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八大怪
三十年前北京天桥之形式与而今无甚差别。所歧异者唯一般卖艺人技术之不同 耳。俗称有“八大怪”之说,就余所见所知者略述于下:赵瘸子之杠子,此人幼年武艺极有功夫,因踢腿用力太猛遂致残废,或有谓与人争斗被敌人打伤者。但以根半腿人而能在杠上耍练种种技术,此所以为怪也。每日携一徒至天桥地方,将杠架支好,先使其徒演练一二招笑玩艺,作为引场,然后彼一瘸一点出场,类如戏上《打瓜园》老汉陶洪一般,精神矍烁,手脚灵活,腾上翻下,做各种艺术。如单手大顶,噎脖子,左右顺风旗,燕子翻身,哪吒探海,种种变幻,不可名状。观者无不喝采。每演一次能得当十大钱三五千不等,一日间进钱或有三四十千之谱。
万人迷之杂唱,此即去年死在张家口小万人迷之祖父也。彼时老万人迷之年纪已有六十余岁,头似椭圆形,两头尖,眇一目,连鬃黄胡须,以白土涂其面,其两腮之短髭愈显得蓬蓬扎扎。先以白土在地画一大圆圈,彼则危坐其中。夏日赤背,只穿一破布蓝裤,跣其双足,腰间掖破鞋一双、竹板两片,顺口演唱各种码头调,又作种种怪象博观者笑。类如以两只鞋当两面镜子,学妇人梳头搽粉形式;一手执破鞋一只,当作有柄之镜面前后照看,招得众人狂笑捧腹不止。有时演唱《二进宫》,将两只破鞋分左右摆开,向观众说道,一只鞋是徐彦昭,一只鞋是杨波,自己去李娘娘,遂以手敲两板而演唱之。唱毕,跪在地上乞钱,观者多怜其穷苦济以钱文。所怪者“万人迷”三字是其自称之名词也。
怔米三之铁锤,此人年有六十余岁,面紫多麻,肥胖大肚。练就一身硬肉,有铁练流星锤一对,重有二十斤左右。每日在天桥把场子打好,即将上衣脱下,凸其肚皮,一手捣其铁练流星锤向肚中擂之三五次,即向观众要钱。只以铁锤锤肚为能,实技术中之一怪耳。
韩麻子之相声,此人专以恢谐逗笑或学各种卖货声,甚有趣味。嘴极刻薄,其村野不堪入耳,有时亦能掉文骂人。观彼之形象甚为古怪,面紫多麻,其眉目间含有若干荡意。且将发辫盘于前面额角间,手执破扇一柄,每见其两唇掀动,二目乱转时,遂不闻其作何言语,亦不禁令人失笑。已故大画师沈容圃曾图其形置镜中,挂于大栅栏更房窗隔上或挂于煤市街路东米铺门口,借以做清水传真之招牌。其要钱时,必在说极热闹处,突的用手把头上所盘之发辫往下一撩,盖取其恭敬之意,把手向腰间一叉,便向观众要钱。后来社会上有句俗话是“韩麻子叉腰”,即要钱之谓也。
呼胡李之洋铁壶,或谓其为山西省某酒店之伙计,因好唱被辞来京,遂在天桥自树一帜。以洋铁筒塞入鼻孔中,复将破洋铁壶悬于腰间,两手拉一梆子呼胡,一边走,一边拉,一边唱。有时兼打其腰间之破洋铁壶作鼓声,鼻中所塞之铁筒作唱后之尾音。
每唱一句,其煞尾之音即以鼻筒代之,甚为可笑,故亦列为八怪之一。
人人乐之口技,此人名姓余不甚记忆,因其“人人乐”三宇足可代表其技能,故吾人反将其姓名忽略焉。盖彼一人而能兼五六人说话,且能学各种雀鸟叫唤,并能学鸡猫猪狗声音。学鸡能分为雄鸡(俗名为“九斤黄”)、小广东鸡、雉鸡、雏鸡等名目;学狗亦能分雌雄大小之别,更能学癞狗、病狗群狗同吠之声。且其在台献技时,有帐内帐外之分别:学飞禽走兽皆于帐子外边撮口而吹之;若要学男妇老幼一家人聚谈,乃钻入帐子里边学之。最拿手者如“五子闹学”、“阖家欢乐”等节目。余曾玲其“五子闹学”一段,虽不及蒲松龄先生《聊斋》所说之口技,然曲尽其能事矣。腊溺高之山西小曲,此人余只闻其名,未见其面。所唱多系各码头调,类“呼胡李”一流。惟不甚知其详细,故亦无所叙述。
