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窗瘦影 发表于 2009-8-31 00:12:00

想来已经不在了~~~那是国家单位的房,占地那么大,都想着来钱儿可能早就盖楼了吧~~~~

路丁 发表于 2009-8-31 08:23:00

<p>哦!惊叹了!留金先生!</p>

路丁 发表于 2009-8-31 08:25:00

怪不得您对西单也是这么熟悉,好朋友!

岁月留金 发表于 2009-8-31 08:41:00

<p>&nbsp;</p>
<p>&nbsp;&nbsp;&nbsp; 路丁先生:有缘千里能相会,古人眼里的千里是何等的遥远呀!说得就是缘份,也是共同语言,如今的现代化通讯网络,全球联系也就在分秒之间,太不可思议了。神交神往呀!可聊的还真多啊!</p>

路丁 发表于 2009-8-31 22:43:00

留金先生,真的是啊!真没有想到您祖上也是在报子街住,上次您的帖中我就想到,您肯定也是在西单一片住过,不然不会知道得那么多:),很高兴我们有很多相同的爱好和话题,待您工作之余,一定好好聊聊!向您问好了!

横窗瘦影 发表于 2009-9-3 23:10: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岁月留金</i>在2009-8-31 8:11:00的发言:</b><br/>
<p>&nbsp;&nbsp;&nbsp;&nbsp;&nbsp; 刚刚看完横窗瘦影和路丁先生的一路对话,看来两位先生都是京戏迷,更没想到路丁先生还能道出金秀山、德君如两位京剧前辈的名字,赞叹!我暂不参加对话了,只想告诉两位长兄,我有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就是金秀山、德君如和我的祖辈在一起的合影。另我的祖上以前也是住在报子街。看来咱们也是有缘在老北京网结识,才能有这方面的共同语言呀!幸会!<span class="username"></p></span></div>
<p>问好留金兄~~~~报子街和旧刑部街历史悠久,住的名人不少,可惜早早就拆没了。都是朋友,多聊聊,加深一些回忆,既是对老北京的眷恋,也是我们的幸事,您说对吧?</p>

横窗瘦影 发表于 2009-9-3 23:27:00

<p>马先生海瑞罢官剧照</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9/20099323281170857.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路丁 发表于 2009-9-4 00:33:00

这一唱------

横窗瘦影 发表于 2009-9-5 22:17:00

&nbsp;
<p>1930年9月26日,由马连良自己组建的戏班“扶风社”正式成立,这也是“马派”之称正式见诸报端的一年,扶风社首演于北平中和戏院,剧目为马派名剧《四进士》。自此在京剧史上脱胎于谭派的马派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p>
<p>事业蒸蒸日上,家族人丁兴旺,此时的马家位于崇文门外的房子已不敷所需了。</p>
<p>当年马连良父亲买下豆腐巷7号时,只是此院的前院,院落座北朝南,为正房五间,南房四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入二道门后有抄手回廊,油漆彩画。但该院还有中院和后院,左侧为西跨院,共有房30多间,是个很气派的大宅子。当时曾与卖家有约,待手中宽裕,再购买中后两院和西跨院。</p>
<p>此时,马连良决定实践当时的约定,将7号院全部买下来,重新装修过,并将西房改建成一座伊斯兰教的礼拜堂,遇宗教节日,可以直接将阿訇请到家里来做礼拜及主持宗教仪式,这在当时的北京城也是不多见的。</p>
<p>至此,“马老板”在豆腐巷7号的宅子已然称得上是大宅门。</p>
<p>这一阶段是马连良艺术日臻成熟,登上顶峰的时期,也是他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马先生诸多事迹中,与邵飘萍的一段生死友情感人至深,先生的侠肝义胆很是让人钦佩。做为题外的话,附述如下:</p>
<p>邵飘萍为大家所熟知,本网站也有介绍他故居的文章,他是晚清秀才,因在杭州办《汉民日报》抨击时政,为袁世凯北洋政府通缉,东渡日本流亡。后回国于1918年创办《京报》,自任主编。</p>
<p>由于邵飘萍也很是喜爱京剧,便与马连良从相识到相知,他的革命思想和进步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对青年的马连良起到鼓舞和促进作用,他们经常见面,邵飘萍还在京报上经常撰文,称马连良为“须生泰斗,独树一帜”,马连良更是将邵飘萍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p>
<p>不过,邵飘萍在鼓吹革命,针贬时弊的同时,也受到北洋政府的特殊“关照”,侦缉队和警探总是侦侍左右,随时生活在危险之中。为此,马连良的一些吃官饭的朋友,奉劝他邵飘萍是革命党,要与其少来往,不过马连良却并未太多理会。</p>
<p>1926年,邵飘萍不幸被捕,4月26日北洋政府以“宣扬赤化”等罪名将邵飘萍处决,,邵夫人汤修慧此时潜避他乡,邵飘萍的尸身竟然无人为其收葬。</p>
<p>马连良得知此事,毅然视为己事,虽然北洋政府已经放出话来“谁来收尸谁就有革命党嫌疑”,马连良的亲朋好友也多方规劝和阻拦。但马连良全然不顾,毅然前往法场。他对劝阻他的亲友说:“谁都知道我是个唱戏的,与政治无涉!我要让邵先生入土为安。”当他看到邵飘萍的遗体时,难忍悲痛,抚尸恸哭。然后将尸体领回,妥善安葬。</p>
<p>马连良为友尽义,不仅震动了整个梨园界,在社会上也被人们广为称颂。他的义举改变了许多人对伶人(戏子)的传统偏见。</p>
<p>读到这段故事,真让人感慨万分,生死关头,侠肝义胆,能为朋友尽力,古来不多,今日则更少了。</p>

