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央行政区外迁问题的讨论
<P>最近在网上看了很多的关于中央行政区外迁问题的讨论,我转贴几篇,希望大家如果不忙的话,能够耐心的看下去,面对现在拆与保的尖锐矛盾,我们总是要问:"矛盾的根源究竟在哪?"或许我们在通读了这些作者的论述后,我们或许会找到答案,也希望同志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摆着"莫谈国事"的架子,毕竟,中国是我们的,北京也是我们大家的,她的发展状况,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P>观点一:中央行政区应该外迁
<TABLE height=3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TR>
<TD vAlign=to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04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width=290>
<DIV align=right> </DIV></TD>
<TD width=214>
<DIV align=right> </DIV></TD></TR></TABLE></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5%"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DIV align=center>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85%" border=0>
<TR>
<TDalign=middle width="100%"><FONT color=#000099><B>议北京规划 学者建议中央行政区迁通州</FONT></B></TD></TR>
<TR>
<TDalign=middle width="100%">2004-11-16 22:37:17了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 军阅读881次</TD></TR>
<TR>
<TDwidth="100%">
留学英国、在规划界极为活跃的青年学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赵燕菁,坦率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没有中央行政职能的调整,就不可能有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他个人倾向于在通州长安街延长线方向发展新的中央行政办公区,这有利于行政职能的分期迁移和水平分工,这一地区对外交通便利,其自然条件也有利于形成壮丽的首都区景观形象。
他在空间上划出了北京四个分工不同的发展象限:主城以紫禁城为核心,发展旅游、商业、金融等功能;通州为行政办公中心,主要为首都的国际和国家功能服务;亦庄和永乐新城,将同天津、河北一起建设世界级的工业发展轴线;大兴则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备用地。
目前北京的城市发展正面临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重要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谋求新空间。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市中心区功能过度集聚,大城市问题日益显现,原有规划思路面对发展中的新问题,需要及时调整。有关专家提出,北京要利用当前城市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及时拿出具体策略调整城市空间布局。
10月22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陈刚向市人大作述职报告,提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修编工作,表示将建立旧城与新城的联动机制,有效疏解旧城的人口与功能,让保护和发展在空间上分离。他的发言得到了与会者的赞赏。“新城要跟旧城联动,全市要统筹考虑。”述职完毕后,陈刚向媒体再一次强调了总体规划的这一思路,“这次总规修编的重点放在新城,实际上就是疏解旧城。如果功能和人口出不去,旧城保护也无从谈起。各个政府部门也需要联动,这是个系统工程。”
此时,他正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北京工业大学的调查显示,目前在北京,仅中央机关马上需要的用地,加起来就有近4平方公里之多。
4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半故宫的占地面积,何去何从,正是检验“旧城与新城联动”这一“系统工程”的试金石。
支撑这一判断的事实还包括,北京中心城区的规划空间容量已趋于饱和,中央企事业单位及其附属功能的占地高达170多平方公里,多集中在四环以内。在这一范围,减去道路、基础设施、公园、学校等用地后,其余用地一半以上都和中央职能有关,而北京市政府相关的占地只有中央的1/10左右。
这意味着,占城市空间重中之重的中央行政及相关职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与新城的“联动”,已是决定北京城市走向的关键。
“新行政区”畅想
在陈刚述职后的第二天,82岁的两院院士吴良镛,走上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的讲台。他把座椅挪开,站着讲了两个多小时,主题是《总结历史、力解困境、再造辉煌——纵论北京历史名城保护与发展》。吴良镛向与会者表示:“为了提高首都政治中心建筑环境的改善,应在一定时期、条件允许时,考虑新行政区的可能。”
他是在介绍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2050年的规划时,作这番畅想的。
华盛顿规划提出:“将特区建设成以国会山为中心,一个使人振奋的世界之都,满足国家政府的需要,极大地丰富区域内的居民、职工和游客的精神与物质生活,展现反映美国人民持久价值观念的城市形态和特征。”
