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花 发表于 2008-10-8 18:43:00

<p>斑马如此说来还是有道理的,不必太在意,一切都求全责备、规规矩矩就没什么意思了,俺就喜欢有毛边的、有倒刺的、有瑕疵的文章。按照出版总署的要求,对已经出版发行的图书,都要找同行协助勘误、校对几次,就是经过一校、二校,终审过的文章或是大部头,也能找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或是错误,一般再版后就好多了,起码没有原则性的错误或印刷装订上的问题就算不错了。</p>

宿城小雪 发表于 2008-10-8 20:03: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adventure</i>在2008-10-8 19:43:56的发言:</b><br/><p>可是人家不以“鄙陋者”自居啊,人家又上电视是出书,早就抢占了话语权,俨然一副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架势。</p><p>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早被边缘化了,研究好多年出一本书还得吭哧吭哧的,弄得跟孙子似的。</p><p>有了劣质文化的泛滥,才有了劣质的一切。</p><p></p><p></p></div><p></p><p>瞧把您忿忿的</p><p>说实话这里是北京这一类的出版物确实存在缺点,而且像您说的一样,好的著作出版很困难,目前的学术出版就是这样,真正的好东西面临困难。</p><p>前几日考古学家赵芝荃先生相赠刚刚印出的考古文集,这个文集是先商考古集大成之作,可是多年出版困难,今次是社科院考古所、偃师市委市政府资助才得出版。</p><p>现在的历史文化出版物很多,大多数牵强附会东拉西扯天花乱坠,不过是个牟利的出版物。但是读者群体确实是有的,而且好多人因此有了兴趣,学习的水平会慢慢提高,您说是吗?</p><p>而且不能过于苛刻,水怎么能至清呢,而且社会阅读需要跟研究不是一回事。</p><p>我们不做晃晃荡荡半瓶水,也不做忿忿的沸水锅,对不对呀。</p>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08-10-8 19:08:00

<p>书反正就这样了,但很多人的态度着实让人惊讶,国人“宽容”之风尽显!!!!</p><p>问曰:您可以接受一本书胡掺乱兑稀松二五眼,那为什么不能接受奶粉里弄点三聚氰胺呢?</p><p>答曰:后者是会死人滴。</p><p></p><p></p>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08-10-8 19:43:00

<p>人家可不把自己当“鄙陋者”,人家又是上电视又是出书,早就抢占了话语权,俨然一副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架势。</p><p>真正做学问的学者倒是被边缘化了,研究好多年出一本书还得吭哧吭哧的,弄得跟孙子似的。</p><p>有了劣质文化的泛滥,才有了劣质的一切。</p><p></p><p></p>

宿城小雪 发表于 2008-10-8 20:22:00

<p>喔,您眼里这是</p><p>那您眼里的是什么?说来看看,具体点。</p><p>既然发表意见就要有理有据,要么就是捣乱。</p>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08-10-8 20:13:00

<p>您还真别在这儿开导我,忿不忿的用不着您来定性。</p><p>我说了,书反正就这样了,关键是大家明知道它有错还对它这么宽容这态度真不可取。</p><p>也许一篇通篇是错的小学生作文我会很喜欢看,因为写这个东西的那个孩子态度是端正的,他是在努力把这个东西写好,只是还没有做到。</p><p>而这类从一开始态度就不端正摆明了忽悠人的东西,它就把自己扮成一朵花儿在我眼里也是一</p><p>(抱歉老几位,污您眼目了,谁让咱网站有这图标呢)</p>

老盘子 发表于 2008-10-8 21:33:00

<p>看看那么多排队的,就说明北京传统文化在人民心里地位多重。对于咱们这那几位专业干这行的来说,应该感到欣慰!盼望着这几位专业人士,早早地出研究成果,给大伙普及正确的知识!!</p><p>我那书柜里有本“禁书”《河殇》。当年挺流行,后来被批斗了!晚报连载好长时间,开了个专栏:《河殇百谬》。咱们这谁不妨仿此专栏也开个《这里是北京百谬》</p>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08-10-8 21:15:00

还用问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个网站的大部分内容特别是民俗史地版的都是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08-10-8 15:23:00