路丁 发表于 2009-9-5 23:27:00

<p>老弟好!问候下:)</p>
<p>这豆腐巷7号原本是何等人家的宅子,有否记载?现在恐怕也早就拆平了吧。</p>
<p>&nbsp;</p>
<p>&nbsp;</p>
<p>“读到这段故事,真让人感慨万分,生死关头,侠肝义胆,能为朋友尽力,古来不多,今日则更少了。”</p>
<p>&nbsp;</p>
<p>确实如此,马先生为友尽义令人感慨!恭候精彩继续:)------。</p>

岁月留金 发表于 2009-9-8 12:44: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横窗瘦影</i>在2009-9-3 23:10:00的发言:</b><br/>
<p>问好留金兄~~~~报子街和旧刑部街历史悠久,住的名人不少,可惜早早就拆没了。都是朋友,多聊聊,加深一些回忆,既是对老北京的眷恋,也是我们的幸事,您说对吧?</p></div>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 对不起!横窗瘦影先生,我因9月2日就外出了,今日才看到您的发言,迟复为歉!</p>
<p>&nbsp;&nbsp;&nbsp; 对您二老的精彩介绍和对话深感兴趣,在“卤煮”版上就非常赞赏您的诗文,没想到对京戏您也有挚爱,老北京的这些精萃还有一些深情的老人所钟爱,眷恋,难得。能有这些方面的共同语言也真是幸事。您说的没错!</p>
<p>&nbsp;&nbsp;&nbsp; 可惜我的文笔太差,跑路拍照是我的所爱,所以一直不能与路丁兄话谈,只有在旁边听话的份了。就像小时候听大人聊戏的情景,听的入迷却插不上嘴。</p>
<p>&nbsp;&nbsp;&nbsp; 报子街早就拆掉了,我的曾祖父、祖父在那里住过,到我父辈就搬到南城住了,我之所以了解是我的亲戚还有住在西单附近的,经常来往。再了解也不如您们熟悉。</p>
<p>&nbsp;&nbsp; 另我最近要办的事较多,时间不允许长在网上,我喜欢看您们的文章,希望精彩不断。还望您们谅解!问您好!</p>
<p>&nbsp;&nbsp;&nbsp; </p>

横窗瘦影 发表于 2009-9-9 23:03:00

<p>留金先生,问个好~~~~</p>
<p>您太客气了,老北京论坛为我们热爱老北京的朋友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能在这儿相识,成为朋友,得说是功德无量了。</p>
<p>我手头恰巧有资料表明,解放前长安戏院和长安饭店的经理老杨家一家子就住在旧刑部街,居家与戏院真是很近,而荀慧生,姜妙香,林秋雯,李宗义等京剧名角们也都曾住在这附近。再加上后来搬过来的马连良,可想而知,西单这一带的京剧氛围和市场环境了。</p>
<p>有时间常来看看,聊聊~~~~:)</p>

孤树斜阳 发表于 2009-9-17 05:12:00

<p>找一下章诒和的文章看一看,不知别人,我是悲愤满怀。</p>
<p>被人整的大师仆倒的身躯,滑落的饭盆。伴着“家里可能送来虾米皮炒小白菜”声音的风轻吹那缕缕白发。。。。</p>
<p>嗨!!!</p>
<p>&nbsp;</p>

