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南横街地区考察记
<P>今日与老老北京走了南横东街、珠朝街两条胡同</P><P>首先从米市胡同直接来到珠朝街,主要目的是资料中的三处会馆,分别是4号云南会馆,5号中山会馆,还有7号成都会馆。</P>
<P>4号云南会馆的现状已经看不出原有的建筑格局,里面满是临时建筑,似乎根本找不到一点儿会馆的痕迹,就在我们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经验丰富的老老北京在朝院子里面的门框上檐上面发现了“<FONT face=楷体_GB2312>云南会馆</FONT>”四个字,确定了这里就是云南会馆。</P>
<P>回来查阅资料,还有一个云南会馆在校场口头条7号,是国歌的作者聂耳曾经住过的地方。珠朝街的这所云南会馆,是一个云南同乡会,这样看来,规模就比较合适了。此云南会馆在《京师坊巷志稿》里记载:“珠朝街:有扬州,云南,成都诸会馆。”</P>
<P>在云南会馆的斜对面,就是著名的中山会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赫然镶在墙上。中山会馆里面虽然也是盖满了小房儿等建筑舞,但老房子保留还比较完好。格局也比较清楚。我们先后两次来到了这里,听到了两位老人,为我们描述这座古老的会馆。</P>
<P>中山会馆,原名香山会馆,在《京师坊巷志稿》中,它却被记载在了官菜园上街名下“官菜园上街:有光州,镇江,香山诸会馆。”后因为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亦随之改名为中山会馆。孙中山先生曾经在此办公并接待客人,革命战争时期,这里也曾作为我党的地下联络站。</P>
<P>中山会馆是座西朝东,金柱大门,带雀替,有两个大号的抱鼓形门墩,中槛上有四个梅花形门簪。据老人讲,曾经有中山会馆的匾额挂于上边。</P>
<P>而院里面的格局比较特殊。他并不是传统的四合院的偏门格局,而是对称结构,并有一道十分明显的由街门、连廊、大客厅(正殿)、后房、亭子、后罩房等建筑物组成的中轴线。据老人回忆,此院总体分前中后三个院子,四周有十二个左右的小跨院儿。全部都有抄手游廊,如若下雨,从街门走到后院,都不会被雨淋到。院子东北房,曾经是会馆的马号。前院是客厅。后面是花园,有魁星楼、戏台、假山、亭树、水池、小石桥、花坛等。现在我们还可以看见从后盖的小房的顶上,看到亭子的顶部,是个四角攒尖顶,宝顶是一个葫芦形上面一个正方形片。在院子南边,还可以看到一个小券门。</P>
<P>值得一题的是大客厅,这个建筑的风格很有特色。卷棚顶,带飞檐,一共有六条脊。在额枋上还可以看到苏式彩画。房子东西长,南北宽,但是门却是分别开在东西两边。东边有一道连贯街门的廊子,据住户回忆,房子东边的檐子下边,曾经有一道影壁。然后是正厅,里面曾经是会议室,东西方向有一条长桌子。再往西是一个办公室,与会议厅曾经有帘子相隔,现在因为住人,所以砌墙隔为两间。</P>
<P>我们有兴被主人允许,参观了“办公室”的里边,惊喜的发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木雕,它由三块儿组成,均由整木雕刻而出,呈门框的形式镶在墙上,将房间纵向围了一圈。据房间主人讲,在房间的掉顶上面还有雕刻,只是为了冬天室内温度,不得不掉顶保温。</P>
<P>在北跨院中,我们发现了一座房子,高度虽然一般,屋顶却很大,带有飞檐,由于有其他房子的遮挡,看不见整体效果,单看这个顶子,和房屋的高度,的确不很协调。后来据了解,这个院子比原来高了很多,经一位老奶奶指点后才发现,房屋的下边的石台已经被埋在了地下,据说曾经在院子里挖洞时,挖出过台阶。一位曾在这里度过童年的住户,回忆起当年玩儿跳台阶游戏的事情。现在这个石台已经被埋在地下了。这样想来,那个大飞檐顶就合适多了。</P>
<P>我们第二次来到中山会馆的时候,经住户的指点,请院子里的一位老奶奶为我们讲述这个院子的历史,引来了院子里几位住户一起来听,这时来了两位来做社会调查的朋友,交谈几句竟然发现是老北京网的同志,宣南胡胡和宣南寻庙。后来决定一道考察。</P>
<P>后到7号成都会馆,这里的情况和云南会馆差不多,但是据中山会馆里那位老奶奶讲,成都会馆曾经的规模也不小。</P>
<P>我们上午首次离开中山会馆后,调查了南横东街,从东向西捋了一边。这里多位铺面房,所剩的房屋几乎已经破损严重,而且难呈格局。</P>
<P>值得一看的是在小肠陈后边的一座深灰色二层小楼,一大一小两个相连的卷棚顶。两层之间,带有雕花的木制檐板,在戗檐上有砖雕。</P>
<P>在路南有一个破损的金柱大门,书箱形的门墩无雕刻,被埋在杂物地下,有趣的是在左边门扇上,有一个大概一米五左右的小门,据里面的老住户讲,原来这里是一个木材厂的老板住。平时大门关着,走这个小门,可是这个小门也太小了,实在有趣。</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9 0:41:30编辑过] 虫子,你真该置一个大众型的数码相机了. 呵呵,我也想啊,正在争取和期待中。。。。。。 我补发照片。只是发起来好难啊!理解吧。不过遇到宣南胡胡和宣南寻庙很多高兴。我是看了你的贴子才知道她们叫这个名字的。 <P>我和寻庙见到老老的北京和虫子也很高兴!以后就可以跟着你们学到很多东西了,呵呵!</P> 看看老北京网早期的考察记录,几个年轻人凭着爱心、热情和知识,创建了一项事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