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相声展观感
<div class="tit"><a href="http://hi.baidu.com/wsthp/blog/item/ea7895eeaf44e32f2df534ea.html">中国百年相声展观感</a></div><div class="date">2008-10-11 22:29</div>
<table style="TABLE-LAYOUT: fixed">
<tbody>
<tr>
<td>
<div class="cnt">
<p></p>
<p><strong><font size="3">今天是第三次来到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版权服务大厅观看“中国百年相声展”。第一次是在8月份,在网上看到媒体发布消息,结果一去发现并不是正式展览,而只是个发布会。曲艺届方方面面的人去了不少。第二次是9月30日,结果十一其间不开放,又空跑一回。今天是第三回去,终于得见“相声百年展”之庐山真面目。今天去的人寥寥无几,除了本人一个是参观者之外,其他都是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而主办单位中国曲艺家协会的相关人员也没有见到。</font></strong></p>
<p></p>
<p><strong><font size="3">展览的内容有相声名家的蜡像,张寿臣和马三立,据说侯宝林与马季等另外三位相声名家没有来得及制作出来。张先生是座像,与看到过的照片仪态还算相似。马三立先生为站像相比在国家博物馆的蜡像展中的马三立的形象在形似方面就差一些了,那个蜡像与侯宝林先生的蜡像在一起别有一番创意,只不过侯宝林先生与真人的差距较大。不知道将来百年相声展中侯宝林先生的蜡像能否制作的接近真人形象,让观众接受?</font></strong></p>
<p></p>
<p><strong><font size="3">除了两座蜡像之外,还有马季、侯耀文、姜昆、李金斗等多位相声名家的陶像。名家介绍与照片,名家介绍包括张寿臣、郭荣启、常连安、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刘宝瑞、郭全宝等多位名家,这些大多在其他渠道看到过。其中多幅照片大多在曲艺书籍、杂志和网络上见过。相声方面的音像、书籍也很多(包括大量的《曲艺》杂志),包括一些以前只闻其名没有见过的书籍。不过,里面有几本并非是相声专著,山东快书演员和曲艺理论学者的著作与相声还算有所关联,可是一位上海中年滑稽演员的传记竟然也和这些相声专著在一起,有些别扭。难道仅仅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吗?如果非要放上海滑稽戏名家的传记,大可以多放几本。已经去世的周柏春老先生,健在的被称为南杨北侯的杨华生老先生,姚(姚慕双)周(周柏春)的高足吴双艺都有传记面世,为何没有出现?包括该作者与老前辈合作撰写的《幸福人生笑嘻嘻》也没有出现,说明主办方明显对上海滑稽不了解。这位老娘舅是半路出家后来改的滑稽。这与主办方十一其间不开放而不明示的做法都体现了主办方在工作中有所欠缺,需要改进。</font></strong></p>
<p></p>
<p><strong><font size="3"></font></strong> </p>
<p><strong><font size="3">另外,此次展览还有一些如大褂、桌围、玉子、醒木等与相声有关的服装道具,有马季先生的大褂,王世臣先生用过的桌围,还有郭全宝先生生前表演双簧前身用的小辫儿。还有侯宝林先生表演电影《游园惊梦》的电影海报,说唱陶俑以及侯宝林、苏文茂、白全福几位的专题邮品,相声演出专题介绍,台湾相声的代表魏龙豪、吴兆南(二位堪称台湾相声的先驱,是这两位当时为非专业相声演员把相声从大陆带到了台湾,保留了相声这门传统艺术的火种,并把它不断承下去)有关的书籍,以及台湾“相声瓦舍”冯翊纲、宋少卿的介绍。另外有相声历史的介绍,“参军戏”三字十分醒目。。。。。。</font></strong></p>
<p></p>
<p><strong><font size="3">基本上这个展览,还是令我这个相声爱好者有所收获,增长了见识,又怀念了一下那些逝去的相声名家,看到了相声的一段历史。而同时,对于相声这门传统艺术空有其表,实则无魂的现状表示遗憾。</font></strong></p></div></td></tr></tbody></table> 如今在茶宫的展览,展品并没有完全拿出来,张寿老与马三立先生这两位老先生的蜡像也未见踪影。 王世臣先生用过的桌围还引出了不少故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