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世界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体量最为巨大的单体木建筑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8-7/20087322174317809.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p></p><p> 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前身,是世界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体量最为巨大的单体木建筑。<br/> 奉天殿与其北部的华盖殿(今中和殿)、谨身殿(今保和殿)共同组成了“三大殿”建筑群,是明清紫禁城建筑群的核心,坐落在全部用汉白玉包筑的三层石台上,每层台的四周都是雕刻精美的石栏杆,石台总高8.12米,边缘高7.12米,占地25000平方米。<br/> 奉天殿初建时的体量,根据《明世宗实录》卷四百七十记载:“原旧广三十丈,深十五丈云”,按明代营造尺度每丈合今3.17米计算,最早的“奉天殿”,面阔应该是95.1米,进深应该在47.55米,重檐庑殿顶,面阔九间。<br/> 非常遗憾的是,这么一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型木建筑,历史上仅仅存在了三个月,奉天殿于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宣布投入使用,四月初八便遭雷火,“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三大殿全部被火烧毁,明成祖将这看成是上天和祖宗对他“靖难”夺位、强行迁都、大兴土木的愤怒,惊恐之余,改北京为“行在”,仍尊南京为首都,改在奉天门(今太和门)听政,不再重修三大殿,此后的洪熙、宣德二帝,皆有迁都南京的念头,也没有重修。<br/> 正统帝继位后,南迁之念已绝,正统五年(1440)重修三大殿,到六年九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成”。虽然借助了永乐时所遗一些旧人的经验和能力,把它建起来了,却又不是与原来完全相同的样子,或者说与原来的“华美富丽”相比,实际上已经简单了许多。<br/> 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三大殿再次被雷火烧毁,而且蔓延的更广,文楼(今体仁阁)、武楼(今弘义阁),奉天门(今太和门),左顺门(今协和门)、右顺门(今熙和门)及午门外左、右廊亦被烧毁。嘉靖帝不得不设朝于端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九月重修完毕。<br/> 嘉靖时代的这次重修,极大的缩小了三大殿的体量,以致建筑与三层月台比例关系失调。原先的奉天殿,面阔占满整个月台,改建后,宽度只和月台前凸部分丹陛宽度相当,进深也相应缩小,导致整个建筑前移,柱础和柱径也被缩小,屋顶的琉璃瓦从头样瓦,缩小为二样瓦。根据记载,明代大木,长者至六七丈,围有一丈六七尺,有的比这还要粗,由于连年采伐,木材的来源越来越困难,所以使嘉靖朝重建时,对于一些不够径粗的大木,不得不采用“中心一根,外辏八瓣共成一柱,明梁或三辏、四辏为一根”的包镶做法,以求得外表的一致。而且“以杉木代楠木”用于“金柱”的做法,也是从嘉靖开始的。可惜永乐时期,用“自出水中”而得厂名的“神木”建造起来的三殿,雄伟如何,从此无法看见了。<br/> 缩小后的奉天殿,嘉靖帝下令改名叫“皇极殿”,华盖殿改叫“中极殿”,谨身殿改叫“建极殿”。<br/> 此后万历二十五年,三大殿又被烧毁,直到天启六年才修复。崇祯末年,李自成占领紫禁城,清军入关后,李自成逃出北京前“焚宫殿及九门城楼”,皇极殿受损严重,顺治帝不得不在武英殿登基。<br/> 顺治帝下令改皇极殿为太和殿。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并拆除两侧斜廊,改为防火墙。其体量延续了嘉靖重修时的规模,横宽63.96米,纵深37.2米,高35.05米。看上去台大屋小,两边以防火墙占居着台面两侧空旷的部分。<br/> 由于嘉靖年间的缩小体量,使得太和殿的面阔不及长陵享殿稜恩殿(面宽66.75米)和太庙前殿(面阔68.20米),但太和殿的高度和进深远大于这两殿,所以总体上比较,太和殿依然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单体木建筑。<br/> 不过世界最大的单体木建筑的头衔,不再属于中国,日本奈良的东大寺大佛殿(金堂),重檐庑殿顶,其长宽高为57米x50米x48米,面阔七间;京都东本愿寺大师堂,重檐歇山顶,长宽高为76米x58米x38米,面阔九间。这两栋建筑的尺寸当然不及明初的奉天殿,但综合比较,其体量均大于太和殿。<br/></p><br/> <p>哈哈,唐代的建筑都是奢华而庞大的</p><p>日本建筑也是受此影响,我想唐代的建筑一定比这个大</p><p>回去看下发掘报告,学院的人现在还在发掘大明宫呢</p> <p>哈哈,唐代的建筑都是奢华而庞大的</p><p>日本建筑也是受此影响,我想唐代的建筑一定比这个大</p><p>回去看下发掘报告,学院的人现在还在发掘大明宫呢</p> 日本那个歇山顶不美观,摇摇欲坠的样子!还是太庙好,原汁原味.
