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我 发表于 2008-10-20 22:05:00

皇帝的登极仪

 
<p style="MARGIN-BOTTOM: 12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皇帝的登极仪<span lang="EN-US"><br/></span>皇帝的登极仪式在任何朝代都列在各项嘉礼仪典之首。与大朝仪鼓乐齐鸣的喜庆场面相比,登极仪显得沉重肃穆。近些年,清装剧串演了一些皇帝登极仪式的过程,场面宏则宏矣,而与历史记录存在较大距离。譬如明清两位太祖,作为本朝的开创者,登极仪式都比较简朴,并未大操大办。明成祖取得靖难之役胜利后,攻人金陵,立即仓促即位,乃至历史上没有留下登极仪式的详细记录。以继承人身份登极者,面临的情况比较特殊,先皇刚刚过世,继位的不管以什么身份继承皇位,首先要作为丧主,主持先皇的丧礼,这样也就在朝廷小范围内实现了继承关系的实质。中国人历来讲究孝道,皇帝在这方面更要为全体臣民做出表率。历史上皇帝过世称为国丧,国丧期间全国百日之内禁止娱乐,然而政治现实的紧迫需要,又不可一日无君,必须让继承人在治丧的同时登上皇位如此就要寻求一种妥协的方法,这就是维持场面的恢弘浩大,而拒绝庆典欢乐色氛· 近些年,表现晚清同治、光绪、宣统三位儿童皇帝擎仪式的影视作品,表习的场景大都是鼓乐齐鸣,喜庆热闹无比,完全忘记了先皇还未下葬,皇朝沉浸褚悲痛的国丧期间的背景。<span lang="EN-US"><br/></span>明朝一般在皇极门举行朋皇登极仪式,而不是在皇极殿,譬如仁宗(成祖二子)以后,除了世宗是以藩王之子人承大统,登极仪式增加欢迎仪式以外,其他乞帝都是在选定登极日以后,先期由宦官二十四衙门之一的司设监在奉天门正‘陈设御座,钦天监设定钟鼓鸣放时刻,尚宝司陈设宝案,教坊司安排“中和韶乐乐队纯属仪仗性质,只设而不真正演奏。当天早晨,派遭大臣祭告于天地坛、;庙,继位人着孝服祭告于先皇灵前。吉时降临,午门鸣钟鼓,继位人更换衰冕:服,在皇帝仪仗队的簇拥下,来到皇极门正式登基。此前,朝廷文武官员已经午门进人,在门前广场上按文东武西品级前后列队完毕。继位人由中门出来,御座上落座。锦衣卫将军四人鸣鞭。百官上表,在鸿肿寺鸣赞官的带领下山呼岁,万万岁。继位人登极仪式完成,然后诏告天下,从此历史翻开新的一章。新号的使用一般都从第二年的元旦开始。从中也可以体会古人如何解决欢庆与痛之间冲突的方式,宁可将仪式减少,也要保证对先皇的尊重。所有皇帝御临类似的正式的政治仪典,差不多都要“鸣鞭”,。这与皇帝专用汇“御”紧密相关。鞭是御的衍生物。众所周知,御的本意是驾驶,由此引申为理统治。通常把皇朝运转比作一架行驶的马车,马车的前进方向与行车安全,凭驾驶者― 皇帝的正确指挥,而文武官员只充当拉车人的角色。日常生活仁谁都知道鞭子对于驾车者是必不可少的指挥棒,可见鸣鞭象征着皇权至高无_同时也不能不承认其中隐喻着皇权对官员的轻蔑。<span lang="EN-US"><br/></span>鸣赞官在大型礼典中是必不可缺的。在通讯传播技术低下的时代,空旷场举行大型聚会,靠什么方法使全体出席者行动一致,这就需要智慧来解决。既不能一次性发布统一口令,让人都听到,就通过传递接力方式完成,朝廷设置专门机构― 鸿妒寺负责此类事务。鸿是大的意思,肿是传的意思。清朝嗣皇登极仪式改在太和殿举行,不过仍延续明朝的立意。相形之下,朝嗣皇登极仪式远比明朝的隆重,起码太和殿与太和门相比,殿当然远胜于(两处前面的广场面积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出席人数与仪仗陈列,清朝更关富。在此裙拾其要,举其大概,做一简单介绍。<span lang="EN-US"><br/></span>根据《 清会典图》 和《 会典事例》 的描绘,可清楚地看出在举行仪式时,太泪内外参与人员与仪仗的具体位置。