<p>俺虽然不大了解北京的历史民俗,但还是对这个节目的“恶趣味”不敢恭维。比如某某庙藏着女人的秘密啦;某某老字号和某某太监的关系啦;某某大奸臣的某年某月的绯闻轶事啦……</p><p>偶觉得这节目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太监(回头您翻翻书看看是不是)</p><p>整个是一狗带嚼子--胡勒啊!</p>

summerrhythm 发表于 2008-10-8 15:58: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心灵之花</i>在2008-10-8 8:06:02的发言:</b><br/><p>各位:闲言碎语就少说点吧!请哪位拣书里有意思的,等几篇先让大家欣赏欣赏,或许大家有新的兴趣来探讨老北京的历史渊源和生活中奥秘。</p></div><p></p>您可以先看下节目了解一下,书就是按节目的内容和素材整理成册的.

summerrhythm 发表于 2008-10-8 15:59: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秋云萍</i>在2008-10-7 23:37:16的发言:</b><br/><p>这书适合买盗版的</p></div><p></p>您的ID是西四一饭馆的名字吧?我还去那吃过呢,第一次去还是10年前,我不到14岁的时候。那会儿经常在那吃午饭。

斑马 发表于 2008-10-8 16:23:00

“雍正王朝”和“康熙大帝”收拾率都创下了记录,但这点一点不能证明其演的历史是真实的。反而以上二部片子重大历史错误在百处以上。其实老百姓就看一个热闹,工作闲暇中从节目中图个乐,但这里有一个很潜在的危险,就是很多人会把这些节目中的所谓“历史”当成真正的历史而记住!尤其是下一代,那就危险了!就不是单纯的一个历史娱乐节目了,而是一个篡改历史的节目了,建议“这里是北京”能在节目中有所注解,说明其节目不能完全代表历史本身!甚至有戏说和调侃意义含在里面,这样就更好让人接受了。目前国内真正能对历史有所交代和深入介绍的也就只有央视的“探索发现”、“国宝档案”和北京台“秘境观察”等为数不多的节目!因为做历史节目不但耗时而且需要很敬业很负责的精神。对于地方台一些从来没有接触过历史的年轻编导或走穴编导一周做一期的“历史”节目显然是不现实的,也就只能靠网络搜索+夸大和调侃的润色了。这点也可以理解,不是所有的老百姓都喜欢看那些纯历史的节目,这点就像导游讲解,纯讲解历史,很多游客一点兴趣没有,就喜欢听那个太监和宫女有问题,那个皇帝和民妇有染等等。为此节目的历史真实性争论实在是耽误时间,就像争论铺天盖地的减肥广告是否有真正作用和芙蓉姐姐频繁的夸张动作一样毫无意义。像类似“这里是北京”这种节目我的看法就是闲的没事就当劳斯丹顿广告一样看个热闹解解闷,没时间不看也不遗憾。至于节目出的书那么多人买,一句话,“周喻打黄盖”!

斑马 发表于 2008-10-8 16:56: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瞌睡虫</i>在2008-10-8 16:49:10的发言:</b><br/><p>凡事有入流与不入流之分,《这里是北京》本就是个文化买卖,那么严格要求干嘛。</p><p>报纸中、影视中历史文化题材太多了,有些离谱的,有些事实不离谱,可能还是些稀少的见闻,读起来热热闹闹、眼界大开……可是又如何呢?研究方法一概皆无、逻辑常识颠三倒四,说来不过是不入流的东西。但是不入流的东西通常是社会需求主流。人家就是靠这个填饱肚子的,人家自己就没说自己在写圣经。</p><p>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指摘他人的常识错误,一并要小心自己的方法错误。</p><p>只要贤者大树不动,若干人等唧唧喳喳又如何,还不是轻风吹着春虫虫?</p></div><p>就是个玩而已!没必要太在意!没准明年就没这个节目了呢!劳斯丹顿广告我觉得就不错!哈哈~</p>

井儿胡同 发表于 2008-10-8 16:47:00

<p><font color="#000000" size="4">一醉汉不慎从三楼掉下,引来路人围观,</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一警察过来:发生什么事?</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醉汉:不清楚,我也是刚到!</font></p>

