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的温暖时光
<p><font face="幼圆" color="#800080" size="4"><strong>七中校友唐交东从美国寄来一篇新作,不可不读,特转帖于下,与大家共享。</strong></font></p><p> </p>
<p align="left"><b><font face="幼圆" color="#0000ff" size="5">卡特的温暖时光</font></b></p>
<p align="left"><b>Sharing Good Times</b></p>
<p align="left"><b>———读卡特回忆录《温暖时光》</b></p>
<p><b><font color="#0000ff" size="4">唐交东</font> 文</b><b></b></p>
<p><b> </b></p>
<p align="left"><b>(一)</b></p>
<p align="left"><b>我发现这本袖珍小书,是在我家附近的洛克福德公共图书馆书市。美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每年都有春秋两次书市,出售新旧书籍,这些书籍,除下架馆藏,还有社会,特别是书店和公众捐赠。新大陆图书馆读书无禁,不需副处副教授职称,童叟民官,一律平等。但也有例外,你要是每年捐五美元,就从普通读者升级为“图书馆之友”,就享受在对公众开放前一天提前去挑选书籍之便。书市上,不管新旧,所有精装本一美元,纸脊书五十美分,儿童书籍一律五十美分。</b></p>
<p align="left"><b>这本</b><b>2004</b><b>年出版的书,我花了一美元买下,只是因为上面有吉米·卡特的亲笔签名。近十年来,我在这个图书馆已经买到不少有作者签名的书籍和画册,我在去年买到一本布脊本《艾森豪威尔总统回忆录》</b><b>1963</b><b>年初版———</b><b>TheWhite House Years: Mandate forChange, 1953-1956</b><b>,上面有他的亲笔签名,还有这样一段话:</b><b>For my very good friend, DelMeeks, Mr. Republican of theseventh word, from his fellowRepublican</b><b>…</b><b>Dwight D. Eisenhower,3 December 1963Gettysburg</b></p>
<p align="left"><b>我还买到过一本</b><b>1978 </b><b>年珍藏版《尼克松回忆录》(</b><b>The Memoirsof Richard Nixon</b><b>),上面有他的签名———是他注册商标的“</b><b>RN</b><b>”两字母,而且“</b><b>N</b><b>”字从头上飞绕到“</b><b>R</b><b>”脚下,做围城状,据说是尼克松拿起来放不下的危机心态。</b></p>
<p align="left"><b>(二)</b></p>
<p align="left"><b>这位第</b><b>39</b><b>任总统,花生农夫坦诚厚道,一点也不装模作样。这本书每节只有两三页,非常好读,对我来说,最有趣的是关于访问中国和北朝鲜那两节。我在咖啡陪伴下,秉烛夜读,感到他和尼克松堪有一比:离开白宫后都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另外,他学习丘吉尔,画油画,当然笔墨色彩不如老温斯顿那般浓烈壮伟。</b></p>
<p align="left"><b>美国人说他是“</b><b>the worst president</b><b>,</b><b>the best Ex-president</b><b>”。</b></p>
<p align="left"><b>(“最差的总统,最好的前总统”)依我之见,“最差”尚待历史裁判,“最好”已是不争。东非斯瓦希里语有谚:“</b><b>poli poli</b><b>”———</b><b>Veryslowly</b><b>,慢慢来,乃人生真谛,路遥遥,且看明天。</b></p>
<p align="left"><b>退休后,他比总统任上还忙,小小环球没有他没去过的地方,而且经常是全家老小三代齐出动,二三十口浩浩荡荡:坦桑尼亚登乞力玛扎罗火山,日本登富士山,尼泊尔冲击安纳普纳峰(未遂),西</b><b>班牙观斗牛</b><b>,激赏戈里格画,为戈雅晚年黑夜深沉的神奇历史画卷震慑;在非洲游野生动物保护地,教祖鲁人种玉米(不是花生!)。他们连苏联军事禁区勘察加半岛都去过(</b><b>2004 </b><b>年),还从祖巴诺瓦河乘筏漂流而下,甩竿钓鳟鱼,这地方离纽约比离莫斯科还近。这个花生自耕农从不闲着,他木工活儿烂熟于胸,每年都专门做几把极品桃花心木摇椅供卡特中心筹款时拍卖出售。卡特中心早就轰轰烈烈地发动了“为天下寒士盖房”项目,他甚至把房子盖到板门店非军事区,五天盖八幢。但他盖房最起劲的地方是菲律宾,在大批热心志愿者帮助下,五天之内盖了</b><b>293</b><b>幢,为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贫民解忧。这个人特立独行,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没有顾忌,与他前后脚离休的那些忙着演讲赚钱的前总统不一样。</b><b>2002 </b><b>年他不听国务院阻挡,应菲德尔邀请访古巴,同赴哈瓦那棒球场献技,令布什气闷难耐。两位老卡签名的那只棒球后来在卡特中心筹款拍卖时以</b><b>165000 </b><b>美元落槌,而且他那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他还毛遂自荐,充当美朝核冲突说客,去三千里金达莱盛开天堂会见伟大主体思想金色太阳,差一点儿就完成任务。这个人爱劳动,更爱写书。怪不得夫人罗莎琳是他的第一读者兼润色!夫唱妻和,她写的回忆录《普兰斯来的第一夫人》(</b><b>1984</b><b>)荣登</b><b>1984</b><b>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到眼下,共出版四本书。他的回忆录《意志弥坚》(</b><b>KeepingFaith</b><b>)(</b><b>1982</b><b>)则是</b><b>1982 </b><b>年时报榜探花:第一是托夫勒的《大趋势》(</b><b>Megatrend</b><b>),此书世界风靡;第二是简方达《靓女健身指南》(</b><b>Jane Fonda</b><b>’</b><b>sworkout book</b><b>),洛阳纸贵。他的文章遍撒报纸杂志,出席电视电台访谈节目,</b><b>CNN </b><b>拉里·金《早安,美国》节目,更是公共电视台极负盛名的夜晚查理·罗斯访谈常客。</b></p>
<p align="left"><b>平心而论,卡特写书成绩不错,格调不低,敢踩地雷,且不掺假,都是自己写,不用文胆操刀代笔,到目前为止,已出版</b><b>24</b><b>本,几乎每年一本———不是借机重复编辑,翻新回炉,旧著新翻,如同那个一年出七本书的中国作家,他是一本接一本写新书:回忆录、小说、诗歌、国际国内时事政论、散文随笔,无所不包。他文风朴实、直白,诗歌如同南方乔治亚南瓜松糕那般爽快,琅琅上口,小说《野蜂窝》(</b><b>2003</b><b>)封面和插图都是自己所绘。</b></p>
<p align="left"><b>(三)</b></p>
<p align="left"><b>这里简述卡特访问中国和北朝鲜的故事。</b></p>
<p align="left"><b>尼克松在他</b><b>1972</b><b>年破冰之旅签订的上海公报里写道:“</b><b>There is but one China</b><b>”只有一个中国———但他没有说哪个。卡特说他要了断这桩公案,因为他与中国有缘,对海峡两岸的事情有所了解,他早在</b><b>1949 </b><b>年就来过中国,那时他在</b><b>USS Pomfret </b><b>潜水舰上服役,任副舰长,以夏威夷珍珠港为基地,巡弋太平洋,去冲绳、香港、上海、青岛维修加油。经过一年秘密谈判,中美完成复交大业,不久邓小平访美,并且邀请他尽早回访中国,但此时卡特已焦头烂额,凋零经济缠身,加上伊朗扣押美国人质,扬言如不交出国王里萨·巴列维,就每天处死一个,情况紧急,他任期最后一年没有出过国。</b></p>
<p align="left"><b>离开白宫后,中国重新向他发出邀请,表示除他们夫妇,还可携六人作为公共宾客前来访问,北京几天正式日程后,想去哪里走走看看都可以,由他自己定。接待前总统名册和日程表上除卡特夫妇,还有儿子奇普(“</b><b>Chip</b><b>”),女儿艾米,前白宫新闻秘书,亚特兰大《宪法报》主编,日常事务秘书,及他的甩竿密友韦恩·哈泼斯特(</b><b>Wayne Harpster</b><b>)———名册上他的头衔是“钓鱼比赛世界冠军”,其实此人绝非凡类,是卡特“钓鱼外交”秘密武器,启动按钮,如同庄则栋之于当年中国“乒乓外交”。</b></p>
<p align="left"><b>卡特三十年后第二次中国行,大开眼界。在他看来,这个国家仍然是个封闭社会,没有私人企业,中国人没有自由旅行权利,一律穿着毛式革命服装,男女不分,街上鲜有汽车,主要交通工具是“双轮”和双脚。他们下榻美伦美奂的钓鱼台国宾馆</b><b>18 </b><b>号楼,但电视只有两个频道,其中一个每天</b><b>24 </b><b>小时不停播放中美建交签字实况和邓小平访美纪录片。到达北京第一天,接待人员就询问有何特别需要,卡特表示,可否借几辆自行车活动身体,并上街转悠,观赏风景。</b></p>
<p align="left"><b>第二天一早,卡特夫妇发现自行车都已备好,且有一大队人马陪同,这些都是安全人员,在一个解放军安全部门上校带领下,准备出发。他翻开一张地图,指出上面画出的预定路线,说这一路都有安全部署,百分之百监控。卡特忙说,我自己选择路线,不用代劳,也不须陪同。上校说,不太方便吧。这样一来一往,争执不下。最后卡特道:</b></p>
<p align="left"><b>那好,我要给邓副总理打电话,问他我可以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上街骑车,还是非得按你的意思办。上校和左右商讨一番,回来说,这种鸡毛小事,何劳邓副总理?上面已经发话,您想去哪儿就去哪儿。</b></p>
<p align="left"><b>卡特在华盛顿和北京都和邓有深入交谈,邓对他说,他对中国公民开办私人企业十分热心,他还表示,他绝不主张搞剧烈的社会和经济改革,倾向先在经济方面,尤其是农业上做些试验。他知道卡特是农民出身,便详细介绍中国农业体制改革,希望他能去农村走走看看,访问农民家庭。他笑呵呵地道:我已经看到农民的变化,自家猪婆病了,整夜睡不安稳,集体猪婆犯病,谁管它那么多!他建议卡特去东北地区试点看看。</b></p>
<p align="left"><b>这是历史性变化。卡特在东北参观了农民私人种植、养殖业,包括饲养水貂银狐。但那里的农民当时还不知道邓的宏图大业,私人企业将遍布中国。邓还在私下对他说,他将在一年内批准在农村</b><b>80</b><b>万个村庄实行直选。</b></p>
<p align="left"><b>他们所到大小城市,都受到热烈欢迎款待。每次筵宴,都是微型慈禧太后伙食标准,菜式总是超过二十道。中央、省、市东道对接待这批贵客的理解是:必须让客人和主人尽兴,所以他们殷勤夹菜,不停劝饮,特别是那种名扬四海的“</b><b>Formidable Mao-Tai </b><b>”(实打实的茅台),确实厉害,简直就是“</b><b>amixture of gin and kerosene</b><b>”(杜松子酒混合煤油)。东方山珍海馔,菜名奇诡,闻所未闻,但他们都对天朝中心之邦酬酢之道有所了解,绝不能凉了主人的美意,无论如何你也得夹上两筷子。你看:“</b><b>bird</b><b>’</b><b>snest soup</b><b>”(燕窝汤),“</b><b>thousand-year-old eggs</b><b>”(松花蛋)“</b><b>stinky tofu</b><b>”(臭豆腐),“ </b><b>seaslugs</b><b>”(海参),不一而足。座上还有各种冰雕、西瓜雕、鲜花水果菜蔬雕花装饰。根据邓指示,只谈友谊,政治演说尽免,所以每次筵宴后必即席联欢、唱歌、跳舞,结果这些宴请都非常轻松随意,真正意义上刻板正式的宴会,是他们离开中国后到日本,裕仁天皇在皇宫那次。但中国人吃饭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有一天晚上,陪同问钓鱼冠军:“你今天干了点儿啥?”答:“尽是忙着吃哩!这顿晚饭居然吃了七个小时———喔哇,我还去红星农场看奶牛呢!”</b></p>
<p align="left"><b>平心而论,当时中国人不太知道美国人的习惯,如不吃鲤鱼。有一次去甩竿,钓上来许多鲤鱼。主人坚持非要从里面选一条最大的当晚上席以示敬意。卡特看到这条鱼的烹制过程,着实吓得不轻:炸完后,放进一盆鲜红的牛奶里浸泡搅拌,开始以为是辣椒,后来才知是番茄酱,却之不恭,于是群起而攻。</b></p>
