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春节
<p>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孩子们在院子里放鞭炮,放烟花。震耳的鞭炮声,五彩缤纷的烟花,使我又想起了1949年北京那个难忘的春节。</p>
<p>1949年在中国的大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改朝换代。旧中国被新中国代替了,旧北平变成了新中国的首都,改叫北京了。新的北京诞生是经过了时代催生的阵痛,经历了自1937年以来最大的战争考验。</p>
<p>1948年的冬天,显得特变冷。“共军围城”的消息,使得本来就寒冷的冬天更是雪上加霜。城里的“国军”开始越来越多,到处是扛着枪的军人。再后来,“国军”开始征用民房,扛枪的人住进了胡同,住进了四合院,住进了大杂院。几乎每个住家院里或多或少都有“国军”住进来,就连我家住的只有七间房的小院里,也住进来了五个人。我家七口人住西房三间,南房是一间,住着老两口,都没有地方再住人,所以“国军”只好住北房。同院的邻居宋家住北房三间,被征用了一间东里间,一家五口只好挤在西里间,好在宋家的大儿子不常回家,四个人挤在西里间也还凑活,中间的一间就作为起居室兼厨房。院门外的路边,还被堆上了许多装沙子的麻袋,做成了巷战工事,昼夜都有士兵站岗。战争的气氛越来越浓,人们的精神也越旅途紧张,出门进门的时候,都不自觉的要向大兵们住的北房看上一眼。</p>
<p>旧历年越来越近了,可是过年的气氛却没有往年那样的欢乐,市面上传来的消息都是共军离城还有多远、谁谁在城外碰见共军了、共军便衣进城了等等令人不安的消息。进了腊月,又传来天津失守的消息。越来越紧张的气氛,使人们感觉战争说不定就在明天爆发。</p>
<p>由于有大兵住在院里,大人们一再叮嘱我们这些孩子:不许到处乱跑,不许进大兵住的房子,不许大声喊叫,不许……反正是什么都不许,只能老老实实地呆在屋里,连到院子里、大门口去玩都在禁止之列。这可把我们兄弟姐妹们憋坏了。只有大兵们去吃饭的时候,排上队走出大门以后,我们这些孩子才能跑到院里玩儿一会,等大兵们一回来,就又躲进家里不敢出来了。大人们虽然担惊受怕,提心吊胆,可是我们孩子们仍然不太理会时局的变化。只有一样让我记在了心里,那就是大年三十和初一不让放鞭炮。</p>
<p>本来每年的大年三十就能听到四处的鞭炮声,尤其是迎灶的时候,炮声更是不断,就像现在的午夜钟声一响鞭炮声不断一样。可是三十那天晚上,妈妈把灶王爷的神祗贴在了墙上,也没让我们去放鞭炮。我跑到南屋的王先生家,问王先生为什么听不见鞭炮声。王先生说:“放小跑引来大炮,里外的大炮一响,我们就都完蛋了!”</p>
<p>到了初一的早上,我和弟弟一起拿着一把“钢鞭”跑到大门外去放炮。没想到,我刚把爆竹插进墙缝里,就听见有人大喊一声:“干什么!不许放炮!”回头一看,是在沙包后面放哨的大兵。吓得我们撒腿就往院里跑,一进门正撞在一个人身上,抬头一看也是个大兵。这下更吓坏了,不知如何是好。只见这个大兵拍拍我们的头,说:“我教你们放炮。”说着把我手中的爆竹拿过去,来到门外。只见他把爆竹一掰两半,又拿起我手中的香,往爆竹的断口处一点,爆竹里的火药就“呲呲”地着了,“钢鞭”成了“呲花”。没办法只好“照办”,手里的“钢鞭”就这样都变成了“呲花”。</p>
<p>不让放鞭炮恐怕和战时管理有关,枪声和鞭炮声不容易分别,怕由此引起市面的混乱,所以才禁止放鞭炮。</p>
<p>没想到就在第二天的夜里,大兵们就都撤走了。门口的沙包没了,成了一堆堆的沙土。长大了才知道:北平和平解放了。“国军”都撤到“新北京”去改编了。那年农历大年初一是公历一月二十九日,北平的城防,按和平协议规定于一月三十一日交由解放军接管,“国军”全部撤出北平城。所以那些“国军”大兵们,在一月三十日连夜撤走了。</p>直到这时,我们才能在院子里玩儿,在院子里放鞭炮。这已经是大年初三了。就这样过了一个没有鞭炮声的大年。
西塞山怀古
<p>刘禹锡</p><p>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p>
<p>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p>
<p>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p>
<p>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p>
<p> </p> 楼主现在外地?啥时铜叙一番! 我天生苯,记事情晚。我只记得,老师问:解放军进城那天,谁去马路边去看拉?把手举起来。呼啦,大约一半同学举了手。我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回家后,我纠缠着妈妈带我去看解放军进城。哪儿的事儿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