同样作为首都城市,北京近年来也展开了一项工程浩大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2001年底,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2002年底,北京市委、市政府着手组织开展《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同年底国务院领导批示据此编制总体规划。今年1月,建设部致函北京市人民政府,要求尽快开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3月,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召开动员大会,修编工作全面正式启动。作为总体规划修编的框架性文件,《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目前北京的城市发展正面临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重要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谋求新空间,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原有的总体规划所确定的部分目标已提前实现,规划空间容量趋于饱和,难以容纳新的城市功能。北京大城市问题日益显现,原有规划思想面对发展中的新问题,需要及时调整。这项研究在回顾历史时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外专家提出了不少规划方案,最终确定了把行政中心放在旧城区的方案。目前,北京市中心区功能过度集聚,旧城保护受到极大的冲击,绿地不断减少,热岛效应加剧。对此,应疏解中心大团,重构城市空间新格局,形成“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市域空间发展战略。
所谓“两轴”,即完善传统城市中轴线与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保障首都职能和文化职能的发挥;所谓“两带”,即强化由怀柔、密云、顺义、通州、亦庄组成的“东部发展带”,疏导新北京产业发展方向,整合由延庆、昌平、沙河、门头沟、良乡、黄村组成的“西部生态带”,创建宜居城市的生态屏障;所谓“多中心”,即构筑以城市中心与副中心相结合、市区与多个新城相联系的新的城市形态。根据这样的城市布局,《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策略:“鼓励和引导中心区的产业、人口和其他城市职能向新城、新的产业带转移。今后新的重大项目选址应按照城市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优先考虑布置在新城的产业带上。”其中,顺义、通州、亦庄是新城建设的重点,顺义的功能包括空港物流、现代制造业等,通州的功能包括行政职能、国际商务、文化传媒等,亦庄的功能包括区域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等。向外转移中心区的产业与人口,在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已经明确,但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一版的总体规划虽将亦庄、黄村、通州列为近期卫星城建设的重点,但只有亦庄因有明确的产业定位而得以发展成型。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仍在中心城区发生,元明清古城被成片拆除,中心区的城市功能与人口密度越来越高,超负荷运转,人口迅速向望京、亚北、回龙观等地区外溢,在郊区形成一个个超大规模的“睡觉城”,巨量就业人口每日往返于城郊之间,城市的交通与环境状况急剧恶化。疏解中心大团的旗帜在今年启动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再次亮出,而它又将在多大程度上不再蹈前辙呢?与上一版总体规划相似的是,此次修编工作也提出在郊区发展一系列新城,也将其中的3个作为近期建设的重点,但这一想法会不会再度落空?
吴良镛把目光投向了城市的核心功能——行政办公职能的空间转移。
“2008年以前,应集中力量建设‘东部发展带’,实现城市建设重点的战略转移。”吴良镛在“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表示,“旧城行政办公应适当迁出,集中建设,并为旧城‘减负’。中央国家机关及北京市机关可起带头作用。”
他同时提出了一个跟进的策略:“旧城功能调整与新城建设规划应配套进行,旧城服务设施应疏解到新城的中心,推动新城的发展。北京市政府机关作为表率可率先迁出旧城,避免旧城内单位的‘观望’现象,带动修编后的规划实现。”
吴良镛没有明说要迁到哪个新城,但在《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所设计的“东部发展带”中,只有通州被明确安排了行政职能。
“首都区”之辩
吴良镛讲座发放的参考资料中,摘录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赵燕菁的一段评论:“北京目前的城市结构‘单中心+卫星城’的空间布局已经无法适应城市高速发展的需要,这一基本判断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各方面的共识。刚刚完成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在首都发展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北京的城市结构要从单中心转变为多中心。这一关键性的判断,使得本次总体规划有可能成为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次重要规划。现在,总体规划的编制已经全面展开,但是,对如何实现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并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
赵燕菁的评论刊登在今年7月出版的《北京规划建设》杂志,题为《中央行政功能:北京空间结构调整的关键》。这位留学英国、在中国城市规划界极为活跃的青年学者,坦率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实现城市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的潜台词就是,北京目前以老城为核心的母城不再是惟一的城市中心。要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目前密集在老市区的‘中心功能’(而不是‘辅助功能’)要分解出去”,“我的观点是,以中央行政办公为核心的部分‘首都功能’应当是此次空间结构调整的重点。”他的文章直接针对了自己所在的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为《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所完成的报告中的一些提法,即“建国50年来,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作为国家的象征已经成为一种定势在国民心理;国家首脑机关与国务活动本身不再需要大规模的扩大办公场所;国家首脑和国务活动本身并不经常的大量活动,与古城其他职能的冲突并不严重;此外,首脑机关的国务活动的搬迁所需要的经费可能高达数以亿计,从现实看实无必要。”报告由此得出结论:“建设首都区的概念既不符合国民心理和政治需要,也不具备必要性。”同时又称,“在保持国家首脑机关和国务活动中心不变的前提下把中央政府的办事机构相对集中建设”,但“不一定在2020年的总体规划期限内”。
