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代思想家邹衍与怀柔
<P><b><FONT color=#6caf3f size=5>古代思想家邹衍与怀柔</FONT> </b><b> 文/·浩淼蔚蓝</P></b>
<P><FONT face=幼圆 color=#4141f1 size=4></FONT></P>
<P><FONT face=幼圆 color=#4141f1 size=4> 战国中末期,诸子百家的争鸣从鼎盛渐趋融合。儒、墨、道、法各家的思想学说各有掌门。秦相吕不韦广纳各家思想,组织人员汇编了《吕氏春秋》,把当时的流行思想来个大集合。邹衍及其学说亦列其中。</FONT></P>
<P><FONT face=幼圆 color=#4141f1 size=4> 一、有关邹衍的背景资料。邹衍,齐人,做过燕昭王老师《史记·卷七十四》、《史记·卷七十六》、《史记·卷二十八》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吕氏春秋》,刘向《别录》等书对邹衍及其学说都有简介。现流传的邹衍学说,有“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邹衍以前的学者想像全世界是一块大陆,四围是海,海尽处与天相接;当时的中国就是这大陆的全部,曾被夏禹划分为九州。邹衍却认为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州内自有的九州才是夏禹所划的九州。中国外以外与我们赤县神州相同的还有个八个,把中国算在内,共有九大州包括的八十一小州。初步有了一种关于世界的想像。邹衍以前有一种流行的思想,叫做五行说。邹衍把五行的思想推而广之,创立了“五德学说”。到邹衍时代,诸侯争霸战乱频仍。悯世爱民的思想家都在盼望华夏九州统一,停止军事争夺;劳苦的百姓更是企望“真命天子”出现。邹衍的五德说正好给即将兴起的新朝做了思想舆论的铺垫。</FONT></P>
<P><FONT face=幼圆 color=#4141f1 size=4> 二、思想家、阴阳家、政治家、音乐家的邹衍</FONT></P>
<P><FONT face=幼圆 color=#4141f1 size=4> 当时齐国的邹衍,名气很大,游走各诸侯国时都得到极高规格的礼遇。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载。邹衍去梁国时,梁惠王到郊外迎接,执宾主之礼。到了赵国,平原君总是走在邹衍的侧后并用自己衣袖为邹衍掸扫坐席。邹衍去燕国,“昭王拥彗先驱”,也就是亲自执帚扫地,扫地时怕有尘埃粘及邹衍,就边扫边用自己的衣袂遮蔽扬尘,以示恭敬。还把自己的所有门人都找来听邹衍讲学,后来又为邹衍在幽州蓟县西三十里宁台之东筑造了碣石宫,并经常去请教治国之道。
《列子·汤问第五》有师襄夸赞其徒师文奏琴精妙的一段话。:“微矣, 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亡以加之。被将挟琴执管而从子之后耳。”此语虽是以师旷、邹衍映衬师文演奏水平之高。但也表现了邹衍的音乐才能。</FONT></P>
<P><FONT face=幼圆 color=#4141f1 size=4> 三、邹衍与怀柔</FONT></P>
<P><FONT face=幼圆 color=#4141f1 size=4> 怀柔在春秋战国时期,属幽州燕国之地,《吴越春秋》有邹衍“北过寒谷”语。寒谷即寒谷山,亦称黍谷山、燕谷山。黍谷山在怀柔东四十里处,现在乡人简称“黍山”。黍山及其以东五十里在明代及清初均为怀柔县所辖,后为密云地。今天,如是在晴日,站在怀柔城外,避开楼宇东望就可以看见黍谷山,记得小时候还可以看到山顶上的庙宇。据康熙年县志载,“山有风洞,洞口风气凛冽,人不敢入,名祭风台。山上有邹衍庙,又有别谷崖在风台南,传为邹子分别五谷处”。</FONT></P>
<P><FONT face=幼圆 color=#4141f1 size=4> 《刘向别录》有:“燕有黍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语。唐诗有苏拯的《邹律咏》“邹律暖燕谷,青史徒编录”由此可见,邹子不但在各诸侯国有名望,在燕北怀柔密云地区更是倍受尊崇。他通音律,明阴阳,知晓天文气象,在政治上向燕王提出治国安邦的主张,在农业上建议农民根据自然气候条件因地制宜种植黍谷。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吹律暖谷之意吧!</FONT></P>
<P><FONT face=幼圆 color=#4141f1 size=4> 怀柔西南,有燕丹故迹,怀柔西的督亢曾是怀柔地(燕太子丹使荆苛于秦献督亢图,图穷匕见之典故)。怀柔北是古关边塞,怀柔东南的蓟县有碣石宫,唯黍谷山在当时的怀柔境内,这座山就因邹衍之名而承载了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FONT></P>