路丁 发表于 2009-9-17 07:26:00

<p>为人一生忠厚耿直,却落得台上英雄台下泪流,一词:悲愤!</p>
<p>老弟,问候!</p>

横窗瘦影 发表于 2009-9-16 23:43:00

&nbsp;
<p>扶风社成立后,“马老板”广揽贤才,随着一大批名角的加盟,扶风社的名气越来越大,马先生本人更是在京剧舞台上不断改革和创新,从剧目、唱腔、坐派、身段到场面、服饰、衣冠、台风,包括对内部的管理和分配,都形成了扶风社特有的模式。到张君秋加入扶风社,马连良、张君秋、刘连荣(后为袁世海)、叶盛兰、马富禄五大名角组成的台柱子被誉为扶风社的“五虎上将”,加上“胡琴圣手”杨宝忠,“鼓界三杰”之一的乔玉泉,演出阵容可称得上是超豪华的首屈一指了。</p>
<p>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国民政府南迁,淡化了北京的政治、经济地位,但对北京这座文化底蕴深厚了老城来说,也可能是件幸事,人们生活得相对轻松安逸,文教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北京成为那些文人们比较追求和向往的地方,这又更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对梨园界和扶风社来说,恰好也是个发展的契机。</p>
<p>此时的剧团经常要到外埠跑码头。为了让剧团能够稳定发展,马连良迫切希望能有个自己的戏园子,于是他与富商萧振川、华乐戏院经理万子和等合股,于1937年投巨资兴建了位于北京西单至六部口间长安街路南的新新大剧院,也就是解放后的首都电影院。</p>
<p>新新大戏院1936年春夏之交动工,倾注了马连良的大量心血,终于在1937年3 月7日正式剪彩首演。</p>
<p>此事轰动了京城的梨园界和文化界,开业当天,冠盖云集,高朋满座,大家都欲先睹一下这座拥有当时最新潮设计的剧场,享受一下豪华舒适的欣赏演出的环境。</p>
<p>剪彩仪式由当时的北平名票吕宝棻小姐主持,主持揭幕的是身穿黑色西式礼服的马连良、李万春和身穿中式礼服的万子和、吉世安四人。当晚的正戏共三出:第一出是《天官赐福》,马连良饰赐福天官,姜妙香饰送子张仙,林秋雯饰天孙织女,马富禄饰南极仙翁,叶盛兰饰布谷牛郎。第二出是《连升三级》,叶盛兰、马富禄分别扮演王明芳和店家。第三出是压轴大戏《龙凤呈祥》,马连良的前乔玄后鲁肃,林秋雯饰孙尚香,叶盛兰饰周瑜,马富禄饰乔福,李洪福饰刘备,马连昆饰孙权,马春樵饰张飞,李慕良饰前赵云,特约刘宗杨饰后赵云。</p>
<p>新建成新新大戏院共有座位1413个,楼下散座呈扇形辐射式,地面前低后高,舞台宽广,就是楼下最后一排最边上的位置也能看清,楼上是两层包厢,包厢后还有部分散座。此时,马连良先生已经率先改革了“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的老规矩,新舞台更是设计成两边两层边幕,后衬一幅幔幕的新型“守旧(天幕)”,这幅“守旧”古色古香,用米色绸子做底,中间绣着棕色的汉武梁祠图案,上挂沿幕,下垂黄色穗子,并且横悬五个小宫灯。多年后还让戏迷们津津乐道。</p>
<p>新新大戏院设计上还有许多创新之处,在此也就不一一赘述了。有位戏剧评论家是这样记述的:“马连良每周在新新大戏院逢三、六演出两天,其余日子档期排给孟小冬、程砚秋、金少山等各班。像谭富英、李万春、尚小云、荀慧生等常在长安上演,进新新都轮不到,新新大戏院在北平戏院的位置可想而知。论戏院对观众的座位舒适、视听角度、音响得宜,演唱人的本领得以发挥,以及交通的便利,服务周到的条件,北平新新戏院可称首屈一指,谓为全国标准戏院,也非过誉。事实上,津、沪各地的戏院,的确都比不上也!”</p>
<p>而后,马派名剧《春秋笔》、程派名剧《费宫人》以及孟小冬拜余叔岩后的第一出戏《洪羊洞》等剧目,皆首演于此。</p>
<p>新新大戏院的开张,与近在咫尺的长安大戏院相得益彰,再加上距此不远的哈尔飞戏院,对北平的戏迷来说,等于在西单又开辟了一片新天地。</p>
<p>长安大戏院在北京的京剧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老北京人不论是不是戏迷都知道这家戏院,它位于西单路口东南侧,于1937年2月1日开业,首场由著名京剧演员奚啸伯主演《失街亭》,胡菊琴主演《玉堂春》,压铀戏是金少山主演的《白良关》。</p>
<p>长安大戏院是座二层楼的戏院,可容纳观众1200人,原是京城著名的日升杠房的仓库,因萧条停业,转让给了四川人杨守一,经一年多的改建而成。</p>
<p>杨守一名泽纯,他是个生意人,也是京剧名票,家就住在西单迤西的旧刑部街,在旧刑部街上他还经营着一家长安饭店。</p>
<p>然而就在马连良先生的演艺事业蒸蒸日上,扶风社春风得意时,芦沟桥响起了日本侵略军的枪炮声,日本人很快便占领了北平。</p>
<p>为了对占领区的人民进行奴化教育,宣扬日本侵略者的“王道乐土”以及为占领军服务,日本侵略者需要一个演出场所,于是便看中了新新大戏院。在要求马连良出让被多次拒绝以后,日伪方面使出了他们惯用的强盗手段。他们趁马连良在外地演出期间,把萧、万二人找来“谈判”,用手枪顶着两人的脑袋,逼迫他们签下了“枪下之约”。就这样,一所马连良和京剧界同仁以及广大观众所钟爱的大戏院,被日寇强行霸占去了。从此,成为他们宣传“亲善”与“共荣”的电影院。</p>
<p>“七七”事变前后,马连良先生致力于对老剧目的编排创新,对其他剧种的改编和移植,编排的《串龙珠》、《春秋笔》、《临潼山》、《十老安刘》被誉为马派三四十年代的四大名剧,《串龙珠》和《春秋笔》更是突出宣扬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气节和舍生取义、共御外侮的精神,而《串龙珠》正是首演于新新大戏院,并在此被日伪政权禁演。</p>
<p>&nbsp;</p>
<p>(注:文内一些事件源自马龙先生《我的祖父马连良》)</p>

