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含之密报毛泽东:主席,有人诬告江青
<div class="font_title margin_top"><span id="c_title">章含之密报毛泽东:主席,有人诬告江青 </span></div><div class="font_hui" style="LINE-HEIGHT: 25px;"> <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8-2/2008219112091589.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div><div id="content_zoom"><style id="_Custom_Style_"></style><p><font face="楷体_GB2312"> <font color="#006600">一代奇女子章含之本月26日与世长辞。章含之一生跌宕起伏、功过难断。在那个一切皆政治处处是斗争的年代,当章含之跨入外交部这个“文革”重灾区,权力斗争就迎面而来。1976年,政治斗争力量陡然转向,乔冠华与章含之双双被外交部除名,政治生命戛然而止。而据历史学者章立凡考证,毁灭两人前途的是章含之呈递毛泽东与江青的一封密信。</font></font></p><p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px;"></p><p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px;"><font color="#006600"><strong></strong></font></p> <p></p><p style="MARGIN: 0px;"> 其时,在外交部人事斗争日益白热化,且全国处于“批邓”高潮,“四人帮”暂居上风之际,章含之将命运寄托于与毛泽东的师生情谊,以“我们”(章、乔)之名,上书告发两名“敌人”——当时外交部的“通天人物”唐闻生、王海容。</p><p><font face="楷体_GB2312">主席: </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去年夏季我们曾听到一件诬告江青、春桥同志的事件。现在想来,这是邓小平在幕后策划的。现将事件经过向主席报告: </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去年夏天,大约八月,一天晚上,海容、小唐两位同志来找我说有件事要了解。她们说她们去看了康生同志。是邓小平带话给她们说康老想见她们,后来康老的秘书直接打电话与她们联系约时间。小唐说她们请示了主席,主席同意后她们才去的。 </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接着,她们说康老病很重,恐不久于世了,因此有件心事要托她们转报主席。康老说,江青、春桥两同志历史上都是叛徒,他曾看过春桥同志的档案,是江青同志给他看的。康老要海容、小唐找两个人去了解情况,一个叫王观澜、一个叫吴仲超。康老说这两个人可以证实江青、春桥同志是叛徒。海容、小唐说她们想问问乔冠华同志是否认识王、吴二人。乔说他只知有此二人,并不认识。她们又说,听说江青同志的历史叛徒材料在三十年代香港、华南的报纸上有登载,问乔当年在华南工作是否见到过这类消息和文章。乔说他只见过生活上对江青同志的攻击,从未见过涉及政治叛变这一类的东西。关于春桥同志的情况乔说他完全不知道。当时我说文化大革命期间听说上海有一派贴过大字报说春桥同志是叛徒,后来被压下去了。 </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当时我们都劝王、唐两位不要替康老传这些活。我们说如果康老有事向主席报告,他可以口授他的秘书写下来,而不应该叫两个不了解情况的年轻同志传这种活。我当时说尤其关于江青同志这些话更不应该传,这样做客观上矛头是对着主席的。小唐说他们这些老同志不会把江青同志的事扩大的,不过她应当退出政治活动,将来叫她养老,去看看她还是可以的。 </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以后我们再也没有问起此事。但是在她们谈此事后不久,有一次在人大会堂宴会散会时,我见到一个行动有点困难的老年人。正巧海容走过,我问她此人是谁。她说“这个人就是吴仲超。”不知这是否是她有意安排吴出席宴会的。 </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以上情况特报主席参阅。 </font></p><p align="right"><font face="楷体_GB2312">含之 </font></p><p align="right"><font face="楷体_GB2312">一九七六年四月廿五日</font></p><p> 信件指出:一、觉察到康生通过唐闻生、王海容诬告江青、张春桥事件,是邓小平幕后策划,所以要向主席揭发;二、唐闻生、王海容曾向老乔调查江青、张春桥的历史,乔冠华表示完全不知道;三、我们(乔、章)坚持原则,劝唐闻生、王海容不要替康生传话,特别指出关于江青的话尤其不能传,因为客观上矛头是对着主席的;四、唐闻生对江青有议论(应当退出政治活动养老),王海容涉嫌有意安排证人吴仲超出席人民大会堂宴会。</p><p> 意外的是,毛泽东批评此信意在“借刀杀人”,“借中央之刀杀王海容、唐闻生”。随即,“四人帮”倒台,专案组在王洪文家中抄出了一份组阁名单,乔冠华出现在“政治局委员”与“副总理”之列。</p><p style="MARGIN: 0px;"> 随后,乔冠华被押于史家胡同51号后院隔离,章含之则在外交部受审。<br/> <br/> 提及这段往事,晚年的章含之感慨:“我一生中一系列重大转折都离不开毛主席,他在我生活的每一关键时刻主宰了我的命运。”</p></div><br/> <p>我昨天刚看的<南方周末>有相关报道。</p><p>才知道章含之,乔冠华夫妇曾在周总理病重时对总理倒戈,并劝另一对外交部夫妇"识时务"。章含之在晚年自传《跨过厚厚的大红门》里对总理倒戈这件事的说法是“时常自责”。</p><p>因为喜欢洪晃的关系,对她的妈妈章含之也是尊敬有加,但当我昨天看这篇报道的时候,感慨良多啊。当我们在看大历史的时候,多少细节无从知晓,如果把细节串起来的话,我们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从这我又想到历史观的问题,如果从人性出发,我们该如何评价历史呢,是不是就没那么多所谓客观角度了呢。</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3 1:11:56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小仨儿</i>在2008-2-3 0:39:06的发言:</b><br/><p>我昨天刚看的<南方周末>有相关报道。</p><p>才知道章含之,乔冠华夫妇曾在周总理病重时对总理倒戈,并劝另一对外交部夫妇"识时务"。章含之在晚年自传《跨过厚厚的大红门》里对总理倒戈这件事的说法是“时常自责”。</p><p>因为喜欢洪晃的关系,对她的妈妈章含之也是尊敬有加,但当我昨天看这篇报道的时候,感慨良多啊。当我们在看大历史的时候,多少细节无从知晓,如果把细节串起来的话,我们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从这我又想到历史观的问题,如果从人性出发,我们该如何评价历史呢,是不是就没那么多所谓客观角度了呢。</p><br/></div><p>要想辩证的分析历史的人和物,非得等到百年之后,相关的人死的一干二净,我们才能真正的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人。</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