赵燕菁认为上述结论及其理由值得商榷,中央行政功能的外迁,不会对首都的“心理定势”功能产生任何影响,恰恰是行政功能与庆典功能空间上的分离,可以减轻周期性的庆典功能对经常性的办公功能的干扰;首都功能并非只有“国家首脑机关”,作为一个大国,与中央行政功能相关的,都应当是“首都职能”。
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提高,国际组织的总部和跨国机构的中心,势必会迅速增加。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许多准行政的全国性机构增加,即使中央自身新增的行政办公需求也不在少数。现在老城已经不敷需要的办公单位,需要调整、置换的用地总量也是十分庞大。如果再加上全国各地政府和机构的驻京办事机构,未来20年内实际需求会相当惊人。此外,国务活动的规模和频率绝非现在可以想像。且不说像里约热内卢全球高峰会那样数十位甚至上百位国家元首同时到达,就是像上海亚太首脑会议这样的小型峰会,北京接待起来都会极为吃力。作为全国的神经中枢和大脑,北京的效率降低并不仅仅影响首脑机关,而且会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流程中成倍地放大。至于“首脑机关的国务活动的搬迁所需要的经费可能高达数以亿计”,赵燕菁表示,这样的说法早已被全国许多城市的新城建设实践所反驳。在老城扩张行政功能,因涉及大量拆迁等问题,一点也不节省,甚至成本更高。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城市开始通过行政中心迁移来引导城市结构调整,但却不一定会带来经济损失,规划得好,还会产生巨大的效益。现有行政部门在老城占用的土地往往价值连城,转让后不仅足以补偿新办公楼的成本,而且足以抵偿在新区的征地。至于带动新城土地增值的效益就更加明显。实践证明,在市场条件下,新城建设不仅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同时也可以带来巨大的产出。
他认为,没有中央行政职能的调整,就不可能有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当然并非建议把全部的中央行政职能和相关的机构一起都搬迁出去,如果那样的话,北京一夜之间就会变成一座空城。有一种观点认为,可以把中央的一些附属部门,或者是新增的部门搬出去,而政府行政功能的主体,仍然留在主城区。这一构思本身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放到北京战略结构调整这个更大的背景下,这一思路就显得不足了,因为它难以起到带动北京这个千万人口级别城市结构转变的作用。赵燕菁建议,中央外迁机构的级别要尽量高,如人大、政协、高法、高检、国务院机关最好,至少也应当是财政部等核心政府部门。他个人倾向于在通州长安街延长线方向发展新的中央行政办公区,这有利于行政职能的分期迁移和水平分工,这一地区对外交通便利,其自然条件也有利于形成壮丽的首都区景观形象。
他在空间上划出了北京四个分工不同的发展象限:主城以紫禁城为核心,发展旅游、商业、金融等功能;通州为行政办公中心,主要为首都的国际和国家功能服务;亦庄和永乐新城,将同天津、河北一起建设世界级的工业发展轴线;大兴则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备用地。
相隔半个世纪的话题
赵燕菁的文章使中央行政区的调整成为一个公开的话题。文中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02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北京高度控制评估报告》草稿出台时,几乎所有参与此事的领导和专业人员都同意北京需要调整城市结构和改变行政中心,但后来大部分人的思想都有不同程度“转变”或至少是“变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感到中央行政中心搬迁“不现实”。所谓不现实,并非技术上的原因,而是对上级意图的揣摩——中央政府可能不喜欢这个方案。现在,“谁都不愿意捅破中央行政功能需要空间分解这层纸”。赵燕菁对此评论道,“我感到中央甚至可能还不知道行政区搬迁的建议,这个建议就已经被规划师自己放弃了。因为,大家都认为中央不可能接受这个建议,尤其是在中央最近为抑制经济过热大规模查处地方政府建设行政办公设施的今天更是如此。这就相当于一个医生猜想病人绝对不会接受开刀这一最佳解决方案,于是干脆不提,转而推荐效果较差的保守疗法。但是这种拖延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会使病人耽误彻底治疗的最佳时机”,“我们应当做的,就是像一个负责任的医生那样,把不同治疗方案的利弊解释清楚”。刊发这篇文章的《北京规划建设》杂志,是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这家单位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共同担纲此次总体规划的修编。
同期杂志还刊出了留美博士、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高毅存的一篇论文,提出了一个建设北京“双都心”的设想,其中也有行政中心迁移的表示:“保护北京旧城平缓棋盘式格局,将产业与经济建设逐步向东南挪动,在通州甚至更远的廊坊一带形成新的都心,逐渐把老北京的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教育中心和其他城市功能移到新的都心,形成双都心的模式。”高毅存有针对性地指出:“北京不宜搞多中心,多中心等于没中心,或者就是到处摊大饼。北京旧城将主要剩下文化中心与旅游中心的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城博物馆。为时不晚地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古代文化遗产。”
将古城作为一个完整的遗产加以保留,在1950年梁思成、陈占祥提出的“梁陈方案”,即《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中已有表述,梁、陈建议在古城以西的公主坟至月坛之间集中建设中央行政区,避免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古城,并实现新旧两利。这个方案未得到采纳。此后,在老城上面盖新城,并向四周扩张,成为50多年来北京城市发展的现实,随之而来的中心区膨胀及日益激烈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成为本次总体规划修编亟待破解的难题。清华大学的研究表明,仅占北京规划市区面积6%的古城区,房屋面积已由上世纪50年代初的2000万平方米上升至目前的5000万至6000万平方米,城市主要功能的30%至50%被塞入其中,使之担负着全市1/3的交通流量。北京与12个国家同等规模的城市比较,用地是最密集的,人均用地是最少的,城市化地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4694人,远远高于纽约的8811人,伦敦的4554人,巴黎的8071人,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大城市问题。面对城市发展的困局,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中央行政区位置的调整再度以学术讨论的方式出现。
