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北京网的一点建议
<p>对老北京网的一点建议</p><p> </p>
<p>北京,大国之都,奥运会也开了,再不被人熟悉,也不会生疏到哪去。</p>
<p>老北京,就不一样了。您别看什么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还有那个大裤衩子,那跟老北京无关,您也别看北京现在有一千多万人,只要在北京边上住着,都说自己是北京人,那也跟北京人无关。北京是博大的,但这博大不是有了新的丢了旧的,那样大不了。北京文化是精深的,但也不是说是有了现在的丢了过去的,那样也深不了。</p>
<p> </p>
<p>老北京有别于北京,贵在一个“老”字。</p>
<p> </p>
<p>这老,在于他的历史性。我们说:两点决定一直线,三点才能决定一平面,如果您要描述一个曲面,点就要更多。何况一个大国的历史。只有一个点,是浅薄的,有的九0后女孩儿疑惑“喜儿怎么不嫁黄世仁,否则不就房子汽车电脑什么都有啦”。我能说什么?一个傻瓜提出的问题,十个精明人都回答不了。脑子里没有几千年历史的人,不足以论一时,脑子里没有几百年历史的人,也不足以论一事。</p>
<p> </p>
<p>看了掌柜的建立老北京网的经历,无限钦佩。一千多万北京人没有做的,你做了。向你的班子(我新来的,还叫不出他们名字)致敬,但看介绍说你们一水儿80后,稍有感触。我一直以为:有个很怪的现象,中老年人,如10后、20后......以至于70后,文化(人文历史)装在他们的脑子里,而网络技术,则掌握在70后~90后里。老人舞文弄墨,年轻人则为网虫,老人发个图片要找小孙子。我是50后的有一点点历史感,又懂计算机,象我这样的情况还真不多。我妈今年80了,老北京。一肚子北京历史。每次我回家看她,都要聊到深夜,她会对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二龙路中学细细地描述。可惜我不能总陪她。但我想,北京有多少中老年人,他们每天有多少回忆,能般到网络上呢?</p>
<p> </p>
<p>我希望自己退休后也去你那个网络工作,更希望,我们的政府,能摆正文化建设与传承的关系。文化的断跟是很可怕的事。建议老北京网的建设和运行,不要受年龄限制,可吸收纳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幸甚!</p>
<p> </p>
<p>2009-10-21</p> <p>很感谢大家的支持,老北京网是所有北京人的历史信息结晶,我们更需要更多的人无私的贡献他们所经历的历史,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去享用祖先所创造的文化财富!</p>
<p> </p>
<p> </p> 楼主说的很对,口述历史很重要. <p>先替掌柜谢谢大家的建议和热情!</p>
<p> </p>
<p>口述历史是很重要的一块。现在有了摄记队,有了视频网站,更容易去采访和记录老人们的讲述了。</p> <p>是啊,老北京网是该努力成为一个老北京回忆的记录者。很多口述不写下来是很可惜的。老人们越来越少了,那些记忆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啊。我家老爷子年轻的时候有次涨了一级工资,非常高兴地打了一两"高级"散酒和我舅舅喝。几年前每次聚会还津津乐道。几个月前论坛里谈到老北京的酒,我想起这事,马上问老爷子那个高级散酒叫什么,老爷子说:有这事吗?我怎么不记得了?汗!</p> <p>您的话说的太好了</p>
<p>但你绝对放心 这里不仅有老人 而且很多</p>
<p>这里不仅有90后 80后 70后 我就是60后 这里还有大量的50后 40后 30后……</p>
<p>头脑里“有一点点历史感的又懂计算机”的这里更是大有人在</p>
<p>他们都是我的老师</p>
<p>当然更欢迎您加入了 你来到这里一定不会孤独的 哈哈</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0闲云野鹤0</i>在2009-10-21 13:34:00的发言:</b><br/><p>您的话说的太好了</p>
<p>但你绝对放心 这里不仅有老人 而且很多</p>
<p>这里不仅有90后 80后 70后 我就是60后 这里还有大量的50后 40后 30后……</p>
<p>头脑里“有一点点历史感的又懂计算机”的这里更是大有人在</p>
<p>他们都是我的老师</p>
<p>当然更欢迎您加入了 你来到这里一定不会孤独的 哈哈</p></div><p></p>
原来兄长是60后!实在不显,我一直把您当成70后,差点儿喊出老弟来,嘻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