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 发表于 2008-1-11 10:52:00

西城区文物古迹(下)

<p>棍贝子府花园 <br/>新街口东街积水潭医院内。先为诚亲王新府,即贝子弘景府。嘉庆年间,又赐给仁宗四女庄静公主,又称四公主府。后为棍贝子府。嘉庆年间引玉河水入府,在积水潭之南和西岸存有花厅,潭东有土丘一座。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静海寺 大金丝胡同 </p><p>林彪宅 前毛家湾1号 </p><p>溥仪故居 东冠英胡同40号 </p><p>元大都下水道遗存 西四新华书店、西四包子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庄亲王府遗址 <br/>太平仓西口路北。太宗第五子硕塞于顺治元年被封为承泽郡王。顺治八年以功晋为亲王。硕塞第一子博果铎于顺治十二年(1655)袭亲王,改号曰庄。此后均以庄亲王承袭。庄亲王载勋曾在王府设立拳坛。八国联军入侵其府被焚。20年代,北洋军阀李纯及其弟馨买下庄王府,拆除王府建筑,在此建房,称为平安里。"平安里"门额砖雕保存在西城区文化文物局。后在此地又开辟为平安里大街(并入地安门西大街)。其址被分割成南北两区。今存庄亲王府的前部遗址。 </p><p>普寿(清真)寺 <br/>锦什坊街63号。始建年代不详。原占地4000平方米。清真寺大殿中的圣龛背向"麦加",因麦加在中国西部,所以清真寺大殿都坐西朝东。大门三座,歇山顶,石砌。门额上书"效赐普寿寺"。两旁有门各一。二道门为垂花门。拆二门影壁时发现有"望月楼"石刻匾,两旁刻有"崇祯岁次乙亥春月谷旦重修"字样。垂花门两侧南北房各五间,南房为浴室,北房为讲堂。大殿为四破五,18间,前出轩3间,后带抱厦。原有3块匾,中间为阿拉伯文,两旁为汉文匾。左曰"原无更",右曰"再无转"。后窑殿由圣龛和宣讲台组成。寺内有碑四块。西城区伊斯兰教协会驻此。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甘石桥 <br/>甘石桥路面地下。又名干石桥。建于元代,在原阜财坊东北角,横垮在小河漕干沟上。现埋位于西斜街东口的西单北大街道路下面。为南北走向的单拱弧面石桥,桥长38米、宽12米,桥孔高2米、宽3.5米。桥距马路东便道约1.2米,距马路西便道约2.2米,桥上石栏板现已无存,桥身尚保存原状,因修建道路埋于地下。桥拱最高处距马路路面约0.3米。今西单北大街原称甘石桥大街 </p><p>公扎尔塔宅 西斜街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 </p><p>贝勒允祎府(遗址) 王府仓胡同三十八中 </p><p>武定侯宅 武定胡同23号 </p><p>刘少奇故居 <br/>南四眼井胡同2号。刘少奇(1898-1969),湖南省人。1937年2月,刘少奇带领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由天津搬到北平,在此处居住。这里是刘少奇当时的秘书林枫和译电员郭明秋的家。当时刘少奇使用的化名是胡服。刘少奇在四眼井胡同10号居住一段时间后,就搬到鲍家街17号(今新文化街207号)居住。砖塔胡同内四眼井胡同10号是一座小型四合院,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中国工程师学会旧址 复兴门内大街48号 </p><p>克勤郡王府 <br/>新文化街第二小学。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王府之一。曾一度是知名人士熊希龄的诠宅。王府后半部的后寝门、后寝和后罩房等建筑物尚完整。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p><p>刘少奇故居 新文化街207号。 </p><p>醇亲王府 鲍家街、宗帽胡同。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王揖堂宅 参政胡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 </p><p>皇城墙 长安街、府右街 </p><p>张自忠故居 光明胡同自忠小学。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刘绍棠故居 光明胡同 </p><p>关帝庙 勤劳胡同19号 </p><p>金鳌玉蝀桥、北海大桥 <br/>文津街。该桥横跨北海与中海,元代为太液池上的木桥,明弘治二年(1489)改建为9孔石桥。桥两端建牌坊各一,西名金鳌,东名玉蝀(今皆不存),因此得名金鳌玉蝀桥,又名御河桥。1956年为方便交通,扩建大桥,周恩来总理亲自到现场视察,提出向南扩展的意见,使桥北侧的团城得以保留。 </p><p>《文学校刊》编辑部<br/>文津街、五四大街交界处路北。《文学校刊》为巴金、靳以所办,他们当时就住在编辑部内。 </p><p>定亲王府(遗址) <br/>西四南大街缸瓦市路东九三学社。清高宗第一子,名永璜,死于乾隆十五年(1750),追封为定亲王。全府占地40余亩。西墙就是今沙锅居饭庄一带,东到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所在地,房屋400余间。府内设有管事处、买办处、庄园处、随侍处、回事处等,负责管理财政、征收地租、跟班等事务。此外还有马圈(今阜城门)。九三学社办公用房是王府仅存的部分建筑。 </p><p>缸瓦市堂 西四南大街缸瓦市路西。清同治二年(1863)始建 </p><p>户部银行旧址 西交民巷工商银行储蓄所 </p><p>净业寺(遗址) <br/>德胜门内西顺城街。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内宫监太监袁亨、司礼监太监麦福等捐资修建。额书智光寺,后改名为净业寺。清代重修,为什刹海周围主要名刹。因什刹海西海与寺相近,明清时多称之为净业湖。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3间、前殿3间。东西配殿各面阔3间。后殿面阔5间,西配楼3间。净业寺南临湖岸,树木成荫,有江南云水之胜,尤为盛夏消暑佳境。明清文人至此游览,多留有吟咏净业寺的诗句。现寺内建筑大部分拆改,仅余前殿及西配楼,建筑面积为334.5平方米,现由北京压缩机配件厂使用。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冯亦代故居 三不老胡同 </p><p>北岛故居 三不老胡同 </p><p>奎公府 <br/>宝产胡同23~29号、赵登禹路58号、60号、四根柏胡同18号。为清裕亲王后裔魁璋之府。裕亲王府原在台基厂二条中间路北,清末因被辟为奥匈帝国驻华大使馆,末代镇国公魁璋遂迁居于此。奎公府由中路庭院和东西跨院组成,原有假山、太湖石、爬山廊等已被拆除,古建房、游廊、垂花门保存尚好,现由福绥境派出所和北京电影制片厂使用。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宝禅寺 <br/>宝产胡同。元至大元年立大承华普庆寺,为裕圣太后报德作也。又为安御容之所。明成化六年1470,内官麻俊即寺复建,赐额宝禅。本朝康熙、乾隆年间重加修葺。寺内有明尚书万安、学士彭华、尚书甘为霖3碑。又康熙年间大学士明珠、乾隆年间大学士公傅恒先后修葺,立碣以纪其事"。今仅存残殿1座,由北京照明设备器材厂使用,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吕祖宫 <br/>复兴门北顺城街13、15号。建于清代。坐西朝东,山门的石门额上书"古刹火神庙"。山门内西为火神殿3间,北为文昌殿3间,南为吕祖阁3间,火神殿后有娘娘殿3间,这是一座现今保存较好的小型道教宫观。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清学部旧址 <br/>教育街1、3号。庚子事变后清政府实行新政,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统管全国学政。学部设尚书1人、左右侍郎各1人、左右参议各1人、参事官4人,分设5司: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会计司。5司下分设12科。这里原是敬谨亲王尼堪的府邸。尼堪为清太祖努尔哈赤长子楮英第三子,清初名将。清顺治六年(1649)晋敬谨亲王,其后代一直居此。府坐北朝南,北至手帕胡同,东起宣内大街,西至参政胡同。有府门5间,银安殿面阔5间,前出丹墀,东西翼楼各面阔5间;启门3间,神殿5间,遗念殿(后罩楼)7间。东院有花园。辛亥革命后学部改教育部。1912年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佥事兼第一科科长时,曾在这里工作,主管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美术展览、动植物园,以及文艺、音乐、戏剧、古物等事务。1915年鲁迅任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小说股主任。国民政府南迁后,此处为国民党市党部。现已部分改观,银安殿院已建起楼房,但王府格局仍清楚可见。存有文物建筑120间,建筑面积3642平方米,现由武警招待所和北京外事职业高中使用。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松坡图书馆 <br/>小石虎胡同。为纪念蔡锷而建立的图书馆。