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庐 发表于 2005-7-14 07:48:00

自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

这种女儿墙就很难再看到了<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5-7/20057147471935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唉呦喂 发表于 2005-7-15 23:03:00

<P>什么是女儿墙???</P><P>我不知道,讲讲吧。</P>

Fengken 发表于 2005-7-15 23:10:00

这不算女儿墙,而是门楼标志。标准规格的大门道,屋顶高出来。这个门道与屋平齐,所以上边另起装饰,界出门楼景象。

积雪庐 发表于 2005-7-16 08:28:00

俺认为应该是女儿墙,只是装饰和艺术化了

飞哥 发表于 2005-7-16 12:13:00

<P>您这个是贾家胡同66号吧:<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5-7/200571612115394.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P>
<P>我上周和老北京他们考察完潘家胡同后,因为车子放在了南横街路南的小区里,所以从贾家胡同往回溜达,看到这个门挺别致就拍下来了,到底什么是女儿墙啊,咱是外行,给介绍一下.</P>

老北京 发表于 2005-7-16 20:58:00

<P>我去了解了一下,所谓“女儿墙”是高出屋面的矮墙,起到维护的作用。</P>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5-7/200571620581992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
<P>这个是三迭女儿墙。
</P>

老北京 发表于 2005-7-16 21:00:00

[转帖]“女儿墙“的典故

<P ><FONT face=宋体></FONT> </P>
<P ><FONT face=宋体>   清朝时也有一则扈 </FONT><FONT face=宋体>巧云“替父修墙”的传说。这“墙”,就是沈阳城德胜门 的“女儿墙”。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想当年,老罕王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沈阳后,立即下 诏扩建新城。改建新都时,是采用“周易八卦”之说进行 的。城门由原来的四个增加到八个,而且要在每座城门上都建一座城楼,城周垛口修六百五十一个。后来,努尔哈 赤没有等到竣工之日便撒手西归了,这座城池便由其子清 太宗皇大极继续修建完工。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令人奇怪的是,六百五十一个垛口唯独德胜门(大南门)城楼上的六十个垛口比其它七个城门上的垛口少一层青砖.足足矮了二寸还多。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努尔哈赤嫌城墙修得太慢,便下令四处抓丁增夫,结果盛京城方圆百里的男子都被抓来修城。城南六十里外有一对父女 俩,父亲六十多岁,年老体弱,长年卧病在床。女儿扈巧云早年丧母,只与父亲相依为命。她每天恃候着父亲的饮食起居,端屎端尿.从无半句怨言,是个百里挑一的孝顺姑娘。这天,征丁的通知突然传到扈家.须有一男子前去修城。父女二人惊得目瞪口呆。扈老汉长年卧病,性命尚且有忧,又谈何修城?家中只有巧云一女,再无半个男丁,这可如何是好?看着父亲唉声叹气的样子,巧云暗暗打 定了主意:代父亲前去修城。她郑重地将父亲暂时托付给位热心的邻居,自己乔装打扮成一名男子,假称是扈家的儿子,毅然加入到修城的行列中,被分配到德胜门城楼上的垛口专管抹灰。起初.大家对这个眉情目秀的“小伙子”并没有丝毫怀疑,只是奇怪他竟长了一副“娘娘腔”,且行动有些古怪,晚上从不脱衣睡觉。过了几天,巧云边抹灰边想起病床上的父亲,心中有些放心不下,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来。这情景偏巧被一直站在她身边的监工头目发现了。监工头目早对她观察了许久.看着她的身形打扮、举止作派,越来越觉得形迹可疑。当发现她抬头擦汗,喉间并没喉j结时,越发心中恍然。巧云见被识破真相.只得如实交代了自己女扮男装的经过。监工头目连忙报告了总监。总监不敢怠慢,又火速奏明了皇上。皇太极一听,十分惊奇,当即对她的孝行大加赞扬。但同时,皇太极又认为女人修城不吉利,就对总监说道:“把德胜门的六十个垛口顶上都去掉一层砖,矮一层,就叫女儿墙吧。”从此,“女儿墙”的名宁就流传开来了。人们还编了一句歇后语;“大南门城上的垛口——矮一截。” </FONT></P>
<P ><FONT face=宋体>可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鱼也曾叙述过女儿墙的来历。中国古代有“女人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鼓吹妇女安于愚昧,而李渔在小说中描写妇女有才便是德,提倡妇女学习各种技能,含有男女平等的思想。</FONT></P>
<P ><FONT face=宋体>author's resume </FONT></P>
<P ><FONT face=宋体>李渔出生于1610年的中国明代。到他30岁成年的时候,正赶上朝代更迭。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以武力取代明,引起社会的严重动荡,这一过程经过几十年。李渔的生活便是在这动荡的社会中度过的,直到1680年去世。可是二百七十年之后,这面象征着妇人"矮人一等"的女儿墙又接上了一层砖,和别的垛口一样高了。这主要和当时义和团的妇女组织"红灯照"密切相关。 </FONT></P>
<P ><FONT face=宋体>上面的都是些史话和作者文章对女儿墙的描述,但是有史实曾经对女儿墙有记载。 </FONT></P>
<P ><FONT face=宋体>义和团是甲午战争后民间自发成立的反帝爱国的武装组织,当时影响十分巨大。"红灯照"是其中的妇女组织。当时甚至还有寡妇的"红灯照",老妇的"青灯照"等,一律强调男女平等思想,在反帝抗清运动中立下了赫赫的声威。在攻打南关天主教堂时,义和团与洋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教堂主教纪隆是个十恶不赦的恶棍,为了负隅顽抗,竞将教堂所有女教士剥光了衣服,五花大绑地推到阵前。就在义和团将士束手无策之时,"红灯照"勇敢地率先冲进了教堂,义和团将士随之而入,一举攻破了教堂。"红灯照"冲进城内后,登上了德胜门。当时沈阳"红灯照"的女战士们一见这矮人一等的"女儿墙",顿时怒不可遏,动手就要拆墙。红灯照的首领林大姐伸手拦住,说道:"我们每个人搬几块砖,运几袋灰,把女儿墙修高,不是更好吗"?"大家纷纷赞成。 </FONT></P>
<P ><FONT face=宋体>于是,一杆三角的大红旗在城楼上猎猎飞扬,上书"夺回奉天城,加高女儿墙"十个大字。近百名红灯照一齐努力,很快就加高了"女儿墙"。从此,"德胜门"上的六十个垛口就与别处的一般高了。</FONT></P>
<P ><FONT face=宋体> <p></p></FONT></P>

飞哥 发表于 2005-7-16 21:33:00

谢谢虫子,明果子巷见.

西四 发表于 2011-6-10 21:56:00

有点儿文不对题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