殿内正中后部是宝座。宝座系木制的台子<span lang="EN-US">006 / 12 </span>陛出即有台阶通路,俗称搭垛。其上正中后部设御座,前龙案,后龙椅再后屏康,前列镇器。御座前面正中设宝案,上置“皇帝之宝”,仪式开始之前,由大学士率领内阁学士自乾清门捧来;宝座东楹南设表案,放置预先拟订好的表文;北设诏案,放置预拟好的新皇即位诏书;西楹设笔墨案,由内阁中书将笔墨置于案上。殿外丹陛正中设黄案,殿前陈列卤薄仪仗。太和门前陈列步荤,午门外陈列大驾,驯象列于大驾之南。仗马由人牵立于丹挥中道左右;正中设黄盖云盘。再看乐队情况。乐部在太和殿檐下东西陈列中和韶乐,太和门内陈设丹陛大乐,只起仪仗作用,而不真正演奏。午门外陈设导迎乐队以及龙亭、香亭,这是为了登极仪式结束后颁诏使用的。<span lang="EN-US"><br/></span>太和殿内外官员与执事人员的站位和三大节朝仪一样。殿内人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多。宝座后面排列由内大臣率领的豹尾枪班侍卫二十人,东西翼立各十位。后息大臣两位,在宝座两侧稍后的左右金立。什么是金立?就是斜着站,与宝座成<span lang="EN-US">45 </span>度角。所有的朝仪,除了皇帝身边的侍卫以外,其他人不能跟皇帝一样面向南方,凡是执事人员与出席的文武官员不是东西对立,就是面北或金立。宝座的前面两侧,前引大臣十人,东西对立各五位。然后西三楹位置站立面东记注官四人。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当然不能不留下记录。事关皇帝言行起居的记录称为内外起居注,朝廷专门配备了记注官负责记录。整个登基仪式过程,四位记注官一直站在这里,将眼见的与感受到的情况记录在案。<span lang="EN-US"><br/></span>登基的前一天清晨派遣大臣分往天坛、地坛、太庙、社樱坛祭告。当日五鼓(<span lang="EN-US">4 </span>时)嗣皇着孝服在先皇灵前行三跪九叩礼,抵告受命。<span lang="EN-US"><br/></span>皇帝在殿内升座以后,仪式的高潮随即降临,殿前原来倒放的九龙曲柄伞升起,这是一种传递信号,代表皇帝已经在殿里坐稳了。殿外丹陛与丹挥等待的官员与所有的执事工作人员看不到殿内的情况,仪式何时开始就看这一标志。黄伞升起,随之鸣鞭三下,全体人员统一听鸣赞官的口令行三跪九叩丰<span lang="EN-US">L </span>。大学士恭视内阁学士将“皇帝之宝”玉玺印在即位诏书上,然后颁诏布告天下。不宣读,不作乐,程序演进过程肃穆庄重,丝毫没有愉快轻松的庆祝色彩。仪式结束,再次鸣鞭,新皇退朝,还宫立即换上孝服,仍就苫次。所谓苫次,系指新皇为先皇的守灵之所,在停灵的乾清宫东侧的板壁上,斜拉下一张幕布,形成殿内的棚子,地面铺设草荐即草垫子。<span lang="EN-US"><br/></span>颁诏仪式在天安门举行。在城楼上宣读即位诏书时,臣民在金水桥南聆听,先用汉语,再用满语朗读完毕,将诏书放置金凤口中,从城楼上徐徐降下。不言而喻,登极仪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才举行一次,而经常举行的是大朝仪。登极仪实际上是特殊的大朝仪,一个是政治权力传承中的悲痛与现实需要的和解,另一个则可以做到完全喜庆。</span></p>

荣大贝勒 发表于 2009-3-9 17:37:00

那里搬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皇帝的登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