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s868 发表于 2009-8-2 15:54:00

[原创]朝阳门内,回迁房里体味老北京——

<blockquote dir="ltr" style="MARGIN-RIGHT: 0px">
<p align="left"><font face="Verdana">&nbsp;朝阳门内,回迁房里体味老北京&nbsp;<br/>公元2009年7月25日,农历牛年六月初四 ,是一个有些闷热的周六,我正式告别了朝阳门内西水井胡同的租住居所,结束了这段长达八个月的与老北京们朝夕共处的生活。<br/>2008年底因为女儿上学的关系,我在朝阳门内西水井胡同8号楼租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这里离我上班的地方不远,女儿上学更方便,从家里出门,五、六分钟就到学校了。<br/>这让我有机会在北京内城里居住生活。<br/>只有真正亲密接触老北京,才能体会出些许北京古城的韵味,才会用心触摸到那些尘封已久的如烟往事。<br/>西水井胡同其实早已不存在,只留下一个地名,在朝阳门桥的西南侧,离朝阳门地铁站一里之遥。西水井8号楼、10号楼是两幢连在一起的楼房,南北向为10号楼,东西向为8号楼,这是2005年建成的回迁房,节余出的土地,用于商业开发,这是北京老城区盘活土地资源,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这块地的东北角,是紧邻地铁站的凯恒大厦,为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所在地。东侧就是朝阳门SOHO,南边是北京INN。<br/>夏天的时候,天亮得早,我六点以前就起床了,穿着运动装到外面跑步。从禄米仓街到金宝街还是一片平房大杂院,仍保留着老北京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我慢慢跑着,穿过这些胡同,人们刚刚起床,睡眼惺松地提着马桶到公共厕所倾倒,也能遇上晨练的,主要是中年人居多,穿着运动衣和我一样慢慢跑着。傍晚时分,我常到周围散步,人们大多在外面纳凉聊天,那熟悉的京腔京调中也夹杂着一些外地口音,这片平房的房客有很多是外地来京做小买卖人。这样的场景过去只在影视里见过。这可能也是一种老北京的韵味吧。<br/>在这样的环境里住久了,无形中会多出几分散淡,房子小,大家愿意到外边聊天纳凉,所以成就了北京人的侃大山风俗,成就了北京人好客、好交往的特点。<br/>老北京的生活是闲适的,过去老四城住得都是旗人,八旗子弟作为一个不事劳动的特殊阶层,吃喝玩乐样样精通,达到了专业水准,让后人赞叹,但晚景很凄凉。就是到今天,养鸟、养宠物在北京也有优良传统,养鸟的老人不在少数,而朝阳门一带养宠物犬的密度要远高于城外区域,或许这是老北京的延续吧。<br/>从禄米仓胡同向南走不远是著名的智化寺,一座三进院落的明代建制大庙,如今是京音乐的主要传承地,已建成博物馆。在历史上,智化寺是明代著名太监王振的家庙,王振深得明英宗信任,明代由盛而衰的土木堡之变,就因王振而起。那段历史往事,早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而智化寺依然挺立着,风雨不改,面色从容。<br/>出了胡同口,金宝街边上还有一处保护院落,是太监刘瑾的一处家庙,现在只留下三间房子,大门紧闭着。刘瑾也是明代赫赫有名的太监,创建了特务组织西厂。明代是中国历代王朝集权程度最高的朝代,阉党和特务政治大行其道。<br/>专治统治源于欺骗和暴力,建立在全民愚昧和全民恐惧的基础上,高度集权必然衍生特务政治。举世而望,好像只有朝鲜半岛上那个标谤为纯粹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仍沿用这种统治方式。这是共运史的耻辱,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亵渎,一个好端端的社会主义名字被无以复加地糟蹋了。<br/>过了金宝街,又是另一番景象了。雅安国际、华润大厦、建国五号等现代化高楼,让人疑是到了发达国家,但之与相对的陈旧楼房和四合院则表明着这个地区的历史。沿着胡同跑过去,一处二层的小楼样式普通,但门口的牌子却吸引了我。