<p align="left"><b>每到一地,首先看到的就是专门预备下的自行车,而且随意出游不受限制。在中国,没有人不认识他们,都知道这些笑呵呵的美国人是邓的客人,即使是他们骑车来到一个普通人家讨口水喝,他们都知道是朋自远方来。在一个看起来十分贫寒的人家,主人奉上一杯热开水和小青苹果,但美意都在其中,深不可测,而且带着平民的尊严和礼数。</b></p>
<p align="left"><b>卡特认为,此行难忘高潮在西安兵马俑考古现场。当时还没有正式开放,但他们一行下到坑底,徘徊于真人大小千年兵马之间,恍若隔世。</b></p>
<p align="left"><b>由于卡特经常去日本,所以他的回忆录里把此行日本洗温泉,登富士,和日本专业垂钓名士打赌比赛,赢一百美元,都由电视实况转播等趣闻一笔带过,只有甩竿冠军有典,须以川端康成之笔留史。在日本,他们住和式饭店,穿和服,食怀石料理。在中国经历了美食锻打,他们个个精通筷子之道,有一次甩竿钓比赛,世界冠军一人所获,赛过所有日本参加者所和。读书至此,你不由得哈哈大笑———卡特果然是熟悉花生,不解华鳟———这都是日本人的阴柔儒道,让你赢,你便赢。</b></p>
<p align="left"><b>但他也有赢不了的事情:穿和服。由于哈泼斯特先生坚持不肯由日本下女伺候穿全套和服,定要自己解决,所以在宴会厅前宾客会礼之际,低头鞠躬的女客都抬头偷看,笑得哧哧有声。你道是为何?原来哈泼斯特先生把和服前后襟打反:应该右襟贴胸,左襟在外,他来个适得其反,可惜这是死人尸衣穿法。</b></p>
<p align="left"><b>(四)</b></p>
<p align="left"><b>卡特退休后为鼓呼和平,走遍世界,但他自己认为,最为激动人心、最有意义的旅行,莫过</b><b>1994</b><b>年从汉城跨过三八线去平壤会见金日成,为南北最高级会谈铺路搭桥那次。那次旅行目的,是防止在朝鲜半岛再次发生可怕的战争,尽管朝鲜是禁止核扩散条约签字国,核反应堆处于联合国原子能署(</b><b>IAEA</b><b>)监督之下,但朝鲜已经开始提炼九千个使用过的铀燃料棒,可能正在生产作为制造核武器的浓缩铀,在国际舆论提出批评后,她一意孤行,拆除了核能署设置的监察设备,宣布把国际人员驱逐出境。卡特认为,当时美国对朝鲜采取的不接触政策是错误的,其结果导致美国只是加强禁运和其他政治经济制裁,不懂得对这个孤立、贫穷、神秘的国家采取必要的灵活外交手段。此时传来金希望卡特充当中间人协助调停的信息,这种消息断断续续已有三年,但卡特对参与此事不感兴趣,因为卡特作为海军潜水舰指挥官参加过韩战,金的名声太坏,他对金的动机不感冒。但金不断派遣信使前来游说,带来他愿意一揽子解决这场核危机的信息。另外,卡特即使愿意从中斡旋,也必须征得克林顿政府的同意。</b></p>
<p align="left"><b>转折点发生在</b><b>1994 </b><b>年</b><b>6 </b><b>月,他的中国朋友当面告诉他:如果美国继续公开谴责朝鲜,咒骂它的敬爱领袖为“匪徒”,朝鲜将对韩国发动全面进攻。他从美国驻韩国大使那里证实了这个说法。</b></p>
<p align="left"><b>这样一来,卡特夫妇决定前往平壤,化解危机。他们决定即使国务院不批准也要去,先斩后奏。后来他与克林顿总统通气,终于获得默许,就是罗马史家塔西佗论及的暗隐示许,一旦失败,便加以否认。国务院有关部门给他们做了浮皮潦草的情况介绍后(这些情报分析,后来证明都是错误的),卡特夫妇飞往汉城,去见韩国总统金泳三,及美韩联军司令加里·卢克中将。他们都同意卡特的意见,并且表示,若北朝鲜发动先发制人的进攻,伤亡将大大超过韩战。</b></p>
<p align="left"><b>第二天,他们跨越非军事区驱车北上,前往</b><b>125</b><b>英里</b><b>外的平壤。他们二人是自</b><b>1951</b><b>年停战以来,第一批直接跨过三八线前往北方的美国人。他看到,平行四车道的高速公路上,没有交通警察,只偶然看见几辆军用卡车,不见旅客。途中他向朝方人员询问农业、体育、教育、宗教、人民生活等广泛问题,迎接人员应对如流,描画出一幅和平富饶、安居乐业的图景,可见准备充分,胸有成竹。他虽不太信服,但没有实际数据在手,可他毕竟是庄稼人出身,看得出农田肥料上得少,土壤瘠薄,作物极为稀疏,以美国标准,产量不会高。他还发现水土流失严重。</b></p>
<p align="left"><b>在首都,卡特夫妇受到王侯之礼,下榻于大同江畔流花台国宾馆。当天下午他就向负责官员递交了白宫感兴趣的要目,及他自己提出的一些建议。他发现,交谈官员对这些议题畏缩不前,遑论妥协让步,达成协议,只是由于第二天上午伟大领袖亲自出场,参加会谈,才走出困境。</b></p>
<p align="left"><b>在卡特看来,金对核反应堆技术设备了解不少,细节也不遗漏,这件事完全在他掌握之中。会谈之中,当他向那些要人发问时,这些将军部长立即从座位上跳起来,以军人姿态挺胸,垂手,立正,回答。谈至当晚,金答应了所有美国关于核设施的要求。第三天上午,金邀请卡特夫妇和他及夫人一起乘金正日的游艇出游,沿大同江下行六十英里,去黄海观海消夏。这一程七小时,交谈之中,金表示对卡特的所有建议没有异议,包括同意卡特建议由他撮合,推动南北领导人尽早举行一次前所未有的最高级会谈。</b></p>
<p align="left"><b>此外,金是个很好的导游,他对江两岸的学校、公园、景点、码头、桥梁和工农业建设成就如数家珍,特别是岸边那些谷仓建于何年,存储多少粮食都了如指掌。看得出,事无巨细,一切都在他掌握中。卡特也提出,这个国家经济和社会还有些不合人意的地方,他一概不承认。</b></p>
<p align="left"><b>金知道卡特夫妇都是极为热心甩竿的钓鱼运动员,就给他们回忆当年革命经历。他解放北方后,曾经去东北山区视察,发现那里的老百姓往河里下毒,想毒死河里的鳟鱼,称这些鱼是“日本鱼”,就告诉他们,这是世纪初在此修坝的美国工程师放养的,应该制定计划,保护开发。他邀请卡特下次来去那里垂钓,并且组织美国和欧洲甩竿热爱者前来。</b></p>
<p align="left"><b>尽管高速公路上、马路上鲜见车辆,但平壤非常干净,到处是鲜花绿树,夜晚首都所有建筑大放光明,有如纽约过圣诞。他们还下到很深的地铁里,观看里面的精致瓷砖壁画。陪同还带他们去了一家巨大的百货公司,看到里面满满当当都是商品,川流不息的群众前来购物,但卡特们得出的结论是:“波将金村”,是在一周之内突击出来专门给他们看的盛世图画。</b></p>
<p align="left"><b>但朝鲜人的歌舞演出气势之大,叹为观止。每次观剧、演员、音乐工作者成百上千,堪与迪斯尼乐园和百老汇歌舞媲美。其中一次,是西方音乐大汇演,其中包括古典、现代、乡村、民族、西部、爵士、快节奏爵士(</b><b>bebop</b><b>)、摇摆、摇滚。卡特们闭眼聆听,眼前便出现了纽约大都市歌剧院,</b><b>Glenn Miller,Nat King Cole, Louis Armstrong, </b><b>及猫王</b><b>Elvis Presley</b><b>,这些旋律都是以纯正英语演唱。</b></p>
<p align="left"><b>他们还参观了少年宫,看到少年儿童学习艺术、戏剧、音乐、外语、工艺美术及体育运动,有的运动员看起来只有五六岁。</b></p>
<p align="left"><b>朝鲜不久就把金与卡特的会谈成果和双方承诺事项转告美国政府。孰料他在卡特离开后几星期就因视察南北最高级会谈地点时突发急病去世,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只是他们达成的承诺中,有些内容不太情愿地慢慢实现了,如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平壤,就在克林顿离任前。</b></p>
<p align="left"><b>但布什就任后,这些联系都被切断,美国不与朝鲜领导人接触,朝鲜感到美国威胁,便刻意发展核武器,危机再度出现。在回忆录里,卡特慨叹,没准儿为化解危机,他将赴汤蹈火,再访平壤,不是去谈判斡旋,就是去开展甩竿钓“</b><b>American fish</b><b>”的“钓鱼外交”。</b></p> <font face="黑体" color="#ff0000" size="6">五一节快乐!</font> <p> </p>
<p> <font color="#ff0000" size="6"> 母亲节快乐!</font></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马达</i>在2011-4-12 19:54:00的发言:</b><br/>听说七中5月2日有校庆活动。不知是否确实? </div>
<p><font size="5">好长时间没来了。这里又有了新的资料。还是众人拾柴火焰高。</font></p>
<p><font size="5">5月2号是举行校庆吗?可惜朋友的儿子结婚,要去祝贺的。</font></p> 听说七中5月2日有校庆活动。不知是否确实? <p>呈准省长于是年遴选成绩最优的毕业生于树德、安体诚二人官费赴日本留学,选派教员李志敏赴日考察与进修。1919年添设甲种商业讲习科。</p>
<p> </p>
<p>没想到,于树德和七中竟然还有这样的的关系。</p>
<p> </p>
<p>这个人回国后,和我的外祖父一起做了很多事情,直到他们去世前,我们两家一直有交往。</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五福里8</i>在2011-2-15 9:09:00的发言:</b><br/>
<p><font size="4">是的,七中前身的私立镜湖中学是1921年由河北文化名人李镜湖先生创立的,当时校址在西城武定侯胡同。</font></p>
<p><font size="4"> 李镜湖“(1879—?) 字问渠,直隶(今河北)束鹿人。为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监督、参议院议员李榘之侄。清宣统元年(1909)任保定高等学堂教员。1917年任天津直隶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呈准省长于是年遴选成绩最优的毕业生于树德、安体诚二人官费赴日本留学,选派教员李志敏赴日考察与进修。1919年添设甲种商业讲习科。1921年任直隶万全县县长。后自办私立镜湖中学于北京,任校长。1929年前后任北京律师公会会长,抗战爆发后,西去甘肃,1946年任兰州大学法律系主任,兰州大学校长等职。”</font></p>
<p><font size="4">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日河北省知名人士李镜湖、杨秀峰等四百八十五人致电南京政府国民党政府行政院,要求拒绝日军策动“华北特殊化”之要求,以保持我国领土得完整。”</font></p>
<p><font size="4"> 我的姥爷魏世麟与李镜湖交好,从河北武邑接来家眷就住在武定侯镜湖中学小院里。</font></p>
<p><font size="4"> 那天他们晚上正一起打麻将时,就被宪兵逮捕下了大狱,威逼让揭发李镜湖,害得老妈往大狱送了好几个月饭。</font></p>
<p><font size="4"> 抗战时期,李镜湖先生参与西北联大组织北京师范大学西迁兰州,筹建西北师范大学(见西北师范大学校史)。</font></p>
<p><font size="4"> 李镜湖著名的抗日敌对态度,使日伪当局41年将私立镜湖中学收归“国有”成为“北京公立第七中学”,这才有了抗战胜利后的北京第七中学。</font></p></div>
<p>又是一段七中的历史,显然比七中网页上的精彩。</p> 都校内就可以找吧 7中的+1 <p>五十年代,大烟筒冒烟象征欣欣向荣,工业化、大跃进。时隔50年,现在大烟筒冒烟,有违环保理念,减排指标。(所说这些与摄影技术无关。一笑而已。)</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
<p><font color="#f70909" size="5">2011年伊始(2号)早,室内洒满霞光,推窗望去,旭日欲出,映红长空。好一幅美景。呈现着绚丽、吉祥。</font></p><br/><img title="oldbeijing.org" style="CURSOR: pointer"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bbs.oldbeijing.org/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7536-做后缩.jpg<br/><a href="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1-1/2011131022454895.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oldbeijing.org" style="WIDTH: 700px; CURSOR: pointer"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1-1/2011131022454895.jpg" border="0"/></a><br/></div>
