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封介绍信
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三十周年。当年我家有四个成员走上这条路。今天,我找到三份当年我父亲去“五七干校”及我和我姐姐去插队时购买必需品的介绍信,翻拍下来,和大家共同纪念那段时光。<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7/20077152223147019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7/20077152223501349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7/20077152224138179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p><font face="宋体" size="4">您保存的真好,值得珍藏。</font></p><p></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6 15:18:39编辑过] <p>您真行,保存够40年了吧?这是我们曾共同拥有的岁月.真情也好,悲情也罢,都是那么的刻骨铭心!这么多年过去了,到现在一闭眼,下乡前夜母亲那强忍的悲痛;列车启动时的那一声长鸣和车站几千人的悲声,都能清清楚楚浮上我的心头.如今母亲去世已近20年,我辈也老之将至,但此情此景,必将永志难忘!</p> 太珍贵了,值得珍藏。 好东西呀千万别没了。 好东西 <p>可见那时城里人多讲卫生,连牙膏都在下乡购物之列.</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门当户墩</i>在2007-7-17 9:05:30的发言:</b><br/><p>可见那时城里人多讲卫生,连牙膏都在下乡购物之列.</p></div><p>墩儿:讲不讲卫生倒不是需要关注的,那时的物资匮乏,绝对不是今天的年轻人可以想象的,那时连买一块塑料布都要“手续”,那是什么日子?买牙膏,需要交回旧牙膏皮,你们听说过么?但是在那物质、精神双贫乏的年代,没有贪官和腐败(至少从经济上来讲)。</p> 磋砣岁月。岁月磋砣............... <p>开了眼了阿!</p><p>想起现在大学生入学领东西也是一个章一个章的盖</p><p>毕业时还东西还是盖一个一个的章。可惜盖完了学校收走了。要不我也留它40年再发上来,也是一片唏嘘之声啊! 哈哈哈哈 </p><p>这不是简单的保存旧物,而是帮祖国保存历史</p> <p>好东西!</p><p>不敢想像那个时期的生活!</p> <p>最近,家里准备搞装修,于是翻出了一些东西。除了这个,还有一些大串联时期的纪念品(当时就是有意为之),还有一些文革时期的“首长讲话”油印本及铅印本,也很有意思,以后如果有机会,会拿出来和大家共同品味。</p><p>说到那时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多难,另有一番滋味。现在的年轻人(我终于有资格这样说了)想体验一下,就难了。</p><p>如果不违反论坛的规则,倒是希望同龄人都来讲一两个故事。“知识青年”这个群体,应当有一些东西可以发掘,不要沦落到“被抢救”的地步。</p> 哇,我头一次看到这些历史资料哦,真的是好珍贵啊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有鱼名游</i>在2007-7-17 21:27:23的发言:</b><br/>哇,我头一次看到这些历史资料哦,真的是好珍贵啊</div><p>这里面有几点,值得关注 :首先是时间,1969年,年初党中央召开“九大”,王洪文和林彪正式登上毛泽东的革命战车;其次,是介绍信开出的时间,很集中,再有就是反映出物质的极度匮乏。最后,是当时的极端政治气候,所有的介绍信都要有“语录”。</p><p>我还有很多那个时期的来往信件,在信封背面,都要书写一条“语录”,否则,邮局拒绝投递,会退回,令发信人补写。</p><p>当时很多人为省事,或者买现成的印有“语录”的信封,或者写“为人民服务”“要斗私批修”这类字数最少的“语录”。</p><p></p><p></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7 21:44:11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鸵鸟</i>在2007-7-17 21:08:37的发言:</b><br/><p>最近,家里准备搞装修,于是翻出了一些东西。除了这个,还有一些大串联时期的纪念品(当时就是有意为之),还有一些文革时期的“首长讲话”油印本及铅印本,也很有意思,以后如果有机会,会拿出来和大家共同品味。</p><p>说到那时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多难,另有一番滋味。现在的年轻人(我终于有资格这样说了)想体验一下,就难了。</p><p>如果不违反论坛的规则,倒是希望同龄人都来讲一两个故事。“知识青年”这个群体,应当有一些东西可以发掘,不要沦落到“被抢救”的地步。</p></div><p>装修很辛苦啊!师傅要注意身体啊!</p><p>赞同都来讲个故事给我们年轻人分享,最好有图片哦!</p> <p>家庭文物,也是珍贵资料。</p><p>见到一封妹妹写给下乡哥哥的信,那时侯物资太贫乏了。信的开头是一连串的毛主席万岁。