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从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异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div align="center"><center><dt>刘适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广东省深圳棋院,广东深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18000)</font></dt></center></div><dt> </dt><dt><font face="黑体" size="5"><strong>摘要</strong></font>
</dt><dt> </dt><dt>研究认为,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形式上的不同。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两者在规则、走法上具有差异,尤其是两棋完全反映出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色。围绕这个问题,将两种棋的规则和走法逐一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dt><dt> </dt><dt><font face="黑体" size="5"><strong>关键词</strong></font>
</dt><dt> </dt><dt>中国象棋;国际象棋;起源,发展;中国;西方;文化;异同 </dt><dt> </dt><dt> </dt><dt>作为一名国际象棋专业的教练员,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总会难免地经常提起我国历史渊远流长的中国象棋。因为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何等的相似:相似的走法,相似的规则,相似的战略思想,相似的战术手段。就连国际象棋传入我国的时候,专业术语也是以中国象棋的习惯叫法来翻译的。 </dt><dt>中国象棋在国内非常普及,很多家庭都会下,许多初学国际象棋的学生都接触过中国象棋。一般教练在教新学生的时候也会习惯地问他:“会下中国象棋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在讲授的过程中,教练就会自然地将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相似与不同讲给学生听,以便于他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笔者在日常被问到有关棋的问题最多的也是:“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有什么区别?”其实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两者各有千秋,各有妙趣。但由于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它们在规则、走法上具有差异。纵观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发展史和它们之间的差异,就可以从中领略到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dt><dt>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以及其他许多游戏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棋类艺术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是经过提炼和升华的一种艺术。正如文字、诗歌、音乐、舞蹈、绘画,无不是来源于生产劳动。而在许许多多游戏、娱乐、艺术中,唯有这两个棋种最接近社会的人文环境和反映当时的社会状态,它几乎是人类社会状态的一个缩影。尽管东西方地域遥远,社会文化差异很大,但我们不得不惊叹东西方社会的这两种游戏却如此超乎寻常地相似。 </dt><dt> </dt><dt><font face="黑体" size="5"><strong>1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起源和发展</strong></font>
</dt><dt> </dt><d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国际象棋起源和发展史 </dt><dt> </dt><dt>国际象棋的起源至今说法不一,有关起源的传说有各种版本,比较可靠的说法认为它是由古代印度发明的,它的原型是一种叫做“恰图兰卡”的棋,其中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种棋子:步兵、骑步、战车和大象,正好反映了古代印度军队的组成兵种。“恰图兰卡”的进一步发展是“沙特兰兹”,在棋子和规则上有大规模的改进,开始在中亚各民族广为流传。然后这种游戏通过贸易、战争和宗教等多种渠道,由东方向西方传播,其传播的大致路线是:印度——波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今伊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中亚——阿拉伯国家——欧洲。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世纪末,它已遍及欧洲各国。而国际象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hess</font>”这个名字也是由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组成的复合词,意为“将死对方的王”。 </dt><dt>据可靠的文字记载它至少已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00</font>多年的历史。尽管更多的人相信它起源于东方,但从它的演变史以及发展史,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在西方尤其是欧洲定型并流行开来的。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对它做了一次大的改革,一些棋子改变了走法,行棋速度明显变快,例如“原先的大臣”被浪漫的法国人改为王的配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后,像社会革命一样,连性别也变了。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font>世纪末进化为现制。当时它与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作诗并列成为骑士教育的七大必修科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font>世纪,以骑士教育为主导的人们把在下棋当中凶猛的进攻和大无谓的弃子看成是勇敢的表现,而不敢接受弃子或防守的一方被认为是怯懦的。但这种骑士风格的弈棋理念和完全不重视防守的战略思想已经被现代理论所淘汰。 </dt><dt>现在,国际象棋在世界各地流行和普及。人类社会不仅仅把它当作游戏和娱乐,还当作一门艺术学科、竞技体育项目,甚至开发电脑弈棋,向人类智慧挑战。 </dt><dt>国际象棋最早传入我国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留学生把国际象棋带回国内,但未能普及开来。到了上世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0</font>年代,我国将它列为体育项目,才开始逐渐推广起来。国际象棋英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hess</font>”本身只是棋的意思,因其走法与中国象棋极相似,为了与中国象棋区分开来,人们在前面加上“国际”二字叫国际象棋。在亚洲一些华语地方,也有人称它为“西洋棋”。