<p><strong><font face="幼圆" color="#ff0000" size="4">五十年代,大烟筒冒烟象征欣欣向荣,工业化、大跃进。时隔50年,现在大烟筒冒烟,有违环保理念,减排指标。(所说这些与摄影技术无关。一笑而已。)</font></strong></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同梦</i>在2010-12-24 10:25:00的发言:</b><br/>我们上七中时,传达室的工友姓“巴”,不知与这位大师傅是同一人还是同姓?我们是七十年代初的初中生。 </div>
<p>巴师傅年纪大了,就到传达室工作。</p> <p><font size="5">谢谢行人大姐。祝同学、朋友们新年快乐!</font></p>
<p><font size="5">梅园的片子拍的真好,有韵味、有意境,耐人寻味。祝贺你。</font></p>
<p><font color="#f70909" size="5">2011年伊始(2号)早,室内洒满霞光,推窗望去,旭日欲出,映红长空。好一幅美景。呈现着绚丽、吉祥。</font></p><br/> <font color="#ff0000" size="6"> 元宵节快乐!</font>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马达</i>在2007-3-19 17:43:00的发言:</b><br/>七中21年成立,当年叫镜湖中学。 </div>
<p><font size="4">是的,七中前身的私立镜湖中学是1921年由河北文化名人李镜湖先生创立的,当时校址在西城武定侯胡同。</font></p>
<p><font size="4"> 李镜湖“(1879—?) 字问渠,直隶(今河北)束鹿人。为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监督、参议院议员李榘之侄。清宣统元年(1909)任保定高等学堂教员。1917年任天津直隶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呈准省长于是年遴选成绩最优的毕业生于树德、安体诚二人官费赴日本留学,选派教员李志敏赴日考察与进修。1919年添设甲种商业讲习科。1921年任直隶万全县县长。后自办私立镜湖中学于北京,任校长。1929年前后任北京律师公会会长,抗战爆发后,西去甘肃,1946年任兰州大学法律系主任,兰州大学校长等职。”</font></p>
<p><font size="4">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日河北省知名人士李镜湖、杨秀峰等四百八十五人致电南京政府国民党政府行政院,要求拒绝日军策动“华北特殊化”之要求,以保持我国领土得完整。”</font></p>
<p><font size="4"> 我的姥爷魏世麟与李镜湖交好,从河北武邑接来家眷就住在武定侯镜湖中学小院里。</font></p>
<p><font size="4"> 那天他们晚上正一起打麻将时,就被宪兵逮捕下了大狱,威逼让揭发李镜湖,害得老妈往大狱送了好几个月饭。</font></p>
<p><font size="4"> 抗战时期,李镜湖先生参与西北联大组织北京师范大学西迁兰州,筹建西北师范大学(见西北师范大学校史)。</font></p>
<p><font size="4"> 李镜湖著名的抗日敌对态度,使日伪当局41年将私立镜湖中学收归“国有”成为“北京公立第七中学”,这才有了抗战胜利后的北京第七中学。</font></p> <p><font color="#ff0000" size="6">拜年了!新春快乐!</font></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玫园</i>在2010-5-20 23:35:00的发言:</b><br/>
<p> 新老同学们好啊,好长时间没来了,大家都好吧?祝心情愉快啦。</p>
<p> 春暖花开,夏季一下子就到来了。早一个星期拍了几朵郁金香,发上来大家都看看吧,望能有一个好心情哦</p>
<p> </p>
<p><br/><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oldbeijing.org/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154、、.jpg<br/><a href="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5/201052023284083115.jpg" target="_blank"><img style="WIDTH: 700px; 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5/201052023284083115.jpg"/></a><br/></p>
<p> </p>
<p> </p>
<p> </p>
<p><br/><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oldbeijing.org/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217、.jpg<br/><a href="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5/201052023313833684.jpg" target="_blank"><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5/201052023313833684.jpg"/></a></p>
<p> </p>
<p> </p>
<p><br/> </p>
<p><br/><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oldbeijing.org/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222、.jpg<br/><a href="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5/201052023321073158.jpg" target="_blank"><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5/201052023321073158.jpg"/></a></p>
<p> </p>
<p> </p>
<p><br/> </p>
<p><br/><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oldbeijing.org/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241、.jpg<br/><a href="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5/201052023322848554.jpg" target="_blank"><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5/201052023322848554.jpg"/></a></p>
<p> </p>
<p> </p>
<p> </p>
<p> </p>
<p><br/> </p>
<p><br/><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oldbeijing.org/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247、.jpg<br/><a href="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5/201052023332550900.jpg" target="_blank"><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5/201052023332550900.jpg"/></a></p>
<p> </p>
<p> </p>
<p><br/> </p>
<p><br/><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oldbeijing.org/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262、.jpg<br/><a href="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5/201052023334265160.jpg" target="_blank"><img style="WIDTH: 700px; 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5/201052023334265160.jpg"/></a></p>
<p> </p>
<p> </p>
<p><br/> </p>
<p><br/><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oldbeijing.org/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275、.jpg<br/><a href="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5/201052023341981901.jpg" target="_blank"><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5/201052023341981901.jpg"/></a><br/></p>
<p> </p>
<p> </p>
<p> </p>
<p><br/><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oldbeijing.org/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313.jpg<br/><a href="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5/201052023344813099.jpg" target="_blank"><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5/201052023344813099.jpg"/></a></p>
<p> </p>
<p> </p>
<p><br/><br/><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oldbeijing.org/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157、.jpg<br/><a href="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5/20105202337296448.jpg" target="_blank"><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5/20105202337296448.jpg"/></a><br/></p></div>
<p>美不胜收。</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马达</i>在2007-10-24 11:54:00的发言:</b><br/><br/><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oldbeijing.org/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g2qs808611.jpg<br/><a href="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10/2007102411534522752.jpg" target="_blank"><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10/2007102411534522752.jpg"/></a><br/> </div>
<p>我初中班主任林慧卿老师</p> <p>林老师是归侨,是楼主的班主任,那今年的年纪应该在八十岁左右了?</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梧桐树乙</i>在2011-10-9 4:57:00的发言:</b><br/>
<p>林老师是归侨,是楼主的班主任,那今年的年纪应该在八十岁左右了?</p></div>
