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乙: 将古运河的原真性保存下来
<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59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bgcolor="#ffffff"><div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t; LINE-HEIGHT: 32pt;"><b><font color="#ff0000">将古运河的原真性保存下来<div class="font1" align="center">舒乙(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馆员)</div></font></b></span></div></td></tr><tr><td class="font1" bgcolor="#ffffff"><center></center></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bgcolor="#999999" height="1"></td></tr><tr><td height="2"></td></tr><tr><td bgcolor="#cccccc"><div class="font1" align="center"></div></td></tr></tbody></table></p><p> 真的,大到运河自身,小到我自己,过去的一年,仿佛都是“运河年”。 </p><p> 全国政协十届四次全体会议前夕,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找到我说,希望在政协会上搞一个集体提案,主题是保护大运河和申 <table align="left"><tbody><tr><td><span id="adv_div_default" style="DISPLAY: none;"></span></td></tr></tbody></table>请世界遗产。果然,这个提案一出现,立刻得到58位政协委员的响应,联名提出,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宣传和热烈呼应。 </p><p> 从这个时候开始,一年里我先后参加了3次大型有关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活动。一次随全国政协考察团沿大运河由北京乘汽车跑到杭州,先后历时13天,跑了18个城市…… </p><p> 在这一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大运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p> 在我国,大运河和长城是不相上下、并列冠军的遗产。隋运河已有1795年的历史,全长1794公里,堪称世界上历史最悠久、长度最长的运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将五大东西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南北串连起来,又是一大自然奇观。 </p><p> 但大运河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它的北半部已经没水了,废弃了,荒芜了,有的地方甚至成了污水道。它的南半段在经济腾飞的进程中,在国民经济中依然起着运输、水利等重大作用,而且有着很大的发展,但在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中,往往忽略了世界遗产保护应该普遍遵循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甚至搞得也面貌全非了。 </p><p> 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呢? </p><p> 我想,南半段趁着大家保护和“申遗”的积极性都很高的时候,首先要提倡改变观念,改变那些一心一意要把大运河用“造景”的现代手法改造成“东方的塞纳河”的想法,在治污疏浚的同时,避免在离古河道、古桥、古码头很近的地方盖摩天大楼、搞大草坪、建现代化大广场,力求保存历史文化古城、古镇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色,将古运河的原真性保存下来。同时,用立文物标牌、规定有典型意义的保护点、保护段、保护片和兴建博物馆的办法尽可能多地保护古运河的实物、实景。 </p><p> 对北半段,先不忙提全线通水的目标,而是先治污,在此基础上,每座沿河城市都先各自恢复一段自己城区内的运河水道,就近借水复原一段小环境,切实做好辖区内运河遗址的各项保护工作,并兴办有特色的专业博物馆,从而为全线通水奠定基础。(</p>冯骥才:古镇小博物馆是民族文化的根
<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59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bgcolor="#ffffff"><div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t; LINE-HEIGHT: 32pt;"><b><font color="#ff0000"><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59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bgcolor="#999999" height="1"></td></tr><tr><td height="2"></td></tr><tr><td bgcolor="#cccccc"><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font></td></tr></tbody></table></font></b></span></div></td></tr><tr><td class="font1" bgcolor="#ffffff"><center></center></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bgcolor="#999999" height="1"></td></tr><tr><td height="2"></td></tr><tr><td bgcolor="#cccccc"><div class="font1" align="center">冯骥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div></td></tr></tbody></table></p><p>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自然气候不同,文化板块多样,形成了千姿万态、风情各异的古村镇。古村镇是中华大地上最大的文化遗产。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在古村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村镇中,少数 <table align="left"><tbody><tr><td><span id="adv_div_default" style="DISPLAY: none;"></span></td></tr></tbody></table>民族的文化遗产绝大部分在古村镇中,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也深深存在于古村镇中。 </p><p> 但是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中,古村镇消失很快。其原因与近二十年大批的古董贩子走村串乡、穿街入户、上门“淘宝”有直接关系。百姓不了解这些遗存历史文化的价值,许多与其地域有重要关系的文献与器物被廉价买走。这些古董贩子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足迹远及最偏僻的古村落。这致使许多古老的村寨中已很难见到传衍久远的遗存了。 </p><p> 古村镇的保护,一方面是古老的村容镇貌,一方面是它的内涵。否则这些古村镇即使保留下来,也是徒具形骸,内涵空洞,记忆真空。当务之急需要做的是在这些重要的古村镇建立博物馆。古村镇博物馆的布局应由政府文化部门主导,专家制定。可以是国家一级,也可以是省一级。不要搞劳民伤财的大型博物馆,宜小型和富于实效。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甚至只需先有几间房,以抢救性收集为主,收集内容包括特色家具、古代农具、历史文献、文化器物以及其他各类文化遗存,继而进行整理、分类、陈列。 </p><p> 古村镇博物馆应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多样化的。避免搞简单化统一格式的村史博物馆或民俗博物馆。要突出地域特色,也可重点突出某一种当地富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方案(包括内容、陈列方式、展品说明等)要请相关专家学者帮助与策划,以使博物馆真正具有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的价值,并富于科学性和深度。 </p><p> 小型博物馆用钱不多,但于文化保护意义深远。经费来源应是多方面的。包括地方财政、企业赞助、旅游建设经费等。个人收藏家热心建立博物馆也应大力支持。可以是民办公助,也可以是公办民助,也可以是民间捐赠性的,也可以是私人性质的,愈灵活愈好,以利尽快将古村镇博物馆在全国全面铺开,保护住古村镇目前已仅存无多的历史民间遗存。(</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1 21:14:54编辑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