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大观》:解读光绪死亡档案
<p><strong>《起居注》记载,光绪与慈禧的死只差一天。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处心积虑的谋害</strong></p><p>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一种专门记载皇帝起居生活、言行举止的簿册。清朝从康熙到宣统,总共有12000多册的《起居注》。光绪皇帝最后一年,即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起居注》,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三点信息:</p>
<div> 第一,住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的光绪,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便是到仪銮殿(今怀仁堂),向慈禧太后下跪请安,没有一天间断。这年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74岁生日,皇帝的生日叫“万寿节”,慈禧太后的生日则叫“万寿圣节”。慈禧生日期间,连续3天在中南海的颐年殿看戏,光绪每天都是先到,在这里跪接慈禧,陪同看完戏,再跪送慈禧回仪銮殿。直到十月十九日这天,还有光绪向慈禧请安的记录,说明十九日之前,光绪的身体还是不错的。</div>
<div> 第二,在二十日的《起居注》上,出现了“上不豫”的字样。这一天没有了光绪向慈禧请安的记载。相反,这天慈禧太后在仪銮殿传出懿旨,让载沣当摄政王,载沣的儿子溥仪送到宫中教养,显然已是安排后事了。表明二十日这天,光绪已是预料之中将要归天了。</div>
<div> 第三,二十一日的《起居注》记载:光绪“大渐”,也就是病危。“酉刻,龙驭上宾。”当天下午6点多钟,光绪死在中南海的瀛台。</div>
<div> 光绪在十月二十一日的傍晚死在瀛台,慈禧太后则是第二天下午在仪銮殿命归西天。38岁的光绪皇帝反而死在74岁的慈禧前面,而且前后只差一天。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处心积虑的谋害?于是,人们一直怀疑,光绪是被人谋害致死的。</div>
<p>说光绪被害致死,一直有着种种讲法。档案专家则一度认为,光绪是病死的。</p>
<div> 认为光绪是被害致死的,长期以来有着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div>
<div> 其一,慈禧谋害说。在光绪身边任职近20年的起居注官恽毓鼎,曾写过一本《崇陵传信录》,书中说: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当慈禧太后重病后,光绪的脸上有了喜色,慈禧听说后十分愤怒,脱口说出“我不能先尔死”。慈禧在病危期间,唯恐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执政,推翻她既定朝政及平反她一手制造的种种冤案,于是令人下毒手将光绪害死。所以,慈禧身边的侍从说,听到光绪死的消息,慈禧“不但不悲愁,而反有安心之状。”</div>
<div> 其二,李连英谋害说。德龄的《瀛台泣血记》等书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连英等人,平日里仗着主子慈禧的权势,经常中伤和愚弄光绪。他们深恐慈禧死后光绪重新主政,会清算他们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谋毙。</div>
<div> 其三,袁世凯谋害说。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了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div>
<div> 其四,被人暗害说。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写过一篇《诊治光绪皇帝秘记》的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3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却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而且脸色和舌头都是黑的。御医屈贵庭认为,光绪突然病危,这种症状“与前病绝少关系”。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div>
