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 发表于 2008-12-26 18:43:00

我的母校廿五中

<table class="zz"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60" border="0">
<tbody>
<tr>
<td valign="top" width="692">
<div align="center"><span class="bb"><font size="4"><strong>校史简介</strong></font></span><br/></div></td>
<td valign="top" width="38" rowspan="2">&nbsp;</td></tr>
<tr>
<td valign="top"><br/><span class="bb">&nbsp;&nbsp;&nbsp;&nbsp;我校前身为私立育英中学校。创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至今已有126年历史。<br/>&nbsp;&nbsp;&nbsp;&nbsp;初建时,学生仅二、三十人。1912年,设置了七年制小学、二年制中学,在校学生达到一百五、六十人。<br/>&nbsp;&nbsp;&nbsp;&nbsp;1918年夏,李如松先生任校长时,中学改为四年制,全校共有学生四百余人。1928年,在官房大院设立了小学部,成为第二院,灯市口大街原址改为初中部,称为第一院。同年,又规定了校旗,以“致知力行”为校训,菊花为校花,并制定校歌。1929年春,北京市教育局派员来校视察,认为校规严密、学风美善,为当时各校之前列。教育局给予嘉奖,并组织各方人士来校参观,自此声誉鹊起。1930年,设六年制中学,并在骑河楼修建了占地二十六亩的体育场和宿舍,称为第三院,全校学生人数达一千二百余人。1933年,冯玉祥先生为学校题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寇身事急,山河裂破,育英同学,救亡情迫,举办年刊,如终军策”。1934年,费起鹤先生认董事。同年举行北平市首届初、高中毕业会考,本校学生梁炳文、唐统一分获高、初中第一名,同时我校高中组获团体总分冠军。社会名流丁锦先生赠予“双元”匾一方,高悬于校门,以为志念盛况。同年秋,又将与初中部相邻的原明相严嵩府府邸,后为盐务学校的全部校舍转归我校,成为我校高中部,称为第四院。1935年,胡适先生任董事并为我校图书馆题匾。<br/>&nbsp;&nbsp;&nbsp;&nbsp;三十年代,据上海教育会调查结果,宣称我校在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和管理方面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br/>&nbsp;&nbsp;&nbsp;&nbsp;1941年春,在学生中建立了地下党支部,张大中同志任书记。<br/>&nbsp;&nbsp;&nbsp;&nbsp;1942年1月,日伪教育局强将本校改归市辖,更名为“八中”。<br/>&nbsp;&nbsp;&nbsp;&nbsp;1945年10月10日,宣告复校。<br/>&nbsp;&nbsp;&nbsp;&nbsp;1947年又在米市大街梅竹胡同购地,为教职员修建宿舍、称为第五院。至1948年我校占地总面积达八十余亩,全校学生计两千余人。<br/>&nbsp;&nbsp;&nbsp;&nbsp;三、四十年代,学校专设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冰球场及300米跑道。各种球类组织共达七、八十队之多。学生课外团体众多,如旅行团、社会调查团、短波无线团、中西音乐社、歌舞团、国剧团、新剧团等。<br/>&nbsp;&nbsp;&nbsp;&nbsp;学校设立育英广播无线电台,频率1194千周,定期向远至天津方圆以内的城市和乡村播送有关音乐、科技、卫生、文学、史地常识等节目。<br/>&nbsp;&nbsp;&nbsp;&nbsp;学生课外研究会,有家庭问题研究会、航空研究会、无线电研究会、国防研究会、国货研究会等。还有机械科、工业指导课、卫生训练班。<br/>&nbsp;&nbsp;&nbsp;&nbsp;1949年1月31日北平市和平解放。育英地下党组织公开活动。1949年9月,年景丰同志任校长。<br/>&nbsp;&nbsp;&nbsp;&nbsp;1952年,我校由私立改为公立,更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小学部分出去,取名为“北京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当时任25中党支部书记的仓孝和同志是化学专业的卓越人才。解放初,化工部和科学院都要调他去工作。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仁同志对仓孝和同志讲:“育英是个规模大又很重要的学校,你哪儿都不要去了,就负责领导这个学校的工作。”根据刘仁同志的指示,仓孝和同志任二十五中第一任校长。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我校成为当时北京市最好的十所中学之一。1953年12月,仓孝和同志被调任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兼北京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张迅如同志调来任校长。在教学方面,课堂教学主要提出了抓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在教育方面,健全和加强了政治教学和班主任工作。<br/>&nbsp;&nbsp;&nbsp;&nbsp;1955年,分出高中部师生,在位于骑河楼的第三院组建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张迅如同志调往六十五中任校长。王敬光同志主持二十五中校务工作,我校仍为六年制完全中学。1957年,杨天恩同志任校长,师生奋发图强。58届、59届高中毕业生均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考入高等学校。58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在全市名列第十,59届高考在全市名列第八。1960年在北京市文教群英会上被评为红旗学校,获奖旗一面。逐被定为北京市重点中学。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的儿子那拉迪波王子和日本友好人士西园寺公一的两个儿子西园寺一晃和西园寺宾泓安排在我校就读。