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1918年梁启超等人为纪念蔡锷在上海成立松社。1922年在北京的松社成员决定筹建松坡图书馆和设立蔡公祠。松坡图书馆以杨守敬的2.4万册藏书和1920年成立的读书俱乐部的6 000余册藏书为主,馆址设在北海快雪堂和小石虎胡同。在快雪堂设松坡图书馆第一馆,专门收藏中文书刊。在小石虎胡同清右翼宗学旧址设松坡图书馆第二馆,专门收藏外文书刊。1922年松社成员一致推举梁启超为图书馆馆长。1923年11月图书馆成立。第二馆于1924年6月开放,第一馆于1925年10月开放。1929年第二馆并入第一馆,后并入国立北平图书馆。 </p><p>蒙藏学校旧址 <br/>小石虎胡同38号。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分设左右两翼宗学,培养宗室弟子,右翼宗学即设于此。乾隆九年(1744年)迁至绒线胡同,宗学旧址赏赐大学士裘日修为宅。1924年梁启超等人在此筹建松坡图书馆并向社会开放。其西侧为镇国公绵德府,1913年蒙藏院在此开办蒙藏专门学校。1923年秋,李大钊、邓中夏等来校开展革命工作,1924年乌兰夫、奎壁、吉雅泰等一批青年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批蒙古族党员,并在此组建了蒙古族的第一个党支部。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绵德府 <br/>小石虎胡同33号。绵德是清高宗第一子定亲王永璜之长子,乾隆十五年(1750)袭王爵,乾隆四十二年封镇国公,此处是封镇国公以后的住宅。府坐北朝南,三进院落。第三进院后院有石制元太祖成吉思汗纪念碑l座,是蒙藏专门学校为纪念元太祖建立的。碑身为方柱形,下为石须弥座,通高2.92米。院内还有l棵树干周长2.7米的古枣树。 </p><p>洵贝勒府 <br/>西单北大街110号。载洵为醇贤亲王奕第七子,摄政王载沣之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载洵过继给端郡王奕为嗣,宣统初年协助其兄摄政王,任海军大臣,清宣统二年(1910)赴美考察军政,在旧金山登陆时遭爱国华侨邝佑治行刺未遂,民国后在天津闲居至死。载洵入继时原在平安里西大街的端王府已被八国联军烧毁,故在东槐里立府。府西至今西单北大街,北邻今灵境胡同,东在今府墙。府邸建筑3路分布,所有房屋均为硬山过垄脊筒瓦顶,规制已不能同清初王府相比。民国后售出,几经易主后拆除部分建筑。现东部、南部的部分府墙犹存。东路三进院有前厅、中厅、后厅和配房、耳房,垂花门和游廊与后厅相连。中路有正房2栋和前院东西厢房、耳房。西路两进院落有正房、东西厢房和耳房,均有廊相连。现存文物建筑72间,部分主体建筑内仍保存较精美的木质装饰,建筑面积约为2407平方米。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仪亲王府遗址 <br/>府右街南口以西国家电力公司。乾隆四十四年(1779)封高宗第八子永璇为仪郡王,嘉庆四年(1799)晋仪亲王。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永佑寺 <br/>府右街北口。祀皇城城隍的庙宇。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庙坐北朝南,外垣门东向。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壁;山门3间;影壁(长约11.1米);前殿3间;中殿3间,殿前有御路,雕二龙戏珠;后殿5间,耳房3间。原布局已大部改观,现仅存山门外照壁和后殿,由西城区府右街小学和国务院老干部局使用。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霱公府 <br/>西绒线胡同51号。霱公即溥霱贝子绵勋之曾孙。公府是贝子绵勋于同治八年(1869)自安定门内宽街迁出后的新府。是现存较为完整的贝子级府第。分中路和东、西两路,在中路南北纵轴线上有府门,由五进院落组成。1959年在此开办四川饭店。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萧家桥 四川饭店西,路面下 </p><p>黄炎培旧居 西绒线胡同 </p><p>原国剧陈列馆 <br/>西绒线胡同45号。为民国年间国剧陈列馆,属北京国剧学会(1934年成立,梅兰芳等17人为理事,王绍贤为会长)。藏品以原内务府存档为基础,收入文献物品2161种,共6183件,并陈列部分名贵戏装、剧照。"七七"事变后停办。 </p><p>崇德中学 <br/>西绒线胡同33号。1911年英国教会创办,今为北京第三十一中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即出自此校。 </p><p>玉皇阁 <br/>育强胡同中国青年杂志社。原为元代天师府旧址,明宣德七年(1432)仿南都之制建朝天宫,规模宏大,今阜成门内大街以北至平安里西大街,福绥境以东至狮子府一带均为朝天宫故址。明天启六年(1626)毁于火。明末在故址北端兴建"御敕护国天元观",清代重修,改称玉皇阁,亦称玉皇庙。坐北朝南,原建筑前部无存,仅存后半部。依次为山门(已拆)、二门(已拆)、前殿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中殿3间,东西配房各6间;后殿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配房各3间。寺院内2座碑碣1966年后被推倒,埋于地下,现存两碑座及透雕龙碑首。1993年在玉皇阁院内出土石匾额及雕龙券门等石刻。玉皇阁现由中国青年杂志社使用。有文物建筑35间,建筑面积1014平方米。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丁玲故居 大翔凤胡同3号《民族文学》社。 </p><p>曹雪芹故居 大翔凤胡同6号。 </p><p>鉴园 <br/>小翔凤胡同。原为恭亲王奕訢所建的别邸,又称"止园"。园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580平方米。大门外有照壁,两侧为八字门墙。大门内有影壁园门,邻街一排倒座房有虎皮石墙下肩。东部有三进院落,各有北房、左右抄手游廊。每一进院落地基都高于前一进地基,最后一进房屋已高过后墙,远望如一座楼。室内以楠木装修,间隔有花罩和栏杆罩。碧纱橱将5间屋隔为前后间。从东次间的月洞门进到后间,从后檐坎墙窗户可俯看全湖,远眺西山。中间北面的落地罩木床上镶着一面与墙同大的玻璃镜,卧床可以从镜中看到湖光山色,为鉴园主景,也是园名含义所在。园西半部的假山以青石叠成,主山上有六角攒尖亭,平地部分周围叠石,假山前有花厅。民国期间鉴园被恭亲王后人溥伟售出,后几经易手,园中建筑稍有拆改,但基本保存完好,为北京有名的私家园邸。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盛园、董必武故居 <br/>小石桥胡同24号。原是清末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的私邸后花园,内有楼阁、长廊、竹林、喷泉。董必武曾寓此,所住四合院布局严谨,保存完好,1981年改建为涉外的竹园宾馆。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旧式铺面房 <br/>地安门外大街50号。是西城区保存较完整的铺面房。坐东朝西,五间单檐重楼式建筑,门面宽敞,通面阔15米,通进深15米,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店堂宽阔,但未设2层围楼。屋面为硬山勾连搭灰筒瓦,2层有廊,雕镂细致,彩画新颖,是北京地区现存的旧铺面房中最典型、最完整的一处。有后楼作为账房,北侧原有库房已拆除。现由北京鼓楼食品机械公司使用,仍为商店。90年代重修。北京传统民族样式的铺面房形式很多,它有别于近现代修建的西洋式或中西结合式铺面房。主要形制有三间二柱单檐一层牌楼式、单檐重楼栏杆转角式、三间单檐重楼式、两间带雨棚式、三间重楼朝天栏杆式、三间重楼带九龙头式、三间四柱重檐三层牌楼式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p><p>龚自珍故居 <br/>手帕胡同21号。龚自珍在京住地之一。故居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另有东西跨院。前院有北房3间,两侧耳房各两间,东西厅房各3间。院内当年曾有道光御笔"福"字匾及"耕读堂"匠。故居基本保持原状。龚自珍(1792-1841),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以诗文见长,自成一家,有"龚派"之称。1839年辞官归家。 </p><p>老舍旧居 <br/>小杨家胡同8号。老舍出生在小杨家胡同8号北房3间中东头的一间。院子东西长,南北窄,基本保持原状。老舍在《四世同堂》小说中曾描写过这一条胡同。 </p><p>汇通祠 <br/>德胜门西大街甲66号。位于什刹海西海西北小岛上。明永乐年间始建,旧称法华寺,又称镇水观音庵。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改名为汇通祠。祠坐北朝南。山门1间,石券门,模盘大门两扇。前殿3间,配房东西各3间,匾曰"潮音普觉","功兼利济"。后楼3间,二层楼前出轩。祠内有巨石一块,纹如鸡狮,称鸡狮石,鸡左向右走式,狮右向下伏式,附近有水关,石螭在南岸。