<div> 但也有不少史籍或接近宫禁者,对光绪之死持自然病死之说。如《德宗实录》《光绪朝东华录》《清史稿》等所谓正史或官修史籍,都说光绪是正常死亡。</div>
<div>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医研究院的有关专家,根据光绪的病情、诊病经过以及光绪临终前的病状,在二十几年前研究认为,光绪应是病死的,至于他和慈禧的死只差一天,则是历史的偶然。</div>
<div> </div>
<div><strong>《病原》显示,光绪死前对自己的病情十分焦虑,常常大骂御医。</strong></div>
<div> </div>
<div> 《病原》是光绪本人或亲口讲述或亲笔述写其病史病状的原始记录。从中可以看出,光绪的确是自幼体弱多病,而且长期遗精。光绪临死前的一年,37岁时,在亲自书写的《病原》中说:遗精已经将近20年,前几年每月遗精十几次,近几年每月二三次,冬天较为严重。可见,光绪体质一直不好。</div>
<div> 光绪死前的一年间,胸闷咳嗽,浑身乏力。光绪对自己的身体久治不愈每况日下十分焦虑,在《病原》档案中,常常看到光绪大骂御医的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月,光绪斥责御医们:“服药总觉无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七月十七日,他责备御医,“服药非但无功,而且转增,实系药与病两不相合,所以误事!”又说:“屡服汤药,寸效全无”;“名医伎俩,仅止如此,实在可叹!”这些不留情面的斥责,在光绪的《病原》中屡屡出现,反映了他焦躁绝望的心情。</div>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脉案》详细记载了光绪临死前的症状。为后人研究提供了考证。</strong></p>
<p> 太医院的御医在为皇帝治病的过程中,留下专门的诊治档案,这就是《脉案》。这些档案,十分详细地记载了是哪位御医、在什么时候给皇帝看的病?皇帝的病情怎样?最后给皇帝开的什么药?以备将来查考。有关清宫太医院的医疗档案,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保存4万多件。光绪临死前半年的《脉案》保存得相当完整。</p>
<p> 从光绪临终前的《脉案》来看,十月中旬,光绪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十月十七日,周景涛、吕用宾、杜钟骏等为光绪诊脉,光绪皇帝已是极度虚弱,元气大伤,处于病危状态。杜钟骏私下对朝臣说:“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p>
<div> 十九日,光绪的病象已呈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生,浊气下降,全身疲倦乏力。看到这种情况,御医们已是“甚感棘手”,仅开一些调摄的方子。此时,死亡已向光绪靠近。</div>
<div> 二十日,光绪已是:眼皮微睁,流着口水的嘴角在轻轻颤抖。当天夜里,光绪开始进入弥留状态,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进入昏迷状态。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倒气。拖到傍晚,终于六脉断绝,光绪怀着一肚子的怨恨与世长辞了。</div>
<div> 持正常病死说的专家认为:根据清宫医案,从现代医学来分析,光绪主要是肺结核、肝脏、心脏及风湿等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直接的死亡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衰竭,合并急性感染所造成。从光绪亲书《病原》及其《脉案》所载的病因病状及死状来分析,他自病重至临终之时,其症状演变属于一步步加剧恶化的。</div>
<div> 持被害说的学者就此提出:光绪确实一直体弱多病,就在病重的时候,在慈禧死前的一天,而被加害。国家权威部门在对光绪头发衣物化验后,认为光绪是砒霜中毒而死,而《脉案》中披露的光绪临死前的症状,正与砒霜中毒症状相符。</div>
