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我想哭
<p>北京变了,北京消失了,北京没了,我们哭了</p><p>我不会说话,我只是说我心里想的</p><p>北京变了,变的太多了,保护环境,被人们总是挂在嘴边的,现在该换了,该换成保护北京了</p><p>我们不能为了发展就这样,老祖宗几千年留下来的东西,让我们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就给弄没了</p><p>我们该反省了,那些自以为是在建设北京的人也该反省了,北京人太多了,北京承受不起了,北京在慢慢的消失了,京味儿的东西越来越少了</p><p>看着这些慢慢消失的东西,真的是想哭</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爱春1314</i>在2007-5-10 17:57:51的发言:</b><br/><p>北京人太多了,北京承受不起了</p></div><p>这话叫外地朋友听见恐怕不合适。拿姜昆的话讲:“北京是你家开的啊?——北京是首都,也有我一份儿!”</p><p>变,我觉得是没办法的事情。时代在发展,不可能还是一百年前的老风貌。我也希望出门都是胡同、城墙、城门楼子,但设身处地地想想,那些小胡同里的百姓谁不想住楼房?换了我自己,是为了享受一种文化氛围而选择住在胡同里,还是搬进方便整洁的楼房里?文化被现实生活压迫得消失大概阻止不了。</p><p>至于政府的胡拆乱建行为,牵扯到经济和政治,我觉得更不是咱们能探讨的。呼吁可以,不能抱希望。我只是觉得,拆、扒、消失、只留回忆,这些是现实需要,也是阻止不了的趋势。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慢慢习惯了,也就不伤感了。</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bbqi</i>在2007-5-10 18:16:49的发言:</b><br/><p>这话叫外地朋友听见恐怕不合适。拿姜昆的话讲:“北京是你家开的啊?——北京是首都,也有我一份儿!”</p><p>变,我觉得是没办法的事情。时代在发展,不可能还是一百年前的老风貌。我也希望出门都是胡同、城墙、城门楼子,但设身处地地想想,那些小胡同里的百姓谁不想住楼房?换了我自己,是为了享受一种文化氛围而选择住在胡同里,还是搬进方便整洁的楼房里?文化被现实生活压迫得消失大概阻止不了。</p><p>至于政府的胡拆乱建行为,牵扯到经济和政治,我觉得更不是咱们能探讨的。呼吁可以,不能抱希望。我只是觉得,拆、扒、消失、只留回忆,这些是现实需要,也是阻止不了的趋势。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慢慢习惯了,也就不伤感了。</p></div><p></p>一派胡言! <p>外地人太多了</p> <p>从解放开始对北京的改造就是错误的 要不就都拆了 要不就留下 可现在呢……</p> 3楼的朋友:您说我是一派胡言,不知道我说的错在哪里,请您多指教。我觉得这是现实,现实总是不如人意的。另外奉劝您:别骂我,胡同不是我让拆的,假古董不是我设计建的,有劲儿您上政府相关部门嚷嚷去,看看有没有效果。 <p>甭说别的 我就是替梁思成伤心~~~~他让日本的城市远离美国的原子弹 就是没能保住自己的首都阿~~~~~</p> <p>哭了好几次了,没用啊。</p><p>都说北京人爱谈政治,可是咱们的领导却不是北京人,中央更是瞧不见人影儿,谁让咱们不会拍马屁呢!</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bbqi</i>在2007-5-11 13:53:20的发言:</b><br/>3楼的朋友:您说我是一派胡言,不知道我说的错在哪里,请您多指教。我觉得这是现实,现实总是不如人意的。另外奉劝您:别骂我,胡同不是我让拆的,假古董不是我设计建的,有劲儿您上政府相关部门嚷嚷去,看看有没有效果。</div><p></p>这个我知道,我就是看不惯这样的言论,我也知道没办法,我的话也不算骂人吧,我更不会骂你.因为其实你不是拆派,指教我就不敢当了,有空看看我以前的帖子,我实在懒得费口舌了.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bbqi</i>在2007-5-10 18:16:49的发言:</b><br/><p>这话叫外地朋友听见恐怕不合适。拿姜昆的话讲:“北京是你家开的啊?——北京是首都,也有我一份儿!”</p><p>变,我觉得是没办法的事情。时代在发展,不可能还是一百年前的老风貌。我也希望出门都是胡同、城墙、城门楼子,但设身处地地想想,那些小胡同里的百姓谁不想住楼房?换了我自己,是为了享受一种文化氛围而选择住在胡同里,还是搬进方便整洁的楼房里?文化被现实生活压迫得消失大概阻止不了。</p><p>至于政府的胡拆乱建行为,牵扯到经济和政治,我觉得更不是咱们能探讨的。呼吁可以,不能抱希望。我只是觉得,拆、扒、消失、只留回忆,这些是现实需要,也是阻止不了的趋势。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慢慢习惯了,也就不伤感了。