穷不怕白土撒字,彼能以白土子面用二指捏之向地上撤丈尺双钩大宇,颇有形象,如“一笔虎”、“一笔福”、“一笔寿”等大宇。每日至天桥,先以白土撒一圆圈,复又撤一大福字或寿虎等宇,复于大宇下撒四行小宇,然后敲竹板指此四行宇唱曲。余曾记其一行云:一大变为天,文殊问普贤,寿星哪里去?跨鹤上西天。天宇起天宇落,词虽不工,尚有意趣。且能与《千宇文》、《百家姓》两本小书编为歌唱,如“戴的是日月盈昃对儿表,穿的是一身九服衣裳”等词句。其后为城内某邸闻知,喜其滑稽,传至府中,赏以侍卫钱粮,供各福晋妇女之消遣,为开心去闷之计耳。
以上八怪为三十年前天桥一带之生意人,至今无一存者。其中或为余所亲见或余所耳食,虽系远年旧闻,亦可为补阙之文字也。
天桥八大怪
听说天桥八大怪总共有三拨呢. 这个就不大熟悉了 有时间的话,可以到潘家园的华声天桥去看看表演,可能还能找到老北京天桥八大怪的身影! <P>en~不同时期</P> <p>现在在天桥广场有八大怪的雕像</p> 今天才得知关自仁先生是第三代天桥八大怪里关德俊的公子,昨日关先生也来到广茗阁观看了曲艺队的演出。 我是看《狼烟北平》的时候看到的,说八大怪因为朝代和时代的不同有3拨儿,我后来问我老爸,他说他小的时候,解放前还去看过呢,但是因为天桥那儿地界儿比较混乱,他小的时候大人们是不愿意让他去的。 听家里老辈儿人讲的怎么不一样呢?...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个“大兵黄”,自己包场子开骂的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麝烟微</i>在2007-1-3 2:37:58的发言:</b><br/>听家里老辈儿人讲的怎么不一样呢?...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个“大兵黄”,自己包场子开骂的</div><p>开骂也算曲艺形式?</p> <p>万人迷是马三立的师叔吧 比朱少文应该小一辈呢吧</p><p>不知道是不是了</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西城兔爷</i>在2007-5-4 5:38:25的发言:</b><br/><p>开骂也算曲艺形式?</p></div><p>天桥八大怪并不只是曲艺艺人,也有武术杂技乃至各种离奇的表演,表演的艺人们大多外形服饰怪异,身怀绝技</p><p></p> <p>原来八大怪确实有三代,怪不得听说的不一样呢~</p><p>估计大多数现在在世的老人们比较熟悉亲眼见过的就是第三代了</p><p></p><p>转:</p><p align="center"><span class="cc"><a id="bdg" name="bdg"></a><strong><font color="#ff0000" size="3">天桥的三代“八大怪”</font></strong></span></p><p>天桥自元、明时代出现了市场和商业群之后,到了清代已变得日益繁华与热闹。出现繁华与热闹的原因之一便是历代身怀绝技的各行业的民间艺人在天桥施展自已的艺术绝技。据有人统计,仅清朝末年至解放初期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天桥卖艺的京剧、评剧、曲艺、武术、杂技等各种民间艺人多达五六百位。</p><p>天桥“八大怪”产生于天桥。他们相貌奇特,言行怪异,身怀绝技,深为广大群众喜爱。</p><p>第一代’‘八大怪”,大约出现于清代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他们是:穷不怕、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p><p>第二代“八大怪”,主要是指在辛亥革命以后出现在老天桥民间艺人中的佼佼者和演技奇特怪异者。