<p><font size="4">林老师教我的时候刚刚从北师大毕业,大概比我们大八九岁,如今70好几了,她也是玫园的班主任,所发照片来自玫园同学的班级聚会。</font></p> <p>大家好,咱们的帖子放到这里了,怪不得找不到了。看来大家早就知道校庆的事情了,我是昨天才知道,也是一直未来的缘故,不好意思啦。现在是否出差未定,如无事肯定前去看望老师。</p>
<p> </p>
<p>再贴两张片子,798厂,没事可以逛逛,很有意思呢。</p>
<p> </p>
<p> </p>
<p></p>
<p> </p>
<p><br/> </p>
<p></p>
<p> </p>
<p><br/> </p>
<p></p>
<p> </p>
<p><br/> </p>
<p></p>
<p> </p>
<p><br/> </p><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马达:问题解决了。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的问题,但愿别再有问题。</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6 22:22:14编辑过] 确定参加。校友们,到时候见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住家搬迁。马达的楼也搬迁了。谢天谢地总算找到了。又看到了朋友、善若水、玫园,看到了相片,有了找到家的感觉。以后会常回家看看。</font> <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60">
<tbody>
<tr>
<th class="f24"><font color="#05006c">
<h1>新闻会客厅:梁金生--家在故宫(2)</h1></font></th></tr>
<tr>
<td>
<hr size="1" bgcolor="#d9d9d9"/>
</td></tr>
<tr>
<td height="20" align="middle">
<h1>新闻会客厅:梁金生--家在故宫(2)</h1>
<p> </p>
<p>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20:50 <font color="#a20010">新闻会客厅</font></p></td></tr>
<tr>
<td height="15"></td></tr>
<tr>
<td class="l17"><font id="zoom" class="f14">
<p> 小院里的老槐树叶落叶生,寒来暑往,宫外的世界在21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宫内的21年却成了一方安宁的净土。21年中,梁金生平安地掌管着100多万件文物的进进出出,无一件毁损。除了保管工作外,他重要的一件工作就是把故宫散落在民间的国宝征集回宫。他管看得上眼的国宝级文物叫“东西”,经他征集回归的“东西”,每一件背后都有着一段曲折的故事。1995年以1800万元回购北宋张先《十咏图》、1996年以600万回购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和2003年以2200万元回购隋人书《出师颂》。</p><!--NEWSZW_HZH_BEGIN-->
<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tbody>
<tr>
<td>
<div style="DISPLAY: none" id="PublicRelation5" name="PublicRelation"><!--NEWSZW_HZH_BEGIN-->
<table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LEFT: 10px; MARGIN-RIGHT: 10px"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7px? 3px="3px" 8px="8px" 10px?>
<tbody>
<tr>
<td><!--画中画广告开始-->
<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tbody>
<tr>
<td><!--画中画广告开始--><!--画中画广告结束--></td></tr></tbody></table><!--画中画广告结束--></td></tr>
<tr>
<td><!-- 画中画下文字链广告(从上至下顺序为01,02,03,04文字,需加class=a01)-->
<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360">
<tbody>
<tr>
<td height="9"></td></tr>
<tr>
<td>
<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360" background="http://image2.sina.com.cn/dy/images/xfrd_02.gif">
<tbody>
<tr>
<td height="45" rowspan="2"></td>
<td style="PADDING-LEFT: 5px; PADDING-TOP: 4px" width="286"><!--F70BB90BB6BA--><!--nwy/uc/A-->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ad1= "几千元做老板开个小店";
link1= "http://sina.allyes.com/main/adfclick?db=sina&bid=23275,45978,46016&cid=0,0,0&sid=44802&advid=2325&camid=7744&show=ignore&url=http://www.u88.cn";
//左上
ad2= "90个项目赚钱真快";
link2= "http://sina.allyes.com/main/adfclick?db=sina&bid=23511,46254,46291&cid=0,0,0&sid=45052&advid=1920&camid=7819&show=ignore&url=http://www.3158.cn/?site=sina_news1";
//右上
ad3= "超级野菜部落!";
link3= "http://sina.allyes.com/main/adfclick?db=sina&bid=26078,49273,49308&cid=0,0,0&sid=47763&advid=1293&camid=8163&show=ignore&url=http://ad4.sina.com.cn/lanxin/axm/igmetz.html";
//左下
ad4= "眼前的财富岂能错过";
link4= "http://sina.allyes.com/main/adfclick?db=sina&bid=22345,44929,44955&cid=0,0,0&sid=43810&advid=2208&camid=7599&show=ignore&url=http://www.e26.cn/corpname/tom/wz/index.htm";
//右下
//浏览器类型变量
var InternetExplorer = navigator.appName.indexOf("Microsoft") != -1;
//ie内容
function IEad(){
adCode = '<object classid="clsid:D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 codebase="http://download.macromedia.com/pub/shockwave/cabs/flash/swflash.cab#version=6,0,0,0" width="280" height="40" id="ad_note" align=""><param name="movie" value="http://image2.sina.com.cn/dy/zwyhzh/ad_note.swf"> <param name="quality" value="high"> <param name="wmode" value="transparent"> <param name="bgcolor" value="#FFFFFF"> <param name="swLiveConnect" value="true"> '
+' <embed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zwyhzh/ad_note.swf" quality="high" wmode="transparent" bgcolor="#FFFFFF"width="280" height="40" name="ad_note" align=""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pluginspage="http://www.macromedia.com/go/getflashplayer" swlivec="swLiveC" ></embed></object>'
document.write(adCode);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ad1", ad1);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ad2", ad2);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ad3", ad3);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ad4", ad4);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link1", link1);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link2", link2);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link3", link3);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link4", link4);
}
//ns内容
function NSad(){
adCode = '<table width="286"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tr height="20"><td width="143" style="padding-top:5px;padding-left:5px"> <img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images/xfrd_04.gif" width="7" height="7"/> '
+'<a href="'+" link1="link1"+' class="a01" target="_blank">'+ ad1 +'</a>'
+'</td><td width="143" style="padding-top:5px;"> <img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images/xfrd_04.gif" width="7" height="7"/> '
+'<a href="'+" link2="link2"+' class="a01" target="_blank">'+ ad2 +'</a>'
+'</td></tr>'
+'<tr height="20"><td style="padding-left:5px"> <img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images/xfrd_04.gif" width="7" height="7"/> '
+'<a href="'+" link3="link3"+' class="a01" target="_blank">'+ ad3 +'</a>'
+'</td><td> <img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images/xfrd_04.gif" width="7" height="7"/> '
+'<a href="'+" link4="link4"+' class="a01" target="_blank"><span id="oSpan" unselectable="on" >'+ ad4 +'</span></a></td></tr></table>'
document.write(adCode);
}
//主过程
if(InternetExplorer == true){
IEad();
}else{
NSad();
}
</script>