</p></div><p> 反对! </p><p>助纣为虐的xx言论!</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1 23:04:47编辑过] <p>时代在发展,不可能还是一百年前的老风貌?就算把胡同都拆了全变现代化,也不能把人家祖坟都刨了吧?别忘了北京人的根在这,换了别人搁谁谁干呀?</p> <p>如果,骂人可以保住京城风貌,骂人可以挡住推土机的话,我带头骂,每天抽出时间骂三小时;</p><p>如果,我们只是写出“必须气质鲜明地反对”这样的标语而不做一些实事的话,有什么实际作用吗?我们这里面有专家学者或是政府官员吗?即使有,能起作用吗?</p><p>反正我是一介草民,不认识任何官员和开发商。我说话没任何用。</p><p>3楼朋友指引我看他以前的帖子,我学习了一下,完全同意他的意见,但前提是,第一,北京人口必须减少4/5,第二,迁都,且今后不进行任何国际活动。我也想住着四合院看电视上宽带用抽水马桶。</p><p>看到LZ的题目,我本来想劝他的。因为我觉得伤心在这个时代是在所难免的。要说伤心我比谁都伤心。我在北京生长快40年了,眼看着身边的东西在一点点消失,小时候看50年代出版的已经发黄的《北京游览手册》,发现那里面介绍的地方现在已经没有了,如果悲情的话,我的悲情也能从那里开始算吧。</p><p>我的言论助纣为虐?呵呵,忒抬举我了,我没那么大能量,就像您呼吁推土机停住的声音同样没多大能量一样;</p><p>至于楼上的朋友说的要保住北京的根,我觉得,从上世纪中叶开始,我们的传统已经消失得差不多了,原来如果是10的话,现在各方面综合来算,应该还剩2到3。其实我们已经没根了。</p><p>没人看懂我的意思。好像我希望拆似的。算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5 16:09:19编辑过] <p>“老北京”问题不但是北京的问题。“老上海”“老天津”“老南京”“老平遥”等等城市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每个城市各有个的味道。如今的拆旧建新,已经是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都一个味。</p><p>北京是首都,全国人民都有份这不假,好多外地人愿意来北京定居,包括其他大城市都有很多外来人口,外来人口对当地的文化、生活、习惯等等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当地文化也在影响着外来人口,这样一来,弄得都不伦不类。例如一个唐山人到北京多年,又回到唐山后,当地的唐山人肯定认为他说的是北京话,当这个人又回到北京后,北京人又感觉他说的话是唐山话。</p><p>拆、扒、消失、只留回忆。恐怕消失后,你我可能记忆回忆老北京,时间长了,我们也许只能看到一张张的照片了。再想回忆老北京就相当于回忆恐龙是什么样子一样了。</p><p>对于老北京文化的消失,热爱老北京的人的确很着急,骂几句也无可厚非。但决不是骂您bbqi。希望您能理解。</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6 9:02:01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羊油麻豆腐</i>在2007-5-11 21:19:26的发言:</b><br/><p>哭了好几次了,没用啊。</p><p>都说北京人爱谈政治,可是咱们的领导却不是北京人,中央更是瞧不见人影儿,谁让咱们不会拍马屁呢!</p></div><p></p><font face="黑体" size="5">哥们儿,姐们儿,别急,咱北京人做了好几代主子了,人家只想过过做主的瘾,咱别计较,凡事都有定期.</font> 谁也阻止不了,哎!真没办法,北京现在不是拆吗?过些年就该拆西安,把秦始皇的墓也快拆了,慢慢来,等都拆光了就不拆了,就算发展也不忘了祖宗是谁啊!你不能光想着自己住大房子,你以后的子孙还住的上大房子吗?一句话,把外地人都轰回去,就清净了!别说20年前,就是10年前,北京也不这样啊!谁发明的汽车和火车啊,全废了,看丫外地人来北京,累死丫也来不了! 无奈 <p>每个人都要有行动才可以</p><p>因为自己可以做到的是有限的</p><p>所以会无力到想哭</p><p>看到那些被摧毁的东西</p><p>心疼的滴血</p> <p>对于地域问题的话我不想多说,没有意义,只能徒增矛盾。</p><p>我只想说,作为一个古都,有太多历史的精华与见证,她记录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我们应该做的是尽量的保护,而不是为了现代化发展而舍弃她。世界上有太多这样的事情发生,而最后往往都是无法弥补的后悔。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历史是没有办法修复的,我们能做的也只是为了保留历史尽自己的一份力......</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8 0:27:45编辑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