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黄牌 发表于 2009-3-27 06:56:00

侯宝林先生故居

<div class="tit"><a href="http://hi.baidu.com/wsthp/blog/item/eb9dca137b7d182bdd540139.html">东四头条19号</a></div>
<div class="date">2009-03-07 05:14</div>
<table style="TABLE-LAYOUT: fixed">
<tbody>
<tr>
<td>
<div class="cnt">
<p><strong><font style="FONT-SIZE: 16px" color="#000000">七天前在东四头条19号参观侯宝林先生故居,三间屋子里主要是侯先生以前的照片。有关他的磁带,CD,VCD,DVD还有一本《一户侯说》(还是新版的)其实《侯宝林相声精品集》、《七嘴八舌侯家事》、《侯宝林评传》、《候宝林的幽默》、《侯宝林珍藏笑话选》、《再生集》等书,如果去找应该能够找到的。总之,故居的照片和展品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font></strong></p>
<p><wbr></wbr></p>
<p><strong><font style="FONT-SIZE: 16px">在侯先生铜像和大照片前深鞠四躬,以表达敬仰与缅怀之情。如今再也见不到类似侯先生相声中的大气,帅气,规矩与高雅文明。而侯先生的“为民求乐”不知道是否真正被年轻的相声演员所接受</font></strong><strong><font style="FONT-SIZE: 16px">。</font></strong></p>
<p><wbr></wbr></p>
<p><strong><font size="3">七天前偶购得章怡和的著作《伶人往事》。又是一番感慨。面对传统艺术于当今之怪现状心中不免凄凄焉。。。。。。</font></strong></p></div></td></tr></tbody></table>

了无痕 发表于 2009-3-31 09:32:00

改天去瞻仰瞻仰。

掏黄牌 发表于 2009-4-4 13:12:00

1993年2月4日,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逝世。
<p>  侯宝林先生(1917年至1993年),原名侯保麟。北京人,满族。11岁随颜泽甫学京剧。14岁后改学相声。曾在天桥等地撂地卖艺。1939年正式登台演出。1940年和郭启儒搭档,在天津演出。1943年在天津组织北艺话剧团,为相声吸收戏剧表现方法作了探索。1950年参加“北京相声改进小组”。1955年参加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历任北京曲艺工作团总团长,全国文联常委,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兼职教授。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p>
<p>  历年来创作和整理加工,演出的曲目主要有:传统曲目《改行》、《戏剧杂淡》、《戏剧与方言》,现代题材曲目《一贯道》、《夜行记》、《百分迷》等。曾主演喜剧影片《游园惊梦》。所演曲目部分收入《侯宝林郭启儒表演相声选》、《再生集》等书。论著有:《谈相声的形式,结构、语言》、《我和相声》、《相声溯源》等。</p>
<p>  1993年2月4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墓碑落成及骨灰安放仪式于1995年9月28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p>
<p>  侯宝林先生是我国的语言艺术和相声艺术大师,在侯先生65年的艺术生涯中,有60年的时间专门从事相声艺术事业,无论是在相声艺术的创作、表演、教学,还是在相声艺术的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一生除了为我们留下了数以百计的相声名作、佳段以及大量的教学资料和丰富的理论研究著述外,还培养了一支相声艺术人才队伍。更为重要的是,他把我国大量的旧时代相声改造成了新社会的相声艺术,创建了博大精深的“侯派”相声艺术体系。侯先生一生积累了大量的相声艺术资料。(转自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史海泛舟 )</p>

左慈戏曹 发表于 2009-11-17 07:06:00

[注意]外貌

<p>&nbsp;</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11/200911177665935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mjcbyl 发表于 2009-11-16 20:29:00

深切怀念侯先生!

