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有感于《新京报》12月5日载文《生活的必需有时令人们选择对历史“失忆”》
<P ><FONT size=3>2005年12月5日,《新京报》D08版刊登了一篇未署名文章《生活的必需有时令人们选择对历史“失忆”》,在历数前门八大胡同所在地现住居民对那段历史的无奈之后,话锋一转,说:“保存城市的老街区不过是为示外人和后人,但若为了后人牺牲今人,为了保护而让改造背负历史的十字架,让居民继续修修补补的‘失忆’过程,选择留住历史还不如选择彻底失忆。”不知道这是哪位文人如此善用春秋笔法,将前门八大胡同的局部推广到了“城市老街区”。<p></p></FONT></P><P ><FONT size=3>有600多年历史、曾经是城市规划典范的北京旧城,恰好赶上了紧缺经济时代、又恰好赶上了人口政策失误的年代、又恰好赶上了“破四旧”、又恰好赶上了唐山大地震导致私搭乱建合法化的年代、又赶上为发展经济可以特事特办大肆拆迁的年代,构成这座城市脉络的胡同以及胡同中那些建筑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超负荷的付出,养大了几代人却被贴上“危房”的标签,在接下来的“房地产开发”、“危改”和“解危排险”中成为不得不除去的“恶魔”,尽管他们中的许多根本不是危房。当一座座建筑被贴上“危房”的标签,谁敢站出来说不应该拆?胡同都是成片拆毁的,很少见到只拆危房留下好房的,可见“危房”是不充分的借口。我们这代人中的一部分有话语权的精英似乎不懂得正视和反思历史,倒是善于将对历史的探究当作猎奇,将改善民生与保护历史遗存对立起来,这不仅是对人类文明的羞辱,也是对今人智慧的羞辱。我们真的已经穷到必须毁灭前人的文明换取生存空间吗?我们真地愚蠢到不明白怎么保护好这座城市以及改善民生吗?今年三月份就有一份全国政协委员针对保护北京传统建筑的提案,已经就保护传统建筑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出了解决方案,不是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并且答复说已经在试行了吗?怎么还说保护历史遗存就是牺牲今人?生活在胡同中的大多数老百姓都渴望改善居住条件,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希望彻底拆除胡同,除非有人要他们在其中作非此即彼的选择。他们的弱势逼得他们别无选择,那些搬离的人,一回到那片废墟就痛哭失声,我们的眼睛都看得到,为什么视而不见?他们的痛和胡同的命运紧紧地在一起,他们以不恰当的方式被安排进了狭小的空间生活了几代,对于他们和胡同都是悲剧。不去反思也就罢了,反而要将这种痛当作忘却历史的理由,滑天下之大稽。<p></p></FONT></P>
<P ><FONT size=3>看了这篇文章才明白什么叫数典忘祖和寡廉鲜耻,公然号召选择对历史“失忆”并且白纸黑字地留在报纸上,全然不顾会赢得后人怎样的嘲笑!好在历史永远不会被忘记,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善与恶,今人不便评说的话还有后人。不过,还是由衷地佩服敢于号召对历史“失忆”的人:忘记历史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谁要是真地做到了,恐怕是连人也做不成了的,这也需要勇气。</FONT><p></p></P> 楼主说的太好了! <P>楼主虽发贴不多,出手必是精品!!!</P> <P> 宣南胡胡:看看!无良“知识分子”在各个角落制造理论,立即为宣传工具所利用。</P><P> 想想涵芬楼!别以为他们纯粹为所谓“学术”,他们从来不懂什么是“学术”!</P><P> 从前有学术,现在没有!赤裸裸的工具,没有道!连“器”都不算,纯粹的工具!</P> <P><FONT size=3>“他们的弱势逼得他们别无选择,那些搬离的人,一回到那片废墟就痛哭失声,我们的眼睛都看得到,为什么视而不见?他们的痛和胡同的命运紧紧地在一起,他们以不恰当的方式被安排进了狭小的空间生活了几代,对于他们和胡同都是悲剧。不去反思也就罢了,反而要将这种痛当作忘却历史的理由,滑天下之大稽。”</FONT></P><P><FONT size=3>“忘记历史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谁要是真地做到了,恐怕是连人也做不成了的,这也需要勇气。”</FONT></P><P><FONT size=3>当真是如此啊~!!</FONT></P> <P>新京报上写文章那厮,谁啊,你敢写名儿么?写个假名也成啊。</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6 0:58:33编辑过] 抹掉历史记忆的主谋或者叫“刽子手”并不是那些摇旗呐喊的文人“骚客”,而是那些掌管城市发展的政客,不要相互撕扯了,多做点有用实事吧,如有良心的法国人华女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