“从建国开始,是采纳‘梁陈方案’另建新区还是‘以旧城为中心发展’,是北京城市建设的两种途径。在并没有太多讨论的情况下,就匆匆采纳了后者。”吴良镛在9月16日召开的“2004城市规划年会”上作大会发言,“50年来一个基本的矛盾就是在同一空间地域上既要保护旧城,又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对旧城来说,既承认它是伟大的遗产需要保护,又强调改造;既要保护又要发展。理论上看似很辩证,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太大了。”吴良镛说,“62.5平方公里的北京旧城已有一半以上的建筑空间被完全重建。剩余的部分也正不断受到建设性破坏的威胁。其中,连同公园和水面在内,保留较完整的历史风貌空间已不足15平方公里。如果这一次总体规划修编再不能科学地对待旧城的问题,就将导致北京古都保护工作的全军覆没。且由于我们工作失误,环境恶化,前国家领导人曾提到的北京‘迁都’之虞不能说不存在,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各执两端的设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央行政区的空间调整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认可,仍是一个悬念。在吴良镛完成“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后的第二天,10月24日,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第三届年会召开。学会的总结报告称,长安街未来建设的初步规划方案已经完成,其重点是如何到2009年前基本建成长安街两侧的建筑。
学会为此组织了一项研究,提出在西长安街六部口南部地区建设中央办公区,这与学术界已经出现的中央行政区外迁的设想各执两端。
全长约7公里的长安街以120米的道路红线宽度东西横贯北京元明清古城,它在北京的历次总体规划中均被作为体现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场所,规划要求两侧集中安排国家重要行政机构和大型文化设施。目前长安街已建成50余座大型公共建筑,尚余的10个楼座已有9个确定了建设项目,包括电教馆二期、北京美术馆、国家博物馆扩建、公安部新大楼等。虽然总体规划对长安街的建设有明确要求,但在目前已建成的项目中,以建筑总面积排序,行政办公类建筑、文化体育类建筑仅名列第三与第五,面积分别为61.9万平方米和48万平方米;排在前两位的是商务办公类建筑和商业服务类建筑,面积分别高达106.3万平方米和95万平方米;金融邮电类建筑名列第四,面积为55.2万平方米。
与长安街行政、文化类设施偏少相映衬的,是国家机关的分散布局。原国家经委曾流传一个顺口溜:“二三六九中,全城来办公!”抱怨国家机关分散在二里沟、三里河、六铺炕、九号院和中南海5个地方,机关工作往来不便,效率不高。
吴良镛在“2004城市规划年会”的大会发言中说,上世纪50年代以来,政府办公用房大体接受了过去政府机关所在地和一些公共机构的用地和房屋,并有所增加。此后,经不断调整,拆旧改新,扩建房屋,多年下来虽表面上趋于相对稳定,但总体上有增无减,占地可观。在京中央机关用地总体上集中在城八区内,其中在城八区内的用地占总用地面积达67.41%。且目前机构分布在旧城中心的各方向,与居住、商业、金融商贸设施混杂,造成功能相互干扰和影响,已不利于首都中央行政办公职能的有效发挥。他还进一步指出,行政中心除了自身发展外,就近还安排了相关的服务设施,使得高水平医疗、教育、宾馆等单位数量增加,功能不断完善,规模相应扩大,而扩大了的这些设施因自身的影响力又带来了新的功能集聚。此外,政府机构改革、政企分离后新产生的企事业单位,由于它与行政中心的密切联系,选址依然留恋旧城。例如金融街103公顷用地,建成后总建筑面积为350万平方米,最少可容纳10万就业人口,需要停车位2万个以上。大量行政办公机构分处北京旧城之内,在拥挤的空间里又多以原地扩建的方式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形成矛盾。全国政协1994年搬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顺承郡王府建设办公楼;皇城保护区内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去年冬季开始扩建,箭杆胡同一带被拆除,目前建筑结构高达4层,超出皇城保护规划限高9米的要求。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长安街的建设中。长安街目前未建区域多为传统的胡同、四合院地区,其中分布着大量文物建筑,这使得新增项目备受社会关注。前不久,东长安街南侧准备兴建的一幢大楼因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谦祠发生矛盾而被迫南移,又危及另一处区级文物“意园”的原址保护;西长安街民族文化宫南侧的开发,也因拆毁大片胡同并影响众多文物建筑的安全而引发社会舆论的批评。《瞭望新闻周刊》在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第三届年会上获悉,长安街未来建设的初步规划方案已经上报,能否得到批准将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之后决定。目前修编工作已完成全部规划成果,部分已公示的内容未涉及中央行政区问题。《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在这方面的表述是,“以旧城为中心,沿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轴向延伸的十字空间构架,体现政治、文化、体育、服务等功能。在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上预留一定的中央行政区的办公用地”,但它同时又确定了通州新城的行政职能。形势仍不明朗。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行政功能仍在以旧城为中心的地区扩张,城市结构调整的目标会不会出现偏差?通州新城的行政职能又将如何实现?中心城区的紧张状况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缓解?