<div> 也曾有人对光绪医疗档案的真实性提出怀疑,认为光绪《脉案》很可能是经过伪造的。应该说,光绪的《脉案》档案是可靠的。首先,从制度上讲,《脉案》是在给皇帝看病过程中直接形成的,保管制度尤其严格,不可能篡改。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御医们缮写的这些《脉案》,在当时按规定都要写两份,内务府大臣过目后,再送两宫,也就是交慈禧和光绪本人验看。病重时,还要送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对《脉案》,光绪本人要亲自过目的。</div>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带医档》逐日登记为光绪“请脉”的御医。光绪临终前半年,曾广招天下名医。</strong></p>
<p> 在清宫档案中,还专门设有一种《带医档》,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每天带领御医给皇帝看病的具体情况。按常规,以往大多是由太监带领御医给皇帝请脉,光绪病重时期,经常是由内务府大臣把御医带进、带出。</p>
<div> 《带医档》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八月份,曾连续召请一个叫力均的御医,给光绪看病。比如,八月初五日的《带医档》记载:“奉旨,力均每日请脉,拟出脉案底不得遗失。钦此”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带医档》几乎每天都留下这样的记载:“今日力均请得脉案”。这些脉案都是缮写两份,内务府大臣看后,再交慈禧和光绪。</div>
<div> 根据《带医档》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春天,也就是光绪临终前半年,其病势已十分严重,宫中御医已均无良方可施,眼看光绪就要不行了,清廷这时急忙征召江苏名医陈秉钧、曹元恒来京入宫诊视。紧接着又向各省总督、巡抚发出电旨:入春以来,皇上欠安,在京各医诊治无效,着令各处精选名医,迅速来京,恭候传诊。各省封疆大吏接到朝廷电报,很快就保送吕用宾、周景涛、杜仲骏、施焕、陈秉钧、张鹏年等一批地方名医进京,为光绪看病。譬如,《带医档》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十七日,在光绪病重之际,“速传陈秉钧刻即来京。钦此”这陈秉钧,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御医。</div>
<div> 《脉案》和《带医档》中,究竟隐含着多少光绪病重、病危直至死亡的内情,还有待我们再作深入解读。</div>
<div> 《上谕档》记载,从十月十九日这天开始,光绪已不能批阅奏折了。</div>
<div> 在清朝,皇上颁发的谕旨叫上谕。为了存档备查,清朝的军机处,将皇上的谕旨在颁发前都抄一份留下来,以备查用,一个月装订一册,这就是《上谕档》。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保管着1751册《上谕档》。</div>
<div> 光绪朝的《上谕档》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十九日这天,共有12件奏折呈递上来,军机大臣分别拟写了批示,最后特地说明:“以上12件,遵旨拟批,如蒙俞允,是否用朱笔恭代,请旨遵行。”就此,同页《上谕档》上有这样几个小字注明:“内奏事口传,派醇亲王恭代批折”意思是,内奏事处的太监传下口头旨意,指派醇亲王代批奏折。</div>
<div> 从十九日这天开始,朝廷把批阅奏折这样的大事交给了醇亲王载沣。说明这一天,光绪的身体已经不行了,他本人已经不能批阅奏折了。</div>
<div> 光绪临终前的奏折,为什么有的批示是红笔,而有的批示却是黑笔?</div>
<div> 中央电视台的编导在查阅光绪朝奏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光绪临终前几天、甚至十几天的时间里,文武百官的奏折上,皇帝的批示有的是红色的,而有的批示却是黑色的,还有蓝色的。这是为什么?</div>
<div> 这涉及到清朝的一个典制。在清朝,凡是皇帝、太上皇、太后驾崩死去,在皇家大丧期间,为表示哀悼,在27天的丧期内,新继位的皇帝批示大臣的奏折不用红色的朱笔,而是改用墨色、蓝色。这种批示,与朱批相对应,也就叫墨批、蓝批。</div>
<div> 全国各地封疆大吏的奏折,因为离北京距离的远近不同,从奏折写好到送达皇宫的时间也就不一样,京城的当天就送皇上,外地的有的要三五天,像浙江、湖南;有的要十几天、甚致二十天,像广东、广西、云南。这样,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是十月二十一、二十二两天死去的,而有不少标着十月初几日、十几日的奏折,是在他们死后才陆续送到的。这时已是皇家大丧期间,批阅奏折自然要用墨笔、蓝笔。比如,广西巡抚张鸣歧十月初一日的奏折,广州将军景沣十月初二日的奏折,就是墨批。这些墨笔、蓝笔批示过的奏折,虽然奏折上的时间是光绪生前几天、十几天的,但已肯定不是光绪本人批的了。</div>