路丁 发表于 2009-9-21 00:30:00

<p>老弟,看了您的文章,不由得佩服!</p>
<p>状元府也好,名人故居也好,终逃不出一个拆,四起的高楼大厦,把历史都压在了下面,报子街的故居不力争也许也就没有了-----,不知最后会修成什么样子?</p>
<p>您叙述的详尽、真实!谢谢您!</p>

横窗瘦影 发表于 2009-9-20 23:58: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孤树斜阳</i>在2009-9-17 5:12:00的发言:</b><br/>
<p>找一下章诒和的文章看一看,不知别人,我是悲愤满怀。</p>
<p>被人整的大师仆倒的身躯,滑落的饭盆。伴着“家里可能送来虾米皮炒小白菜”声音的风轻吹那缕缕白发。。。。</p>
<p>嗨!!!</p>
<p>&nbsp;</p></div>
<p>章诒和的文章很不错,感人至深~~~~</p>
<p>马龙的那本书更详尽-----问好孤树朋友。</p>

横窗瘦影 发表于 2009-9-20 23:59:00

&nbsp;
<p>沦陷后的北平,百业凋敝,在经历过庚子之变,见过八国联军的老北京人的心里,并不是很相信“小鬼子”能呆多久,可日子也总得过下去,老百姓总得挣自己的嚼过儿。马连良和他的扶风社也不例外,既要养家糊口,还要养活一班子人,他们也只好多跑码头,多唱戏来增加收入。</p>
<p>1941年,马连良等来了完成他儿时夙愿的机会,他终于能够买下南宽街13号那处前清的状元府,那让他儿时充满憧憬,激励他奋进的豪宅大门。这让他兴奋异常,改建和装修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他也几乎将他的全部积蓄都投入在这处宅院中。</p>
<p>南宽街位于西城区辟才胡同西段,南北走向。经马家修葺一新的13号院宅地面积近2700平方米,分为三进院落,南北长为十八间半房屋。由于东西向横宽,在院子西面另辟了一个大花园。院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由于马先生本人也有对古玩鉴赏收藏的嗜好,房间里的装修布置更是古色古香,精雅绝仑。</p>
<p>当一切安排好之后,马连良将自己的老师萧长华先生亲自接了过来,想让老师盘桓几日,尽尽孝心。看过整个宅院的萧老先生高兴之余,语重心长地对马连良说:“温如(马先生字温如)啊,这房子太大了。你要安多少电灯泡?你要装多少电炉子?你要雇多少人看家呀?一大三大,压得住吗?”萧长华老先生的话不仅是就过日子挑费有所指,也是提醒马连良这房子太招摇,有可能会招来麻烦。</p>
<p>后来发生的许多事情为萧先生不幸言中,到1949年解放,马家将南宽街13号卖给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还不到10年,却让马连良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险些被当成汉奸,几乎倾家荡产,又不得不为还债落难香港,险些有家不能归。</p>
<p>南宽街13号由编译局收购后,南宽街又更名为南丰胡同,门牌也改为7号,经过几十年间陆陆续续的大小改动,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二进院的垂花门和游廊全被拆除,与一进院的南北房一并,改建成了一座带地下室的二层小楼。院内只存临街东房12间,后罩房一排12间,原二进的东西厢房各3间,北房3间及东西耳房各1间.。</p>
<p>本世纪初,随着北京市旧城区的大面积改造,南丰胡同已然荡然无存,这座经改造的状元府自然也被淹没在洪流中,代之而起的是新型的高楼大厦了。</p>
<p>在那艰难时世中,马家卖掉了南宽街的宅子,还债剩余之资由马连良次子马崇义买下了位于西单报子街(乙)74号也就是后来的复兴门内大街54号的一幢两进院落。马连良先生从香港毅然回归北京后就一直居住在这里,直到他含恨离开他所钟爱并为之付出一生的京剧舞台。</p>

横窗瘦影 发表于 2009-9-28 23:12:00

马先生故居图<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9/2009928231467389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9/20099282314666441.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9/2009928231468881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老猪871 发表于 2009-10-14 08:28:00

