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DZS 发表于 2006-12-23 13:09:00

祖籍丰台的光绪九年文状元陈冕的《殿试策》在民间发现!

<table class="table2"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class="Atc_title">陈冕故居:状元府第长相忆 </td></tr><tr><td class="bar2"></td></tr><tr><td>&nbsp;</td></tr><tr><td><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位于济南市古城区省府前街以西,泉城路以北的鞭指巷是一条颇<br/>有名气的老街。据说名字起源于当年乾隆皇帝执鞭一问“这是何巷”,<br/>宰相刘庸随口妙答“鞭指巷”。鞭指巷之所以有名,还因为济南总共<br/>诞生过两位状元,其中之一的清代状元陈冕便诞生于此。在丁宝桢、<br/>马国翰等清代名士的故居于近年相继拆除后,隐于鞭指巷中的陈冕状<br/>元府如今已算得上是绝无仅有的一处清代名人故居了。<br/>  大杂院依稀当年状元府<br/>  如今位于鞭指巷北段路西的9号、11号院有两个高大的旧式门楼,<br/>从门前的雕花抱鼓石和精细的木雕门楣看,这在过去决不是一般人家<br/>的宅院。经指认,这就是清代状元陈冕的府第。推开厚实的黑漆大门,<br/>正对的是一面古朴的座山影壁,由影壁前的屏门左拐,眼前是一个十<br/>分大气的四合院。与大门的方位相对,正屋为五开间、前出厦的西屋,<br/>南、北屋为略矮的厢房,精致的砖雕盘头与石雕挑檐显示出当年主人<br/>的审美情趣。绕过西屋南侧的狭窄过道,记者又转入一个同样规格的<br/>四合院,小瓦花脊的原始风貌虽然做了改动,但主体建筑格局依然如<br/>初。由此院再往西的通道已被人为隔开,位于通道口的一口古井井水<br/>依然澄澈。“9号院是济南市第一印染厂的宿舍,如今这里住着17户人<br/>家,是个典型的大杂院,最多的时候住着百十口子人”。老住户王平<br/>先生说。<br/>  “陈冕的孙女前几年曾回来看过这个宅子,当时她已经82岁了。”<br/>老住户曹大妈说。<br/>  11号院是一个结构与9号院大体相同的院落,现存也是两个完整<br/>的四合院,只是建筑规格小了一号,如作为正屋的西屋由五开间变成<br/>了三开间,从建筑风格看似乎晚于9号院,窗棂、立柱也被涂成了红<br/>色。“这是上世纪80年代电影《红牡丹》在此取景时涂的漆。”该院<br/>住户李先生说。<br/>  9号、11号两院原来是连为一体的。据考证,陈家大院由陈冕的<br/>祖父陈显彝最初建造,1859年,陈冕便诞生于此。据说,陈冕出生前,<br/>其父受众百姓赠送的一顶精致官帽,祝后人成栋梁之材,故生子名冕,<br/>字冠生。1883年,陈冕高中状元后,朝廷御赐的状元府金匾就挂在9<br/>号院大门内,至建国后,该匾还存在。<br/>  昔日状元府到底有多大<br/>  昔日状元府究竟有多大,时过境迁,人们已是众说纷纭。记者绕<br/>到鞭指巷西侧的西熨斗隅巷,在此意外了解到,西熨斗隅巷16号、20<br/>号、22号、24号等院落当年也是状元府的组成部分。在16号院,至今<br/>还完整保留着一处坐东朝西的五开间二层小楼,据说,这是陈冕的藏<br/>书楼。家住20号院的李大妈告诉记者,她所住的院子是父亲1921年从<br/>陈冕的孙子手中买下来的,原来是陈家的下人居住的院子。状元府原<br/>来在鞭指巷并排有三个大门,在现在的11号院以南,还有一个大院,<br/>可惜前些年被一单位改成了宿舍楼。<br/>    旷世英才24岁高中状元<br/>  陈冕天生聪颖,博闻强志,14岁的他便考中秀才,成为我国历史<br/>上最年轻的秀才之一。光绪元年(1875年),陈冕又在顺天府(北京)参<br/>加乡试中举。光绪二年,陈冕在京城会试中落第,光绪三年、六年,<br/>他有两次参加会试,皆因年龄太小而未中。