<div> 批示奏折的人,名义上是新继位的溥仪皇帝,可他刚刚3岁,自然是不行的,因此,这些奏折都是由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代批的。</div>
<div> 《上谕档》载,光绪死后,御医“均著革职”。光绪的死真的与御医们有什么直接关系吗?</div>
<div> 清宫档案中有一项记载,需要说明一下。光绪死后,朝廷颁旨:太医院院使张仲元、御医全顺、忠勋等人“均著革职”。难道说光绪的死,真的与御医们有什么直接关系吗?</div>
<div>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御医们在皇帝身边每天都是如履薄冰、提心吊胆的。明朝的李时珍,就因为不能忍受宫廷御医的巨大压力,而辞去了太医院院判的职务。在清朝,如果皇帝患病,医治无效,以致驾崩死亡,御医不论怎样尽心,都要受到处分。比如,同治皇帝得天花病死去,慈禧太后把太医院的两个主管御医一起革职,命令他们“带罪当差”。</div>
<div> 由此看来,光绪死后,太医院的几个御医“均著革职,带罪效力”,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处分仅仅是例行公事,没过多久,受处分的御医们又都照样行医了。</div>
<div> 《大行皇帝升遐档》透漏,光绪匆匆入殓,这该是有疑点的。</div>
<div> 大殓、小殓,是中国古代丧葬礼仪中的两个程序。其中,小殓,是指为死者穿上衣物;大殓,是指将尸体放入棺椁内。从康熙开始,清代皇帝驾崩的第二天、或后几日,有顶戴的朝中大臣和内务府官员,都到乾清宫门内,瞻仰皇帝的遗容,行大殓礼。</div>
<div> 光绪皇帝于十月二十一日酉正二刻,也就是下午6点多钟,在中南海瀛台的涵元殿死去。二十二日卯刻,即第二天早晨五六点钟,在涵元殿举行小殓。二十二日辰刻,即早晨8点左右,光绪皇帝的遗体从中南海的瀛台,经西华门,用轿子抬入乾清宫。</div>
<div> 关于光绪的入殓,《大行皇帝升遐档》记载:“十月二十二日,皇后率瑾妃在乾清宫举哀,看视大行皇帝。巳初二刻五分,殓入梓宫内。”</div>
<div>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巳初二刻”,大殓是在当天上午9点多钟举行的,8点多种抬进乾清宫,马上就入殓了,而没有像其他皇帝那样,停放一两天后再入殓。二是,入殓时,只有皇后率瑾妃等在场,没有提到朝中大臣和内务府官员。</div>
<div> 这里,该是有疑点的!</div>
<div> </div>
<div> 光绪的陵墓曾经被盗,现今要化验的残存衣物是不是光绪入殓时原本穿的?《万年吉祥账》起到了凭证作用。</div>
<div> 坐落在河北易县的光绪崇陵,是从1909年开始破土动工的,历经5年,到1914年才竣工。光绪是1913年入葬的,那时,工程还没有全完。光绪入葬后仅18年,1931年,他的崇陵就被盗了。盗墓者将光绪的棺椁凿开一个大洞,将光绪的遗体从棺内拖出来,放在一边,抢走了棺内的随葬品。</div>
<div> 那么,现今残存的衣物是不是光绪入殓时原本穿的?在国家清史编修委员会对光绪遗物进行整理化验时,光绪皇帝的《万年吉祥账》起到了独特的凭证作用。</div>
<div> 关于光绪死后的穿戴情况,清宫有一本《德宗景皇帝万年吉祥账》,上面详细记载着“大行皇帝升遐戴去”的具体物件,也就是光绪皇帝入殓时穿戴的衣物,有如下7件:“天鹅绒冠一顶,穿黄缂丝棉金龙袍、石青缂丝棉金龙褂、月白春绸面白纺丝里小棉袄、月白春绸棉裤、月白春绸中衣带、月白春绸套裤白纺丝棉袜。”</div>
<div> 档案中对光绪身上穿的这些衣物的具体记载,是最好的凭据。在对光绪残存遗物进行整理化验的过程中,有关部门根据档案所载,与实物一一核对,确保了所检查化验的衣物确是光绪所穿戴的。</div>
<div>最后,作为结语就光绪死亡前后的档案说三句话:第一,光绪死亡档案仍有许多隐情没有解开,还有待更深入的发掘研究;第二,仅靠光绪死亡档案,恐难完全破解光绪死亡之谜;第三,在国家有关部门对光绪头发衣物化验考证过程中,清宫档案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div>
<div> </div>
<div> </div> <p>已经验过了,光绪是被毒死的,请楼主关注新闻</p> 当然知道,历史研究就是注重文献与实测的对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