这是赵家楼,火烧赵家楼事件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在近代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这里曾是交通总长曹汝霖的宅子,那天,北大学生游行示威到天安门广场后,本来打算到东交民巷向外国人提抗议,被军警巡捕阻止后,转而到赵家楼胡同的曹汝霖的宅子,痛殴过章宗祥后,又放了一把火。之后,五四运动竟在全国烧起来。<br/>其实当时的游行领袖傅斯年和罗家纶等人都不赞成暴力手段。但是群众运动的无序和暴力倾向难以控制,或是被人利用,或是被坏分子蓄意破坏。当然后来,迫于舆论,火烧赵家楼的几十名学生又被放了出来。<br/>北京历经辽、金、元、明、清,一直到今天,都是政治中心,近千年来见证了中国历代王朝的更替,经历了专制文明的兴衰。<br/>在北京老城住久了,才能体会到这个国家的苦难,尤其会真切体会到一百多年来中国发生了什么。<br/>西水井胡同向南走不远是新鲜胡同,新鲜胡同至今保留着几个院落,躲在高楼后面。新鲜小学的地址原来是魏忠贤的生祠,魏忠贤,又一位明代专治政治制度下特殊的阉党人物。新鲜小学的历史不算短,文化名人李敖在大陆时就在这里上过学。向西走是桂公府,一处两进的院落,只是当年桂公府的一小部分。所谓桂公就是慈禧太后的小弟桂祥,他没什么能耐,爱好抽大烟,全凭着姐姐和女儿当了皇后,他也是同治、光绪皇帝的亲舅,所以别人也不敢小瞧。这个桂公府也出了两个皇后,被称为凤凰巢。现在所保留的宅院仅是当初的十分之一,可见当时的盛况和排场。<br/>桂公府对面的新鲜胡同75号、79号至今保留着,据说原来是蒙古王爷的府坻,现在仅留下半座四合院,被某位前任政治局委员住着,经常可以看到挂着京V02的车子出入。<br/>城头变换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是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缩影。一些呆板单调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一旦与这些保留下的建筑结合起来,便会生动立体起来。<br/>走在新鲜胡同的小路上,南边是新政权的权贵,北边是封建王朝显贵的老宅子,我忽然间觉出几分滑稽、几分落寞。<br/>利益驱动成为人类社会的一条主线,只要是人,便很难逃脱名利的束缚,尽管嘴上喊着主义、心里想的多是生意。政客们的说辞大多是骗人的,如果追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理想的同时,真能给公众带来福利,为百姓谋求福祉,就算是有良知的人了。<br/>这一百多年来,灾难深重的中国,首都被外敌攻战过三次,政权更迭与彻底的改朝换代有四五次之多,这反映在现在,就是很多保护院落的主人经常变化,大多数都找不到主人。<br/>走在胡同里,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会不自觉地涌上心头。<br/>前几年旧城改造、拆迁平房的推土机让城里的平房成批倒下,很多人为保住一些四合院奔走呼号,但真正在老街区走一走,这里居民的生活水平确实较差。当年这里是权贵们的住所,现在都是一些平民,处在这个社会的中下层。有不少都是低保户,靠政府救济度日。<br/>我所居住的回迁房,是2005年建成的,当时的回迁价格是每平方米5300元,房东王阿姨花了10万余元买了一套,另外在东南四环花了两万多元买了一套回迁安置房,现在这两套房子的总价值超过250万元,王阿姨的小儿子说,房子的价格让人做梦也想不到会这么高。但是当时选择买房的回迁户竟是少数。王阿姨的大儿子在外地工作,孙女由她来带,租一套住一套,这套房子的租金每年有4万多元,相当于一个人的收入了。其实,不少回迁户很多都采取了这种方式,自己住到郊区去,把在城里的房子租出去,收入上增加一大笔。<br/>旧城改造在当年是一个多方得利的事,政府、百姓、开发商都得利,但古城文化却毁了,所以很快被政府叫停,并明确规定了二十八处保护区域,只能翻建,不能推倒建楼房。<br/>我倒是赞成现在的方式,留一些老宅院、老街区供人们凭吊历史,追忆文化。成片保留的二十多处平房,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既能留下古都风貌的片断,也能控制中心城区的人口,算是折衷的方案。<br/>老北京早已死了,这是自然规律,留下一些残骸,散落在老城的街巷胡同里,让人凭吊追忆就够了。<br/>2009-8-2<br/></p></blockquote></font>

