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天坛(帝京景物记略之四)
(帝京景物记略之四)天坛
作者:非墨
去天坛很方便,因为住地附近有6路公交车可以直达天坛北门。虽是方便,我却只去了一次,而且是一个人去的。那天出着太阳,天气微凉。
去了,才发现天坛很大,心里陡然生出“居然如此之大”一点可笑的感叹。一查资料,原来天坛居北京诸坛之首,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两倍,略小于颐和园。天坛北门是它的后门,我是从北往南走,出南门寻一小店吃了午饭。吃饭时,见一男一女也在吃饭,不说话,男的普通,女的长得却漂亮。这么漂亮的女子居然也到这样一个小店吃饭,似乎有点浪费和奢侈。突然想起鹤常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每个靓女身边总站着一个朽男?”鹤是我在贵阳时的一铁哥们,这话不是他的原创。自个儿想着这话有趣,不禁自个儿傻乐起来,恰这时那女子抬头不小心望了我一眼,我连忙付了账,有点仓皇地走了。
再回到天坛的南门,往北去,绕了一大圈,很有些兴味,也有些孤独。却也没进天坛内需另购门票的祈谷坛、祈年殿和回音壁去,也不觉得有什么遗憾的,远远地望了望,自我安慰说:“离得近,留待今后陪哪个亲戚朋友再来吧。”
天坛除了空旷之外,就是静。我走累了,一个人坐在树下一张石凳上,想困一下。淡淡的阳光从树叶的缝里穿过来,撒在身上,却还是觉得凉。看书,包里倒是带了一本书,翻了几页,却没一点看的兴致,看得瞌睡都来了。干脆不看,合上书,闭上眼,静静地听远处有人吊嗓子,声音宏亮和淡远。忽然从这声音里,品出点北京古都的味道来。天上偶尔也有老鸦叫,却比不得太庙的好。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每年“三孟”祭祀,即孟春(正月上辛日)祈谷,孟夏(夏至)祈雨,孟冬(冬至)祀天。该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外坛墙呈圆弧形,南墙与东、西墙为直角相交,取其天圆地方之意。因为天坛建成初期,不仅祭天而且祀地,直到嘉靖九年(1530)在北郊另建地坛后,才天、地分别祭祀。地坛开过几次书市,我去过几次,买了一些书,有的送人,个别的留给自己慢慢读,倒是没怎么游地坛。据说地坛是史铁生的地坛。
待了好长一段时间,无事可干,掏出手机给几个人打电话,不是关机就是不接,可能都有事吧。看看黄昏将近,身上有些冷意,看来也不会有什么“偶然的凑巧”发生,也没更多的事可做和期待的,决心还是回去吧。然后就出了公园门,上了公交,回去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6 11:25:24编辑过] <P> 天坛除了空旷之外,就是静。我走累了,一个人坐在树下一张石凳上,想困一下。淡淡的阳光从树叶的缝里穿过来,撒在身上,却还是觉得凉。看书,包里倒是带了一本书,翻了几页,却没一点看的兴致,看得瞌睡都来了。干脆不看,合上书,闭上眼,静静地听远处有人吊嗓子,声音宏亮和淡远。忽然从这声音里,品出点北京古都的味道来。天上偶尔也有老鸦叫,却比不得太庙的好。
</P><P>这么多年了,天坛都是这个感觉,以前姥姥家就在水道子,到天坛北门儿,一会儿就能溜达到。</P><P>门票5毛钱的那时候,我记得祈年殿下面的蒿草,能到我肩膀...</P><P>现在进个门儿得好几十吧,啥也不说了。</P> <P>我从小住在天坛的附近,记忆最深的就是双环亭的那块地方。在双环亭,走廊,扇面亭把中间的草坪围成一圈,好像一个舞台。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到那里都让人心旷神怡。在那里看看书、聊聊天、甚至只是座着看看蓝天、绿草、亭廊、游戏的孩子和老人。都会使人心情愉悦!</P><P>在扇面亭的前面,有那么两块大石头,趴在地上,想象一下,形状就好像摩托车。小时候到天坛,一定会去骑的。现在是骑不了了,只能上去座座。前几天去,两个小孩已经先我一步骑上去了,好像看到小时候的样子。十几年不知有多少小孩子把他当成了“摩托车”,上面已经是光亮的很了。</P><P>不管怎么说,我还以依然把天坛当作一块与世隔绝净土。可以在累了的时候,但这里来躲避嘈杂的世界,净化一下心灵。</P> 天坛的设计思想和天有很大的关系,天数(1、3、5、7、9)中最大的数字“9”在天坛中无所不在,比如圜丘坛每层的直径都是9的倍数,护板9块,台阶9级,祁年殿高9丈9等等等等......无不和9有关。 <P>1条中轴线</P><P>3道坛墙</P><P>5组建筑</P><P>7星巨石</P><P>9座坛门</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claregoh</I>在2005-8-11 22:58:24的发言:</B>
<P>1条中轴线</P>
<P>3道坛墙</P>
<P>5组建筑</P>
<P>7星巨石</P>
<P>9座坛门</P></DIV>
总结的精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