<br/>&nbsp;&nbsp;&nbsp;&nbsp;五院的教职员宿舍,于1958年划归房管局。1960年,又在位于骑河楼的第三院内,建立了北京景山学校。<br/>&nbsp;&nbsp;&nbsp;&nbsp;1962年,杨天恩同志调往六十五中任校长,李树培同志主持校务工作。1963年,初中部独立设校更名为“北京市灯口中学”。<br/>&nbsp;&nbsp;&nbsp;&nbsp;五、六十年代,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均得到健康发展。1952年、1953年、1960年及1961年均有一些优秀毕业生服从工作需要,留校认教。学生中有各种社团,各种课外小组,如合唱团、管弦乐队、篮球队、航模、无线电、摩托车、跳伞、航海、射击、美术等课外小组。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55年,红领巾合唱团参加全国少儿合唱比赛,获一等奖。1956年,美术组黄传伟同学的作品《登上月球去》,获贝尔格莱德奖第二名。<br/>十年浩劫时期,我校遭到严重破坏。<br/>&nbsp;&nbsp;&nbsp;&nbsp;1978年秋,四院被拆,校址迁往灯市口大街55号,与北京市第167中学(原私立贝满女中初中部)合并,仍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杨天恩同志再度出任校长。<br/>&nbsp;&nbsp;&nbsp;&nbsp;1980年秋,杨天恩同志调任东城区教育局副局长。 廖萃川、李勃栋同志先后担任校长。1982年秋,一院被拆,撤销灯市口中学,其中三分之一师生分回我校。1983年秋,李勃栋同志调任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任校长。罗嘉陵同志主持校务工作。同年成立校友会,王宝初老先生任会长。1984年10月14日举行了建校120周年庆祝活动,有两千多名校友返校参加了校庆,盛况空前。1986年,在43届校友常自超先生支持下,开始筹集资金建新楼。1986年秋,罗嘉陵同志调任东城区教育局党委任副书记,张燕成同志任校长。<br/>这十年间,学校得以恢复和发展。1979年,生物小组制作的蝴蝶标本参加全国少年科技作品展览,获一、二等奖。1982年蝴蝶标本又获全国青少年小发明、小制作二等奖。同年,赵良滨同学获全国少年定点跳伞冠军。1986年开始,学校每年举行为期一周的科技节、艺术节活动。<br/>&nbsp;&nbsp;&nbsp;&nbsp;1988年11月,原六十五中校长刘志毅同志任校长,开始实行校长负责制。<br/>几年来,积极总结学校历史经验、宏扬优良传统,倡导“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大胆地改革了学校管理机构,使学校全方位地向前发展;努力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改善了教职工的待遇,加强了师资力量。1993年9月1日后,学校实行“教职工聘任合同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上岗,执行校内工资制度,全额浮动,鼓励教师多劳多得,进一步提高教师工资,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校效益的提高。<br/>&nbsp;&nbsp;&nbsp;&nbsp;199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侯补委员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同志亲临我校,听取刘志毅校长的汇报并鼓励和支持我校开展“国有民办”改制实验。1996年4月23日经市教委正式批准,我校成为北京市和全国第一所由公办学校整体改制为(国有民办)即“民办公助”学校,成为一所全民所有制收费制学校,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刘志毅校长所著论文《开展“民办公助”办学体制改革实验,积极探索与我国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在《城市问题》杂志1997年第一期发表。<br/>&nbsp;&nbsp;&nbsp;&nbsp;进十年,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1989年10月“育英楼”竣工,楼内有600平方米的图书馆,包括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教学资料室、存包处、借书处和书库,馆内开架报纸50余种,杂志300余种,藏书60000余册。楼内还有两个物理实验室、三个化学实验室、一个生物实验室、两个计算机房、两个语音教室,一个电化教室。1991年9月,灯市口幼儿园撤销,其房地产划归我校。&nbsp;&nbsp;&nbsp;&nbsp;1992年10月南校门区改建工程竣工。新建古建风格的校门,古朴典雅、华贵庄重,命名为“双元门”。南门东侧新建一栋仿古二层小楼,与大门相映衬,命名为“知行楼”。此间,“贝满中斋”、“贝氏楼”和“邵氏楼”得以大修,焕发出青春。至此,学校占地25亩,建筑面积12000余平方米。1992——1993年,对教学楼进行了内装修,每间教室内铺设地毯,安装大屏幕彩电、放像机、投影幻灯等电教设备,1993年修建了一座电教演播厅。至1996年学校固定资产达300余万元。图书馆和电化教室设备为全市之冠。1998年5月18日学校自酬资金新建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大楼——“民众楼”奠基仪式举行,它是我校体制改革的里程碑。1998年9月我校租用西总布小学二层小楼创办了有168张床位的寄宿部。<br/>&nbsp;&nbsp;&nbsp;&nbsp;1989年以来,我校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学校纪律严明,风气正派。教学改革和教科研卓有成效,如实行全校各班每天一节体育课;初中一年级的舞蹈课;高中年级的音乐欣赏课;高中职业指导课;适当运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高中立体几何投影幻灯辅助教学等项实验,取得较好效果,在全市及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学生课外活动进一步蓬勃发展,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英语口语、英语打字、建筑、棋艺、摄影、美术、书法、朗诵、红十字小组等课外活动小组;还有高中育英合唱团、初中百灵合唱团、篮球队、田径队、武术队、射击队、排球队、足球队、舞蹈队及文学社等等。