石雕镇水兽雕在石板上,长约1.90米。汇通祠已于修建地铁时全部拆除,现已重建。 </p><p>恂郡王府(遗址) 后半壁街 </p><p>陆徵祥家族墓 <br/>百万庄大街8号。陆徵祥(1871-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先后任驻荷、俄公使,1912年后任外交总长。此后他在此购地建墓,将祖母及父母的遗骸从上海迁葬于此。墓座东南朝西北,立面仿古希腊神庙,墓室四壁镶嵌着北洋政府首要、各界名流如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溥仪、康有为等五十余人的题词石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p><p>月坛 <br/>南礼士路。又称夕月坛,是明、清两代祭祀夜明神(月亮)的地方。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现为月坛公园。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p><p>乐善园建筑遗存 <br/>北京动物园内。乐善园建筑遗存有畅观楼、鬯春堂和豳风堂。其中畅观楼和鬯春堂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专供慈禧去颐和园途中休息之处,畅观楼是慈禧的住所,隔水相望的鬯春堂是随侍人员休息的处所。畅观楼为砖木混合结构二层楼洋房,周围有深外廊,山墙面向前开窗,屋顶内为阁楼。红砖墙体,局部抹灰及灰塑线脚并加以砖雕花饰。爱奥尼柱式,曲线形山墙上缀以球形装饰。正面两端转角处为八字形阁楼,上覆拱形铁皮顶。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p><p>动物园 <br/>北京动物园。北京动物园由清代乐善园、三贝子花园、广善寺、惠安寺和部分民房、稻田先后合并而成。原为明代皇家御园,清初赐给康亲王,后园亭渐废。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修,名乐善园。后为清乾隆朝大学士傅恒三子福康安贝子的私人园邸,俗称三贝子花园。其东部为原乐善园,西部为原可园(1879年曾改名为继园)。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开始购置许多珍禽异兽,把现园内东南角辟为"小动物园",还设有气象、蚕桑农田等部,并把广善寺和慧安寺并入,筹办农事实验场。1915年改名为中央农事实验场。1928年改为北平农事实验场,次年改称天然博物馆,1934年改回原名,俗称万牲园。1949年后辟为西郊公园,1955年改名为北京动物园。 </p><p>陆谟克堂 <br/>北京动物园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陆谟克堂是用退还的庚子赔款建造的中国最早的研究植物的科研楼,曾是中国现代植物科学研究的基地。1934年由中法文化教育基金会、国立北平研究院及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等共同主持合建,为纪念法国著名的遗传学家拉马克(即陆谟克)而命名为陆谟克堂。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为法式3层楼,中西合璧,外墙砖石为灰红两色。楼南面正中刻有"陆谟克堂"4字,1至2层布局基本相同,为实验室、研究室及图书馆;3层为标本室,由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使用。1949年后中国科学院将全国各地的植物学研究单位包括中华科学社、静生生物调查所、云南农林植物调查研究所等归并到陆谟克堂,建立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此工作过的专家有植物分类学家钱崇澍、胡先、陈焕镛、刘慎谔、秦仁昌、陈封怀、张肇骞、俞德浚,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殷宏章、娄成后,真菌学家戴芳澜。旅居国外的植物学家和外国植物学家曾多次到陆谟克堂查阅标本和文献资料,进行学术交流。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宋教仁纪念塔 <br/>北京动物园内鬯春堂。宋教仁(1881~1913)。湖南省桃源县人。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院长。1912年4月初到北京就任农林总长。1913年3月20日晚,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上海车站。