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寺下小南园
<p><span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2">碧云寺下小南园<br/>——记李石曾西郊别墅<br/><br/><br/>碧云寺是创建于元代(1331)的著名古刹,位于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今香山公园北侧,以金刚宝座塔及五百罗汉堂著称。1925年还曾为孙中山先生的灵榇暂厝处,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碧云寺外墙内东南部有一处幽静、简朴的小院,该院在民国时期曾作为国民党元老李石曾的夏季别墅。<br/>李石曾(1881——1973)河北高阳人,原名李煜瀛,字石曾。笔名真民、石僧等。李石曾之父是清末内阁大学士李鸿藻,他为清同治皇帝载淳的师傅,深得慈禧太后信任。光绪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兵、户、礼、吏各部尚书及军机大臣。在任期间,以清流议政,名重京师。曾策动清流派大臣弹劾洋务派首领李鸿章,反对崇厚擅订中俄《里瓦几亚条约》。李鸿藻的宅第位于原宣武区菜市口胡同7、9、11、甲11号和东城区干面胡同61号。其中菜市口胡同的宅第已于1997年菜市口南下路工程中拆除;干面胡同61号保存较好,建国后成为华北大学(现人民大学前身)筹备处。其后成为中科院宿舍,先后住过许多国内外知名的一流学者,已列为东城区挂牌保护院落。<br/>李石曾是李鸿藻第三子,1902年留学法国,成为华人留法学生和在法国创业的第一人。1906年他加入同盟会,1909年在巴黎创办了一家豆腐公司而引起轰动,为日后赴欧华人提供了做工创业机会,更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15年,李石曾在巴黎发起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它揭开了中国近代史和百年留法史的新篇章。此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逐渐形成全国规模,为中国的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造就了大批的栋梁之材,如:日后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科学家严济慈、钱三强等;著名艺术家李健吾、常书鸿、潘玉良、林风眠等。1917年李石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创办中央研究院,1929年创办北平研究院,同年出任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李石曾在民国时期曾创建中法大学、孔德学校、中国农工银行、中法工商银行、上海及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世界书局等。他一生创办多项公益事业,是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56年后定居台湾。<br/>2006年底,经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先生的引荐,我们拜访了李石曾的外孙朱敏言先生(74岁)。经朱先生介绍,我们了解到小南园位于碧云寺下东南角,为民国初年李石曾和顾孟余合建的一所别墅式庭院,近代史上的很多著名人物都曾来此做客。<br/>在朱先生的指引下,我们确认该建筑位于碧云寺外墙内东南侧,建于1918年左右,系李石曾等人借用碧云寺庙产,改建的一座朴素宅园,该园地处碧云寺南侧,故被称作“小南园”。宅院占地2亩多,松柏青翠,环境雅致,由碧云寺东路水泉院引水流经此园(现园内尚存水槽遗迹),周围砌有虎皮石短墙。院中坐南朝北并列两排平房,共24间,仰瓦灰埂过垄脊,前出平顶廊。虎皮石墙体,青砖砌就的拱券门窗,东侧排房带地下室。现做为香山公园管理处办公之用。<br/>小南园建成后直至抗战爆发前,李石曾夫妇及其女儿李亚梅每年都要来此地住上一段时间(据朱先生转述其母李亚梅女士在世时的回忆,她于1918或1919年曾随同父母在这里生活过半年多的时间)。最初小南园只是作为李、顾两家私人疗养、休息的场所,所以这里极为寂静。但极短的时间过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br/>自1920年至1925年,造访小南园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非常多,小南园也因此失去了往日的寂静。大体上,来访客人可分为以下几类:<br/>1、 国民党元老蔡元培、张静江和吴稚晖等。<br/>2、 原京津同盟会会员,包括王兆铭、张继、郑毓秀和谭熙鸿等。<br/>3、 李石曾任北大教授和校长时的同事(小南园的另一主人顾孟余当时亦任职北大):李大钊、钱玄同、胡适、刘半农、沈伊默等。<br/>4、 李石曾发起组织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同仁:李书华、李麟玉和彭济群等。<br/>5、 李石曾所结识的法国友人:贝希叶(医学家,曾为慈禧、孙中山等人诊病)、多尔蒙(汉学家,《红楼梦》首部法译本的作者)、阿达玛(数学家)等。<br/>1925年中山先生灵榇暂厝碧云寺塔院一事,即由李石曾与碧云寺主持僧聚林法师商定促成。自因1917年起李石曾先后在香山碧云寺一带开办了西山学院(中法大学前身)、温泉中学、农场、医院、气象台等设施,并对碧云寺给予了一定的捐赠与帮助,李氏与碧云寺僧众交谊匪浅,故能借碧云寺用地修建这座小南园。1925年4月2日孙中山灵榇移厝碧云寺,宋庆龄曾在李石曾夫人姚同谊女士的接待下在这里饮茶小憩,当时陪同人员有宋美龄、何香凝、陈璧君等人。<br/>在李石曾一生所开创和从事的60多项重大社会活动中,至少有三项与这座小南园有关。一是中法大学的创办,一是故宫博物院的建立,再一就是现中国科学院的前身——中央研究院及北平研究院的建立。这座小园的确见证了中国近代的许多历史事件。最后朱先生讲道,若这座小南园可作为名人活动纪念地对外开放,他可以提供当年小南园的历史照片、日常用品作为展品陈列之用。<br/>今日的小南园,房廊依旧,松柏掩映,芳草萋萋,无声地注视着中华大地的万端变化。这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宅园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从而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成为我们追溯以往,教育后人的历史见证。 <br/> </font></span></p><p><span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2"> 引自《北京文物》报2008年第3期 第二版</font></span></p><p><span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2">描述:小南园西立面</font></span><br/></p><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8-8/2008812125968150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真不错,这个写的让人很想去. <p>原来是这阿。</p> 想当年,我在卧佛寺旁樱桃沟里水源头一块大石上写了个“极”,不知道还在不在。当然,跟这个没关系,有感而发吧。 <p>见过这组房子,不知道还有这段历史,谢谢楼主了</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