锣鼓巷 发表于 2009-12-30 19:34:00

<p>如今再也见不到类似侯先生相声中的大气,帅气,规矩与高雅文明。而侯先生的“为民求乐”不知道是否真正被年轻的相声演员所接受<strong><font style="FONT-SIZE: 16px">。</font></strong></p>
<p>&nbsp;</p>
<p>感叹啊,如今年轻的相声演员,可着劲儿地恶心,不怪他们,形势摆在那,没辙啊</p>

liliverpool 发表于 2009-12-30 10:37:00

还念老先生

小仨儿 发表于 2010-1-2 00:47:00

故居门怎么是这样的

刘刘刘 发表于 2010-1-25 11:51:00

改天去visit

刘刘刘 发表于 2010-1-25 11:51:00

hao

五粮液藏康 发表于 2010-1-30 21:37:00

应该去看看了。

五粮液藏康 发表于 2010-1-30 21:38:00

<p>侯宝林大师值得怀念的人\</p>
<p>&nbsp;</p>

zhangxiai 发表于 2010-8-1 17:40:00

就在我家不远,我去过,进去时屋里没人,我大着胆子看了半天,出来时走过来一个中年妇女,我问道:怎么没人看管呀?她答道:这不是来了吗,平时没什么人参观,我就在门外透透气.......。

zhutuhelong 发表于 2010-7-20 16:43:00

老先生留下很多精品

掏黄牌 发表于 2010-11-12 21:09:00

手机拍摄<br/>

掏黄牌 发表于 2010-11-12 21:10:00

手机拍摄<br/>

掏黄牌 发表于 2010-11-12 21:11:00

手机拍摄<br/>

掏黄牌 发表于 2010-11-12 21:12:00

<br/>手机拍摄<br/>

单砍五万 发表于 2010-11-5 17:54:00

大师确实是大师。很多段子百听不厌

秋水 发表于 2010-10-27 14:47:00

现在说相声的于谦咋看着身上总带一身奴性呢?尤其在郭德刚面前?

树人treeman 发表于 2010-10-28 11:34:00

大师如果知道相声最终发展成如今的样子再看看自家的官司一定会长叹一声树倒猢狲散。。。。。

江西会馆 发表于 2011-1-3 00:21:00

<p>侯先生的宅子也相当不错了,他二儿子不是买别墅了吗?</p>

打字快手 发表于 2011-1-5 12:20:00

曲艺迷 发表于 2011-1-25 09:17:00

我觉得侯先生比马老还差一点儿。个人拙见。

掏黄牌 发表于 2013-7-29 17:23:49

曲艺迷 发表于 2011-1-25 09:17
我觉得侯先生比马老还差一点儿。个人拙见。

各有特色,南开大学学者薛宝琨曾经提过相声界有四位大师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这四位能成为大师不仅仅是相声技艺,更多的是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做出的贡献!

牛仔 发表于 2013-8-2 12:45:44

一代宗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3-8-2 15:04:37

一九九一年底,厂里年终总结庆功大会。有幸邀请到大师亲临滨州地区剧场让我们目睹了前辈的风采。

掏黄牌 发表于 2013-8-2 15:22:03

51号兵站 发表于 2013-8-2 15:04
一九九一年底,厂里年终总结庆功大会。有幸邀请到大师亲临滨州地区剧场让我们目睹了前辈的风采。

真难得!

掏黄牌 发表于 2013-8-16 15:50:28

侯宝林故居内物品也敢“借用”吗?(转)
  也别怪人们到侯宝林故居参观的次数少了,去的人寥寥无几,故居再陈旧,但是也不能落败,陈旧和落败是两码事,陈旧是历史文化信息,而落败是管理不善,更不可思议的 是,侯宝林故居内物品不是侯宝林故居原先的陈设,而是借来的道具,这让侯宝林故居信息的真实性怎么体现,没有了或者丢失了也就罢了,为何要借用呢,当人们 以讹传讹,怎么体现对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的敬仰呢,又怎么体现侯宝林故居的真实性呢。

  不仅是侯宝林故居,北京文物部门相关资料显示,北京目前 存有元代以来的名人故居1500余处,其中绝大多数尚未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城内现有的308处较为知名的名人故居中,保护较好的只有74处,不到总数的 四分之一。北京现有挂牌保护的国家级、市级、区级名人故居31处。它们中有10座对社会开放,有20座保存状况较好,但仍有11座为不合理使用,保存状况 堪忧,有的已成为建筑格局面目全非的居民大杂院。(《新京报》2013年8月14日)