<p>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8-7/200875221152059.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油油</i>在2008-7-5 18:50:32的发言:</b><br/><p>哈哈,唐代的建筑都是奢华而庞大的</p><p>日本建筑也是受此影响,我想唐代的建筑一定比这个大</p><p>回去看下发掘报告,学院的人现在还在发掘大明宫呢</p></div><p></p><p>最大的殿在未央宫</p><p> </p><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8-7/200875221428527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p><br/>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8-7/2008752223353001.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稻子</i>在2008-7-4 0:14:35的发言:</b><br/><p>建极殿可算是嘉靖重修后的遗留物,与谨身殿体量相比应有很大差异了,单单从视觉上,现在驻足乾清门南望,高台石刻与建极殿木构本身已经不协调了~</p></div><p></p><p>旧制难寻 </p><p><br/>明初的奉天殿,四周平廊,面阔虽然也是九间,实际进深也是只有三间,但由于体量高大,攒金柱上的大梁要达到六七丈的长度,从当时所采大木的长短粗细来看,完全能满足需要。我国古代最早的夏屋只有前后两坡,至殷商开始出现四阿顶。任启运《宫室考》称“天子殷屋四注四霤”“大夫夏屋二注二霤”。郑曰:“天子诸侯屋用殷制,四阿四注”,“大夫以下用夏制,前后二注。”至少自西汉以来,庑殿顶既为最高品极,因此早期的奉天殿可以肯定仍是今天的这种庑殿顶,只不过宽是在三十丈左右,深达到十五丈左右。从目前仅存一些诗赋中的描写来看,谨身殿虽然也还是今天的这种“歇山顶”,按工字形三台的实际宽度衡量,“镇极而峥嵘”的谨身殿,建筑体量的高大显然相当可观,而有“悬鱼惃凛而下垂,拒鹊媋而上腾”【56】的描述。还有我国早期歇山顶建筑中,两山不用山花封堵,使用“垂鱼惹草”的特征,证明早期的谨身殿还有宋元遗风。而华盖者“天子盖也”,按《古今注》记载:“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另外“华盖”又是《晋书·天文志》所载星名,“天皇大帝上九星曰华盖,所以覆蔽大帝之座也,盖下九星曰杠,盖之柄也”。明初的华盖殿正是“上仿象夫天体之圆,下效法乎坤德之方”【57】,与今天中和殿屋顶采用“四角攒尖”的形式截然不同,是一座“若圆倪之无极”【58】的圆顶建筑。从“华盖穹崇以造天,俨特处乎中央”【59】的描写来看,赋中所云“俨特”的那种庄重与突出,以及“竦摩空之伟构”【60】的高大而兀立居中,另有一种与今天完全不同的风格,应该正是明代起名“华盖”的原因,大概也是后来在两宫之间加建殿宇(交泰殿的前身)时,也仿照前朝规制做成“圆顶”,并依建筑形式而称“中圆殿”的原因。 </p><p><br/>从早期三殿的体量以及与三台的关系来看,三座建筑之间的距离较今天为短,《春明梦余录》中所说的“中极渗金圆顶,如穿堂之制”【61】似乎应该是早期三殿的布局,嘉靖改建以后的三殿,由于比前缩小,其中极殿不仅更趋孤立,而且几乎已经成为一座与前、后殿无法形成直接联系的独立建筑,已难构成当初那种穿堂的性质,与现今文华、武英前后殿之间那种真正的穿堂相差更远。因此将“穿堂”用在改建后的“中极殿”名下,与初制相较似已不符。 <br/>虽然早期三殿的规模我们已经无法看见了,但它的高大雄阔和“楹绕金龙”、“檐腾神凤”“花础盘磶”【62】的写证,比今天的故宫还要富丽堂皇却完全可以肯定。从今天的故宫,已经很难想象那时的“花础盘磶”是怎样的一种样子,因为今天的三殿、两宫已经全都是素面柱础了。 </p><p><br/>明代三殿“四面轩除”【63】,与周围建筑的关系使用廊接,没有防火墙将三殿从中阻断,所以在明代有关建筑记载中,所用“周围廊房”或“廊庑”并称的记述,是一种准确的记载方式。奉天门更是“结台开轩”【64】,明《实录》中,更有“文武百官朝亲王于奉天门东廊”的记载,其格局显然比今天开敞的多。