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有一事不明
前一阵子,一个不太熟的、也是老北京一个男孩子A给我打电话联系业务的事。我接电话的时候经常爱带北京腔儿。过了N久,与A熟识的B跟我开玩笑的时候告诉我A说我说话跟胡同串子似的,我就特纳闷,怎么说话有老北京的味儿就变成了胡同串子? <p>胡同串子就是北京串胡同做小买卖的,他们多是北京人,所以多是京腔.</p> <p>明白了,最终还是损我呢!</p> <p>给您些参考:</p><p>前些时候和两个年轻后生聊过这个话题,共识是:</p><p>1, 小妞-(一般在18岁以下),说一口京腔,及其可爱, </p><p>2, 年轻姑娘-(结婚前到生孩子), 需要装一装, 恐怕要还得故意带些港台嗲腔,现在影视广告就都是这样, (没办法,也是叫这个商品时代逼得,要"与时俱进"嘛,)</p><p>3, 主妇阶层-能讲一口京腔,那可是身份的象征, 足以令一众港台的夫人太太们仰视, 这是现实中的真事</p><p>4, 姥姥奶奶级别-这老北京话简直就是金字招牌, 这当然也要承认影视剧的作用. 远到30年代的电影, 近看现在的当红老太太, (太后: 不仅是慈禧, 要是不说京腔, 哪有味儿呀,)</p><p></p><p></p><p></p> <p>京腔京韵如果是纯正的那是北京人的口福,能说上口的地道北京话,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谓是一种福分,这是老北京人祖上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俺这个不是生在老北京家庭的晚辈来说,能在北京人的圈子里听几句老北京的腔调,那真是俺的耳福。</p><p>俺无论是到边疆、还是到三线,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以致到了国外,只要听到有人说国语,就倍感亲切,如果你能吐出几句地道北京腔或北京话,那效果真是奇特的很,就是非常难做的买卖,由于你用北京话说的通俗易懂的道理,也会拉进人们的关系,把生意谈成。</p><p>北京人讲究的是实诚、文化和传统,一般外地人体会不了,俺建议在北京工作、学习或生活着的人们,闲暇之余要自觉多听、多说京腔京韵的地道北京话,算是对老北京城做的一份贡献,不要让外国人、台湾人都会说了,而北京人反倒不会说,那岂不是给祖宗丢脸吗?</p><p></p> 顶楼主的京腔京韵 胡同串子 一词 不只是 析同学的那个意思吧~~~ 五楼的战友:把你那个“俺”改了就更有魅力了。 <p>其实 楼主 保持现在的样子就行`~~</p><p>咱毕竟是北京人~~~</p> 呵呵长见识了 <p>人家说你是胡同串子也不能叫损呀</p><p>这算是好话吧~~</p> <p>“胡同串子”本不是老北京话。这是60年代“干部大院儿”的膏粱子弟们,对老北京同龄人起的贬义外号儿,也是那段历史的产物。那时候,“大院儿文化”与“胡同文化”相对立,净干仗。</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心灵之花</i>在2007-6-9 6:27:53的发言:</b><br/><p>京腔京韵如果是纯正的那是北京人的口福,能说上口的地道北京话,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谓是一种福分,这是老北京人祖上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俺这个不是生在老北京家庭的晚辈来说,能在北京人的圈子里听几句老北京的腔调,那真是俺的耳福。</p><p>俺无论是到边疆、还是到三线,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以致到了国外,只要听到有人说国语,就倍感亲切,如果你能吐出几句地道北京腔或北京话,那效果真是奇特的很,就是非常难做的买卖,由于你用北京话说的通俗易懂的道理,也会拉进人们的关系,把生意谈成。</p><p>北京人讲究的是实诚、文化和传统,一般外地人体会不了,俺建议在北京工作、学习或生活着的人们,闲暇之余要自觉多听、多说京腔京韵的地道北京话,算是对老北京城做的一份贡献,不要让外国人、台湾人都会说了,而北京人反倒不会说,那岂不是给祖宗丢脸吗?</p><p></p></div><p></p><p>五楼这位朋友的话算是说到点儿上了。城中村夫对“胡同串子”名词的由来的说明符合史实,定位准确、阐述明了。</p><p></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北城一小妞</i>在2007-6-7 11:04:02的发言:</b><br/>前一阵子,一个不太熟的、也是老北京一个男孩子A给我打电话联系业务的事。我接电话的时候经常爱带北京腔儿。过了N久,与A熟识的B跟我开玩笑的时候告诉我A说我说话跟胡同串子似的,我就特纳闷,怎么说话有老北京的味儿就变成了胡同串子?