我在图书大厦,您家还在这一片吗?有空过来坐坐,我想把西单周边剩下的老玩艺,在细缕缕,您要有兴趣,带我转转。我的电话:13611318496.恭等回音。

横窗瘦影 发表于 2009-10-13 17:04:00

&nbsp;
<p>客居香港时马连良就听说了,家里为豆腐巷的老宅打了官司,那是因为马家搬到南宽街后,便将豆腐巷7号的老宅租赁出去,承租房子的是个叫冯继源的河北人,房子被用来开了旅馆,但冯却长期不付房租,对生活正处于十分窘迫的马家来说,急需还债和维持生活,于是将冯继源告到了法院。没想到共产党的法院很公正,官司打赢了,马家得到赔偿。这让马连良很感动,对新政权有了新认识。</p>
<p>当马连良回到内地,重新开始演艺生涯后,得知建国初期,政府缺少办公用房,便决定将豆腐巷的住宅全部无偿地捐赠给了政府,这所院子后来成为北京市文化局的招待所。</p>
<p>报子街(乙)74号是座二进院子的住宅,总面积778平方米,住宅面积529平方米,一进院有北房5间(1间门道1间车库),南房5间,东西各有厢房。二进院北房5间,同前院南房勾连搭相接,南房3间,及东西厢房。前院西面有道廊子和角门与后院相通,但平常并不打开。院子东面是连接两个院子的走道,后院是从小影壁遮护的一道月亮门进入。马先生便一直居住在后院。</p>
<p>这座院子尽管处于西单繁华地区,但由于路南商店不多,院墙又都比较长,便显得幽静了许多,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打通西长安街,拆掉了旧刑部街和报子街大部分,此院临街时,也显得淡雅肃静。</p>
<p>这处院子虽然比南宽街13号小了不少,但由于孩子们长大成人,有些分配到外地工作,房子倒也足够马家使用。在这里马连良先生相对平稳踏实地生活了十多年,直到文革。</p>
<p>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改变了一切。</p>
<p>8月里运动升级,红卫兵开始走上社会“造反”。此时,躲过反右斗争的马连良先生注定在劫难逃,一顶顶吓人的“大帽子”让他成了专政对象,复兴门内大街54号的马宅更是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查抄,使得马家在这一刻真的成为了无产阶级。随后,包括马先生,全家人都被赶到前院,挤在一起居住,而大部分家具用品以至一些衣物除了被抄走的,其他一概都被封存,贴上了封条,不得主人动用。</p>
<p>由于马宅的地理位置方便,西城的“红卫兵小将”将总部设在了这里,在其后成立的红卫兵西城纠察队依旧将总部设在马家院内。每天进进出出的大批红卫兵俨然成为这儿的主人,而马家人只能担惊受怕,战战兢兢地蜷缩在前院,生怕再有不幸降临。当年这里曾经是西城各院校红卫兵及革命学生大串联前往各地免费乘车证的签发处,我清楚的记得当年我和几位同学去外地串联时的乘车证就是在这儿领取的。同时,这儿也是外地来京接受毛主席检阅串联学生的中转站,包括签发在京的免费乘车证。</p>
<p>这样的日子难免让戴着“黑帽子”的马家人一日三惊。如果还能说有一点点儿万幸的话,就是已经逐渐兴起的造反派们出于惧怕红卫兵,不敢直接上马宅来“拿人”,使马先生侥幸逃过了更多的“触及皮肉”之苦。</p>
<p>六冲公安部之后的红卫兵开始失势,随着运动深入,一些“老兵儿”的父母也受到冲击,成为黑帮走资派,分化瓦解自然到来。受到中央文革支持的造反派则乘势而上,取代了红卫兵的位置。不过在马宅内的“西纠”变成“联动”后还是驻扎了较长一段时间。</p>
