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启功解释为何不姓"爱新觉罗"的两大原因
<p> 启功是满族人,又是雍正皇帝的第9代孙,是正儿八经的皇族贵胄。启功曾解释,不姓“爱新觉罗”的原因有二:一是认为原本没有“爱新觉罗”这个姓,是后人加改的,二是认为“爱新觉罗”如果真能作为一个姓,其荣辱完全受政治摆布,从感情上不愿以“爱新觉罗”为姓。</p><p> 什锦花园胡同属东城区景山地区,是东四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五条胡同。胡同东段曲折,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北大街和大佛寺东街,长600多米。明代,胡同西段称“红庙街”,东段称“适景园”,因成国公朱能在此建有私家园林“适景园”而得名,清乾隆时称“石景花园”,宣统时称“什锦花园”,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什锦花园胡同”。</p><p> 什锦花园胡同21号,旧时的门牌是什锦花园10号及10号旁门,在胡同中段北侧,坐北朝南。</p><p> 据房屋档案记载:当年该院是两座院内相通的四进院落,共有房屋140.5间,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西院为主体建筑,有倒座南房10间,东头3间倒座南房为三开间府门,门牌为什锦花园10号;一进院有东、西厢房各3间,7间北房为带抄手廊的瓦房,中间1间作为北房腰厅连接二进院,二进院和三进院均为有游廊连接的四合院;四进院的北墙西段建有罩房。东院是配院,为两进院;一进院有倒座南房7.5间,在“巽”位建广亮大门①,门牌为什锦花园10号旁门;院内西侧有过道与西院相通,与西院府门及3间东房又构成1个小院,北侧建有垂花门②连通二进院;二进院西部是3个不规则的小院,东部中间有9间平顶砖房,平顶砖房的北面是堆有山石的花园。</p><p> 此宅原为启功的曾祖溥良的宅第,启功出生于此,并在此生活了10年。</p><p> 溥良是和亲王弘昼之后,生于咸丰四年(1854年),因袭爵递降,只被封了个“奉国将军”,仅靠“奉国将军”的俸禄已难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溥良决定另谋他途,走科举入仕的道路。可是,清代制度规定,有爵位的人不能在科场求取功名。于是,溥良辞去封爵,参加科考,中举登第,入了翰林,先后任过理藩院左侍郎、都察院满右都御史、礼部满尚书、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等职。溥良在任礼部尚书时正赶上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驾崩”。作为主管礼仪、祭祀的最高官员,溥良在慈禧太后临终前日夜守候在慈禧下榻的乐寿堂外,看见并询问了太监奉慈禧之命给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的光绪送去一碗“塌喇”③。之后不久,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接着乐寿堂内哭声大作,表明慈禧已经咽气。启功说:“光绪皇帝在死之前,西太后曾亲赐他一碗‘塌喇’,确是我曾祖亲见亲问过的。这显然是一碗毒药。”可见,光绪皇帝被毒死之说并非空穴来风。<br/>1923年,卸任多年的溥良病故,不久,10岁的启功随着他的祖父、母亲和姑姑搬出了什锦花园10号,搬到了安定门内方家胡同。后来,此宅成为汉奸、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副主席李守信的房产。</p><p>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什锦花园胡同21号的原有房屋被全部拆除,在原址建成了3座六层单元式居民楼,门牌仍为什锦花园胡同21号。</p><p> 启功(1912—2005),字元伯,又作元白,北京人,满族。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协会名誉主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是集诗、书、画和文物鉴赏于一身的书画家、文物鉴定家、教育家、诗人。一生著作颇丰,有《古代字体论稿》、《书法概论》、《启功书法选》、《启功论书札记》、《启功论书绝句百首》、《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汉语现象论丛》、《说八股》、《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等著作存世,并注释了程乙本《红楼梦》,参与点校了《清史稿》。