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然客 发表于 2009-11-14 11:34:00

京城往事-----文革中的符号“成分”

<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ff0000">京城往事-----文革中的符号“成份”</font> </strong></font>  <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3333ff" size="4"><strong>1966年的夏天“文革”风云突变,“阶级斗争”浪潮铺天盖地,一阵紧似一阵。与此同时,“狗崽子”、“黑五类”以及“老子反动儿混蛋”之类呼喊甚嚣尘上。当时就在花市百货商场的楼顶疯狂的红卫兵架起高音喇叭一天到晚的高喊阶级斗争的口号,一些家“庭出身”不好的人,成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安人们对于“成份”的敏感,不!准确地说是“心悸”,就像阿Q怕听人说“癞”说“光”一样。可你越是怕它,它却像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的“幽灵”紧紧地伴随着你。这不,凡是填报一个什么表格,诸如参军、招工、调资呀,转正、定级呀,甚至找对象,人员登记呀等等,必有“家庭出身”一栏。成分高的人心中隐隐约约有一丝莫名的恐惧:假如那个“阶级斗争”真的“天天年年”讲下去,且“剥削阶级成份”的制造者们也相继进入坟墓,那么,这类人会不会“接班”而成为“专政对象”年呢? <br/>大约是在上个实际80年代初期吧,“成份”这个东西,在具有证明公民身份效力的“户口簿”上悄然消失了。但是,在那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种表册上的“家庭出身”却依然存在,而且需要填报。在激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人们可以凭借它毫不费力地划分、区别敌我友。“文革”中不就是如此么?关于“成份”的往事很多很多,其中有辛酸也有无奈,有滑稽也有荒唐,令人不堪回首。不过,好在一切都过去了,那场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惨痛的“浩劫”运动过去了主宰人们命运的“成份”已成为了历史,成为今天老人们对孩子们茶余饭后讲古论今的一段回忆。</strong></font>

路丁 发表于 2009-11-16 17:19:00

<p>家庭出身、本人成份,有两个名词------;</p>
<p>红五类、黑五类;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地、富、反、坏、右------臭老九;------;</p>
<p>那时都认真学习"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每人都在阶级社会中,就是一个家庭中成员也是出身成分各不相同,在家里以阶级斗争相存也不在少数------;</p>
<p>现在孩子们似乎是听天书,那时的孩子也需弦弦紧绷------;</p>
<p>------,那会儿真不知是怎么了:)------。</p>
<p>&nbs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京城往事-----文革中的符号“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