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北京人的用餐规矩,实在是不少,一些老规矩用现代人的目光还真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甚至有些迷信色彩,但却反映出老北京人朴素的心理和几百年来养成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 一是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特别是家中有七八十岁老人的,绝对不允许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这是因早年间家里死人后要摆供品,其中“倒头饭”就是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如果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是对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 二是吃完米饭后,碗里要一干二净,不能有剩余的米粒粘碗上,老辈人常对年轻人说,碗上粘着米粒,将来就要娶个麻脸的媳妇。实际上是告诫年轻人要养成珍惜粮食和勤俭持家的好习惯。 三是吃米饭不够时不能说“要饭”或“再要一碗”,要说“再来一碗”或“再盛一碗”,因过去老北京人将街上的乞丐称为“要饭的”。 四是吃饭时不能吧唧嘴,喝汤时不能出声音,要用勺一下一下轻轻地喝,不能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喝,如果声音过大,被视为对旁边吃饭人的不尊敬和没有教养,像猪吃食儿。 五是不许用筷子敲打饭碗,饭菜没端到桌子上时,孩子们要静静地坐在桌前等待,如果哪个孩子不懂事用筷子敲打饭碗,大人会马上训斥:“我这儿不收要饭的。”因为过去街上的乞丐多是一边敲打饭碗一边乞讨。 六是吃饭时不能闲聊,现在人们吃饭时多是边吃边聊,而过去老北京人却讲究“食不言”“餐不语”,特别是大户人家坐在一起吃饭时,不许随便说话,特别是孩子们,吃饭就是吃饭,谁要是吃饭时随便说话,轻者会受到大人的训斥,而重者会遭到大人用筷子打上两下。 七是吃饭时不能随便换座位,刚开始坐在哪儿,就一直坐在哪儿,不能端着饭碗一会儿坐这儿,一会儿坐哪儿。因为只有街上的乞丐才是要了一家又一家,不断变化“位置”。 八是吃饭时,若是谁不小心失了手将饭碗、菜盘子等家伙打碎了,要连忙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以此缓和气氛,使失手的那位不至于难堪。 而今这些老理儿大多已被人们淡化,甚至完全消失,但在一些讲究的老户人家里,还依然保留着一部分。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些老理儿是为了营造和谐的就餐环境,图的是吉利,其实也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举报
我家现在还这样
估计居士没有体验过
我出生在上海,5年级回北京考的中学,在上海家里长辈一直是这么教我们小孩儿的,平时的吃相、坐相、站相都会要求,家教不分南北,教养不分国界。[em01]
多谢!
一是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
0--=--
这个貌似全国人民都知道※我小时候还挨过打。。
在别的地方呐?
年轻人未必知道,前几年王府井大街(好象是王府井)街边的雕塑就是大碗里插着筷子,看上去是民俗文化的体现,后来不少市民提出异议,好像拆除了....设计师应该是年轻人,对传统的东西了解不深入...
对今天的孩子 教育意义巨大 支持
只是楼主的头像太
字特似乎也没必要 太醒目了些
我以为大法师没有做到
学习啦!谢谢大家,很多这些冒似老土的规矩其实充满了长辈对后人的期盼与祝福,
让自己的后人那怕没钱也要在精神,道德,行为上有文化人气质,用心良苦呀!这种习
惯传承下来受益终生,以前和外国朋友吃饭,饭桌之上20多人除了我和几个欧美朋友
把碗拿起来,八个韩国人从始至终无一让碗离开桌子,女孩吃饭时,都下意识的用左手
勺状在底下护着在上方勺里的米饭到口中,方方面面显示出对粮食的爱惜.....这其实
可能都是从我国古代传承的文明礼仪呐....
贴一张让我一直难忘的一个饭桌家训例子
1. 这篇文字网上到处都是,如果不是楼主自己写的,最好标上“转贴”。
2. “二是吃完米饭后,碗里要一干二净,不能有剩余的米粒粘碗上,老辈人常对年轻人说,碗上粘着米粒,将来就要娶个麻脸的媳妇。实际上是告诫年轻人要养成珍惜粮食和勤俭持家的好习惯。 ”
这是能饿死人的年代留下来的习惯。不知道各位如今到饭馆吃饭是否还能盘干碗净。
3. 还有一种注意的地方:筷子、壶嘴不对着人。很多人不知道这点,也有人对此敏感。
我们家一直是这么教的,不让捧着饭碗吃,夹菜挨自己这边夹,不准夹到别人那头去。而且要求食不言寝不语,我现在在家肯定做不到食不言,幸亏长大了没人管了。
到我姨姥姥家壶嘴的事儿就比较小心,有时候撂下壶没注意,老太太自己还把壶嘴扒拉一下。不仅是不能冲客人,压根就不能冲着人。
不止这些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4 09:20 , Processed in 0.152284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