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个入门问题:社稷坛祭什么?
<p> 社稷指国家,顾名思义是祭祀国家吗?国家如何祭祀?</p><p>那为什么明初十年,社和稷是分开祭的?各祭什么?</p><p>如果说分祭土神和谷神的话,那么就不是祭国家了吗?</p><p>如果说合祭土神和谷神的话,那么与先农坛祈谷有何区别?</p> <p>社稷坛 <br/>开放分类: 宗教、文化、建筑</p><p> 位于天安门西,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西)。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不仅在京城有国家的祭坛,地方各级城市也都有祭祀社稷的场所。社稷坛于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此地曾是辽、金城东北郊的兴国寺。元代扩入元大都城内,改名为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定都北京时,在紫禁城东西两侧建太庙和社稷坛,清因之。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明、清皇帝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和太稷的场所。民国之前,社稷坛基本上没有变化,辛亥革命后,社稷坛的祭祀功能和原有的象征意义都消失了。民国三年(1914年)内务总长朱启钤将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在南面辟一门(今中山公园南门),后又在西辟一门(今西门)。民国四年(1915年)将原在礼部的“习礼亭”迁建于园内,民国六年(1917年)从圆明园遗址移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兰亭八柱”和“兰亭碑”。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在坛北的拜殿停灵,1928年改拜殿名为中山堂,以志纪念。同时,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增建了一些风景建筑:东有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西有迎晖亭、春明馆、绘影楼、唐花坞、水榭、四宜轩,北有格言亭等,以适应新的功能要求。1929年在中山公园内成立中国营造学社,这是影响中国建筑学科发展的大事;1942年7月建中山音乐堂。还将戟门改为电影场,后为革命图书馆,现为全国政协的会议厅。新中国成立后,公园曾多次修葺,又增添了一些大型文娱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是1957年-1999年对位于内坛的中山音乐堂多次进行改建和扩建,其位置在内坛墙内,破坏了历史格局。</p><p>社稷坛整体布局略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垣,占地面积16万多平方米。内坛墙南北长266.8米,东西宽205.6米,红色墙身,黄琉璃瓦顶。每面墙正中辟门,北门为主门,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三座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通面阔20米,进深7米,明间为仿木绿琉璃重昂五踩斗拱,三座门均为拱券式。东、南、西各辟一拱券门亦为砖石结构的黄琉璃歇山顶,面阔12米,进深7米,仿木绿琉璃单翘单昂五踩斗拱。</p><p>按照古代天为阳向南,地为阴向北的理论,社为土地,属阴,所以坛内主要建筑均以南为上。最北为戟门,明代建筑,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原为中柱三门之制,后改为五间均为隔扇门。室内彩画为旧物,金龙枋心旋子彩画,室外彩画为新作的金龙和玺。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铁戟,插在木架上,清光绪廿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误认为是金银戟,将其全部掠走。</p><p>戟门南为享殿,又称拜殿,即现中山堂,原为皇帝到此祭祀时休息或遇雨时行祭之处。建筑始建于明,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重昂七踩斗拱。室外和玺彩画,室内为金龙枋心旋子点金彩画,也是改变功能后的改动。殿内为彻上明造,无廊步,歇山角梁与采步金和下金檩相交于垂柱,这是明代无廊殿座的结构特征,足证此殿仍是明初原物。门窗装修已非旧物,现中三间隔扇门,梢间间槛窗。戟门同拜殿前后连陛,都立于约1米高的白石台基上,台阶六步。</p><p>该殿之南即为社稷坛。坛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平台,四出陛,各三级。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约16.8米,下层边长约17.8米。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五行。坛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为“社主”,又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全埋,1950年移往他处;原坛中还有一根木制的“稷主”已无存。当时坛中所铺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每年春秋二祭由顺天府铺垫新土。明弘治五年(1492年)将所铺坛土由二寸四分改为一寸,后皆遵此制。</p><p>坛四周建有宇墙(壝),墙顶依方位覆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砖,宇墙每边长62米,高1.7米,四面均立一汉白玉石棂星门,门框亦为石制,原各装朱扉两扇。西南除社稷坛、享殿、戟门外,在内坛墙内还有神厨、神库,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五檩,南北并列,之间加建一过厅,其西边内坛墙处开一栱门,通墙的宰牲亭,宰牲亭位于坛墙西门外南侧,为屠宰祭祀用牺牲之处,黄琉璃瓦歇山顶,四角重檐,方形,每边均面阔3间,亭东南有一井亭,现仅存基础和井口。其外有垣墙一重(大部分已拆除),接于西坛墙,在北墙正中有砖石结构琉璃发券门一座,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一间,檐下有仿木绿琉璃三踩斗拱。</p><p>外坛墙周长约为2015米,天安门内西庑正中为社稷街门,东向,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端门内西庑为社左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社稷坛东北门在午门前阙右门之西,原为黄瓦三座门,近年经过改建,已失去原状。