</p><p> 书法界评论启功书法作品是“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它典雅而具古韵,饶有书卷气息;它隽永而兼洒脱,使观者觉得很有余味。因为这是从学问中来,从诗境中来的结果”。</p><p> 启功是满族人,又是雍正皇帝的第9代孙,是正儿八经的皇族贵胄。因此,有人称启功为“金启功”,也有人称启功为“爱新觉罗·启功”,有的文章中写“启功,满族,爱新觉罗氏”。但是,启功自己却申明:“我既然叫启功,当然就是姓启名功。”</p><p> 按照启功自己的解释,不姓“爱新觉罗”的原因有二:一是认为原本没有“爱新觉罗”这个姓,是后人加改而成的,从其产生和演变的过程看不愿以“爱新觉罗”为姓;二是认为“爱新觉罗”如果真能作为一个姓,其荣辱完全受政治摆布,从感情上不愿以“爱新觉罗”为姓。启功之所以拒绝姓“金”,是因为其祖父毓隆痛恨袁世凯,在进入民国后拒绝随俗改姓,并在临终前嘱咐启功:“你绝不许姓金,你要是姓了金就不是我的孙子。”启功谨遵遗命。<br/>启功3岁的时候,在雍和宫按照严格的仪式磕头接受灌顶礼,正式皈依了喇嘛教,成为雍和宫记名的喇嘛,法号为“察格多尔札布”。雍和宫存有启功题写的“大福德相”匾额和“超二十七重天以上,度百千万亿劫之中”的楹联。</p><p> 启功12岁的时候,因其曾祖、祖父为下科场而主动放弃封爵,其父未及封爵就已辞世,宗人府按例让启功袭封了一个“三等奉恩将军”。其时正值冯玉祥率部发动北京政变,仍保留清帝尊号的溥仪面临着随时被逐出紫禁城的命运,宗人府自然更是风雨飘摇、前途难测,只能按照《优待条件》中“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的规定,抓紧时间开出一些“空头支票”。所以,启功虽然袭封了“三等奉恩将军”,却连一文钱、一两米的俸禄都没有享受过。</p><p> 启功1岁丧父,10岁的时候他的曾祖、祖父又相继辞世。童年的启功经历了这个鼎食之家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他说:“我真正体会什么叫‘呼啦啦如大厦倾’,什么叫‘家败如山倒’,什么叫‘一发而不可收拾’。我们不得不变卖家产——房子、字画,用来发丧,偿还债务。”因生活贫困,启功中学没毕业便辍学谋生,靠教家馆和卖些画作维持家庭生计。</p><p> 1933年,启功由傅增湘荐举给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启功以高中肄业生的资格,跻身高等学府,并成为一代宗师,自然得益于家学渊源(其曾祖、祖父均为翰林出身)、名师指教和过硬的社会关系(傅增湘和陈垣在北洋政府教育部曾分别担任过总长和次长),然而,启功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根本。</p><p>毕竟天道酬勤。(王之鸿)</p><p>注:①广亮大门,是北京四合院中等级最高的宅门,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p><p>②垂花门,在府邸、宅院建筑群中常作为二门,是内宅的宅门。</p><p>③塌喇,满语,意为酸奶。</p><p>参考资料:</p><p>《馆员传略》(中央文史研究馆编中华书局)《启功口述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br/> 北京日报</p> <p>没有一个姓氏是自打盘古开天以来就有的,全都是人为的,而且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更何况祖上又有一位显赫一时的皇帝。</p><p>但是在GCD的手心儿里,又是个社会名人,所以有被利用的价值,故启功先生不得不这样说,可是这些老人深受传统教育,怎么可能忘了祖宗呢?!</p><p>同时让我想起了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也是一篇无奈的政治作品。</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1 15:15:44编辑过] 学习了! <p> </p><p> <font size="5"> 姓什么没有关系.名人.</font></p> 主要是特定的时代吧.现在没关系啦. <p> </p><p> <font color="#f70968" size="7"> 新年好!</font></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