宿城小雪 发表于 2008-10-8 16:49:00

<p>凡事有入流与不入流之分,《这里是北京》本就是个文化买卖,那么严格要求干嘛。</p><p>报纸中、影视中历史文化题材太多了,有些离谱的,有些事实不离谱,可能还是些稀少的见闻,读起来热热闹闹、眼界大开……可是又如何呢?研究方法一概皆无、逻辑常识颠三倒四,说来不过是不入流的东西。但是不入流的东西通常是社会需求主流。人家就是靠这个填饱肚子的,人家自己就没说自己在写圣经。</p><p>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指摘他人的常识错误,一并要小心自己的方法错误。</p><p>只要贤者大树不动,若干人等唧唧喳喳又如何,还不是轻风吹着春虫虫?</p>

uiuc 发表于 2008-10-14 13:48:00

<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color: rgb(97, 183, 19); font-family: Verdana; font-size: 12px; font-weight: bold; line-height: 30px; ">瞌睡虫的意见有道理. 如果用学术的标准来要求大众文化, 那么&lt;三国演义&gt;这样的书就不要出版了,很多人民群众都把它混同历史了. 罗贯中要在这论坛里估计会被掌掴了.</span>

西堂行者 发表于 2008-10-14 16:48:00

<p>节目做也就做了,书出也就出了。娱乐大众没什么错误,别打着历史的旗号就好。中国历史本来就已经跟婊子似的,谁想上谁上一下了,再这么戏说野史下去,5000年就都成戏说了。</p><p>PS,周边已经有不少没研究过历史的人拿着这里是北京当历史说事儿了</p>

油油 发表于 2008-10-14 17:20: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斑马</i>在2008-10-8 16:56:03的发言:</b><br/><p>就是个玩而已!没必要太在意!没准明年就没这个节目了呢!劳斯丹顿广告我觉得就不错!哈哈~</p></div><p>前阵子一到12点各个台都卖金砖,不知道最近什么行情</p>

油油 发表于 2008-10-14 17:20: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盘子</i>在2008-10-8 21:33:58的发言:</b><br/><p>看看那么多排队的,就说明北京传统文化在人民心里地位多重。对于咱们这那几位专业干这行的来说,应该感到欣慰!盼望着这几位专业人士,早早地出研究成果,给大伙普及正确的知识!!</p><p>我那书柜里有本“禁书”《河殇》。当年挺流行,后来被批斗了!晚报连载好长时间,开了个专栏:《河殇百谬》。咱们这谁不妨仿此专栏也开个《这里是北京百谬》</p><br/></div><p>我就知道晚报连载了《黄光裕传奇》</p>

summerrhythm 发表于 2008-10-14 18:46: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盘子</i>在2008-10-8 21:33:58的发言:</b><br/><p>看看那么多排队的,就说明北京传统文化在人民心里地位多重。对于咱们这那几位专业干这行的来说,应该感到欣慰!盼望着这几位专业人士,早早地出研究成果,给大伙普及正确的知识!!</p><p>我那书柜里有本“禁书”《河殇》。当年挺流行,后来被批斗了!晚报连载好长时间,开了个专栏:《河殇百谬》。咱们这谁不妨仿此专栏也开个《这里是北京百谬》</p><br/>
        </div>那您肯定也看过那个6集的电视片吧?直到现在,整整20年了,这部片子仍然是个禁忌。不过当时好像还在中央台播过,20年前。<p></p>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08-10-14 19:38: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uiuc</i>在2008-10-14 13:48:26的发言:</b><br/><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2px; COLOR: rgb(97,183,19);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Verdana;">瞌睡虫的意见有道理. 如果用学术的标准来要求大众文化, 那么&lt;三国演义&gt;这样的书就不要出版了,很多人民群众都把它混同历史了. 罗贯中要在这论坛里估计会被掌掴了.</span></div><p></p><p>不能把古代的传说、戏曲、话本故事和今天的“戏说”看作同样的性质。</p><p>像三国、西游、水浒这些故事在成书之前,早已有民间故事广为流传。因为像二十四史这样的所谓信史也只是出自一种观察和叙述角度,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其特有的局限性,而野史,包括民间传说和话本的贡献正在于它们对正史做了另外的补充,或者是从不同角度的叙述。而且野史、民间传说、话本、戏曲还包括其他丰富的信息,比如传播某类文化信息。如西游记虽然把玄奘取经的历史事件虚构为神话,但它所蕴含传播的佛教思想却是非常准确,同时还含有其他丰富人文史地民俗信息。</p><p>而现在所谓的戏说基本上是由某一个创作者或创作班子临时杜撰的,这种戏说不但杜撰历史,而且也肆意歪曲民间传说,基本上属于没有历史文化根基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p><p>总之,今天的很多戏说差不多就是瞎说,而古代虚构作品并非瞎说。</p><br/><br/><br/><br/>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亲历《这里是北京》第四册签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