天坛的斋宫至今还是以163间廊房组成的回廊环绕,可以肯定是迄今为止保留明代风格最大的一组建筑。明代宫殿的这种特色一直至清初还是如此,不过已经超出本文,不做详述。另外从午门两侧掖门到东西两庑南部的小礓各有“斜廊”【65】的情况来看,明代的故宫远比今天繁复玲珑,也是一旦大火升腾,往往延烧殆烬的原因。由于这种繁复的格局,加上经常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火灾,嘉靖曾对大学士张聪说:“宫中地隘而屋众,且贯以通栋,所以每有火患闻。南京宫中诸门皆砖砌,不用木,固知圣祖虑深”【66】。可见在各主要建筑区,建筑之间多施以廊接,是明代故宫的重要特色。 </p><p><br/>明代初建南京宫殿时,元朝尚未灭亡,天下尚未混于一宇,当时的建筑“制皆朴素,不为雕饰”,并将“古人行事可为鉴戒者”及“《大学衍义》(书)于两庑壁间”,朱元璋曾以“前代宫室多施绘画,予用此以备朝夕观览,岂不愈于丹青乎”【67】自许。但因朱元璋一度想衣锦还乡,安都凤阳,后来集中全国人力和物力兴建的中都宫殿,已经华侈无比,终于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加上其它考虑,使朱元璋在中都宫殿尚未竣工,就中途放弃了定都凤阳的计划。中都罢建以后,转为改作南京宫殿,由于中都修建曾引起人民的不满,这时的朱元璋复以“唐虞之时,宫室朴素,后穷极侈丽,习尚华美,去古远矣。朕今所作,但求安固,不事华丽,凡雕饰奇巧一切不用”【68】而自矜。为此朱元璋特谕工部:“今所作宫殿,但欲朴素(校勘本写为“朴业”)坚固,不事华饰,不筑苑囿,不建台榭。” 【69】因此重新改作的南京宫殿,被称为“制度皆如旧而稍加增益”【70】,主要是在旧有基础上改作和增加一些新的建筑内容(笔者另有专文)。宫殿完成以后,明《太祖实录》记称:“上以大内宫殿新成,制度不侈甚喜”【71】。由此相比,北京宫殿的所谓规制“悉如南京”,不过是仿效了南京的整体布局,而它的“高敞壮丽”,按三殿初制推测,应当与中都的大殿差相仿佛,中都柱础达2.7米,现今的太和殿柱础为1.6米。显然永乐所营造的北京宫殿,比南京的“过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小之别,也是“宣德再建,诸匠作皆莫省其旧”的原因,更不是今天这种台座与建筑完全不合比例的形制。<cc></cc><cc></cc><br/> </p><p></p><p>【56】【58】《日下旧闻考》卷七桑悦《北都赋》。 <br/>【57】【59】《日下旧闻考》卷六李时勉《北京赋》 <br/>【60】《日下旧闻考》卷六金幼孜《皇都大一统赋》 <br/>【61】《春明梦余录》卷六。 <br/>【62】【63】【64】《日下旧闻考》卷六黄佐《北京赋》。 <br/>【65】明《万历会典》卷四十四《朝仪》:“凡奖廉能官……至期俱于左掖门内斜廊面北序立。……序班引廉能官,由斜廊行至东廊小礓下面。” <br/>【66】明《世宗实录》台湾校勘本,江苏国学图书馆藏本卷一百二十。 <br/>【67】明《太祖实录》台湾校勘本卷二十五,江苏国学图书馆藏本卷二十。 <br/>【68】明《太祖实录》台湾校勘本,江苏国学图书馆藏本卷一百一。 <br/>【69】明《太祖实录》台湾校勘本,江苏国学图书馆藏本卷一百六。 <br/>【70】明《太祖实录》台湾校勘本,江苏国学图书馆藏本卷一百十五。 <br/>【71】明《太祖实录》台湾校勘本,江苏国学图书馆藏本卷一百十六。 <br/><br/></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斑马</i>在2008-7-4 1:07:26的发言:</b><br/>唐朝含元殿没有奉天殿大?</div><p></p><p>一般网上的含元殿复原图和今天修建的大明宫遗址公园都不符合历史的真实</p><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8-7/2008752157373748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p> </p><p>真实的复原图是下面这个样子<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8-7/20087521581797737.