</p> <p>谢谢心情部落的关心。待以后有时间,有条件,我会再讲几个故事的。</p><p></p>有个知青诗人,叫“食指”,好像是文联或作协成员,现在住疯人院,他写过一些描写知青生活的诗,很好的,建议有时间看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一首描写知青登车离开家乡时的情景的,好像名字是几点几分的火车站(具体时间忘记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8 7:21:28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瞌睡虫</i>在2007-7-17 22:49:59的发言:</b><br/><p>家庭文物,也是珍贵资料。</p><p>见到一封妹妹写给下乡哥哥的信,那时侯物资太贫乏了。信的开头是一连串的毛主席万岁。</p></div><p></p>奇怪阿。。自己家人之间写信,整那么多官面文章干嘛?? 哦,个人英雄崇拜主义的体现不?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有鱼名游</i>在2007-7-20 22:38:03的发言:</b><br/>哦,个人英雄崇拜主义的体现不?</div><p></p>“个人英雄主义”?哪里够用!那个年代,是一场席卷神州大地的造神运动。没见过人手一本“红宝书”的照片么?那玩意就像喇嘛手中的法轮,空着手是不能见人的。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北京文化人儿</i>在2007-7-20 21:44:39的发言:</b><br/><p></p>奇怪阿。。自己家人之间写信,整那么多官面文章干嘛??</div><p>在那个反常的时代,是非常正常的。我见过有的家人之间通信,互称同志。这也不是纯粹的“官样文章”,若不如此,有可能招来灭顶之灾。我父亲有一位大学同学,解放前在香港做建筑师,解放后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被安排在总后。“文革”中,总后机关有人给当时的部长邱会作贴大字报,他在看时念叨了一句“有道理”,被人听见,抓起来,硬说他放弃香港的优越生活参军,是“帝国主义特务”,活活被打死! 死后不通知家人,继续发生活费、发军装给家人。那时有一个说法,叫“红色恐怖”!</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鸵鸟</i>在2007-7-17 21:40:23的发言:</b><br/><p>这里面有几点,值得关注 :首先是时间,1969年,年初党中央召开“九大”,王洪文和林彪正式登上毛泽东的革命战车;其次,是介绍信开出的时间,很集中,再有就是反映出物质的极度匮乏。最后,是当时的极端政治气候,所有的介绍信都要有“语录”。</p><p>我还有很多那个时期的来往信件,在信封背面,都要书写一条“语录”,否则,邮局拒绝投递,会退回,令发信人补写。</p><p>当时很多人为省事,或者买现成的印有“语录”的信封,或者写“为人民服务”“要斗私批修”这类字数最少的“语录”。</p><p></p><p></p><p></p><br/></div><p>能贴出来看看吗?</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鸵鸟</i>在2007-7-21 1:12:41的发言:</b><br/><p>在那个反常的时代,是非常正常的。我见过有的家人之间通信,互称同志。这也不是纯粹的“官样文章”,若不如此,有可能招来灭顶之灾。我父亲有一位大学同学,解放前在香港做建筑师,解放后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被安排在总后。“文革”中,总后机关有人给当时的部长邱会作贴大字报,他在看时念叨了一句“有道理”,被人听见,抓起来,硬说他放弃香港的优越生活参军,是“帝国主义特务”,活活被打死! 死后不通知家人,继续发生活费、发军装给家人。那时有一个说法,叫“红色恐怖”!</p></div><p></p>自由,太幸福了!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北京文化人儿</i>在2007-7-20 21:44:39的发言:</b><br/><p></p>奇怪阿。。自己家人之间写信,整那么多官面文章干嘛??</div><p>那个年代就是这样的吧。信的内容、信封上印刷的内容,总离不开这些。 </p><p>我的信是机关旧物堆里拾到的,虽然来路不明,不如楼主的珍贵有意义,但是对于我这个没经过文革的人来说,留着也好玩。 </p><p>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7/20077231053245974.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7/2007723105462699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哦,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那个年代是不堪回首的,也是痛不欲生的回忆,所以有很多人去了国外不愿意回来... 正点 土匪 不说了 文革中的家庭历史文物,值得留存。 极其珍贵的文物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