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年味”丢在哪儿了?
<p> 法制晚报:李菁 (07/02/06 13:25) </p><p> 难道这“年味”非要等到春晚的时候,才能出现在主持人的问候语和相声演员的一句“我想死你们了”中吗?</p><p> 老北京人讲究,从“二十三糖瓜儿粘”,就算正式开始过年了。不过看看月份牌,马上就要到传统的“小年儿”了,我却依旧没有体验到过年的气息。我能看到的,除了忙碌还是忙碌。在童年的记忆里,过年似乎是这一年当中最大的盼头。大人们忙着置办过年的东西,孩子们则忙着要新衣服和爆竹,一切都是温馨喜庆的景象。可看着如今飞速发展的北京、车水马龙的街道和飞驰而过的车辆,一点都回忆不起曾经的热闹景象了。似乎除了年味,我们还丢掉了很多本应该留下的东西。瑰丽的传统艺术、美丽的古都风貌、动人的文化底蕴,到如今,竟然都要用“申遗”来保护,这不得不说是我们的一大损失。今天的社会越来越西化,孩子们准备的不是春节,而是2月14日的情人节,那我们的年味哪儿去了呢?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是不是合乎逻辑:1.年味丢在了我们的“富裕”上。现在富裕了,用农村老大爷的话说“天天都像过年”,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对“过年”没有什么期盼了。2.年味丢在了我们的“忙碌”上。现在的人都“忙了”,“忙”得已经不分季节、不分场合,忙着挣钱、忙着干事业、忙着谈生意,哪有时间“过大年”呢?3.年味丢在“删繁就简”上。长长的香火、响亮的鞭炮、繁复的礼仪、温馨的蜡烛、丰盛的贡品是“春节”曾经最为真切的“符号”。而现在一切的神灵、礼仪、贡品都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饺子和刚刚恢复起来的鞭炮。旧历的“大年”已从一杯陈年老酒变成了一杯寡淡的白开水!还有人们不解的叹息声:这“大年”怎么一点儿“年味”都没了?这报道让我感触颇深,“年味”不知不觉中正在溜走,这可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大的节日啊,它不单是一种欢乐的气息,更是一种传统文化。难道这“年味”非要等到春晚的时候,才能出现在主持人的问候语和相声演员的一句“我想死你们了”中吗?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已经丢掉了不少,不要把这最重要的、最民族化的节日也“扔”出去!不要让我们的孩子丢掉了炎黄子孙的“元素”。<br/></p> 主要还是丢掉了"文化",现在的中国,洋节中节,就一个字,吃,大节大吃,小节小吃,好象除了吃,中国人什么都不会.可有什么办法呢,有钱的没文化,没钱的更没文化,想让他过节的时候找点别的事干,他也想不出来.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砖缝里的虫子</i>在2007-2-6 19:55:51的发言:</b><br/><p> 那我们的年味哪儿去了呢?....1.年味丢在了我们的“富裕”上。....。2.年味丢在了我们的“忙碌”上。....3.年味丢在“删繁就简”上。....</p></div><p><font color="#ff0000">邯郸学步</font>的结果.</p> <p>要不是明天只上半天儿的班,我一点都没意识到明天就过年了...</p><p>要是连“年”这样的文化都不能传承下去,太可怕了</p> 今天还在上班,如果不是外地的同事陆续回家,我一点也感觉不到今天已经是大年三十了,和往常一样,没什么区别。 <p><font color="#76916f" size="5">的确</font></p><p><font color="#76916f" size="5">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font></p><p></p> <p>年味还是有的,比如还有人贴楹联,还有人扫房子,还有人买糖瓜,北京现在毕竟不全是北京人了,各地的过年习俗也不一样,庙会里年味还是很农的,北海里的小挂饰也都不错,地坛庙会还是人挤人,起码现在又能"炮竹声中辞旧岁"了.一切向前看吧</p> 对,谁不坚持咱们得坚持,还得好好坚持下去! 社会进步了很正常 越来越害怕过年了……小时候过年挺高兴,现在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过年除了吃饭就是跑亲戚陪笑脸,还有什么过头儿啊 文化底蕴少了,积极参与互动的活动也少有.除了吃还是吃,然后就是串串门什么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