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当铺(中国最早金融机构)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9/2007939345864559.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p><br/>北京老当铺<br/> 如今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故北京老当铺已很难寻到。不过,目前在东城区东总布胡同62号(胡同西口路南),还可以看到一座近代风格的青砖建筑,门头上刻有“宝成当”三个字。据史料记载:“典当名称宝成当,详细地址东总布胡同45号,经理张云培,资本10000元,店员人数9 人,设立年月民国八年十二月。”即该当铺1919年12月开张,属于民国早期的北京老当铺。</p><p><br/> 明嘉靖朝(1522-1566年)期间,家居湖州的礼部尚书董份,“富冠三吴,……有质舍百余处,各以大商主之,岁得子钱数百万”。这里所说的“质舍”就是当铺,而所谓“子钱”便为典当利息。<br/> 古代著名小说《水浒全传》中曾提到卢俊义被逼上梁山前开过当铺的事。一行人“却好转到卢员外解库门首,自歌自笑,去了复又回来,小儿们哄动。卢员外正在解库厅前坐地,看着那一班主管收解,……”这里的“解库”便指当铺,乃宋代通称;而“收解”意为收当,即当铺员工与当户进行典当交易活动。<br/>进入清代以后,名人开当风起云涌,愈演愈烈,颇成气候。当时,不仅民间当铺盛行,而且官府典当亦很红火。如康熙年间,大官僚、大地主、刑部尚书徐乾学,就以白银10万两贷给盐商项景元,每月取利三分,同时又借给布商陈天石本银10万两,由其在北京正阳门外大蒋家胡同开设当铺。</p><p><br/> 再如嘉庆四年(1799年)被罢官抄家赐死的乾隆晚年头号宠臣、首席大学士和珅,极善搜刮,家产万贯。据抄家清单所载,他有赤金580万两,生沙金200万两,元宝银940万两,土地8000余顷,古董、玉器、瓷器、绸缎、皮张、洋货则不计其数。在此巨富之下,和珅便以当朝宰辅、权贵班首的地位投资于金融业,开有“当铺75座,银号42座”,从而增值财富,扩大私囊。</p><p><br/> 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祖父、康熙朝江宁织造曹寅死后,也曾遗存“张家湾当铺一所,本银七千两”。<br/>就连清末大太监小德张,亦拥家资2000万元左右。他在北京前门外鲜鱼口和北河沿,先后开设永庆、永存两家当铺,资金达10多万两。<br/> 更有甚者,清代除了民当、官当之外,还有皇当,即皇帝本人亲自批准和支持开设的皇家当铺。<br/>雍正帝是皇当的最初倡导者,他曾多次拨出专款派人开设当铺。雍正七年(1729年)二月,他面谕总理三陵外一切事务承恩辅国公发尔善等人:“给尔等银二万两设法孳生”。同年五月,雍正本人亲自谕示:“奉旨,赏给内府文武官员等生息银四万,除派司员开设当铺,其所得利银内,有出差人等盘费等项,除用外,其余剩银两,会总分给官员。”<br/> 同样爱财并善于理财的乾隆帝,与其父如出一辙,对皇当倍加热心。据史料记载,总管内务府曾奏:“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正月初七奉旨,世子额拉旺多尔济应领俸银,着支给10年,交内务府大臣办理生息收贮。钦此钦遵。经臣衙门奏派郎中伊尔阿、主事穆克善开设当铺,善为生息办理。”这里,对于皇亲可得俸银的处置,是由皇室派员设立当铺为之营运,使之增值。</p><p><br/> 近代以来,官当之风更是横扫天下,清代身居要职的军政大臣们,纷纷采取各种方式参与典当经营。<br/>鸦片战争时期的投降派琦善,久任肥缺,搜刮致富,有黄金7000多两、白银5万多两,他曾分别与3名晋商合股,在天津等地开设义和、全和、时和3家当铺,每家各出资制钱2万吊。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琦善被逮治抄家时,其家奴供认:“以上三处,俱系我出名,写立公中合同。”所谓“公中合同”,就是合股集资开办当铺等营利机构的必要手续文契,类似现今的书面合同。<br/> 此外,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都曾开设官当,并运用地方政府权力,干涉辖地内的当期、利率等,对地方典当业的发展施加了强大影响。<br/>相比之下,近代叱咤风云的洋务头子、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更是典型的例子之一。梁启超说:“世人竞传李鸿章富甲天下,此事殆不足信,大约数百万金之产业,意中事也。