</div><p>可能他觉得,工作/业务中,还是不要带很浓重的京腔.</p><p>其实没什麽,同意楼上几位的观点,说京腔又不是罪过,用不着郁闷.</p><p>只不过每个人的观点可能会不同,他(即文中的A)这麽想,别人不这麽想.</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30 19:58:47编辑过] <p>不能算是损.其实有不同的意思.也许人家只是再说你比较正宗呢?呵呵.有时别人要是问我哪儿哪儿知道不,怎么去知道不.我都会说,呵,瞧你这话说的.我?谁呀?整一胡同串子.有我不知道的!</p> 京腔的根儿应该就是 南城胡同里的人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析津志</i>在2007-6-7 11:21:40的发言:</b><br/><p>胡同串子就是北京串胡同做小买卖的,他们多是北京人,所以多是京腔.</p></div><p></p>好象错了吧,在北京做小买卖的,以山东,山西,河北人居多。所以北京的叫卖声很有方言感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城中村夫</i>在2007-11-28 20:35:40的发言:</b><br/><p>“胡同串子”本不是老北京话。这是60年代“干部大院儿”的膏粱子弟们,对老北京同龄人起的贬义外号儿,也是那段历史的产物。那时候,“大院儿文化”与“胡同文化”相对立,净干仗。</p></div><p>正解!</p><p>大院子弟在当时可是牛B烘烘的,当然现在也是,像王朔啊,叶京啊他们这拨都长大了,正宗北京文化有点被边缘的意思。</p> 对了,就是楼上的解释了。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小仨儿</i>在2008-1-15 0:00:29的发言:</b><br/><p>正解!</p><p>大院子弟在当时可是牛B烘烘的,当然现在也是,像王朔啊,叶京啊他们这拨都长大了,正宗北京文化有点被边缘的意思。</p></div><p>说得是呀</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城中村夫</i>在2007-11-28 20:35:40的发言:</b><br/><p>“胡同串子”本不是老北京话。这是60年代“干部大院儿”的膏粱子弟们,对老北京同龄人起的贬义外号儿,也是那段历史的产物。那时候,“大院儿文化”与“胡同文化”相对立,净干仗。</p></div><p>就是这个意思。</p> 学习! <p>正解!无异议</p><p>京味儿语言是世代居住在北京的居民创造、逐步改良、逐步洗练的,这里面世居北京的旗人们做了巨大的贡献。</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北城一小妞</i>在2007-6-7 11:04:02的发言:</b><br/>前一阵子,一个不太熟的、也是老北京一个男孩子A给我打电话联系业务的事。我接电话的时候经常爱带北京腔儿。过了N久,与A熟识的B跟我开玩笑的时候告诉我A说我说话跟胡同串子似的,我就特纳闷,怎么说话有老北京的味儿就变成了胡同串子?</div><p>给你个正解 。。。 呵呵。。。</p><p></p><p><a href="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33&id=33047&star=1&page=1">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33&id=33047&star=1&page=1</a></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北城一小妞</i>在2007-6-7 11:04:02的发言:</b><br/>前一阵子,一个不太熟的、也是老北京一个男孩子A给我打电话联系业务的事。我接电话的时候经常爱带北京腔儿。过了N久,与A熟识的B跟我开玩笑的时候告诉我A说我说话跟胡同串子似的,我就特纳闷,怎么说话有老北京的味儿就变成了胡同串子?</div><p>这个.....怎么说呢. </p><p>职场上尽量普通话, 低声. 但不要港台那样咬着舌头,又嗲又假.</p><p>下班么街坊邻里撒欢儿的京腔...^_^</p><br/> <p>正解!无异议</p><p>京味儿语言是世代居住在北京的居民创造、逐步改良、逐步洗练的,这里面世居北京的旗人们做了巨大的贡献。</p><br/> 看5楼那位爷的话,让我想起《北京人在纽约》来了。 平常心对待。说话只要文雅谦和彬彬有礼,京味儿浓才好听呢。 胡同串子说到底还多少有点"损"和贬低的意思。 胡同串子泛指那些没正经事儿,一天到晚瞎溜达,不务正业,没啥文化的人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