铁帽子 发表于 2009-8-2 18:36:00

现在的北京已经没有当年的味道了.....

飞哥 发表于 2009-8-2 19:00:00

楼主一是心态好,二是分析的比较客观。

彼得森 发表于 2009-8-3 17:11:00

<p><b style="LINE-HEIGHT: 15px; FONT-SIZE: 12px"></b>&nbsp;</p><b style="LINE-HEIGHT: 15px; FONT-SIZE: 12px">
<p><font face="Verdana"></font></p>
<p>&nbsp;</p>
<p><font face="Verdana">写的不错.</font></p></b>
<p><b style="LINE-HEIGHT: 15px; FONT-SIZE: 12px"></b>&nbsp;</p>
<p><b style="LINE-HEIGHT: 15px; FONT-SIZE: 12px"></b>&nbsp;</p>
<p><br/><br/>&nbsp;</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div style="TEXT-INDENT: 24px; WORD-WRAP: break-word; FONT-SIZE: 10pt; OVERFLOW: hidden; WORD-BREAK: break-all" id="textstyle_1">
<blockquote style="MARGIN-RIGHT: 0px" dir="ltr">
<p align="left"><font face="Verdana"><br/>&nbsp;</p></blockquote></font></div></td></tr></tbody></table><br/>

紫禁四合 发表于 2009-8-18 16:14:00

墙皮掉了,露出砖来,看着有“味”,沧桑感由然而生,感慨万分。谁要是把墙抹上灰,看不到砖了,我就开骂,因为我想看的沧桑感没了,味没了,古都风貌也没了,这不是毁祖宗嘛,整个一个破坏,不是文化人干的事。我就是想看没墙皮的破墙。

彼得森 发表于 2009-8-24 18:12: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ljs868</i>在2009-8-2 15:54:00的发言:</b><br/>
<blockquote style="MARGIN-RIGHT: 0px" dir="ltr">
<p align="left"><font face="Verdana">&nbsp;......专治统治源于欺骗和暴力,建立在全民愚昧和全民恐惧的基础上,高度集权必然衍生特务政治。举世而望,好像只有朝鲜半岛上那个标谤为纯粹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仍沿用这种统治方式。这是共运史的耻辱,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亵渎,一个好端端的社会主义名字被无以复加地糟蹋了.....</font><font face="Verdana"><br/></p></blockquote></font></div>
<p>楼主写的这一段或许尚待商确?!<font face="Verdana">北朝鲜似乎不像楼主说的那么糟糕吧!?</font></p>
<p>据说北朝鲜人们的"素质"还是相当高的!自从金一世的最高指示---<font face="Verdana">“裤子是男人穿的。”</font>之后,北朝鲜女性无论三冬严寒,一律要穿裙子!直到公元2009年8月9日才被解禁!由此看来北朝鲜还真是一个<font face="Verdana">“</font>不错<font face="Verdana">”</font>的,<font face="Verdana">“</font>纪律性很强<font face="Verdana">”</font>的国家!</p>
<p>&nbsp;</p>
<p>正如当下的"最高指示"所说的那样:<font face="Verdana">「......管理意识形态,我们要学习古巴和朝鲜。朝鲜经济虽然遇到暂时困 难,但政治上是一贯正确的。」</font></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朝阳门内,回迁房里体味老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