他们是:让蛤蟆教书的老头儿、表演滑稽二簧的老云里飞、装扮奇特的花狗熊、耍中幡的王小辫、三指断石的傻王、耍金钟的、数来宝的曹麻子、耍狗熊顶碗的程傻子。</p><p>第三代“八大怪”活跃在距今半个多世纪前后,这时正是天桥最繁华热闹,也是最为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天桥涌现出来的著名民间艺人可谓灿若星河。第三代天桥“八大怪”为:云里飞、大金牙、大兵黄、焦德海、沈三、赛活驴、拐子顶砖、蹭油的。</p><p></p><p>第三拨“八大怪”是指三四十年代的小云里飞、大金牙、焦德海、人人乐口技、沈三、蹭油的、拐子顶砖、赛活驴。</p><p> 小云里飞是老云里飞的后代,初名“壁里蹦”、“草上飞”。此人跟头翻得好,一口气能翻40多个。小云里飞善演滑稽二簧京剧,用大纸烟盒作乌纱帽,用长头发系在细铁丝上作胡子,用根粗铁丝粘上鸡毛当作难翎,用一根芦苇系上红绿绳便成了马鞭子。他有五六个伙计,个个都是全才,生旦净末丑外带武行跑龙套,很能吸引观众。小云里飞还有两手绝活,一是把舌头伸出,“啪“的一声能贴在鼻梁上;二是把耳朵捏巴捏巴能塞进耳朵眼里。<br/> 大金牙是河北河间县人,因得罪了当地恶少.才到天桥演拉洋片。此人因身材矮胖、小眼睛、大嘴,笑起来露出一颗大金牙,才得了这个绰号。<br/> 焦德海是穷不怕的徒弟,深得师傅的艺术精髓,将单口相声发展为对口相声,对相声艺术的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他人长得精瘦细长挑,光头,说相声时不使怪脸,没有夸张表情,可甭管说什么段子,经他嘴里一说,观众都忍不住要笑。他说的段子大都是自己编的。他的许多徒弟后来都成了名家。<br/> 人人乐一人能兼演五六人说话,且能学各种鸟雀叫声和鸡猫狗的声音。学鸡能分雄鸡、雌鸡、雉鸡、雏鸡等,学狗亦能分雌雄大小之别,更能学懒狗、病狗、群狗同吠之声。其在台献技时,有帐内帐外之分:学飞禽走兽,皆于帐外嘬口而吹之;若学一家人聚谈,乃钻入帐中。<br/> 沈三原名沈友三,身材高大,虎背熊腰,是京城有名的跤手,曾击败过俄国大力士麦加洛夫。沈三还表演气功常表演的“双风灌耳”、“踢砖”等。双风灌耳是在地上放一块砖,表演者侧身躺下,耳部枕在砖上,上边耳部再压3块砖,另一人手执大铁锤往下砸。一锤下去上边三块砖击碎,耳下一块砖也被反碎,而表演者安然无恙。踢砖是将一块砖立在地上,前后各放一碗水,然后猛踢一脚砖头上半块飞滚出去,而下半块砖立着不动前后两碗水竟滴水不洒。<br/> 蹭油的名叫周绍棠,东北人,以兜售自制的去油皂为生。从他面前走过的人,只要衣服上有油渍,他就拉住,用去油皂往下擦,一边擦一边念叨:“蹭、蹭、蹭啊,蹭油的呀;掉、掉、掉,油儿掉啦!”<br/> 俗话说“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拐子顶砖正相反。是光练不说。不论寒暑,他每天找个路边跪在那里,垂目合掌,头顶100多斤的一摞方砖,呈宝塔形,约五、六尺高。他身前压一纸条,上写:“拐子要钱,靠天吃饭。善人慈悲,功夫难练。”等到要够一天饭钱,他便把一块块砖卸下来。这时人们可看到他头顶露出一个拳头大小的深坑可见功夫确实难练。<br/> 赛活驴原名关德俊,他有个驴形道具,是用布做的。套在身上,两条甩就是驴后腿,握住木拐的双手就是驴的前腿。弯下腰,头伸进驴脖子的头形之中,内有望孔,可以看到外面。他妻子化了妆骑在驴背上,打着竹板唱莲花落。驴子走动时,还表演各种动作,如驴子散花、驴尥蹶子、驴失前蹄等。他手脚并用,上下自如,人称“赛活驴”。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