街、杨梅竹斜街(原名杨媒斜街)、棕树斜街(原名王广福斜街,即王寡妇斜街)。因此,大都南郊、特别是西南郊,也就是现在宣武区主体范围内还是繁华的。明朝在正阳门外先后建起天坛和先农坛,故嘉靖前北京南郊也一直较繁华,而不是建了外城以后才有所发展。满清入关后,完全继承了现成的明京城,包括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只是改了一些宫殿的名称和地名,进行了小范围的修缮和改建。对明北京城的继承和西北郊园林的大规模修建,堪称清朝对北京建设的两大贡献。但是清朝将北京内外城的功能作了重大调整。内城除皇宫、衙署、大库、王府和贵族官僚宅邸外,主要为八旗军民驻地,皇城之外依上三旗和下五旗排序分别安置:镶黄旗在安定门内、整黄旗在德胜门內、整白旗在东直门和朝阳门之间、镶白旗在朝阳门至皇城南墙延长线、整红旗在西直门和阜成门之间、镶红旗在阜成门至皇城南墙延长线、整蓝旗在崇文门内、镶蓝旗在宣武门内。可以看出,这样的安置体现了周易、风水的北为上、左(东)为上法则。汉人除在旗者均迁至外城,使得内城商业,尤其是“朝前市”一度萧条,至清中叶才有所恢复。加上清初时规定旗人不得涉足茶楼酒肆和戏园(都是自设票房娱乐,不公开),所以内城比较冷清。而外城则不同,随着汉人为居民主体,特别是各地官、商、举子进京肯定先进广安门或朝阳门,一旱路一水路,就会便捷地在外城的会馆、旅馆歇息,势必带动了外城饭馆、戏园、银钱交换、书籍文具等行业日益繁盛,甚至青楼众多。这就使得外城,尤其是前门外大栅栏和鲜鱼口一带成为老北京最为繁华的地区,也是老北京文化的集中体现地区。</p>

核桃 发表于 2009-12-6 10:47:00

<p>长知识。</p>

MiguelWang 发表于 2009-12-6 09:36:00

还有一大变化就是皇城。明朝的皇城是禁地,外人不可进入。皇城内除了宫殿、苑囿、衙署、坛庙之外就是大片的荒地,并无街巷阖闾。到了清朝,由于整座内城都是“满城”了,皇城也就开禁了,兴建了很多民居、衙署,街巷也逐渐形成了。但是皇城内,尤其是靠近宫城、三海的地方仍然有多重宫墙围绕。

析津志 发表于 2009-12-6 19:44:00

清末都民国变化更大.

嘉平 发表于 2009-12-8 07:28: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iguelWang</i>在2009-12-6 9:36:00的发言:</b><br/>明朝的皇城是禁地,外人不可进入。皇城内除了宫殿、苑囿、衙署、坛庙之外就是大片的荒地,并无街巷阖闾。到了清朝,由于整座内城都是“满城”了,皇城也就开禁了,兴建了很多民居、衙署,街巷也逐渐形成了。但是皇城内,尤其是靠近宫城、三海的地方仍然有多重宫墙围绕。 </div><p></p>

到民国时期,西什库一带仍是野草丛生、古树参天的僻静之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讨论]北京内外城的功能在清朝有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