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以为坝河是天然形成的。
<p> </p><p> <strong>坝河</strong>和<strong>通惠河</strong>。由於旧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与通州之间修建一条运输能力较大的运河,以便把由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转运到大都。於是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首先兴建的坝河,西起大都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当年这里是主要粮仓所在地),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这条水道长约20多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较大。为了便於保存河水,利於粮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闸坝,因而这条运河被称为坝河。<font face="宋体">故又称“<strong>阜通七坝</strong>”。坝河利用了高梁河一条故道之水作为上源,往东经今太阳宫、酒仙桥、东坝、楼梓庄等地,在沙窝村南入温榆河。</font></p>
<p>后来因坝河水源不足,水道不畅,元朝又开凿了通惠河。1292-1293年,负责水利的都水监郭守敬(1231-1316年),从昌平引水源到积水潭集蓄起来,然后经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接白河。全长82公里。这条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建成后,从南方来的大批漕船可直达城内积水潭。积水潭成了繁华的码头,「舳舻蔽水」,热闹非常。 <br/>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br/></p>
<p>听说<strong>温榆河古称湿余水、温余水,</ca>鲍丘水</strong>。<font face="Verdana">哪位老师知道温榆河的来历吗?</font></p> 由于旧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与通州之间修建一条运输能力较大的运河,以便把由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转运到大都。于是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负责水利的工程技术专家郭守敬,先千方百计开辟水源,并引水到积水潭集蓄起来,然后从积水潭向东开凿通航河段,经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接白河。 <p>原来应该都有天然河流的,后来历朝历代不断疏浚,逐渐形成了两条水道。</p>
<p> </p>
<p>比如通惠河就是在辽、金用天然河开掘而成的,那时叫“闸河”。后来元朝的郭守敬利用这条河的河床加以拓宽挖深,才形成了通惠河。坝河也是这么逐渐形成的。</p>
<p> </p>
<p>北京作为首都远离粮食主产区,水资源又不丰富,历朝历代为了解决漕运,经常是四处找水。这样做的最大缺点就是极大的人为改变了北京周边的水文环境,导致很多河流改道、消失。而人工建成的水利设施又高度依赖人力维护,一旦政权衰微,就处于失修淤塞状态。种种这些原因造成了现在北京水系紊乱的状况。</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