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中国通商银行,其股份皆不少。或言南京、上海各地之当铺银号,多属其管业云。”</p><p><br/> 无独有偶,李鸿章后任、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河南陈州亦开有当铺,涉足金融业的兴趣异常浓厚。<br/></p> 哈哈!!改名啦!!不蹦啦!!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开车的翔子</i>在2007-9-3 10:03:52的发言:</b><br/>哈哈!!改名啦!!不蹦啦!!</div><p></p><font face="隶书" size="5">这个帖挺好,长知识。</font> <p> 明代典当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民办典当中的商业资本雄厚,商营典当机构空前发达,形成商帮典当势力。第二是官办典当中的官僚资本雄厚,特别是贪官以典当洗钱。第三是僧办典当包括宫观典当逐渐消失。此时“当铺”名称已开始流行。<br/> 清代典当业是中国典当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官办典当中出现了皇当,皇当是最大的官当,表示官当的升级。与此同时,上层官僚和各级军政衙门开当成风。民办典当中除商营外,资本家也兼营典当。全国典当数量大增,嘉庆十七年(1812年)达到23139家,创下中国典当发展史上的最高纪录,至今未变。<br/> 民国至新中国的典当业<br/>受现代金融业的影响,民国时期的典当业开始走向衰落,各地的典当机构数量逐年减少。然而,典当模式也有变化,一是出现外资典当机构,二是公立典当中出现银行自营典当。另外,典当经营范围扩大,一些典当行开办货币发行和货币兑换业务。<br/>新中国典当业专指建国前期的典当业,它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延续阶段(1949—1956年),即旧典当的保留。二是过渡阶段(1957—1966年),即旧典当的改造。三是消亡阶段(1967—1986年),即旧典当的取缔。<br/>.改革开放至今的典当业<br/> 典当业的复出<br/>1987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开办了新中国第一家典当行——成都市华茂典当服务商行,标志着古老典当业的重新恢复。<br/>1988年,浙江、辽宁、山西、广东、上海、福建、吉林、贵州等省市也相继开办了典当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8年10月底,全国已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恢复了典当业,共有各类典当机构180余家,从业人员1200人,累计当金发生额5亿元人民币。<br/>〖BT4〗(2)典当业复出原因<br/>典当在中国绝迹30多年后又梅开二度,绝非偶然,其中有着极其深刻的原因。<br/>第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典当恢复的根本原因。<br/>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进程加快,但国有银行的私贷业务却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经济的融资需求,于是典当便理所当然地具备了重新问世的客观条件。<br/>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是典当恢复的前提条件。<br/>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升温,金融领域的改革力度也在加强。贷款形式的多样化(如除信用放款外,开始提倡担保放款)促使金融机构的多样化,于是专营质押放款的典当行也应运而生。</p><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9/20079681977944.