<P><FONT face=幼圆 color=#4141f1 size=4> 自唐以来,尤其在明初怀柔正式建县治以后,无论驻怀戍边将士,来怀任职、巡察的官吏或是偶尔路过、小住的文人雅士无不以拜邹衍之祠,寻燕丹故里为雅,怀籍粗通文墨的人更是以怀有邹子行迹为荣。想来这一现象并不奇怪,春秋战国因有诸子百家争鸣于世,由此夯实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后的各个朝代,和很多地区都以本地曾有某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而自重。其实现在也不例外,哪个省市县乡不以本籍名人自重?明清以前各地都斥资修筑乡贤祠,现在则多是记为人物志。明清时怀柔的乡贤祠名单中不可能有邹衍,因为邹衍是齐人,不是怀柔人,但他中晚年在燕北,曾很长时间在怀柔密云一带。所以,后来在怀柔的文人墨客不可能不以邹衍在怀而自豪。除上文所引再简略摘几段诗文以证:</FONT></P>
<P><FONT face=幼圆 color=#4141f1 size=4> 1、元·马祖常《登神山醉中题壁》“东望邹衍庙,杯酒可远酹”
2、明·方问孝《谒邹先生词》“夫子昔游燕,宫成碣石年”;“名自三邹著书从五德传”;“云疑拥慧日”(即燕王为邹子扫地遮尘之典);“应知精魄在。千载此幽州”
3、清·刘镇《始至怀柔县三首》“怀柔古黍谷,寒苦谷不生。厥后隶渔阳,时闻鼓鼙声。邹衍暖六律,禄山陷两京……”
4、清·王时鸿《送同年吴半淞宰怀柔》“近为畿辅地,苦与塞垣邻。赖有邹生律。能回燕谷春”。
5、清·吴半淞《黍谷山》“天道有阴阳,寒暑莫能违。地气有南北,温凉莫能移。至哉声音理,感召真神奇。燕郊称黍谷。盛夏阴风悲。自古春不到,何由五谷滋。忽来谈天衍,试为暖律吹。一奏寒气解,再奏阳和随……谁能操玉琯,大地同熙熙”。
6、清·吴陈琰《过怀访半淞四首》“……。圃菜充厨足,溪鱼入馔频。教民先孝友,黍谷早回春”。
7、清·潘其灿《和张紫轩韵二首》“……。冰心不改青毡旧,玉律真回黍谷寒”。
8、清·潘其灿《访表兄于怀柔》“独是余以潦倒之身,淹留半载,间者凭览关塞,访求古迹,拜邹衍之祠,寻燕丹之里,往往慷慨悲歌,邃望旅况”。</FONT></P>
<P><FONT face=幼圆 color=#4141f1 size=4> 今天的黍山在密云境内,关于黍山的故事,今天的怀柔人知之甚少,也许是县界在过去的年代分和无常,密云的史料对其也是很少记载。近日有一密云网友称“荷叶田田”者,在史书上见有黍谷山与邹衍的关系并电邮问我黍山是不是黍谷山。我就粗查了些史料以回之,今稍加整理贴于怀柔论坛,以求大家给予斧正。</FONT></P>
<P><FONT face=幼圆 color=#4141f1 size=4> 真不知黍谷山与邹衍可否还算怀柔历史文化矣!</FONT></P>
<P><FONT face=幼圆 color=#4141f1 size=4> 2005年3月20日</FONT></P>
<P><FONT face=幼圆 color=#4141f1 size=4></FONT> </P><FONT face=幼圆 color=#4141f1 size=4>
<P><FONT color=#000000 size=5>浩淼蔚蓝游记节选</FONT></P>
<P><FONT color=#2a2af8 size=5> <FONT size=4>8月7日中午,在本版小结了6日的行踪,下午1时许,又与女儿踏上了东行的旅程。先在杨宋的影视城里流连了个把小时,央视正在那里拍摄连续剧《锦衣卫》,女儿没见到什么明星,也就没了兴趣,而后一路东走,跨过尘土滚滚的潮白河滩,又越过正在建设的“京承”高速公路,就到了怀、顺、密交界了。</FONT></FONT></P>
<P><FONT color=#2a2af8> 穿村过巷边行边问,四点多终于走到了目的地————黍山。黍山又叫“黍谷山”、“寒谷山”,民国以前归怀柔县所瞎,现瞎于密云县。此山不大但蕴有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春秋时期邹衍“吹律暖谷”的地方,曾建有“分谷台”、“邹子祠”等著名庙宇,前些年颓废了,现在正重修。关于古代哲人“邹衍”,我曾在论坛贴过《古代哲学家邹衍与怀柔》。遗憾的是,这天,把守山门的人不让我们进去,我和女儿在山脚下怅怅的看了些时候,就悻悻离去了,5:20,我俩又一路南行想去顺义的焦庄户地道战遗址,至木林镇的途中几乎目击一场重大车祸,一名驾摩托车的男子一时间距离死亡仅有0。5秒,如果不是那辆大货车拼命急刹,惯冲出公路,他必然会在距我20米的前方,被碾在轮下了。到了木林,因惊遇巨险又见天色稍晚,只好取道牛栏山回家。</FONT></P>
<P><FONT color=#2a2af8> 行至牛山,在镇街遇一80岁老伯,上前搭讪得知老伯姓杨,就向其请教牛栏山古镇的历史知识,了解到古时候潮白河通漕运,在与怀柔交界的“史家口”建设有停船的码头,因此才形成古时的商品集散地,才有了曾经十分繁华的牛山镇。与老人畅聊至晚,谢别老伯回了怀柔城,绕至城北在“下岗妹”吃了大排档,时过9点,在热气蒸腾的夜晚归家,洗浴卧床,一夜难眠。</FONT></P></FONT> 楼主咋想起这二位来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