  北京市名人故居的尴尬和落魄遭遇,全国也普遍存在,名人 故居只是一个称号,大部分都没有被纳入文物保护体系的范畴。单凭历史和文化价值,不足以使它们免受破坏。很多名人故居目前都“名存实亡”,即建筑本身还存 在,但里面的设施、物件都被破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和保护资金不到位关系密切,但最重要的是城市决策者和文物、文化管理部门的不重视。

  如今,在一些地方,一些名人故居和历史宅院悄然变身为豪华餐厅和高档会所,让这些本该向公众开放的文保单位,成了少数人的专享,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形象亵渎,更是对故居和历史宅院的软破坏,也是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割裂。

  这些年名人故居等等文保单位“越界之举”的新闻屡见报端。从北京故宫的建福宫建成会所,到南京的“宋美龄别墅”承办婚宴等等,更有甚者私自扩建改作他用,或者干脆进行野蛮“掠夺式”旅游开发,名人故居从来没有向今天这样处境尴尬。

   一些地方的名人故居虽然制定了切实可行和科学的保护规划,但由开发商来主导建设,为了平衡资金、追求利润,只能是不断修改规划,其结果是达不到保护的目 的。正确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导,按着规划的要求制定相关政策,保证按规划实施。同时,要注意采取逐步整治的方式,尊重居民的意愿,保护居民利益,调动居民的 积极性,政府出资为主,居民出资为辅,要“政府主导,居民参与,逐步整治,渐进改善”,这样才可以做好保护区的保护、整治工作。

  把名人故居重 修再高价卖出,或变成有钱人居住的新社区、或变成高档娱乐休闲地、或变成专供旅游参观的布景道具,这些都不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方向。这样做的结果是改善 了建筑,利用了文化资源,却破坏了历史环境,文化历史联系被割断,文化特色在消失。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割断历史文脉,而文物古迹等正是这些 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文保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有历史的记忆,保存城镇历史的原始性和连续性。

  名人故居、寺庙乃至古建筑,与其说 是沧桑的荒凉遗存,倒不如说是一处处承载了历史文化变迁的活文化遗产,任凭世事变迁,斗转星移,虽然有些破败,可是其文化风骨岿然不动,用无比顽强的文脉 向人们诉说着文化的沧桑变迁,和生生不息的人并肩生存,从这点上说,古老文化遗存伟岸的身躯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指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厚重的文化及其积淀。

  1982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的通知中说:“城市发展并不等于所有的城市都要建设很多工厂、大马路和高层建筑。特别是对集 中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古城遗址、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古建筑、风景名胜、文物名木等,更要采取有效措施,严加保护,绝不能因进行新的建设使其受到损害 或任意迁动位置。”但是,在一些城市,仅仅因为“要发展”的简单理由,文物的命运就遭受到了痛苦的腰斩,同时失去的,还有附加在文物上的历史文化。

   城市的文化气质从一座座名人故居和古院落、古建筑的一砖一瓦上大致也能辨认出来,从大街小巷矗立的一株沧桑的古树上也能够体现出来,古建和名人故居是一 个城市里真正的原住民,改变、利用和驱赶原住民,我们要三思而行;不得不改变时,我们要慎重;要砍伐时,我们需要深刻的道歉,假若文物给道路让道,给发展 和商业让道,城市虽然不会因为少了一些文物而少了现代风采,但是的确少了一些沧桑的“老居民”。对待历史文化遗存,我们真的需要从心里仰视。

  保护生态环境只影响到人的肌体,保护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却涉及人的心灵,能够让人们的心灵多了些追溯的记忆,也许这才是物质社会更应该保留的人文精神财富,保护好名人故居和历史宅院就是沿承城市文脉,也是新型的城市精神不可或缺的人文基础构成


信息来源:新京报

大二 发表于 2013-8-16 16:32:46

小仨儿 发表于 2010-1-2 00:47
故居门怎么是这样的

故居是坐南朝北的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侯宝林先生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