<object id="ad_note" codebase="http://download.macromedia.com/pub/shockwave/cabs/flash/swflash.cab#version=6,0,0,0" classid="clsid:D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 width="280" height="40"><param name="_cx" value="7408"><param name="_cy" value="1058"><param name="FlashVars" value=""><param name="Movie" value="http://image2.sina.com.cn/dy/zwyhzh/ad_note.swf"><param name="Src" value="http://image2.sina.com.cn/dy/zwyhzh/ad_note.swf"><param name="WMode" value="Transparent"><param name="Play" value="0"><param name="Loop" value="-1"><param name="Quality" value="High"><param name="SAlign" value=""><param name="Menu" value="-1"><param name="Base" value=""><param name="AllowScriptAccess" value=""><param name="Scale" value="ShowAll"><param name="DeviceFont" value="0"><param name="EmbedMovie" value="0"><param name="BGColor" value="FFFFFF"><param name="SWRemote" value=""><param name="MovieData" value=""><param name="SeamlessTabbing" value="1"><param name="Profile" value="0"><param name="ProfileAddress" value=""><param name="ProfilePort" value="0"><param name="AllowNetworking" value="all"><param name="AllowFullScreen" value="false">
<embed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zwyhzh/ad_note.swf" quality="high"
wmode=transparent bgcolor="#FFFFFF"width="280" height="40" name="ad_note"
ALIGN=""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PLUGINSPAGE="http://www.macromedia.com/go/getflashplayer"
swLiveC></embed></object></td>
<td rowspan="2" width="4"><img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images/xfrd_03.gif" width="4" height="45"/></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NEWSZW_HZH_END--></div><!--NEWSZW_HZH_END--></td></tr></tbody></table>
<p> 主持人:1995年的时候,故宫是以1800万通过竞拍的方式收回《十咏图》,您当时就是举牌人,您还记得当时举了多少次才把《十咏图》拍回来吗?</p>
<p> 梁金生:好像是从六百万开始竞拍,报价就是一个人举手,接着又一个举手,陆陆续续举手,往上加价,最后加到1800万,没有人再举手了,旁边有人喊,就给故宫吧,才停止。</p>
<p> 主持人:知道您是代表故宫的。</p>
<p> 梁金生:本来是我一个人在这儿坐着,后来杨新院长也过来了,坐到我边上来了,杨新院长是大家认识的,杨新院长还老拿胳膊捅捅我。</p>
<p> 主持人:当时就志在必得是吗,有上限吗? </p>
<p> 梁金生:没有上限。</p>
<p> 主持人:《十咏图》对故宫意味着什么?</p>
<p> 梁金生:因为它是从拍卖会上买的第一件东西,而且这件东西原来又是宫里所藏的,把文物回归,这是故宫的一个职责,</p>
<p> 主持人:您当时是拿国家的钱去竞拍国家的文物,每多举一次牌,文物离您近一点,但是钱也多花出去一点。</p>
<p> 梁金生:是,心里也蹦蹦跳。</p>
<p> 主持人:那个牌子会不会觉得有点重?</p>
<p> 梁金生:我当时没敢举那牌子,我举的是一支笔,我当时不想让人过早知道我举的牌子的号码。</p>
<p> 主持人:您出于什么考虑呢?</p>
<p> 梁金生:就想不太让人注意,但是最后也没办法的,最后就集中在这儿了。</p>
<p> 主持人:当1800万一锤定音,您当时是什么心情?</p>
<p> 梁金生:这东西我终于拿到手了。</p>
<p> 主持人:听说在您的床头放着两本书,就是关于故宫遗失的文物的名录。</p>
<p> 梁金生:在桌子上,案头。</p>
<p> 主持人:这两本遗失的名录加起来一共有多少件?</p>
<p> 梁金生:应该有三千多件吧。</p>
<p> 主持人:找回来了多少件?</p>
<p> 梁金生:差不多应该有三分之一了。</p>
<p> 主持人:回来了的画一个圆圈,像这一本书一页翻开,画圈的还是少数,没画的还是多数吧?您每次画的时候一方面是高兴,一方面是着急。</p>
<p> 梁金生:有些可能是已经知道在哪儿了,比如说辽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p>
<p> 主持人:这件事是可以什么时候找着,什么时候收回来,我们就随着运气,随遇而安,还是要抓紧时间,非常迫切的一件事儿呢?</p>
<p> 梁金生:这个真是急不得,有时候可遇不可求,咱们有些不知道它的下落在哪儿,只有在它面世以后我们才能争取。</p>
<p> 主持人:每次翻这个遗失名录的时候,您会有一种焦虑吗</p>
<p> 梁金生:都是一点一点这么多年回来的,不是说可以一蹴而就,马上就能办成的事儿。</p>
<p> 俗话说:乱世的黄金,盛世的文物。以往梁金生每周都要接到来故宫捐赠或者出售文物的电话与信件,但是随着拍卖公司的崛起,最近十年来,这样的事情已经越来越少了,周围的同事,有的也被一些公司高薪挖走。而且,梁家的第六代梁金生的儿子,目前正从事旅游这个富有时代气息的工作,离开了故宫和国宝,梁家似乎已无人再继承家族的衣钵了。</p>
<p> 高高的宫墙外日新月异,但宫内依然寂静清幽。</p>
<p> 主持人:以前故宫在寻找收集文物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是靠民间的捐赠,或者说是卖给故宫,现在这种现象还多吗?</p>
<p> 梁金生:还有。但是现在我们征集的标准提高了,因为从拍卖市场出现以后,他们做了好多我们要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他们搜集了好多文物的下落,集中起来了,这是我们不容易做到的,他们帮我们来做了,在他们里头选一些我们认为是可取的,这是我们现在征集的一个途径。还有一些民间的途径,民间的我们现在也争取收一些,拿到院里可以称为顶级作品的,起码应该是一级或者二级以上的东西。另外,还要征集故宫博物院里藏品的系统当中所缺的环节的东西,比如我们后来买那个隋人书《出师颂》,就是隋人那个年代法书的系列里缺这么一个关键的东西,所以我们把它买了以后,一个一个环节就串联起来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征集的东西一般要考虑这方面,另外一些缺项的东西要补齐。</p>
<p> 主持人:以前就算是国宝级的文物也有人无偿捐给故宫,现在文物市场很火爆,很多人都意识到了文物或者说古董的经济价值所在,这对于故宫征集文物来讲是一件好事儿还是一个有点负面影响的事儿呢?</p>
<p> 梁金生:原来好像都没有面世,在私人家藏着,现在拿出来面世了,大伙知道有 这件东西了,而且东西又上了市场来拍了,就有机会看到,有机会收藏。负面的影响,这个盛世藏宝,有了拍卖市场以后,文物的价格就往上翻得太快了,作为博物院这么一种事业单位,它的承受能力还是有限的。像故宫博物院还比较好说一些,一些小的博物馆,省级的、县一级的,根本就不可想象从拍卖行里买东西,他们征集的经费是非常有限的。</p>
<p> 主持人:现在也有人说藏宝于民就算是一个很好的保存和收藏文物的方式,这对故宫有影响吗?</p>
<p> 梁金生:我觉得不会有什么太大影响,故宫本身已经有很多东西了,藏宝于民,咱们过去除了皇帝有的东西,在皇宫外边宝贝东西还是很多的,也不都是集中在皇宫,现在是谁家有条件保护这个东西,只要他不损毁,不外流,我觉得还是挺好的。</p>
<p> 主持人:您家和故宫的渊源到您这儿第五代了,您希望再延续下去吗?</p>
<p> 梁金生:作为我个人我喜欢这样,作为我儿子,好像他也喜欢,我觉得如果能在第五代故宫人后边再加上一代,第六代,那不是更光荣吗?</p>
<p> 主持人:您自己的命运、家庭的命运都和故宫的文物有特别密切的关系,也付出了很多,到您这儿打一个结,不行吗?您还觉得不足够?</p>
<p> 梁金生:好像是有点遗憾,这情结不能到我这儿就了了。</p>
<p> 主持人:您虽然不是专业的文物鉴定工作者,但您长年在这种真文物当中生活、工作,一副好眼力是没问题的,现在您有没有想过说离开故宫,用你自己的一技之长给自己找些更多的机会呢?</p>
<p> 梁金生:没有这个想法,我最后退休要在故宫,他要让我返聘,我还愿意在故宫。</p>
<p> 主持人:为什么呢?</p>
<p> 梁金生:我对钱的看法倒是很淡薄,因为穷日子我也过过,尤其在农村那么艰苦的日子也都过过,现在比那时候不知道好多少倍了。还有一个就是故宫不了情,我总是有这么一种感觉,尽管我也是半路出家到故宫来工作,但是从小一直在故宫,没离开过故宫,觉得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生命毕竟有限,工作年限还是很有限的,这是自然规律,谁也逃避不了。</p>
<p> 主持人:就是永远在故宫里呆不够。</p>
<p> 梁金生:是。</p>
<p> 主持人:您最喜欢故宫里面的什么地方?</p>
<p> 梁金生:好像哪个地方都挺喜欢的,各个地方还是不太一样,比如太和殿的巍峨雄壮,御花园清静优雅,还有一些没开放的,像慈宁花园幽静,各地有各地的美的享受。</p>
<p> </p>
<p> 央视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播出时间:</p>
<p> 每周一至周四晚20:30-21:00</p>
<p> 《新闻会客厅》周五特别节目《决策者说》播出时间:</p>
<p> 周五晚20:20--21:00</p>
<p> 新闻会客厅 会见新闻当事人,敬请收看 </p></font></td></tr></tbody></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30 7:38:14编辑过] <p><font size="5"><strong>故宫:梁金生访谈录</strong></font></p>
<p><font size="5"><strong></strong></font> </p>
<p> </p>
<p>主持人:您是从小就知道家里这段历史吗? </p>
<p> 梁金生:从小就知道我们家都是在故宫的,从我懂事的时候,因为生活在故宫的院子里。</p>
<p> 主持人:您在管理收藏故宫文物的时候,有没有经手过或者看到过您的曾曾祖父的画?</p>
<p> 梁金生:现在在原状陈列的陈列室的墙上或者屏风上有他们的作品。从库房里看,我一件还没看过呢。</p>
<p> 主持人:在那些作品前面,您有没有特意停留过,仔细地看过,然后有一种和他们在对话、交流的感觉?</p>
<p> 梁金生:有,而且非常自豪地跟我旁边的工作人员讲,瞧,这我们家祖上画的。</p>
<p> 主持人:您第一次看到那些画的时候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p>
<p> 梁金生:主要还是一些山水画、花鸟。</p>
<p> 主持人:能感觉到您和这个画的作者之间是有血脉关系的吗?</p>
<p> 梁金生:他们的名字在那儿呢。</p>
<p> 主持人:看到名字就有亲近感了?</p>
<p> 梁金生:对,毕竟是一家人嘛。</p>
<p> 梁金生并不怎么清楚宫廷的画师生活,到梁金生的爷爷梁廷炜老先生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早年的梁廷炜本来承袭祖业,继续为宫廷作画。1925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时,临时政府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画院被封,梁廷炜只能放弃画师职业,任善后委员会的组长,负责清点清宫的公私物品。</p>