国际象棋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种棋子的命名,也完全是按照中国象棋的叫法而定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King</font>译为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Queen</font>译为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ook</font>:意为城堡,因与车走法一样,故称为“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Knight</font>:骑士<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或称为爵士<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与马走法类似,称为“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ishop</font>:传教士,与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相<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走法类似,称为“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awn</font>译为兵。 </dt><dt> </dt><d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和发展史 </dt><dt> </dt><dt>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有的认为起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有的认为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期:“象棋,武王所造,其进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争国用兵战斗之术。以象牙饰旗,故曰象棋。” </dt><dt>更多的认为是秦末楚汉相争时的产物。韩信发明象棋,用以锻炼将士的攻杀能力。证据是后世象棋盘上常刻有“楚河汉界”的字样。无论起源于何时,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当时战争模式的影响,人文社会的影响,在走法以及规则上不断地创新,包括兵种的增多。 </dt><dt>若从文物出土的角度看,中国象棋成型于北宋,定型于南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见南宋诗人刘克庄《象弈一首呈叶潜仲》诗中描绘了棋盘、棋子的形式和下法,与现在流行的下法相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发展于明朝。基本上最初每个朝代都略有不同,是通过不断的完善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dt><dt>有名家说,中国象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其传统性和封闭性更明显,不了解中国封建文化,就不了解中国象棋。 </dt><dt> </dt><dt><font face="黑体" size="5"><strong>2从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规则的异同看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strong></font>
</dt><dt> </dt><d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font>棋盘 </dt><dt> </dt><dt>中国象棋棋盘是由九道直线和十道横线交叉组成。中间以“楚河汉界”相隔,淋漓地再现了当时两军对垒的场景。“楚河汉界”位于郑州市西北郊的广武山上,当时西边为汉王城,东边为楚王城,诸侯割据,各霸一方。 </dt><dt>有趣的是,如果把“楚河汉界”拿开,正好是一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方格的棋盘,与国际象棋棋盘几乎一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font>”是最大个数,在中国古代,象征着多与广的意思,“九州”泛指中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更有无限扩伸、四面八方的喻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font>在中西方都喻着无穷大的意思。古代战争的目的就是争取更多的土地,为了占领更多的地盘,所有充当战场的棋盘都体现了古人的这种意识。 </dt><dt>中西方对于战场对峙的观念不同。中国象棋的棋子占据在交叉点上,通过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与对方交锋;国际象棋则是面与面的对峙,一马平川,连界河都不用。这体现了中国人的运筹帷幄和游刃有余的作战风格,以及西方古战场上满盘皆兵的作战风格。 </dt><dt> </dt><d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2</font>棋子 </dt><dt> </dt><dt>两个棋种都是三十二个棋子,这一点是相同的,但在棋的种类上有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象棋中有“炮”这个兵种,而国际象棋上没有。 </dt><d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 </font>炮。《续藏经》载:“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棋矣”。根据这个记载,在唐朝前的象棋是没有炮的,有了炮后,才和现代象棋相近。 </dt><dt>而国际象棋里是没有这个棋子的。有人认为象棋可能定型于炮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北宋为开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流行之后,而国际象棋定型于出现炮以前。笔者认为这种说法非常含糊,而且在时间上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从两棋历史可以看出,象棋的历史更确切地说是定型的时间明显早于国际象棋。问题在于中西方对于火药的使用时间上是不同的。中国古代自从发明“火药”,便发展为火炮,唐朝甚至更早时便被用于军事。而火药在西方则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大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font>世纪才由阿拉伯人引入的,那时的国际象棋已基本定型。这一点充分证明了象棋在发展过程中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完善,不断增添与人文社会更接近的东西。 </dt><dt>另外中国人的传统认为战争成败的因素,决定于人的因素加物的因素,所以有车、马、炮这样物的因素。而古西方由于生产力的低下,战争的成败更主要取决于各级将士的素质和表现,所以在国际象棋中更体现人的因素。 </dt><d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 </font>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King</font>。中国象棋里的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等同于国际象棋里的王,虽然威力都不大,却是一个最重要的棋子。它被吃掉就意味着一个朝廷的灭亡。所以对它两个棋种都有严密的防卫。中国象棋里安排了士相来守卫,而国际象棋里特定了一种叫作“易位”的走法,使它可以从中心兵家必争之地转为安全的侧翼。 </dt><dt>国际特级大师古菲尔德曾经说过:“在开局阶段,王是一个婴儿;在中局阶段,王是一个小孩;在残局阶段,王则是一个成年人。”这充分说明了国际象棋里王的作战价值,在残局中人员所剩无几的时候,它可以四处作战的优势就显露出来。