1989年,我校被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授予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光荣称号。1993年7月刘志毅校长率我校女篮代表北京中学生赴日本静岗市进行交流比赛。在体育类、文艺类、科技类各项竞赛中,获北京市及全国各种奖励者,不胜枚举。每年举办的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等传统教育活动,深受广大同学欢迎。1993——1994学年我校采取“少男课堂”“少女课堂”“男孩子日”“女孩子日”“高中生婚恋课堂”等形式开展中学生性教育实验,取得良好效果,受到社会广泛重视。1998年暑假我校首次开展“走南闯北”活动,120名同学赴香港访问。我校以“生动活泼,全面发展”为特色、以“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为目标,综合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报刊、电台、电视台对我校办学成绩不断进行报道。1995年我校团委被评为北京市红旗团委。我校工会被评为北京市及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我校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无烟学校”和“花园式单位”,被评为区“文明校园”。1998年我校被评为“北京市校园环境示范校”,被国家教委和建设部评为“全国校园现代艺术建设先进单位”。1999年我校被评为北京市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被首都国庆游行指挥部授予首都群众游行组织工作先进集体;被北京地税局评为个人所得税代收代缴先进单位;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敬老文明模范校”;被区教委评为培养青年教师工作先进校;被东城区评为1999年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先进单位。本市及全国各地来校参观者甚多,世界各地外宾来访者不断,&nbsp;&nbsp;&nbsp;&nbsp;1993年4月纳米比亚总统夫人来校访问。1993年10月德中协会主席策森—格拉娜博士访问我校。1994年4月北京市政府批准我校与科隆市三王中学正式结为友好学校,1994年4月22日德国科隆市市长布尔格率团来我校访问。1994年9—10月德国科隆市三王中学10名师生来我校交流访问。1995年刘志毅校长率我校师生10人赴德国科隆访问。<br/>&nbsp;&nbsp;&nbsp;&nbsp;我校著名教师有黄子彦、杨仲兰、张肃庵等。百余年来,我校人才济济,瓜瓞绵绵、校友遍及海内外。1990年10月举办了建校126周年校庆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及张大中、宋汝芬、常自超等两千余名各界校友返校,欢聚一堂、盛况空前,校友会选举了新的理事会,通过了“育英校友会章程”。常自超同志任第二届校友会会长。我校校旗经修改后又在校园的上空飘扬,校歌经凯传先生重新填词后又在同学中唱起,刘志毅校长亲自设计的校徽戴在师生的胸前,刘校长亲自设计的校服展示出育英学校的风貌。停刊41年的校刊复刊,每年发行一册。1994年10月隆重举行建校130年庆祝活动。国家领导人李岚清、李锡铭、王光英、周谷城、孙浮凌等人为校庆题词,校庆期间举行了“育英学校教育经验研讨会”,印制了《育英人才录》(第一集)、选举了新的校友理事会,王广荃同志任第三届校友会会长。<br/>&nbsp;&nbsp;&nbsp;&nbsp;至1999年9月我校有高、初中六个年级、共56个教学班,学生2368人,教职工208人。目前,我们这所具有优良传统的百年老校,正以崭新的面貌,为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而贡献力量。1992年我校被北京教育志丛书编委列为北京名校,1992年我校被国家教委列入《中国名校》。</span></td></tr></tbody></table>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
function MM_reloadPage(init) {//reloads the window if Nav4 resized
if (init==true) with (navigator) {if ((appName=="Netscape")&&(parseInt(appVersion)==4)) {
    document.MM_pgW=innerWidth; document.MM_pgH=innerHeight; onresize=MM_reloadPage; }}
else if (innerWidth!=document.MM_pgW || innerHeight!=document.MM_pgH) location.reload();
}
MM_reloadPage(true);
//-->
</script>

<style type="text/css">
<!--
.aa {
        font-size: 12px;
        font-style: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 #FFFFFF;
}
.bb {
        font-size: 12px;
        font-style: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color: #000000;
}
-->
</style>

<div align="center">
<p><img height="14" src="http://www.bj25zx.lf.cn/pic/tiao1.gif" width="760"/></p>
<p><span class="bb">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span> </p></div>

析津志 发表于 2008-12-26 21:16:00

万嘉镠老师认识吗?

斑马 发表于 2008-12-26 19:15:00

也是教会学校!卫理公会的.

狒狒 发表于 2008-12-27 22:17:00

<p>我是1945年进的育英小心三年级。</p>
<p>1955年随着65中的成立进入65中,1956年成为65中第一届毕业生。</p>
<p>我们班是《威廉. 皮克班》,现在大家还有经常性的联系。</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母校廿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