光绪九年(1883年),矢志<br/>不渝的陈冕第四次入礼部贡院会试,结果榜上有名。当年四月二十一<br/>日,“癸未科”进士殿试在北京保和殿举行,应试贡生共308人。时年<br/>24岁的陈冕一举夺魁,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之一,也是清代<br/>建朝以来的第105位状元。<br/>  通过对历代科举状元考卷及状元生平业绩所做的系统分析,1998<br/>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天下第一策——历代状元殿试对策观止》<br/>一书曾推举出中国历史上最有建树的八位状元。陈冕位居其一,其文<br/>才、德行堪与文天祥、翁同和、张謇齐名。<br/>  据杂史记载,当年“癸未科”会试出榜之后,陈冕以其政论、文<br/>才与书法名动京城。国子监祭酒盛昱对他十分器重,接场那天,盛昱<br/>进宫观看陈冕的殿试卷,忽然发现其对策上有一处“诏”字是单抬头<br/>的,这不符合规定的格式。急忙派人去找陈冕现场纠正,可此时陈冕<br/>已踌躇满志地出宫去了。爱才若渴的盛昱大着胆子向收卷官要了笔在<br/>“诏”字上添了一个“特”字,这就完全符合格式了。公布殿试名次<br/>时,陈冕果然高居榜首。<br/>  至善贤士于赈灾中早逝<br/>  陈冕出身于晚清官宦之家,祖父陈显彝曾任山东盐运使,山东候<br/>补道,登、莱、青州兵备道;其父陈恩寿,历任山东莱阳县、长清县<br/>县令。就在陈冕中状元的那一年,黄河决口,山东历城、邹平、利津<br/>等县40余万灾民无家可归。陈冕和其父陈恩寿一次捐出巨款数万银两<br/>救灾,并亲自到抗洪前线参加救灾工作。陈恩寿因操劳过度于同年十<br/>月去世。临终前勉励陈冕“不要空有状元头衔,要为百姓多做善事”。<br/>次年,黄河又泛滥,陈冕继承父志再次捐出巨款赈灾。他不顾个人安<br/>危,乘坐小船给灾民送饭送衣,还亲自选择高地个人出钱建造民房千<br/>间以安置灾民。经过几次黄河抗洪救灾,陈冕已将祖父经营盐业积攒<br/>的钱财捐出了多半。<br/>  光绪十九年(1893年),山西发生大旱,陈冕将家中余财凑成黄金<br/>千两全部捐献,并在济南街头当场写字募捐,共募得万余两黄金送往<br/>山西。就在这一年的八月十七日,34岁的陈冕因赈灾劳累过度而突发<br/>肺心病逝于济南鞭指巷“状元府”内,后葬于历城县十里河村的“陈<br/>氏墓地”。英年早逝的他令朝野共惋惜。陈冕出殡时,由济南西门到<br/>郊区十里河“状元墓”的路上,挤满了送葬的百姓。<br/>  &nbsp;<br/></p></td></tr></tbody></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3 14:32:06编辑过]

HWDZS 发表于 2006-12-23 14:08:00

<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6-12/200612231482599885.bmp"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HWDZS 发表于 2006-12-23 14:09:00

<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6-12/200612231492473366.bmp"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康德拉太子 发表于 2006-12-24 22:44:00

西山闲客 发表于 2006-12-25 21:53:00

年轻有为啊,二十四岁就能写出这样的笔力,真是难得,lz要再贴几张就好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祖籍丰台的光绪九年文状元陈冕的《殿试策》在民间发现!