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北京旧城的灵魂[转载]
<p><br/>寻找老北京旧城的灵魂</p><p> 有人说,自从拆掉了北京城的老城墙那天起,旧城就将渐渐不复存在了。</p><p> 今天,在老城墙矗立的地方,只剩下了几座城门楼和角楼。完整保存的明清时代的历史遗迹,主要分布在中轴线上,比如天坛祈年殿,比如故宫、景山、北海、钟鼓楼,再有一些零散的遗迹,这座城市的旧物,已越来越少了。推荐阅读:老祖宗财富 消失中老北京小吃文化 </p><p> 曾经有一则报道吸引了我,说的是一个日本人,叫岩本公夫,他在正在拆迁扩建的平安大街边的胡同中搜集了好多旧式门墩,并把它们一个个地用自行车运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校园里,集中地放到一片空地上,以期有博物馆会收藏它们。</p><p> 门墩居然也蕴含着如此之多的文化象征!电视上那个日本人在滔滔不绝地讲着这些石头门墩的分类、它上面雕塑的含义、它产生象征意义的年代。一个日本人对北京旧城的物证如此有研究,叫我吃了一惊。</p><p> 当年对平安大街的扩建,不少文物专家是反对的,因为那是一条文物街,大到段祺瑞执政府,小到极精致的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以及京杭大运河的起点(一座石桥),都在那浓密的国槐掩映下。但城市的发展要使它的中部再来一条宽阔的交通干线,现实需要必须要早日修好这条路。还有专家说即使修好了,因为这条路上很多的红绿灯,也会使它变成一个长长的停车场。但是平安大街仍旧修了,而且进展迅速,据说改造了明清时代就有的古旧管线,而且沿街将全按明清时代的灰色主色调来建筑,并且绕开了主要的历史文物。</p><p> 我有一年采访,去过很多北京的名人故居,发现除了少数如鲁迅、郭沫若、宋庆龄、梅兰芳故居保存修缮良好外,老舍、茅盾、李大钊、文天祥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破旧不堪。宣武区菜市口一带,我去探寻清末时代的历史风云人物“戊戌六君子”及康有为公车上书的所在地,那里正在修建通向南二环的一条大街,整个菜市口一带将兴建50余万平方米的欧陆式风格的,集金融、商务、商住、办公为一体的中融广场。这一地带的传统回民聚居地牛街,也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拆迁改造。</p><p> 这座城市,从旧城的各个角落,四面八方,到处都是工地,是拆迁,是拓宽马路。老北京正在迅速消失,而一座叫做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正在崛起。看来这个趋势已是不可阻挡的了。而且,对于似乎更年轻的北京人,对于这座城市的未来,喜欢这样的变化。</p><p> 那么,旧城的灵魂呢?它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北京消失了吗?它在玻璃幕墙大楼后苟延残喘吗?或者,它还在一些保存了大屋顶的建筑上,像西客站、交通部大楼、海关大厦和新东安市场上寄居?</p><p>灵魂是看不见的,一座古老城市的灵魂也是这样,在一环又一环,规划至七环的北京,旧城的灵魂,我们很难一下子看见它了。但它是存在的,主要是存在于这座城市的气蕴中。这是一座都城,有几千年的历史,纵使那些建筑都颓败了,消失了,但一种无形的东西仍旧存在着。比如那些门墩,比如一些四合院,比如几千棵百年以上的古树,比如从天坛到钟鼓楼的中轴线上的旧皇宫及祈天赐福之地,比如颐和园的皇家园林和圆明园的残石败碑。</p><p> 我无法描述出这种东西,这种可以称之为北京的气质与性格的东西。但它是存在的,那就是它的积淀与风格,它的胸怀,它的沉稳与庄严,它的保守和自大,它的开阔与颓败中的新生。北京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在这种趋新的建设过程中,它的灵魂,实际上就是这座城市中的人。它的灵魂附着在这城市的人身上,而他们正在忙碌地工作着、生活着、变化着。</p><p>有人说,自从拆掉了北京城的老城墙那天起,旧城就将渐渐不复存在了。</p><p> 今天,在老城墙矗立的地方,只剩下了几座城门楼和角楼。完整保存的明清时代的历史遗迹,主要分布在中轴线上,比如天坛祈年殿,比如故宫、景山、北海、钟鼓楼,再有一些零散的遗迹,这座城市的旧物,已越来越少了。 </p><p> 曾经有一则报道吸引了我,说的是一个日本人,叫岩本公夫,他在正在拆迁扩建的平安大街边的胡同中搜集了好多旧式门墩,并把它们一个个地用自行车运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校园里,集中地放到一片空地上,以期有博物馆会收藏它们。</p><p> 门墩居然也蕴含着如此之多的文化象征!电视上那个日本人在滔滔不绝地讲着这些石头门墩的分类、它上面雕塑的含义、它产生象征意义的年代。一个日本人对北京旧城的物证如此有研究,叫我吃了一惊。</p><p> 当年对平安大街的扩建,不少文物专家是反对的,因为那是一条文物街,大到段祺瑞执政府,小到极精致的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以及京杭大运河的起点(一座石桥),都在那浓密的国槐掩映下。但城市的发展要使它的中部再来一条宽阔的交通干线,现实需要必须要早日修好这条路。还有专家说即使修好了,因为这条路上很多的红绿灯,也会使它变成一个长长的停车场。但是平安大街仍旧修了,而且进展迅速,据说改造了明清时代就有的古旧管线,而且沿街将全按明清时代的灰色主色调来建筑,并且绕开了主要的历史文物。</p><p> 我有一年采访,去过很多北京的名人故居,发现除了少数如鲁迅、郭沫若、宋庆龄、梅兰芳故居保存修缮良好外,老舍、茅盾、李大钊、文天祥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破旧不堪。宣武区菜市口一带,我去探寻清末时代的历史风云人物“戊戌六君子”及康有为公车上书的所在地,那里正在修建通向南二环的一条大街,整个菜市口一带将兴建50余万平方米的欧陆式风格的,集金融、商务、商住、办公为一体的中融广场。这一地带的传统回民聚居地牛街,也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拆迁改造。</p><p> 这座城市,从旧城的各个角落,四面八方,到处都是工地,是拆迁,是拓宽马路。老北京正在迅速消失,而一座叫做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正在崛起。看来这个趋势已是不可阻挡的了。而且,对于似乎更年轻的北京人,对于这座城市的未来,喜欢这样的变化。</p><p> 那么,旧城的灵魂呢?它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北京消失了吗?它在玻璃幕墙大楼后苟延残喘吗?或者,它还在一些保存了大屋顶的建筑上,像西客站、交通部大楼、海关大厦和新东安市场上寄居?<br/></p> <p> <font face="幼圆" size="4">贴上两张茅盾故居照片。</font></p><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8-1/20081108464271914.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8-1/20081108464264457.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 <font face="幼圆" size="4">我去年下半年曾去探访了茅盾故居(门牌是北京东城区后圆恩寺13号的一个不大的四合院),发现修缮保护得还可以。</font> 有时间去米市胡同看看康有为故居吧?如果没有牌子你很难想象那是名人故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