因宋曾住鬯春堂。遇害后,曾在鬯春堂北边建有宋教仁纪念塔,塔高二层。塔身用艾叶青石砌成,高约2米,上刻宋教仁纪念塔。 </p><p>辛亥四烈士墓 <br/>北京动物园熊猫馆后面的会芳轩附近,临河而建。四烈士是彭家珍、杨禹昌、黄之萌、张先培。 彭家珍(1888~1912),四川省金堂县人。1912年1月26日在西四大红罗厂胡同炸死宗社党首领良弼,自己也当场牺牲。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追认其为大将军,谥号义烈公。杨禹昌(四川省资阳县人,北京清河陆军中学教师)、黄之萌(贵州省贵筑县人,北京陆军测量学堂学生)、张先培(贵州省贵阳市人,北京客籍学堂学生)于1912年1月16日因在东华门大街谋刺袁世凯未遂。被捕遇害。为纪念四烈士,1912年8月在此建立四烈士墓。墓用艾叶青石建成,底坐为正八角形,正中竖有纪念碑,碑?quot;彭、杨、黄、张四烈士墓"。 </p><p>马尾沟教堂 <br/>车公庄大街。建于20世纪初。原是外国传教士的墓地,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毁,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赔银万两,重新修建,并兴建了致命圣教堂。因地处马尾沟故名,又因教堂前有石牌坊而被称作石门教堂。除主体教堂外,1906年又修建了口字楼及东西平房和山字楼等附属建筑。山字楼平面为"山"字形,灰砖红瓦,钟楼高耸,是专门培养神父的文声学院。口字楼平面呈"口"字形,灰砖砌筑,简洁肃穆,是圣母修道院。1954年北京市政府购买山字楼和口字楼,筹建市委党校,两楼成为党校的食堂和职工宿舍。1958年天主教爱国会将教堂赠给北京市委党校。60年代末党校撤销后改为国务院第四招待所。1973年教堂被拆除建食堂。现口字楼和山字楼保存完好,石牌坊尚存。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利马窦、南怀仁、汤若望墓 <br/>三塔寺北京市委党校。利玛窦,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明万历十年(1582年)来中国,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在北京逝世,葬于西郊马尾沟。利玛窦对于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一定贡献。其墓的左右有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和日耳曼传教士汤若望的墓及碑。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p><p>圆广寺 <br/>阜外南营房。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暂) 慈慧寺(倒影庙) <br/>阜成门外北街259号 </p><p>阎锡山弟之宅 丰盛胡同11号 </p><p>功德林粥厂 新德街北京市公安局宿舍 </p><p>三里河清真寺(永寿寺) <br/>三里河中巷2、3号。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始建,天启四年(1624)重修。重修碑为进士石三畏撰文。寺之旧址名"翁僧荒堂"。寺门一间,石门额上书"清真礼拜永寿寺"。入大门后左为水房名"规洁室"。右为望月楼,二层,上有横匾曰"唤醒楼"。往西,南为讲堂,北为学堂,大殿面阔3间。西房配有角亭,后窑殿向西凹去处,高起穹窿。大殿南北有耳房。后有六角亭1座。寺门外原有石桥1座。寺界内原有回教墓地,方圆约17里。寺内有碑7块,其中有阿拉伯文碑与《重修清真寺碑记》碑。 </p><p>白云观 <br/>广安门外白云路。相传是唐天长观旧址、金、元、清重修,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由教进四合院组成,是研究道教的实物资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p>华严寺 <br/>德胜门外大街122号。明万历年间建,1930年重修。寺坐东朝西,有前殿、中殿、配殿、后殿和北跨院,有南向外垣山门,内有影壁。 </p><p>清真法源寺 <br/>德胜门外大街200号。清康熙初年重修。正门外有影壁1座。正门1间,横额上书"开天古教"。正门两旁各开1门。二门为一座重檐建筑,二门外北为休浴室,南为客房。二门内有讲堂、大殿(顶部起一小亭)、窑殿、邦克楼。现为德外清真寺。 </p><p>北长街 <br/>以传统居住形态为主的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旧皇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p><p>南长街 <br/>以传统居住形态为主的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旧皇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p><p>西华门大街 <br/>以传统居住形态为主的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旧皇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p><p>陟山门街 <br/>连接北海、景山的一条有特色的小街。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旧皇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p><p>景山后街 <br/>以传统居住形态为主的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旧皇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p><p>白石桥<br/>景山后街西口路面下 </p><p>景山西街 <br/>以传统居住形态为主的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旧皇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p><p>阜内大街 <br/>重要交通干道,寺庙较多。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p><p>地安门内大街 <br/>以传统居住形态为主的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旧皇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刹海地区 <br/>融水面风光与民族文化于一体的传统居住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p><p>西四北头至八条 <br/>建于元代,胡同系统保留最完整的传统居住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p><p>明北京城墙遗址 <br/>西便门。明代北京城城墙残段,是研究北京城垣变迁的重要实物。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p><p>文津街 <br/>重要的传统文化街,旧皇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p><p>景山前街 <br/>重要的传统文化街,旧皇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平绥(京张)西直门车站旧址<br/>西直门北滨河路。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所建。有站房、站台、机车库及员工宿舍等。是现存京张铁路站场设施中唯一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其中站房(现北京北站候车厅)建筑为西方古典风格,是研究中国近你铁路发展史和建筑史重要的实物例证。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p><p>吕祖阁 <br/>新壁街41号、明光胡同6号。吕祖阁建于清初,系供奉以吕岩为主的道教官观。主要建筑有钟楼、鼓楼、前殿3间、中殿3间、后殿5间及东西配殿各5间。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p><p>草岚子监狱旧址  <br/>草岚子胡同19号。1931年9月国民党政府为关押北平、天津两地被捕的共产党人,把这里作为临时看守所,1932年3月改为"北平军人反省分院"。俗称草岚子监狱。监狱坐南朝北,西边有一座灰色二层小楼,是当年监狱当局办公的地方。楼的后院有幢长筒状的房是牢房,牢房分为南监和北监,各有24间牢房。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四合院 <br/>翠花街5号。坐北朝南,东西两院。东院是敞厅花园,西院是住宅。西院由三进院落组成。广亮大门建于高台上,前院和中院建筑保存完好,装饰的砖雕精美。东院原有假山,现仅保存一座敞厅,由三卷勾连搭组成"凹"字形建筑,四面有廊。这种三卷勾连搭的敞厅,在北京现存较少。