<p>然而马先生却在经受多重打击和惊吓后,不堪重负,突发心脏病,又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致使他于1966年12月16日在阜外医院病逝。</p>
<p>马先生病逝后不久,马家人被扫地出门,赶到和平里的“黑帮楼”栖身。只有马夫人因身体多病,由仗义的梅兰芳夫人收留在自己家中,生存状况稍好一些,其他人不论在单位还是社会上都不断受到歧视和打击。</p>
<p>至此,复兴门内大街54号也与其他许多类似的大宅门和私房院一样成了为公有住宅。</p>
<p>随后的日子里,红卫兵已经作鸟兽散,自然也就离开了马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处院落的使用者划归西城公安局和二龙路派出所。这儿曾开办过“三性”学习班,这名称听起来很文雅,其实却不然。所谓“三性”是指流氓、小偷和打砸抢分子,那时社会上的流氓、小偷并不多,主要还是关的打砸抢分子,或许其中有在此曾做过临时主人的“老兵”也未可知。</p>
<p>复兴门内大街54号院此后一直做为全民公有产,登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行政管理局名下,落实三高政策时对此处房产如何处理则不得而知了,或许因种种原因与马家后人进行了房产置换,进行了另行安置。因为马家人自文革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住过。</p>
<p>改革了,马宅临街好经商,于是就翻改建成了饭店,主要经营花江狗肉,门外的大招牌十分醒目,后来有不少居民提意见,饭店大概也感到有些不太合适,花江狗肉的大招牌便悄悄撤了下去。近年来,大概是感觉名人故居更有影响力,或许能赚大钱,于是它又挂起了马先生的金字招牌。眼下的故居如本文开头所述,正在紧张地改建中,相信不久我们就会见到改建后马连良先生的“新版故居”了。</p>
<p>马先生故去后,没有能够按照回民的习俗进行土葬,而是被火化了,尽管马家原本有着自己的家族墓地。马先生的家族墓地,原在阜城门外,被唤做“马家花园”。1952年,为了支持政府对北京市的整体规划,马连良先生将其交给政府,并将家人的坟墓都迁往东八里庄的回民义地。其后阜外的“马家花园”经过平整改建,成为了居民小区及“华侨补习学校”。但是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活人都难以保护,更何况尸骨了。直到六年后的1972年,梅兰芳夫人福芝芳用梅家香山脚下万华山麓的两间房子与香山大队置换了一块地,做为马连良先生的墓地,才终使马先生的骨灰入土为安了,只是此时的墓碑是由先生小儿子马崇恩自己刻制的,墓碑上也不敢刻上马先生的名字,而镌刻的是“马温如先生之墓”。1979年3月27日马连良冤案得到平反昭雪,并于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追悼会。2001年,在马先生诞辰100周年时,在朱镕基总理的关怀和指示下,由政府出资重新修葺了马先生的墓地。</p>
<p>马连良先生的一生,多姿多彩,更是坎坷曲折。在老北京人的心目中,特别是老戏迷的心目中,他就是一颗耀眼的巨星。而他生命的最后历程又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让人自然要为之扼腕长叹。</p>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京腔京韵 台上英雄台下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