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p>现在大明宫遗址复原工程让许多过去曾经对这座唐代最伟大的宫殿的争议有了答案,随着考古工作的继续,很多过去的错误也得到了纠正,如含元殿70米的龙尾道被证明是从两侧上而非正前方等等. </p><p><br/>现在网络上和书籍上被采用最大量的含元殿想象图的错误就暴露出越来越多了,当然这是考古工作和复原工作的成果.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大明宫含元殿是单檐单层结构.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把重檐采用到殿堂建筑上来,而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非单层结构大殿是武周时期洛阳所建的"明堂",是佛教建筑,而大明宫含元殿是在高宗时期比明堂早几十年,明显不可能采用多层结构.而大殿重檐这种结构的流行则是明清时期的事情了. <br/><br/>西安博物馆里的大明宫含元殿模型就做的非常考究,更贴近历史:大殿为单层,龙尾道两侧上.<cc></cc></p>
目前世界最大的两座单体木建筑都在日本
<p>京都 东本愿寺 大师堂</p><p> </p><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8-7/2008732220234212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p><br/> </p><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8-7/2008732220316584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p> </p><p>奈良 东大寺 金堂</p><p><br/>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8-7/200873222349301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p>把太和殿装在里面,两头还能各多出一间。</p><p>去过京都这个建筑,看上去远没太和殿壮观,十分陈旧的印象。</p> <p>建极殿并未完全烧毁,很多构件还是原迹</p><p>武楼亦同</p><p>所以史料真实性有限,未必真实反映当时毁坏情况</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河豚毒</i>在2008-7-3 22:52:14的发言:</b><br/><p>建极殿并未完全烧毁,很多构件还是原迹</p><p>武楼亦同</p><p>所以史料真实性有限,未必真实反映当时毁坏情况</p></div><p>建极殿可算是嘉靖重修后的遗留物,与谨身殿体量相比应有很大差异了,单单从视觉上,现在驻足乾清门南望,高台石刻与建极殿木构本身已经不协调了~</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斑马</i>在2008-7-4 1:22:43的发言:</b><br/><p></p>宋朝和元朝的都小?我记得有人跟我说,好象都很大的.</div><p></p><p>宋元没有考古数据,但据说都不小。</p><p>含元殿体量小是根据考古数据+文献推测的,而且含元殿是门殿合一,体量不不上宣政殿紫宸殿麟德殿一类的功能性建筑,甚至比三清殿还还小。而且大明宫之于唐宫苑的地位应与圆明园之于清宫苑地位相当。</p> 唐朝含元殿没有奉天殿大? 含元殿体量较小,全靠周边的廊阁烘托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稻子</i>在2008-7-4 1:19:19的发言:</b><br/>含元殿体量较小,全靠周边的廊阁烘托</div><p></p>宋朝和元朝的都小?我记得有人跟我说,好象都很大的. 真是巧夺天工啊~~太美了:) 经典! 估计是金丝楠木的。我说现在怎么楠木绝迹了呢。都给烧了。不过长陵大殿能留到今天真是万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