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p>陆润庠、冯公度故居 <br/>羊肉胡同73号、甲75号陆润庠(1841~1915)是清同治年间状元,光绪年间任吏部尚书,宣统年间为东阁大学士,是清末帝溥仪的师傅,保皇派代表人物。1920年冯恕收购此宅,一直居住到去世。冯恕字公度,曾任大清海军部军枢司司长、海军协都统。曾参与创办京师华商第一家电灯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任公司经理。冯恕书法杰出,当时北京曾有"无匾无恕"之说,流传至今的张一元茶庄、同和居饭庄的牌匾即为其代表作。其后代将他平生收藏的文物精品献给国家,共有古玉、石屏、金文砚174件及所藏图书1.76万册。1950年文化部长沈雁冰、副部长周扬和丁西林曾向其后代颁发褒奖状。 </p><p>曾国藩故居 西四东大街 </p><p>蔡元培故居 背阴胡同 </p><p>胡适故居 米粮库胡同 </p><p>谭平山故居 大六部口街 </p><p>陈叔通故居 头发胡同 </p><p>吴晗旧居 头发胡同 </p><p>王稼祥旧居 三座桥胡同 </p><p>张澜旧居 皮库胡同 </p><p>傅作义旧居 大酱坊胡同 </p><p>李四光旧居 北长街 </p><p>李宗仁旧居 北长街 </p><p>柳亚子旧居 北长街 </p><p>陈垣旧居 <br/>兴华胡同13号。陈垣(1880~1971) 字援庵,曾用名星藩、援国,广东新会人,清末秀才。1904年任广州《时事画报》编辑,1908~1911年就读于光华医学院,后留校任教。1913年以革命报人身份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入京。他从研究《四库全书》始入史学界,致力于宗教史、元史、历史年代学、避讳学、校勘学、辑佚和史讳学等方面的研究。1925年起历任辅仁大学系主任、副校长,1929年任校长。陈垣于1937年迁居于此,直到逝世。他利用1933年学校由德国圣言会接办之事,使辅仁大学得以在抗战时期沦陷区的北京维持下来,并尽力保持校务的独立和学术的自由。他坚持民族气节,学校始终不挂日本国旗,本人不任伪职。1984年王光美为会长的辅仁大学校友会将办公室设在陈垣故居,以示纪念。 </p><p>马连良故居 复兴门内大街 </p><p>侯宝林故居 福寿里 </p><p>肖龙友旧居 兵马司胡同 </p><p>施今墨旧居 东绒线胡同 </p><p>孔伯华旧居 西斜街 </p><p>赵炳南旧居 <br/>西交民巷。赵炳南是我国中医皮肤病专家</p><p>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旧址 <br/>太平桥大街252号。民国初,在中京畿道街内礼部会同馆旧地成立京师模范小学。1917年教育总长范源濂决定将此小学改为美术学校。1918年成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设有绘画、图案两科,1925年增设音乐、戏剧两系。闻一多曾任该校教务长。此校后易名北平大学艺术学院,1934年正式定名为北平艺术专门学校(简称艺专)。张大千、齐白石、叶浅予、吴作人、李可染等曾在艺专任教。1949年春,国民党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将帅府园内军营营房拨给艺专,此时艺专校长为徐悲鸿。艺专在此办校共达30多年。原艺专教学大楼为中西合璧式2层建筑,现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院内(今太平桥大街252号),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艺专礼堂南北长26.6米,东西宽17米,舞台纵深7米,现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饭店职工食堂。</p>

客人 发表于 2008-1-11 13:12:00

辛苦了,多谢!

laotie 发表于 2011-11-30 21:59:00

谢谢!看了您西城区文物古迹的大文,有收获,有感慨,有回忆。有一点小小补正:我于1940年至1959年在西单北小酱坊胡同11号居住,据我所知傅作义将军解放后直到逝世住在小酱坊胡同19号而不是大酱坊胡同,著名围棋大师吴清源14岁前倒是居住于大酱坊胡同。

析津志 发表于 2011-12-6 23:01:00

有的已经拆了.

万明寺方丈 发表于 2013-1-11 15:50:29

在哪里可以看到西城文物古迹(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城区文物古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