</p><p></p><p></p><p> </p><div class="box2"><span class="Tit">先农坛</span><br/> <div class="kind f14"><strong><font color="#999999">开放分类:</font></strong><br/> <a href="http://baike.baidu.com/w?ct=17&lm=0&tn=baiduWikiSearch&pn=0&rn=10&submit=search&word=tag:%B1%B1%BE%A9&tagfromview" target="_blank">北京</a>、<a href="http://baike.baidu.com/w?ct=17&lm=0&tn=baiduWikiSearch&pn=0&rn=10&submit=search&word=tag:%CE%C4%CE%EF&tagfromview" target="_blank">文物</a>、<a href="http://baike.baidu.com/w?ct=17&lm=0&tn=baiduWikiSearch&pn=0&rn=10&submit=search&word=tag:%C8%AB%B9%FA%D6%D8%B5%E3%CE%C4%CE%EF%B1%A3%BB%A4%B5%A5%CE%BB&tagfromview" target="_blan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br/></div></div><p><table class="htb 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div class="box2 p14"><span style="FLOAT: right; BACKGROUND-COLOR: white;"><a href="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e6508eef504ef7fcce1b3eb8.jpg" target="_blank"><img class="editorImg" title="" alt="" src="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e6508eef504ef7fcce1b3eb8.jpg"/></a><br/> </span>农坛建筑群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诸神和太岁诸神和举行亲耕的地方, 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南中轴线以西,与天坛东西相对,遥相呼应。2001年06月25日,先农坛作为明、清古建筑,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历史<br/><br/>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先农坛建于北京南郊,当时称山川坛,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为天神、地抵二坛。后来明天顺二年(1458年)等不断有修缮和新增建筑。 <br/><br/>民国以后先农坛逐渐衰败,后很多建筑被拆除。1916年,先农坛被辟为城南公园。1936年,在原址东南角盖起北平公共体育场,后更名先农坛体育场。 现在先农坛建筑群设有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br/><br/>1949年7月华北育才小学(后称北京市育才学校)迁入北京,进驻先农坛。先农坛太岁殿被育才学校占用,具服殿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占用。 <br/><br/>1979年被列为北京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r/><br/>1997年,育才学校图书馆从俱服殿搬出。 <br/><br/>1998年和2000年,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为先农坛的修缮提供了资金。 1998年和1999年美国运通基金会为北京先农坛的俱服殿和神厨的修缮提供了资金。 <br/><br/>主体建筑<br/><br/>先农坛建筑群可以可分为三组,即先农坛(先农神坛、神厨库院、神仓院、俱服殿、观耕台、庆成宫),太岁殿(太岁殿院和焚帛炉)和天神地祗坛。 <br/><br/>先农坛<br/><br/>先农神坛--先农神坛是皇帝祭祀先农神的祭坛。先农神坛呈方形见方约15米,高一层约1.5米,由石包砖砌,四面有台阶各8级。 <br/><br/>宰牲亭--宰牲亭是祭祀宰杀牺牲的亭子。 <br/><br/>神厨神库院--神厨库院是存放先农诸神神位和准备牺牲祭品的院落,位于先农神坛的正北。 由正殿,东、西配殿和两座六角井亭组成,正殿称为神版库用供奉先农神的牌位,东配殿为神库,存放祭祀和亲耕用品的地方,西配殿为神厨。 <br/><br/>俱服殿--俱服殿为皇帝亲耕前更换亲耕礼服的地方,位于观礼台的北方。 <br/><br/>观耕台--观耕台为皇帝亲耕完毕, 观看王公大臣们耕作的高台。 观耕台呈方形见方18米,高一层1.9米,四面各有台阶9级,台阶踏步由汉白玉条石砌成,侧面雕有莲花图案。 <br/><br/>一亩三分地--一亩三分地是皇帝亲耕的田地,位于观礼台的南方。俗语所说的一亩三分地就是由此而来。 <br/><br/>神仓院--神仓院是存放耕田收获的谷物的地方,亲耕收获的谷物供北京各坛、寺庙祭祀使用。 院子分为前后两个院,前院有收谷亭、圆廪神仓和库房,后院是祭器的库房。神仓院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 <br/><br/>庆成宫--庆成宫是皇帝祭祀和亲耕后犒劳百官的地方。庆成宫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原称斋宫,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今名。庆成宫设宫门两座,院内东侧原有一座钟楼。主要建筑是前殿、后殿及东西配殿,前殿设有月台。 <br/><br/>太岁坛<br/><br/>太岁坛,又称太岁殿,位于先农神坛东北,是祭祀太岁神及十二月将神的院落。 建筑有太岁殿,拜殿及东西配殿, 太岁殿正殿祭祀太岁神,东西配殿祭祀十二月将神 <br/><br/>在太岁殿院外东南侧还有用于焚烧祭祀太岁诸神的祝帛祭品的焚帛炉,为砖仿木结构无梁建筑。 <br/><br/>祭祀和亲耕仪式<br/><br/>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称为藉田礼)。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在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随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亲耕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 <br/><br/>秋天,亲耕田收获后,将谷物存放在神仓院,供北京九坛八庙祭祀使用。 <br/></div></td></tr></tbody></table></p><p><br/>社稷坛是皇帝祭祀“社主”与“稷主”的祭坛。.</p><p>先农神坛是皇帝祭祀“先农诸神”的祭坛。</p><p></p><br/><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