</TD></TR></TABLE></DIV></TD></TR></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3 10:30:35编辑过]
观点二:该迁移的不是中央政府行政区,而是那些成本高而效益低、消耗资源、破坏生态
<TABLE cellPadding=5 width="95%" border=0><TR>
<TD class=t14l14 align=middle colSpan=2><B></B></TD></TR>
<TR>
<TD width="50%"></TD></TR></TABLE>
<CENTER>
<TABLE width="100%" border=0>
<TR>
<TD width="100%">
<P><FONT size=3>请别再折腾北京了吧。
直言了,2004·11·17。
人民网(2004年11月16日)的《学者建议中央行政区迁通州》报道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赵燕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没有中央行政职能的调整,就不可能有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他个人倾向于在通州长安街延长线方向发展新的中央行政办公区,……。他在空间上划出了北京四个分工不同的发展象限:主城以紫禁城为核心,发展旅游、商业、金融等功能;通州为行政办公中心,主要为首都的国际和国家功能服务;亦庄和永乐新城,将同天津、河北一起建设世界级的工业发展轴线;大兴则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备用地。”
报道还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陈刚向市人大作述职报告,表示将建立旧城与新城的联动机制,有效疏解旧城的人口与功能,让保护和发展在空间上分离。“北京中心城区的规划空间容量已趋于饱和,中央企事业单位及其附属功能的占地高达170多平方公里,多集中在四环以内。在这一范围,减去道路、基础设施、公园、学校等用地后,其余用地一半以上都和中央职能有关,而北京市政府相关的占地只有中央的1/10左右。这意味着,占城市空间重中之重的中央行政及相关职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与新城的‘联动’,已是决定北京城市走向的关键。”
咱看,这是冠冕堂皇的瞎折腾。北京空间拥挤,根本不是中央行政机关占地造成的,而是“大而全”的思想带来的恶性循环所造成的。北京是首都,按正常思维,那就该是以国家中央政府功能为准绳来发展北京城市建设。若真是这样做了,现有中央行政部门再扩大一倍(当然是举例,并非主张扩大一倍),也不会发生空间拥挤。北京空间拥挤在何处?拥挤在非中央政府功能项目太多太滥。
譬如,北京及其周围的自然资源的历史状况是:山水有利,而矿产资源则主要是煤铁和建筑石料,并不算丰富。然而,在“大而全”的思维指导下,全国各地各行业有啥、北京也一定要有,于是乎,北京不但建了钢铁厂,而且还有纺织厂、机床厂、汽车厂、化工厂、制药厂、食品加工厂,等等,几乎行行业业都全了。这些行业不但过度消耗了北京周围的自然资源,而且,也破坏了北京天然的山水环境、历史上的有利生态已经不复存在,典型案例就是水源基本全部破坏,以至于要“南水北调”了。历史文化方面的破坏就更惨重,早已不堪设想描绘了。如果因为劳动和地皮等成本低,行业工厂建设在非资源地,当然可以;然而,北京的劳力和地皮成本在全国是属于很高的,也就是说,把那些工厂等等建在北京,根本不是成本考虑,而是“大而全”的思维作怪。
国家统计局资料说,截止去年,北京的非政府办公行政就业人员为798万,其中212万为国营,而且,这里面50%以上是采掘、制造和建筑等行业的就业人员。啥意思?北京一半以上的就业人口,在行政上属于政府、而实际工作却是工商业、跟政府工作毫无关系。换句话说,北京就业人口占用的空间,一半以上是跟政府工作毫无关系的。北京的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99人,其中一半以上的人跟首都中央政府工作毫无关系。还有,北京1800多个规模性建筑项目,为中央政府行政需要而搞的项目不到1%,而有1/3是房地产公司搞的住宅区,剩下的都是各行各业占用的项目。也就是说呢,占用北京空间的项目,有90%以上是跟国家首都的中央政府功能无关的项目。
看了历史状况和现实统计,北京空间规划应该咋办,就很清楚了:要坚决地终止北京发展“大而全”的思维。该迁移的不是中央政府行政区,而是那些成本高而效益低、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跟首都功能毫无关系的行业及其项目。狠下个决心,把它们通通迁出北京,还怕北京空间不够中央政府使用吗?足够,而且绰绰有余。不这样做,您现在把中央行政区迁到通州,跟着去的是“大而全”思维,那里又将重复北京现有状况,过不了多久,那迁到通州中央行政区还得再迁。到那时候,迁到哪儿去?中央政府行政区迁出北京了,北京还叫首都吗?