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5"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1"><tbody><tr><td valign="bottom" align="center" bgcolor="#f1efde"><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6px; COLOR: #83643e;">揭秘老北京的典当业 始于囚徒千余年无利不图</span></td></tr><tr><td valign="top" height="292"><span style="FONT-SIZE: 14px;"><p align="center">来源:燕京琐谈</p><p> 典当业从封建社会一直到解放之前,它是一种残酷剥削劳动人民,趁人之危,投井下石的行业。它的起源曾有这样一段传说:在封建社会某朝,有一罪犯王某,经刑部科得永远监禁的罪名,在囹圄中熬了多年,后来成了管辖犯人的一个头目,王遂在狱中勒索银钱,买卖食品百物,复令众犯赌博,输钱者以物抵款。日久,王积资颇多,后又遇赦出狱,即开了个“小押当”,门前挂了一块招牌,上书:“指物借钱,无论何物均可抵押,物值十而押五,坐扣利息,几月为期,限期不赎,变卖折本”。后生意发达,遂逐渐扩大,而成为一种行业。</p><p> 因典当业始于囚徒,所以,过去当铺的栏柜及门栅,与一般行业不同,仿佛监狱的形式,典当人站在下面而看不见柜台上边。当然,这不过是传说而已。据史料记载:我国典当业从南北朝时期延续到解放前,历时一千五百余年。 </p><p> 北京的典当业在清代已有十数家。当时鼓楼西大街有一“典当王”开设的“天顺当”,即开业于清康熙年间,据说,这个当铺可能就是红楼梦第五十七回里面所说的那个“恒舒当”。 </p><p> 封建社会的当铺都有官发的“当贴”(即执照),每年需向清政府提交当税若干。由于当铺与官府利益均沾,因此,它也有些半官方的性质,再加典当人不是饥寒交迫,走投无路,就是家庭破产或遇有急事,手中无钱,因此,当铺的老板,以及下面的伙计,都不同于其它行业,从不笑脸迎人,有如凶神恶煞,神气十足。有时借仗官势,欺压平民。直到解放之前,北京几家较大的当铺,与当地官绅也有所勾结。有的是由某个官绅入股,从中渔利,同时成为这个行业的“后台”;有的是从“死当”(即典当者到期无力赎出的物品)中,踞取珍宝衣物,当铺老板甘当“孝敬”,互相利用,狼狈为奸。 </p><p> 这个行业的内部组织与其它行业也有所不同。经理称为“当家的”,下有“头柜”、“二柜”,一般作价、看货都要经他们之手;管库人称为“包袱褡”或“朝奉”。 </p><p> 在当铺内部所用的语言,外人也很难听懂,多用徽话。如一至十,即呼为“摇、按、瘦、扫、尾、料、敲、奔、角、杓”,老太太称“勒特特”,东西称“端修”,什么东西称“杨木端修”。所以用这些“行话”,目的是便于他们捣鬼,外人无从察觉。 </p><p> 当铺剥削和坑害典当人的手段很多。首先是利用当票作鬼。过去的当票上面印有兰色模糊字迹,然后在上面填写所当物的名称,以及当价多少。当业有它专门填写当票的草字,外人难以辨认,而且所用之字仅写一半,如“衫”写“彡”,“袄”写“天”,“棉”写“帛”,“皮袍”写“毛夭”。初进当铺学徒,首先要练习此种怪字。 </p><p> 其次,故意降低原物成色。典当业有句行话,叫作“当半价”,无论新旧衣物,甚至名贵的文玩珍品,只要一进当铺,马上降低身价,贬得甚至一钱不值。那时的当价一般是原价(原物所值)的20-30%。所当衣物,即使是新衣,也必须写“油旧破孔”、“油旧破补”,皮服必写“光板无毛”、“缺襟短袖”、“虫蛀鼠咬”。任何贵重手表,也只写“铜马表”,玉器写“假石”,硬木梨檀写“柴木”。 </p><p> 这样贬低原物成色,其目的也无非是为了压价,明值十元的东西,也只能当三元。典当者因急于用钱,不暇较量,只得听其任意折合。当时“死当”很多,典当人到期无力赎出,当铺贱价收进,高价卖出,从中大量渔利,对典当人进行残酷剥削。 </p><p> 第三,坑人的“阎王利”。解放前,北京的当业一般的利息是五分,最高曾达到八分,即使朝当夕赎,也须扣息一月;至下月过五天,则加利一月。一般以二十四个月为满期,到时不赎,即为“死当”,当铺可作价变卖。 </p><p> 解放前,北京的当业向有“春添本,秋回利”之说。据伪北平社会局一份档案记载:1939年,北平87家当铺,一年即盈利五十余万元,相当资本额的35%,其实这里还有不少以多报少的虚假。即使如此,剥削程度也已相当可观了。 </p><p> 当铺除了经营典当,有的还放高利贷,囤积居奇。无利不图。据有关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北京的当铺可以签发银票,在市面上流通。可见那时的当铺不仅是宰割穷人的一把刀子,也是与官府上下勾结,压榨人民的一伙奸商。</p></span></td></tr></tbody></table> 好专题,期待<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开车的翔子</font></strong>朋友更多的好贴 长知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