<p> 1931年,由于日本侵华,故宫博物院为躲避战乱,选择了一批珍贵文物,开始南迁。梁家的第三代梁金生的爷爷梁廷炜和第四代梁金生的爸爸梁匡忠先生,也开始了长达18年的南迁生活。当时,梁金生的爸爸年仅14岁,也跟随国宝南下,后来担任国宝保管职务。1949年全国解放前,梁金生的爷爷接到密令,跟随国宝去了台湾,并于1972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去世,梁金生的爸爸梁匡忠则留在了南京故宫博物院,1953年返回了北京故宫,继续守护故宫博物院的文物。</p>
<p> 主持人:到1949年的时候您家里人就分成了两半,爷爷、奶奶和叔叔,还有您大哥押送一部分故宫的文物精品去台湾,您父亲、母亲和您其他兄弟姐妹就留在南京,这个事情对家里来说可是件大事儿,当时最开始得到这个密令的时候,家里是什么样的反应?</p>
<p> 梁金生:当时据我父亲讲,没觉得是什么,他就认为就是工作需要,他们去了,也可能我们紧跟着也去,或者他们去完了以后过两天又回来了,没觉得是个什么特别重大的事儿,生死离别那种感情,没有。</p>
<p> 主持人:到什么时候渐渐发现,分隔两岸的亲人很难相见?</p>
<p> 梁金生:新中国成立了。</p>
<p> 主持人:家里人是渐渐渐渐意识到这一点的?</p>
<p> 梁金生:对,就意识到,再见面可能就难了。</p>
<p> 主持人:第一次和台湾的亲人取得到联系是在什么时候?</p>
<p> 梁金生:在1986年、1987年。台湾有一个原来曾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的先生,后来他移居美国,到北京故宫来看东西,当时的杨新副院长知道这个事儿就给我打电话,说你来一趟,说他这儿有一个原来在台北故宫工作过的,我就和这位先生见面了,他就说起这个事儿了。当时两岸还不能通信,他说你可以写封信,我给你转过去,就这样,一封信就从美国就转到台湾。一封信写过去以后,后来就接到我哥哥的回信了。</p>
<p> 主持人:您在信里写什么了?</p>
<p> 梁金生:说了离别以后我们家现在的情况,爸爸还在故宫,我现在也在故宫,把这个情况讲了,说你走以后又多了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就讲了很简单的事儿,问一下爷爷、奶奶、叔叔这些情况。</p>
<p> 主持人:当时您也并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只是投石问路是吧?</p>
<p> 梁金生:对。</p>
<p> 主持人:当您得到了这么一个珍贵的信息线索,回家马上要跟您父亲讲吧?</p>
<p> 梁金生:对,马上跟他讲了。</p>
<p> 主持人:他是什么样反应?</p>
<p> 梁金生:他反应挺激动的,因为毕竟有信息了,接着第二年、第三年,他们就来北京了,我二叔,后来我哥哥和三叔也都回来过。那时候他们来信的时候就讲了,爷爷在1972年就去世了。</p>
<p> 主持人:联系上之前已经去世了。</p>
<p> 梁金生:对,我想他可能也是因为这件事辛酸苦辣一辈子。</p>
<p> 主持人:你们家里人有没有坐在一起有时候也会说起来,因为故宫文物的迁移、周转,家里的命运就完全被它影响了,发过什么感慨没有?</p>
<p> 梁金生:没有,这个自己没法选择,怎么选择,选择不了。</p>
<p> 然而,梁家的坎坷到梁金生这一代并没有终止。</p>
<p> 出生在这样一个世代护卫国宝的传奇家庭中,梁家的孩子们,名字也都以国宝押运所到之地取名,梁金生的大哥,是在国宝押运到四川峨眉出生的,因此取名叫梁峨生。梁金生的大姐是国宝押运到乐山出生的,乐山古时叫嘉定府,因此取名叫梁嘉生。梁金生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是在国宝被押送到南京时所生,因此取名叫梁金生。他和普通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期。文革期间,致命的“海外关系”和家庭出身为梁金生带来了跌宕起伏的命运和怎么也躲不开的磨难。20岁那年,他被下放到内蒙古插队。在插队的11年间,入党、提干、招工、招生,这些当年的“好事”,也总是与他无缘,一切看起来都是因为他的家庭出身“问题”。</p>
<p> 主持人:您在内蒙插队11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您有时候会想起故宫那个院子,想起里边那些国宝吗?</p>
<p> 梁金生:平常聊天有时聊起来,聊故宫,不是什么都聊,有时候也聊故宫。</p>
<p> 主持人:那时候特别迫切想回到北京,回到故宫里吗?在插队的11年时间当中?</p>
<p> 梁金生:没有那么迫切地想回来。</p>
<p> 主持人:您当时在插队的时候对自己未来怎么想的?</p>
<p> 梁金生:我就想在那儿呆一辈子了,后来是我们牧场的场长,非常好一个老头,他做我的工作,他说你还是回去吧,因为那时候我已经有儿子了,他说咱们这儿教育条件这样,你在这儿一辈子没关系,哪儿的黄土都埋人,你的儿子应该能够享受好的教育,而且政策又允许,你不回去将来他要埋怨你的,这样才要下决心回北京。</p>
<p> 主持人:不想念皇城根吗?</p>
<p> 梁金生:我觉得我回北京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别的工作我好像没太大的兴趣。另外,在那个地方我觉得还能发挥自己的一些作用吧。</p>
<p> 在文革中遭遇磨难的梁金生,终于在1979年迎来了命运的改变,这一年9月,他回到了北京。然后,他还是像他的父辈一样,选择回到了故宫。故宫,似乎成为梁家几代人共同的心灵归宿。</p>
<p> 主持人:后来您到故宫文物管理处工作以后,就可以在库房里更近距离地接触这些文物了,这时候您的感触应该跟其他的工作人员,没有家庭渊源的人接触这些东西的时候不太一样吧?</p>
<p> 梁金生:跟别人没探讨这个问题,在面对文物的想法可能都一样。我终于也从事这个文物保管工作了,可能有这么一层心理,他们可能没有。</p>
<p> 主持人:重新回到故宫,您希望获得的是什么呢?</p>
<p> 梁金生:我做这个工作,就是一种享受了,就是一种工作。我觉得很好。</p>
<p> 主持人:回故宫工作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p>
<p> 梁金生:对,前两代人原来在清代,我祖父把东西南迁,我父亲又运回来,现在我再来进行整理,这是完整的一条线。</p>
<p> 主持人:故宫在我们平常人眼里看它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是一个文化遗产,而您家里人跟它都有密切的关系,家里的命运起伏都跟它有关,故宫对您来讲有什么不同的意味?</p>
<p> 梁金生:从现在来看故宫就是我们家了。</p>
<p> 主持人:故宫就是您的家,这不是谁能说得出,这不是轻易说不了这样的话的。</p> <p>
<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align="left">
<tbody>
<tr>
<td class="td1" align="middle"><b><b></b></b></td></tr>
<tr>
<td class="subtitle" height="40" align="middle">
<p><strong>梁金生</strong>——故宫国宝大总管</p>
<p> </p>
<p> </p>
<p> </p></td></tr></tbody></table></p>
<p> </p>
<p>在草原插队11年,梁金生进入梦寐</p>
<p> </p>
<p> </p>
<p> </p>
<p> 在草原插队11年,梁金生进入梦寐以求的故宫,他从泥水匠到文物管理处长,被誉为“故宫国宝的大内总管”。<br/><br/> 他一生有两个情结:一个是故宫,永远难以割舍;一个是内蒙古,淳朴善良人们的深情厚谊,永远还不完。<br/><br/> 出入故宫的少年<br/><br/> 从东华门进入故宫,沿着幽静的小路,过小桥,穿院门,来到了宫廷部。在一棵参天的国槐庇护下,小院阴凉、幽静。这是皇宫当年下人住的地方,如今是故宫博物院的办公场所之一。今年5月退休的梁金生,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9年。<br/><br/> 说起梁金生的家族,都与故宫有着渊源。<br/><br/> 清朝咸丰年间,梁金生的曾曾祖父进入故宫,在内务府如意馆担任宫廷画师;曾祖父进宫,担任如意馆的掌管。两代人皆擅长画山水画,其作品现在已经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珍藏文物。<br/><br/> 梁金生的爷爷梁廷炜承袭祖业,继续进宫作画。1924年,溥仪退位,大清灭亡,梁廷炜担任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负责清点皇宫遗留文物。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他开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br/><br/>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华北告急。1933,为了避敌,根据民国政府行政院令,大批故宫文物南迁上海,梁廷炜跟随文物南下。<br/><br/> 1934年,故宫文物由上海迁至南京。1937年,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这一年,梁金生的奶奶带着他年幼的父亲梁匡忠和叔叔到了南京,与爷爷团聚。<br/><br/>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南京再也不是故宫文物的庇护所。第二年,梁廷炜和家人跟随故宫文物不断迁移,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br/><br/> 1941年,17岁的梁匡忠工作了,负责看护迁移中的文物。<br/><br/> 1947年,抗战胜利,故宫文物再次运抵南京。<br/><br/> 1949年1月6日,梁廷炜带着妻子,两个儿子和长孙梁峨生,奉命护送2972箱故宫文物前住台湾,一家人自此骨肉分离。<br/><br/> 梁匡忠留守在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保护没有运走的文物。梁金生就出生在这里。<br/><br/> “我们的名字与故宫文物南迁联系在一起。”梁金生说。梁金生的大哥,是在文物押运到四川峨眉出生的,因此取名梁峨生;大姐是文物押运到乐山出生的,乐山古时叫嘉定府,取名梁嘉生;梁金生出生在南京,取名梁金生……<br/><br/> 1954年,梁匡忠带着家人迂回北京,他继续在故宫从事文物保护工作。<br/><br/> 父亲在故宫工作,少年梁金生经常出入故宫。当年,故宫经常进行政治学习,每周至少两次,而且不占用上班时间,多为下午下班后。每当这个时候,梁金生就带着故宫发放的家属证,去给父亲送饭,顺便在故宫玩玩,看看气势恢宏的皇帝的家。<br/><br/> 上中学后,梁金生很苦恼。在学校听团课的学生中,全年级就两人,梁金生是其中一个。他积极上进,希望加入共青团,他甚至送给班委们一人一个团徽。但是,担任班长的梁金生迟迟加入不了团组织,他知道,这一定是受爷爷到台湾去的影响……<br/><br/> 一个难忘的人<br/><br/> 1968年8月26日,20岁的梁金生到了哲里木盟(今通辽市)扎鲁特旗巨力河牧场插队落户。<br/><br/> “咱们见过面了,在铁路上,火车错车的时候。”知青到牧场后,场长冯化山从大寨参观学习回来,风趣地对他们说。<br/><br/> 在梁金生的记忆里,冯化山像父亲一样呵护着知青,让他至今难以忘怀。<br/><br/> 一年春节,梁金生和两位知青没有回北京。天很冷,大家弄了一些苞米穰在屋子里烧火炉,炉筒都烧红了一大截儿。在暖烘烘的屋里,3个人幸福地吃着羊肉馅儿饼。<br/><br/> “3个大小伙子猫冬,什么都不干,房前柴火都没了,明年烧大腿啊?”是场长冯化山来了。<br/><br/> 3人无言以对。他们不敢懈怠,四处找过冬的柴火。一个星期后,他们房前垛起的柴火像小山似的。场长冯化山看见,笑了。<br/><br/> “吐故纳新”时,梁金生等5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他4人被批准,唯独没有他。在支部会上,冯化山语重心长:“这5个人中,别的条件不说,单讲矬子里拔将军,也应该是老梁。”他的这句话,深深地铭刻在梁金生的心中:“这是对我的肯定和信任,支撑我在牧场11年的奋斗。”<br/><br/> 务农3年后,在冯化山的安排下,梁金生到了牧场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br/><br/> “教小学还得教汉语拼音,我没学过汉语拼音,我上学学得是注音字母,在那里我还得现学现教,教完学生我也忘了。”梁金生爽朗地笑了。<br/><br/> 学校只有两个复式班,两位老师。