至于“世界级”的什么什么,就别吹了吧。那牛吹了好几年,听得耳朵都生茧了,也没见真有个啥“世界级”城建出现。遍地高楼大厦的代价是破坏生态和文化,那也叫“世界级”的发展?真叫,就叫它“世界级破坏”倒满合适。看看全球,有几个国家象折腾北京一样折腾自己的首都的?几乎没有。多数国家的首都就是首都、就是以中央政府功能为主而发展的,并没有很多工商业。而伦敦、巴黎和东京等等首都里面有大量工商业,那并非是“大而全”搞来的,而是历史和地理等因素自然造成的,譬如,它们首先就是自然形成的贸易港口,而北京却不是。就在高唱“世界级”高调的时候,联合国把北京从世界古代都市的名单里撤掉了。那还不够严重警告?再说了,世界多数国家的首都并非是“世界级”大都市,只要能有效发挥中央政府行政作用、能领导全国富强起来,那就是个好首都。譬如,美国首都华盛顿,并非是个“世界级”大都市、更不是工商业中心大都市,但它却能有效地领导美国成为世界强国。
中国有个习惯:京城干啥,全国也流行干啥。折腾北京,当然,全国各地大小城市也就折腾来折腾去的。真不知这种生态自杀和文化自杀式的瞎折腾还要搞到何年何月、要发生了啥样灾难才能接受点儿教训?非要把北京和全国搞成阿拉伯大沙漠那样的地方才算甘心?北京已经被折腾得够惨了,就别在继续折腾北京了吧。</FONT></P>
<P><FONT size=3>原文地址<a href="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53041&typeid=17" target="_blank"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53041&typeid=17</A>人民网,强国论坛
</P></FONT></TD></TR></TABLE></CENTER> <P>文章比较长,希望大家能认真的把它看完,然后把作者的观点和我们的实际结合起来,可能我看的文章关于建议外迁的比较多吧,我也赞同外迁的观点,我精简一下几位作者的观点:</P><P>一:中央行政部门的外迁,将会迅速解决目前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北京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尖锐矛盾.涮羊肉好吃,酸奶牛肉也好吃,但您要把酸奶牛肉搁的羊肉火锅汤里涮,肯定不是味。
二:中央行政部门的外迁,将大大有利于首都北京经济的长远发展:把老城作为休闲旅游、文化传播的场所,把行政部门搬出老城,比如搬到通州,人口和住房相对稀少,地域也比较辽阔,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这样,新城、老城相得益彰,二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自己的经济结构优势,必会增强首都北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说说我最关心的吧,中央行政部门的外迁,可以有效抑制房价的畸形快速增长,尤其是二环以内的房价:北京现在就是个单中心城市,越靠近中心,房价越贵,如果能由单中心城市向两个中心,甚至多个中心发展。我再个比方吧,以前我们学校就一个食堂,东西比“泔水”还难吃,但价格却其高,为什么?反正就我一个食堂,你只能选择吃,或是选择不吃。后来学校后勤制度改革,引如竞争机制,一下从社会上招标来个3个承包商,嘿嘿,伙食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善,价格也趋于平稳了。
四:中央行政部门的外迁,感情上接受不了?同志们,从建国到现在,我们感情用事吃的亏还少吗?拆城墙、破四旧,“扫除一切封建残余”给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来了一次彻底的清洗,今天,我们还要为根本没必要的“舍不得”而再次丧失发展的良机吗?三海本来就是一体的,本来就都该对民众开放,人民大会堂,完全可以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其他场所来利用,开个音乐会,办个展示会,大家有什么舍不得的?应该高兴才对。
总之,中央行政部门的外迁,不论从哪个方面考虑,都是非常应该、必要、迫切的。如果我们不采取果断措施,再过50年,我看都用不了,北京必会重蹈汉城、东京的悲剧。
</P> 不用50年,20年足够.我认为,或者迁都,或者行政中心外迁,没有第二条出路. <P>这是一个太难的问题.在其它的贴子中,我提到过北京的古城承担了太多中央行政及其伴生服务的功能,在飞哥上面的转贴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些具体的数据.</P><P>我认为行政区迁移的可能性为零,虽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规划建议,但在这个官本位的社会,这是行不通的.</P><P>迁都是必然的,不是北京人希望迁都,而是在过度开发下,城市资源枯竭造成的必然后果.这个时间呢,2008年之前不会,但应该在奥运会之后的10年内,这将不以北京老百姓的意志为转移,而绝对是以中央的意志为转移.</P><P>我认为有以下原因会造成这个最终结果:.</P><P>1.中央行政机构的无度庞大,与元明清相比,现在的国家行政机构要强大的多,但也数十倍的庞大和繁冗,虽一直声称精减,实际每年人员都在大幅度增加,盘根错节,子孙相继,十分兴旺.而国家每年还都在大幅度提高公务员的薪俸,许多外地省市由于地方财政的问题,许多升薪是无法兑现的,但中央政府的公务员是100%可以兑现的.因此,近年来,中央的公务员收入翻上了几倍,即使不考虑"地球人都知道"的灰色收入,他们的收入也让我们普通百姓羡幕不已.