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二中---我的母校
<p align="center"><b>海淀二中</b><b></b></p>
<p align="center"><b> </b></p>
<p><b>一九六九年七月,当全世界的人们都为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而欢呼雀跃的时刻,我也背上新书包第一次迈进了校园。由于当时所有适龄儿童都是按居住地就近分派上学,我所居住的胡同正好又是分界线,胡同东边住家的孩子全部分派到第三师范附属小学(简称三师附小后更改为海淀第二中学)。胡同西边住的孩子被分派到彩和坊小学。</b><b></b></p>
<p><b>海淀二中坐落在太平庄胡同的中部。它所在地的前身是咸丰年间“太湖刘家”传人萨利的西宅园,解放后萨利西宅园因长期无人打理而荒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就在此宅园的基础上建起了这所学校。当时学校名称叫做第三师范附属小学,一九七二年改名为太平庄小学,一九七四年正式更名为海淀第二中学。</b><b></b></p>
<p><b>学校东邻海淀区老龄大学(萨利东宅园),南临太平庄胡同,西墙外是杨家井胡同,北边是磨盘居胡同。它东西长约</b><b>150</b><b>米</b><b>,南北宽约</b><b>100</b><b>米</b><b>。主楼高三层,呈“工”字型,当时该校的楼房高度是太平庄地区的最高建筑。</b><b></b></p>
<p><b>楼内设有教师办公区,教学区,学生活动区。教学楼内的楼道相当宽阔,每层楼道的两边各设有四个教室,从东边数起分别是本年级的一到四班,每班有四十余名学生。每间教室内前后各有一个门,外墙上开有三个很大的窗户。学校主楼旁分别建有东北两个操场,东操场是做为召开师生大会时所使用的,它靠近楼边的地方建有一个露天舞台,当年的忆苦思甜、批林批孔大会,发展红小兵、红卫兵宣誓大会以及各种文艺演出都是在此操场内召开的,舞台的两旁各建有一个土制乒乓球台。北操场是上体育课时所使用的,操场内东西各设有一个简易足球门,由于操场面积较小,学生们经常会将足球踢出校园墙外,学生们就爬上高高的院墙向过往的路人行求帮忙捡拾足球。冬季上课间操时,全体师生以班级为单位,在校外围绕着太平庄胡同进行长跑锻炼。每当雨雪天气,体育课就改在室内体育馆进行。体育馆呈半圆形四周全部是落地窗,木质地板,室内有一乒乓球台及体操鞍马。西北角地板上还设有防空洞出口,教学楼东部一楼是校办工厂,主要生产药用纸口袋和信封。学校规定每学期每班学生要在校办工厂内学工劳动一个星期。二楼是音乐教室,教室内的西南角摆放有一架钢琴,教室内的全部座椅都是高靠背胸前设有一个小写字板台的木质椅。学校主楼内没有供学生们所使用的厕所,学生们需要到学校的西北角去上。喝水时学生们要到楼外传达室后面的自来水管处。</b><b></b></p>
<p><b>主楼前载有几棵芙蓉树(合欢树),树叶细密青绿,每到暮春开花时节,满树粉红绒白非常独特的香气飘满了整座校园。</b><b></b></p>
<p><b>从一九六九年至一九八零年,我的小学以及中学学业都是在这所学校内完成的。当时的各门授课老师是:体育老师李琪镇,美术老师刘包福,音乐老师赵琪沛,校长刘佩莲,班主任老师葛芳芝(后任海淀南大街小学校长)。虽然这是一座普通学校,一所普通的却让人难以忘怀的学校,每当我从它门前经过时,都会情不自禁驻足凝望。</b><b></b></p>
<p><b>一九九八年建设海淀中街时,将学校的西操场拆除。</b><b></b></p>
<p><b>二零零二年中关村西区征地,海淀二中被全部拆除掉。它的旧址上建起了中国电子大厦。</b></p>
<p><b></b> </p> 希望看到此贴的二中的老同学与我联系。lu2365@sina.com <p>人,总有这样的毛病——走过了,才知道珍惜,愈远,愈舍不得放下!!</p>
<p>谢谢楼主!!</p> 希望看到此贴的太平庄的老街坊与我联系。<a href="mailto:lu2365@sina.com">lu2365@sina.com</a> <p> 1960年9月开学依始,"一中心"全校从"鸡鸭佟宅"迁入"萨利宅西院新竣工非常漂亮,现代的三层大楼. 原校址改</p>
<p> 为"南大街小学". 63年笔者从"一中心"毕业. 其后何时改为"三师附小","海二中". 具体时间就不太清楚了.</p> <p>体育老师李琪镇,</p>
<p>音乐老师赵琪沛</p>
<p>二位好像曾经在昌平的某私人学校干过</p>
<p>汇佳学校</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