“学校的一切活动安排,都得按照你的想法来做,你想怎么安排,就可以怎么安排。你到北京能行吗?”梁金生成了学校的负责人。<br/><br/> “黄帅事件”后,公社召集各个学校负责人开会,传达上级批判师道尊严的精神。一散会,梁金生对其他校长说,回去你们爱怎么执行就怎么执行,我回去就给牧场说有这么回事儿,绝对不会执行的。“我在那里就可以这么做呀。”在那个以斗争著称的年代,梁金生却生活在世外桃源。<br/><br/> 梁金生闲不住,他经常在星期天和社员一起干活儿。一次,梁金生和大伙儿在山上打井,他穿上水衣就下了井。井水冰凉刺骨,他在井底挖泥,费力往上扔,身上溅得满是泥水……<br/><br/> “谁让老梁下去的?快上来!”梁金生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是场长冯化山。<br/><br/> 冯化山下到井底,三推两拥把梁金生赶上了梯子,他甩开膀子干开了……<br/><br/> 春节吃百家饭<br/><br/> 春节一到,社员找梁金生写春联,写了整整一天。老会计的孩子也紧盯了梁金生一天,晚上让他去家里过年。“过年在他一家不行,还得到我家去。”门外有人等着,要接梁金生走,他盛情难却,只有遵命。半夜,梁金生回到集体户,连炕也没烧,入睡。一大早,他还没睡醒,就有人来敲窗户,又被 拉走了。在社员家喝酒,梁金生醉了,但是门外还有社员在等他。当梁金生说自己醉了时,等他的社员不干了,你在这都喝吐了,怎么也得到我那儿喝点吧!“我一去,乡亲们都是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这份情根本就还不完。一过年,等于吃百家饭。”梁金生回忆说。<br/><br/> “就连你过年在家吃饺子都算工分了,假期,包括回北京探亲都没扣过分。”梁金生当上教师,一年挣365工分。在牧场,挣满分的只有他和场长冯化山,社员都没意见。“这是老百姓对你的认可。你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他们肯定也全心全意来待你。”梁金生深有感触。<br/><br/> 每当劳动课,梁金生就带着学生上山刨药材。秋收时,他带学生出去捡庄稼。这些劳动牧场都给记工分,变成钱用于学校开支。<br/><br/> 牧场对学校十分支持,在经费上给予保障。梁金生要订阅报纸杂志,牧场就给订了,他说学校缺个篮球场,牧场就派木匠来给做篮球架子……<br/><br/> 每逢遇到家里有困难的学生,梁金生就把学费给减免了。有学生毕业,却不肯上中学,他就去家里做工作。当他听到是因为家里困难时,他毫不犹豫地替学生掏了学费和书本费。“有好几个学生是我给掏的学费、书本费上的中学,人心换人心嘛。”梁金生忘记不了乡亲的情谊。<br/><br/> 安逸的日子<br/><br/> 1974年底,梁金生与同为北京知青的苏剑结婚。“我爱人原来在牧区教书,后来调过来了,我们俩在一个学校了,夫妻店。”梁金生笑了。<br/><br/> 梁金生挣工分,每年分的粮食都吃不了,爱人是公办教师,每月都有活钱。“有粮食有活钱,这日子就好多了。”梁金生记得,好多社员、当地和北京知青晚上经常到他家去玩,大家喝茶、喝酒、聊天。他们有时玩一宿桥牌,谁输了谁第二天早晨做饭。春天,当梁金生开的菜园子该种菜了,正当他着急的时候,这些人过来了。“春天种菜的时候都过来帮忙,秋天吃的时候也都过来帮忙。”梁金生人缘不错。<br/><br/> 由于梁金生和苏剑忙于教学,没有工夫上山砍柴,每年冬天都得烧煤。<br/><br/> 一入冬,牧场的车老板就来了:“梁老师,是不是该买煤了,我出车的时候给你捎来。”煤矿离得很近,十多里地,车老板送货回来空车,就到煤矿帮梁金生拉煤。车老板为梁金生挑整块的好煤,装满车,上面洒上煤面子,按次煤算一车才9块钱,他一冬天的生火问题就解决了。“我真不愿意开口求人办事儿,尽量自己来做,但是人家替你想到了。”梁金生很感动。<br/><br/> 一过小年,社员家家户户都杀猪准备过年。而这一年,梁金生养的猪生病死了,过年无猪可杀。在群众大会上,场长冯化山说:“老梁的猪死了,没有肉过年,咱们一人省一口他就够了。”哪家社员一杀猪,就给梁金生送两三根肋条肉。“结果家里的肉比我们杀猪还多!”当年的情景,梁金生依然历历在目。<br/><br/> “像我们这些子女,不算红五类,也不算黑五类,招工、入学,甚至基干民兵都没有份儿。如果是黑五类的话,还可以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在招工、入学中占存一定比例……”梁金生说。<br/><br/> 一起插队的12名知青,陆陆续续招工、考学、调动走了,只剩下梁金生一人。<br/><br/> “哪里黄土不埋人呀。这话说得轻松,但心里还是有些怨气。”梁金生说,“我是一个农民,不能再把我开除了吧,到那里我已经是社会最底层了。在北京,像我这样家庭背景的人,老得让人家审来审去,干嘛呀,我还不如在那儿躲得远远的,踏踏实实做我该做的事儿,比什么都强……”<br/><br/> “你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完全按照你的意志来做,干部、社员都支持。”教书的日子,梁金生心情格外舒畅。<br/><br/> 梁金生决定在这扎根一辈子。他还干了两年牧场会计,白天教书,晚上算账。<br/><br/> 故宫的泥水匠<br/><br/> 1979年,梁金生、苏剑和孩子在牧场过春节。知青返城大潮来临,苏剑要回北京,梁金生不想走。场长冯化山来了,口气似在下命令:“回北京吧!”<br/><br/> 梁金生无语。场长冯化山说:“10来年了,你对牧场有感情了,干得也挺好,牧场也需要你,社员也都喜欢你,正像你说过的一样,哪儿的黄土都埋人。你想过没有,两人搭帮过日子,心不在一起怎么过,孩子将来怎么办?孩子在北京才能受到好的教育,回去吧。”<br/><br/> 场长冯化山多次找知青办、教育局,几经挫折,为梁金生办下了回城指标。当他办理手续时,知青办主任无奈地说:“把老头子(冯化山)都搬出来了,办吧。”<br/><br/> 梁金生要回城了,乡亲们不愿意让他走,他“这家吃那家吃”,又吃上了百家饭。<br/><br/> 5月10日清早儿,送行的人拥满了街筒子。场长冯化山紧紧地握着梁金生的手:“有空儿,回来看看!”梁金生含泪说:“我会的!”<br/><br/> 乡亲们送来煮鸡蛋、年糕,说是让孩子道儿上吃,其实孩子才1岁零3个月。学生们围着梁金生:“老师,老师,什么时候再回来?”“会的,会的,我们会回来的!”梁金生回答学生。<br/><br/> 依依惜别,拖拉机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半天才到村口。场长冯化山发话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大伙儿别送了,让他们赶路吧。”<br/><br/> 大伙儿止住了脚步,拖拉机“突突突”地加快了速度。梁金生不停地向着乡亲们招手:再见了,场长!再见了,乡亲们!再见了,我终生难忘的牧场!<br/><br/> “好多知青回京,说哪怕回去让扫马路我也干。我说我要回北京,让我回故宫就行。”大批知青回城,工作难以解决。<br/><br/> 7月,为了安排知青就业,北京市举行统一招工考试。梁金生考完试,在填报想去的就业单位时,他发现故宫博物院招工,不由惊喜。故宫有3个部门招工,其中两个要求年龄30岁以下,只有工程队招收30岁以上的壮工。梁金生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工程队毕竟也是故宫的。<br/><br/> “干技术活不可能,不是学徒出身,只能搭下手。活泥、推砖、搬瓦,就干这个糙活。”梁金生笑着说,“工程队负责故宫古建筑维修,和农村的活儿又不一样,成工人阶级了。”<br/><br/> 第三年,梁金生成了瓦工组组长。“瓦工组长不会瓦工活儿,混了两年。”施工员说,老梁,你这瓦工组组长怎么连瓦工还不是呢?我给你变成瓦工吧!于是,工程队给梁金生发了一套工具,和壮工的区别是每月还发给工具费。<br/><br/> “你作为组长,哪个活儿没人干,哪个苦,你不就自己留着嘛。这是自然的事儿。”在工程队干活,梁金生感觉体力不支,“那时候硬撑着,苦了累了发怨气这都不行,你要这样,这队伍你就没法带了。回家哼哈哼哈的,在单位还是卖力气。”<br/><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30 7:56:55编辑过]
<p></p><font color="#0000ff"><strong>七中同学梁金生,是故宫的工作人员,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几年前有一采访,转录于下。 </strong></font>
<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0" align="center">
<tbody>
<tr>
<td height="60">
<div align="center"><strong>[新闻会客厅]梁金生:家在故宫(图)</strong></div></td></tr>
<tr>
<td>
<div align="center">作者:梨树 来源:新华网</div></td></tr>
<tr>
<td></td></tr>
<tr>
<td></td></tr>
<tr>
<td height="300">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走进《新闻会客厅》。今年10月份是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故宫之所以让每一个走进它的人都流连忘返,是因为它所藏国宝之多,之珍贵,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故宫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国家一级文物就有上万件之多,因为珍贵,国宝命运多舛,也因为珍贵,有数不清的人愿以身家性命来保护它,今天我们节目的主人公可以说就来自一个故宫世家,一家五代人都和故宫有着深刻的渊源。 </p>
<p> 这是一件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松竹梅香炉。 </p>
<p> 对这件国家一级文物进行检查的人就是梁金生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梁金生。他负责故宫150多万件文物的保管、征集和抽查。这一天,这件被借到日本展览的香炉重新送回了宫里,按照入宫程序,香炉必须经过他的许可和细致的检查,才能重新回宫。 </p>
<p> 主持人:梁先生您好。我知道现在用一个市场参考价值来说一个文物的价格显得有点片面,但是对外行来讲,这确实也是一个相对简单和直接的办法,像您刚才检验的青花瓷香炉大概价值多少? </p>
<p> 梁金生:价值只能说为了文物的安全保险的价值,我们定的是五百万元美元。 </p>
<p> 主持人:自己亲手拿着捧着这样的国宝,心里是什么滋味? </p>
<p> 梁金生:这是一个工作需要,反正别人没拿着,我拿着呢,挺满足的一种心理。 </p>
<p> 主持人:像故宫文物借到其它地方展出,进出也算频繁,什么样级别的文物作为您来说都要出场的? </p>
<p> 梁金生:现在一般说比较重要的展览,不管是出国展览还是在国内巡展,或者谁来借,我基本都要到场。 </p>
<p> 梁金生,今年58岁,已经在故宫工作了26年。这是梁家第五代人工作、生活在故宫。1851年,清朝咸丰年间,梁金生的曾曾祖父在当时的内务府如意馆就职,担任咸丰皇帝的宫廷画师。1873年,梁金生的曾祖父又进入宫廷就职,担任宫廷画院如意馆的掌管。这些画是梁家第一代和第二代在宫中的作品,两代宫廷画师都擅画山水花鸟,当年的这些作品,现在已经成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梁家人已不容易看到了。(连载一)。</p>
<p> </p></td></tr></tbody></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30 7:32:34编辑过] <p><strong><font color="#008080" size="4">好文章,接着看!</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008080" size="4">祝愿七中的朋友国庆快乐!</font></strong></p><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1 8:30:17编辑过] 七中校庆。历史沧桑。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马达</i>在2007-8-3 8:43:00的发言:</b><br/>
<p> 北京市第七中学校史【转摘自七中网站】<br/> </p>
<p> 在北京西城区的北二环路上有两座城门,一曰德胜门,二曰安定门。寓意武士出征走德胜门,取胜利之意。打了胜仗回营进安定门,寓意从此天下安定太平。解放后,政府在这两门之间、护城河北岸修建了一条马路,起名叫"大市口",文革后改为"安德路"。在这普普通通的大街上坐落着一所有七十年悠悠历史的学校--北京市第七中学。 </p>