因此他们的实际消费能力惊人,消费欲望也惊人.(我这里指的中央机构不仅指中直,军队,而且指由这些机关衍生出来的三产和各大公司)</P><P>2.作为首都,近水楼台,不论外商还是内商均要落户北京,以便有机会直接与政府取得联系;只要北京还是首都,这部分需求就不会下降,这也造成对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的巨大需求;</P><P>3.外地(省,市,地甚至于县)政府部门驻京的办事机构,类似于过去的会馆,但远胜于会馆的设施(除了建筑丑陋外)可以讲99%的外地驻京办建的是垃圾建筑,对破坏古都风貌是“作了贡献”的。</P><P>4、城市定位是在新形势下的“大而全”,除了终于认识到重工业在北京的发展不太有前景外,其它的如汽车,金融,高科技,房地产,高档中心商务区,千奇百怪的各种中心和XX街,只要上海有的北京都要有。城市在进行天翻地覆的毁灭和重建,这需要大量的外来人口和其它资源。</P><P>5、......</P><P>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在证明一个事实,当前许多产业的的繁荣只是因为北京是首都,是中央行政职能的伴生物;北京所有在经济方面的努力都不会使北京成为经济重镇。上海的发展带动了长三角地区,使其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而北京的发展并没有带动区域经济,反而是在掠夺周围地区发展所需的资源,使周围地区的人民怨声载道。</P><P>可怜啊,北京周边的省市,他们为首都(注意,不是北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在怨恨北京人(北京的老百姓)。而实际上,我们北京的百姓得到了什么好处呢?</P><P>北京是个宝地,物化天宝,人杰地灵,资源丰富,但这是相对400万人口而言。但当他们将北京的人口规划做到1800万人时,我感到北京即将病入膏盲,不可救要了。所有保护古都的美好想法都是在梦想了。</P><P>北京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水资源问题,1800万人一天的用水量大约在500万吨,这还不包括大型工业企业的用水,比如首钢和燕化这种高耗水产业。但北京唯一一盆清水密云水库的情况怎样呢,近些年来,密云水库41亿的库容大约能存上11-13亿方水。你们算一算,这点可怜的水够北京人喝几天。</P><P>于是,他们要搞南水北调。这项伟大的工程美其名日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紧张,实际就是为了保证京津地区的供水,再说的直接一点,就是为了给北京供水。到此各位可以想了,北京的无度发展是对的还是不对的,是有基础的还是空中楼阁,是可行还是不可行。耗资巨大的南水北调工程,不仅工程的建设需要中央财政(全国人民的民脂民膏)的巨大投入,建成后的运行也需要中央财政投入巨资(虽然对于其市场化运做也有很多研究,但结果是显见的,最后必然是中央财政埋单),这一定会让北京人背上更大的骂名。如果中国经济能够保持近20年来的状态,政府是能够补贴这项救命工程的。但如遇经济低谷,中央财政空虚,无法担负巨大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南方的水过不来了,巨型的城市无水自乱,衰相自现。那时,如果你是总理或总书记,你会做何种选择?</P><P>到那时,估计早就没有人谈论古都的去留了,因为古都已经湮没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之下;到那时,当权者已受不了全国人民的指责,不能再动用国库巨资维持北京“首都”的名分,他们打扫战场,收拾行囊,准备往新的首都去了;到那时全国各地来为首都建设作贡献的人才们也要离开了,他们要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到那时,北京的房地产价格一落千丈,每户人家可以占有国贸一层楼,但再也没有公司来租住;还会有一些旅游者来看看古老的皇家宫殿,但由于古建周围有太多的高楼,让旅游变得索然无味,没有人再愿意来北京了,因为它与其它城市没什么区别,只是多了几个公园。</P><P>这样下去,会有这么一天的。所谓的大北京规划,并不能拯救北京的古城,也并不是北京的未来。把北京定义为“文化古都”,是全国“文化,教育和高技术产业”的中心,是以古都风貌为特色以文化旅游为经济支柱之一的消费形城市,彻底剥离“首都和政治中心”的功能。只有这样,北京才能够生生不息。</P><P>一家之言,偏颇之处,欢迎拍砖。</P> <P>飞哥推荐的文章真的很长,看后心理有些不平静.有些政策性问题老百姓是不能左右的.关于中央行政部门外迁,我感觉是件好事,但未必能收到预期效果.中央行政部门外迁通州,也许缓解不了城区的压力.必经通州县划归为北京的通州区了嘛.况且朝阳区拆迁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买的是通州的房子.人均密度正在逐渐的增加.通州离城区并不很远.交通实在是方便.从天安门到通州开车用也就三十分左右.</P><P>另外,就拿CBD来说.本来东三环交通就很拥堵.两大媒体也挤入CBD商务圈,将来的东三环交通是什么样子难以想象.CBD的房价高的惊人.各国的大公司分分在CBD落户,办公楼写字楼恨不得一座挨着一座.CBD地区真的很繁荣.繁荣的背后是什么那?我们的泪水,永远无法恢复旧城区的面貌.</P><P>说句心理话我很留恋非典时期,虽然非典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是也缓解了北京的拥挤的空间.上班不用玩儿命的挤公车.路上在也没有那么多人啦.很安静,心情也不在焦躁了,我希望过这样的生活!</P> <P>我同意beijingnese的观点,就拿中央行政机构的无度庞大来说吧,有人做过统计,现在的时代,是中国历朝历代吃"皇粮"比例最高的,还有象beijingnese说的灰色收入,以及由这些国家机关衍生出来的各类公司机构,更是琳琅满目,而拿人口总数来说,现在的时代又是吃"皇粮"绝对人数最多的,而现在的国人对资源的浪费又是惊人的,而这对于各种资源都不丰富的北京来说,实在是有点"小马拉大车"了.</P>