这与中国象棋的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不能走出“宫”的限制有了根本的区别。而且将、帅还不能见面,这一点也充分表现了中国的古国情,在古中国除了几个开国皇帝带兵打仗外,几乎所有皇帝都是闭门不出的。 </dt><d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 </font>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Queen</font>。这是站在王旁边的棋子,它最初的走法仅相当于象棋中的士,到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475</font>年,我们上面提到过,浪漫的法国人将它威力骤增,横、竖、斜均可以走,最多可以控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3</font>的战场。性别也变了,成了王的妻子。意大利称它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obioso(</font>狂暴的棋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指其威力巨大。由此可见资产阶级文艺复兴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在古西方的历史上,女权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女王的统治屡见不鲜,著名的就有埃及女王、英国女王、丹麦女王、瑞典女王等等。但是尽管它是威力最大的棋子,说到底仍没有王重要。 </dt><dt>而中国象棋里是没有“后”这个棋子的,可以说整个中国封建历史就是一部“父权的历史”。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旁边是两个士,喻意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 </dt><d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 </font>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ook</font>。两个棋种中,唯一一个走法完全相同的子;最初国际象棋里的车也是“战车”的意思,与中国象棋一样。后来才被确认为城堡。 </dt><d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 </font>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ishop</font>,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Knight</font>。国际象棋的象在最初是“战象”,然后改为“传令官”,到了文艺复兴时代,随着教会势力的增大,变为“教士”。它与中国象棋中的相<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区别是没有河界的阻隔。“相”是个文官,所以在中国象棋里它是不出门打仗的。 </dt><dt>国际象棋的马与中国象棋中的马最大的区别是在行棋中不被蹩马脚。在走法上,国际象棋的要求比中国象棋的要求松得多,大概是西方当时的社会制度比中国封建的社会制度要宽松许多的缘故吧。中国的封建社会,朝廷忠奸难辨,官场腐败,勾心斗角,常常使用“绊马脚”的伎俩,纵使你是一匹良驹俊马,志在千里,但一旦被人使坏“绊了马脚”就动弹不得,只得老骥伏枥,无可奈何了,这种现象在中国象棋可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dt><d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 </font>兵<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awn</font>。无疑这在两个棋种中都是人数最多的子,站在最前方,用自己的身体保卫王朝,而且是只能冲锋不能后退的,在这点上中西方对士兵的要求都一样。 </dt><dt>不同的是中国象棋中的小兵永远都只是一只小兵,最多在过河之后变得稍微厉害了一点。但国际象棋中的小兵就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如果勇敢地冲到底线将升格为除了王以外任意一子。这个规定也是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演变最终才确定的。最初人们不愿接受一方有两个甚至多个后,这不就变成了一夫多妻了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但游戏毕竟是游戏,还要考虑到它的趣味性和逻辑性。兵的区别恰恰又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与西方“论功行赏”的传统。 </dt><dt>综上所述,两种棋完全反映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更具体点应该是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历史背景。它们的思维方式是富于实践的、具体的。它们的每个棋子都有特定的含义和功能,各有分工、各尽其职,非常的人性化,所以千百年来得以在民间或是宫廷广为流传。棋的发明与每一次演变无不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但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思想影响,棋的发明、变革和发展最终体现的都是广大劳动者智慧的结晶。 </dt><dt> </dt><dt>作者简介:刘适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62-)</font>,女,四川成都人,国际象棋国际特级大师,深圳棋院总教练。 </dt><dt> </dt><dt>摘自《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7</font>卷,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3</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font>月 </dt> <p>这种文章貌似有根有据,其实很无理。它通常会假设一个前提,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有很大区别滴,乃至可以细化到中国是封建保守滴,西方是自由外向滴,以至于可以拿出什么文艺复兴、闭关锁国之类的东东大肆比较一通,然后肯定能找到一大堆论据来证明这个结论。</p><p>按此文模式,还可以完成下列论文若干:</p><p>《<strong>从扑克牌与麻将牌的异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足球与蹴鞠的异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大秧歌与芭蕾舞的异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strong><br/>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8 23:26:48编辑过] <p>好长阿,依旧没有看完。。。。。。。。。。。。。</p> <p>主要是太深奥了,看不懂。。。。。。</p><p>实在。。。。。。。我兴趣目前主要集中在别处了</p> 您能踏实看完了么~~~~ 是不是好久没看这么多中国字了,眼晕? <p>对,楼上提到的实际上是一个中西方文化可比性的问题。</p><p></p><p>中西方文化乃至生活习惯很多都没有可比性。只是差异而已。</p><p>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拿中国的国情和外国比较,而且往往得出“外国的就是好,中国的就是不行”的结论。</p><p>大谬!</p><p>愚昧!</p><p></p><p>至于作者,是我国著名的国际象棋大师刘适兰,作为一个专业棋手而不是文化研究者,就算观点偏颇狭隘也是情理之中。</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