<p class="shenglan">一、 三十年代镜湖中学在京创立<br/> 北京七中的前身是始建于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四月的北平市私立镜湖中学,由律师李镜湖先生创办,故取名镜湖中学。校址在锦什坊街内王府仓胡同46号。建校时有教职工三十一人,其中教员24人职员七人。学生二百余人,住校男生二十来人,女生不足十人。<br/> 一九四一年,日伪时期的<a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B1%B1%BE%A9%CA%D0" target="_blank">北京市</a>教育局派李炳之接收了镜湖中学,改名为北京市第七中学。<br/>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市教育局派邵晓琴接收北京七中。同年,国民党政府征用王府仓胡同校址做为它用,<strong><font color="#0000ff">令北京七中迁至旧鼓楼大街小石桥胡同2号。该院是国民党政府驻日本大使赵欣伯的私人官邸。占地面积8600平米。在校生共六个年级、六个班200多人,教职工20多人。<br/></font></strong> 一九四七年邵晓琴调到女三中。由叶英桐接任校长至一九四九年。</p>
<p><span class="shenglan">二、解放以后北京七中蒸蒸日上<br/> 一九四九年北平和平解放。同年四月军管会派龚友明(现名杨民)、王在田、常玉、张谦四人接收北京七中。并于同年十月建立北京七中党支部,龚友明是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王在田任校长。从此,北京七中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始了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人才的历程。 <br/> 七中的学生中有不少是来自北京郊区、县的,住宿生较多,<a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B1%B1%BE%A9%CA%D0" target="_blank">北京市</a>教育局为七中购置了鼓楼草场胡同、张旺胡同、酒醋局三处民房作为学生宿舍。因小石桥二号院面积狭小,房屋也少,满足不了教学发展的需要,北京市教育局于一九五二年决定拨款为北京七中新建校舍,新校址选在旧鼓楼大街豁口外六铺炕(现"工人日报?quot;宿舍北侧)。一九五二年秋开工,一九五三年秋竣工。新校址作为校本部,占地面积七十亩约46600平米,建有教学楼两座,教室18个;办公用房一座;礼堂兼饭厅一座,还有一些平房做为实验室及学生宿舍。原小石桥2号院做为七中分校继续保留,由副教导主任支慧民主持分校工作。</span><br/><span class="shenglan"> 一九五三年九月刘一民任北京七中校长。这之前一九五O年三月至一九五O年十一月高光斗曾任北京七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一九五O年十月至一九五三年九月刘惠民曾任北京七中校长。一九五O年七月至一九五一年一月陈池曾任北京七中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br/> 建国初期,经批准将原六铺炕新校舍卖给了北京工人日报社,将小石桥2号院旧校舍卖给外贸中专。于一九五四年十一月迁入新校址(德外大街安德路69号)。新校舍占地面积约35300平米,建筑面积9000多平米。有教学楼一座,含22个标准教室、三个实验室和一些办公室;学生宿舍一座,可容纳500名住宿生;饭厅兼礼堂一座;体育场约15000多平米,跑道200米。新建校舍共投资103亿元旧币(折合新币103万元)。从此七中的教学环境大大改善,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span></p><span class="shenglan"></span></div>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span class="shenglan">
<p><br/></span> </p></div>
<p>
<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5%" align="center">
<tbody>
<tr>
<td style="FONT-SIZE: 18px" height="33" width="100%" align="middle"><font color="#000066"><b>汉奸赵欣伯与日本遗产案</b></font></td></tr>
<tr>
<td style="FONT-SIZE: 9pt" height="32" width="100%" align="middle"><font color="#666666">2003-7-16 10:39:23 阅读233次</font></td></tr>
<tr>
<td style="FONT-SIZE: 14px" width="100%" align="middle">
<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tbody>
<tr>
<td height="25"> </td></tr>
<tr>
<td style="FONT-SIZE: 14px">
<p>1984年9月7日,日本东京家庭裁判所裁决一宗轰动日本、中国和当时尚未回归的香港、时历半世纪的赵氏产权案:</p>
<p>“撤销不在土地管理人山本忠义对不在者赵碧琰财产受理的决定”:<br/>“诉讼人赵碧琰和不在者赵碧琰是同一个人。证人赵宗阳和不在者赵碧琰的儿子是同一个人。”<br/>裁决归还赵氏所有权的财产计:</p>
<p>①东京成城町和箱根仙石原等地土地2.75万平方米;<br/> ②长18.3厘米、宽1.4厘米、厚0.7厘米的金条8根;<br/>③长6.8厘米、宽2.1厘米、厚1.1厘米的金条19根;<br/>④金镯子、金扣子、翡翠环各2个;<br/>⑤翡翠盾、翡翠宝石戒指、银化妆盒等物若干。</p>
<p>这宗诉讼案的中国原告赵碧琰是汉奸赵欣伯的遗孀,赵宗阳是赵欣伯夫妇的儿子,裁决的胜诉使赵碧琰、赵宗阳顿时之间成为富豪。</p>
<p>赵欣伯何许人?除国内北京和东北广置房产等外,他为何在日本拥有这般财产?</p>
<p>据史料,赵欣伯,1925年获日本明治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26年携妻赵碧琰、子赵宗阳回到沈阳,任张作霖的东三省保安司令部法律顾问。九一八事变后出任伪奉天市长,按日本旨意,诱降辽宁省主席臧式毅投敌出任奉天省政府主席,积极参与谋划成立伪满洲国,被称为“满洲国的产婆”。臧式毅笔供(1954年8月9日):伪满筹建集会就是在“奉天市长赵欣伯私宅集会,汉奸赵欣伯亦列席”。在伪政府名单中有“立法院长:赵欣伯”。1933年日本以伪满执政溥仪名义委任赵欣伯为“满洲国宪法考察团”团长赴日考察、为期1年。期满后,关东军向赵提出两条路:一、辞职;二、罢免。后以赵辞职,发给辞职金30万元了事。1938年赵欣伯由日本回国定居北平,不久又投靠日伪,充任王克敏华北伪政权顾问。1943年赵欣伯飞往日本,委托日人铃木弥之助照管其在日财产。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赵欣伯以汉奸罪被捕押北平第一监狱。但因贿赂很快以“保外就医”名义逍遥法外。1951年7月20日北京市公安局依法传讯赵欣伯,旋因畏罪以高血压猝死于看守所。他的财产来源:①大发国难财,刮民脂民膏;②侵吞张作霖、张学良家族大量财产;③日本嘉奖建立伪满洲国“功劳金”;④伪满立法院长辞职费等。</p>
<p>赵欣伯一生甘当汉奸卖国贼。生前他的旧友傅文郁女士对他说:“当今世界做人实在难,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更难。不过做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点儿良心,不要忘了自己的国家,连国格、人格都不顾……”。赵欣伯正是“忘了自己的国家,连国格、人格都在顾。”也正如他答复傅文郁所说:“人生在世几十年,不图名利又图何”,结果以汉奸罪其名和日本遗产等其利,不齿于国人终其身。<br/>赵欣伯在日财产,战后由日本大藏省收存。因传媒炒作,引起日本国内外诈骗集团注目。他们使用一切手段企图继承占有。1962年一马姓华侨甚至制造伪证,称赵碧琰已将房地产转卖他家,遂公然在日盗卖赵氏部分土地。日本警视厅及时发现制止并向法院起诉,使诈骗未逞。此事引起旅日东京华侨总会关注,及时向中国侨委主任廖承志反映。当时住京的赵碧琰、赵宗阳为维护产权,宣布解除铃木弥之助的代理人资格,另行委托东京华侨总会副会长陈昆旺、吴普文为代理人。但铃木弥之助以无充分证据证明此赵碧琰确为当年的赵碧琰为由,拒绝交出代理权,并在诉讼中胜诉。1973年铃木病死,按日本法律,赵氏在日巨财交由东京裁判所管理,该所指定与原诉双方均无关系的律师山本忠义为“不在土地管理人”。这时,为诈骗夺取这笔赵氏财产的活动,比铃木弥之助在世时更加猖獗,不仅个别地有人冒称赵碧琰,而且有人冒充赵欣伯的养子、女婿、甚至私生子。此时竟然出现多个赵碧琰,特别是名字叫做什么赵国忠、国祥、国璋、雪男;还有赵辰、赵诚等一大帮赵欣伯的子孙后代,其中光是赵国璋,竟然就有来自台湾、香港、澳门的三个。一时间东京家庭裁判所被拥进各色李逵的伪证材料,真个好不热闹。“本人3,子嗣9,究竟谁是真?”日本《东京新闻》的醒目通栏大字标题,更引发日本社会也像中国“文革”分两派一样,出现“赵氏夫人”生存派和死亡派,可以概见涉外一案影响之大。案外颇有意思的是:不约而同出现来自台北、东北、河南和广州的“赵碧琰死亡证明书”,而赵碧琰明明还在北京老有所乐。当年创造新闻之最的还有:香港某酒商探知赵宗阳3岁患急性脑膜炎转移性眼炎,导致后遗症左眼失明,竟然斥资雇佣一个人剜掉左眼,冒充赵宗阳,以图谋这笔财产。</p>
<p>日本极右团体也绝不放过千载良机,公然鼓噪:“赵欣伯是汉奸,他的钱是日本政府给的,他在日本的遗产应归还日本……”。他们绝不可能自反:从1874-1945年,日本政府的钱难道主要不是通过侵略战争掠自中国民脂民膏?当然,赵欣伯的钱包括日本的遗产,同样来自剥削中国民膏民脂。这一点,倒是赵碧琰的觉悟要高出日本右翼不知多少。她对中国新闻社记者发表采访谈话:<br/>我于1921年与赵欣伯结婚,一直到1951年赵欣伯去世,我们夫妻从未分离过。我们于1925年在日本生下独生子赵宗阳……。伪满时期我们全家曾在日本居住了几年,1938年回国。1943年我们曾去过日本整理我们在那里的财产。回国后一直住在北京。……真正让我们动心的并不是我们家在国外的巨产。我们也知道这笔钱饱含着中国人民的血泪膏脂,不该由赵家子孙后代享受。我们气不过的是,国外这些骗子竟敢以假混真,反而把我们说成‘死的’或‘假的’,这口气叫人咽不下去,我们一定要把这场官司打个水落石出。</p>
<p>1976年4月,当时已是76岁高龄的赵碧琰东渡日本到东京家庭裁判所出庭,出示了北京市公证机关为她出具的必要的公证材料。她出庭讲清了当年她曾3次随丈夫赵欣伯赴日本和在日本居住以及购置财产的情况。</p>
<p>“九·一八”事变的制造者、当时身任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大佐(后曾任日本陆相、日本战败后被国际法庭判处绞刑)的夫人板垣喜久子出庭做证。她当庭认定了赵碧琰的身份。她还向赵碧琰询问:“宗阳的眼睛治好了没有?”她还提供证言说:“我记得赵碧琰夫人是左撇子……”这正和赵碧琰的特征相吻合。</p>
<p>1984年4月,日本东京家庭裁判所通知赵碧琰或赵宗阳到日本出庭。赵碧琰虽然想再次去日本出庭,但是84岁的高龄已使她力不从心,只得决定由她的儿子赵宗阳去日本出庭。<br/>赵宗阳来到东京于5月4日、5月15日、6月1日、6月22日、7月3日先后5次在东京家庭裁判所出庭。他清清楚楚有理有据地回答了法官的提问,即关于他当年随他父母赵欣伯和赵碧琰在日本生活的情况。在法庭上,赵宗阳还和3位证人见了面,进行当庭对证。赵宗阳很快地便认出这3位证人是他在日本东京和神奈川上小学时的老师市川一郎、同学汤川正三和大谷旭乃。市川老师、汤川、大谷同学也很快地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认出了赵宗阳。师生、同学相互分手48年后的这一天在法院上重逢相认,一宗宗往事涌上心头,激动异常。他们人人都是热泪未干又忍泣为笑地畅谈起过去来。<br/>市川一郎老先生颇有风趣地说:“赵宗阳小时候是个小调皮蛋,好恶作剧,那时我虽然不很喜欢他,但是今天我必须承认他,因为他是真的!”</p>
<p>市川的一席话说得法庭内哄然大笑起来,法官们也都忍不住笑出了声来。于是,法院上下确认赵宗阳的身份无疑。</p>
<p>结果,赵碧琰彻底胜诉了。她热泪盈眶、心情激动地说:“我衷心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中日两国法律界、新闻界的朋友和旅日爱国华侨的真诚帮助。”</p></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