<P>还有就是北京作为首都,必然会有众多的国际国内的驻京机构,办事处,这些都是其他省市无缘"享受"的特权,为了这些人的吃喝拉撒睡,北京是陪了交通陪劳动力,还要忍受他们不堪入目的"窝"而他们也因此成了北京的又一大高消耗污染源.</P>
<P>至于南水北调,奶奶啊,这一个工程中国又得出多少贪官啊!沿途又得毁多少文物啊,我和一个搞预算的同事聊过,比如你要盖个板楼,修个桥,这还有数,这一个南水北调你怎么预算啊,沿途用多少水泥,耗费了多少人工,你挨个数去?可能吗,要多少就得拨多少,等到吃干喝干,他也就该抬屁股走人了.</P>
<P>我们的出路究竟在哪?与没有希望?</P>
<P>我说我们要相信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乱世出英雄,国乱思良将,有一次和一位出租司机聊天,聊到这些问题时,他说的一句话"中国该出能人了"现在的中国,就欠出个雍正那样的狠主儿,你公务员吃纳税人的钱,你们真为纳税人服务了吗?所谓官绅一体纳粮,没有严格意义的吃皇粮的,凡是贪污的,惩治不说,你那个肿瘤医院的石巧玲不是拒不交代巨额财产去向吗?抄家!我看谁还敢贪!</P>
<P>让我们给胡锦涛总书记留点时间吧,小日本在东边每欲鲸吞,台湾的小扁还要独立,"作为一个男人,他要忍受的事情太多了"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吧.</P>
<P>我相信,咱们这个坛子里的同志,有吃皇粮的,也有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但我想大家都爱自己的家,爱北京,咱们志向相同,我想,说点大家心里都明白的事,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麻烦,何必大家都对这个话题三箴其口呢?叫我和beiingnese同志唱二人转?就我不怕死?这个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P>
<P>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国人重抖擞,推进民主反独裁。</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5 19:22:56编辑过] <P>我以后可得注意了,呵呵,为了咱们坛子的发展,以后还是少提国家领导人的名字至于碗姐提的CBD,还有人把他比喻为"北京的姚明"呢!这年头真是什么人都有.</P> <P>不是不发言,主要是文章太长,看就得花好长时间,还得容我们思考一下怎么回答是吧:)</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钮钴禄兰儿</I>在2005-5-15 21:09:56的发言:</B>
<P>不是不发言,主要是文章太长,看就得花好长时间,还得容我们思考一下怎么回答是吧:)</P></DIV>
我理解你,兰儿妹妹. 没逼到那份儿上 隐忍不发 逼急了也就迁了 实在没辙了不迁不行的时候 估计12 5 时候....... <p>几年前的帖子了还被人翻上来。看来还是觉得有迁的必要</p>
<p>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起码50年内不会实现</p> <p>现在看来搬到通州有点不现实了,通州新城已经规划未来的商务新区,直接对接CBD。</p>
<p> </p>
<p>再把中央行政区搬过去,又是功能重叠,不利于北京的均衡发展。</p>
<p> </p>
<p>还是往南边迁移更好,沿着中轴线搬到南五环和南六环之间,那里目前还是一片空地,拆迁成本很低。</p>
<p> </p>
<p>而且靠近首都新机场,交通便利。</p>
<p> </p>
<p>同时也为中轴线的历史文脉延续一个新的节点。</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孟祥连</i>在2011-6-13 10:26:00的发言:</b><br/>
<p>现在看来搬到通州有点不现实了,通州新城已经规划未来的商务新区,直接对接CBD。</p>
<p> </p>
<p>再把中央行政区搬过去,又是功能重叠,不利于北京的均衡发展。</p>
<p> </p>
<p>还是往南边迁移更好,沿着中轴线搬到南五环和南六环之间,那里目前还是一片空地,拆迁成本很低。</p>
<p> </p>
<p>而且靠近首都新机场,交通便利。</p>
<p> </p>
<p>同时也为中轴线的历史文脉延续一个新的节点。</p>
<p> </p>
<p> </p>
<p><font size="5">这么好的风水宝地,让谁住让谁搬?谁说了算?</font></p>
<p><font size="5"></font> </p>
<p><font size="5">另外,没看见现在医院附近都有几家卖寿衣的,这是相关产业。机关搬了,还有好多“相关”呢!</font></p>
<p><font size="5"></font> </p>
<p><font size="5">已经看得见的是,百姓搬出去了。把大量的生活、商业服务配套设施、优质医疗设施甚至优质教育资源留在了城区。</font></p></div>
<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